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林海雪原》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林海雪原》的评价

摘要:文学史是文学经典化的历史,是权力话语的体现,具有权威性、规范性。作为八大红色经典之一的《林海雪原》,在当代文学史中经历了被抬高、受轻视到逐渐受到客观对待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对主流文学规范、权威话语的呼应。当代文学史对《林海雪原》的评价,不仅反映出小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深层次上显示出文学史从单声部叙述走向多声部、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林海雪原》评价变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史学家的经验,是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同样,文学史也是一部由文学家史学家不断书写的文本化历史,“凸显或压抑的对象,又同当代意识形态彼此呼应、相互纠缠”[1]。因此,文学史的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的重新选择与阐释都是与特定的话语规范密切相关。文学史的每一次重大改写,都反映了权力话语力量的改变。而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小说《林海雪原》的评价正体现出不同时期当代文学史观的转换,因此,重现《林海雪原》这一段曲折的文学史旅途,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进入新时期,文学史家的任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确立新中国形象转向完成“拨乱反正”与建立当代文学学科化。“重写文学史”更是对文学史思想观念一次大的冲击,

推动文学史由政治话语向知识话语、个人话语转变,政治标准不再是唯一的评价尺度,审美、文化等一系列新的角度进入文学史视野。《林海雪原》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变化正体现着新的书写标准的逐渐确立。

一、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小说传奇性、现代性、通俗性几方面新的看法

1.传奇性

新时期之前的文学史已经提到了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以及传奇性,而这一时期,文学史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小说的传奇性,并提出了新的看法。

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对《林海雪原》内在民间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林海雪原》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受到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

[2];在结构布局上“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好,坏人特别坏’的模式”[3]。

孟繁华等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从文学想象角度出发,认为《林海雪原》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传奇行驶中的民族性的建构”,注重挖掘《林海雪原》中的民族风格,“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在阅读感知中建立起来,这就是‘形式的意识形态’,人民在原有的形式框架

中找到了和民族传统的历史联系”[4]。

张健的《新中国文学史》则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林海雪原》的“类传奇性”:小说内容上具有传奇性质,关于“土匪”“匪类”生活的想象,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成为小说最深层的叙述动力和阅读需求。形式上也具有传奇性,类似中国古代《西游记》等传奇小说典型的结构与叙述方式:“人物性格是定性的,没有‘成长’;情节是大同小异的,只有具体内容的变化;叙述方式和套路则是一定的;结局总是可以预知的,尽管始终处在惊险和紧张之中,胜利永远属于主人公;每段传奇故事都可以相对独立,但总体上又很容易统一起来。”[5]

2.现代性

董健等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依据五四文学的现代性,提出“新革命英雄传奇”这一说法,挖掘小说内部的张力。认为小说“用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塑造‘自然’,缘自作者服膺于‘革命’这个时代意旨的创作初衷。但‘自然’也借助于工具化的过程展示了自身的艺术魅力,……拓展了为时代所束缚的审美视域,‘自然’的叙写也在淡化‘工具论’的主宰地位”[6]。而人物塑造上,“在‘革命’的神圣光环下,个人英雄主义被消解,升腾为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但是实际的效果却耐人寻味。比如塑造充满匪气的杨子荣,作品试图“以草莽化的特殊斗

争言说‘革命’传奇,最终却将革命草莽化了”[7]。并且从“人性”和“现代性”的角度,对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予以肯定。“文本中的‘英雄美人’是在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这是符合‘五四’浪漫主义的爱情理念的。同时,对于少剑波在爱情面前流露出的人性的本真叙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一时期小说中典型人物缺失人性的书写规范。渗透的‘五四’人性的浪漫爱情观,也为淡化、解构文本中僵硬的政治性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8]

3.通俗性

1990年之前的文学史,很少有人提到《林海雪原》所具有的通俗品质,侯金镜评论《林海雪原》时提到小说具有故事性强、语言通俗、普及性大等特点,但是由于当时“通俗小说”是“旧小说”的统称,所以自然不会将《林海雪原》作为“通俗小说”对待。但新时期以来,小说的通俗性品质不断受到关注,1999年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将其从八大经典的高位上移至通俗小说“寻找新的代替”的位置上。

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也提到《林海雪原》的通俗品格,认为其属于“通俗的大众文学”,“在装进了‘新的内容’、起到了教育人民,建构民族的防卫屏障的同时,也替代了过去言情、武侠、侦探等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功能”[9]。

二、新时期文学史对小说评价的特点

1.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叙述

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史,只存在一种声音,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新时期则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话语,而到了90年代以后,文学史成为多声部的话语对话场。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文学史家“尽可能全面翔实史料的展示,还原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的本真状态,靠史实说话,以史实取胜”

[10]。对《林海雪原》的分析按照作家简介、评论文章选粹、作家自述、编者评点、参考文献和思考题五大板块组成,从而构成多重“对话”:“评论家之间的对话,评论家和作家的对话,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的三方对话。”[11] 首先,不同时期评论家的对话:引用材料选取50、60年代和90年代末的评论,从“特殊的题材和特殊的写法”、“杨子荣与少剑波们”、“民间文化因素的借鉴与利用”三方面进行论述,尤其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不同时期评论者形成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