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pptx
- 格式:pptx
- 大小:35.94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居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公共产品的特点,为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可以帮助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摘要】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不足和不合理的现象,需要改进现有的供给模式。
对此,提出了加强政府主导、强化社会参与以及优化供给方式等对策。
在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将朝着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现状分析、探讨、问题、对策、发展趋势、总结提要、展望、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是当前农村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地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了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低下、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对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围绕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完善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也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研究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意义在于:了解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现状可以帮助政府和农民更好地了解公共服务的覆盖程度和质量,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探讨和改进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可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农村公共产品指是一种相对于农村居民私人产品而言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求的产品或劳务。
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
包括农村基层政府管理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大江大河治理等;农村准公共品指介于纯公共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如江河治理、大型防护林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
农村公共产品可有效提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中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公共产品大部分不能够完全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合理需求。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着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乡政府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处于一种垄断状态。
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政府决定,农民被排斥在公共项目的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
县乡政府一般根据自身喜好和gdp指标来安排公共产品,热衷于道路、防洪防涝设施建设等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服务等软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积极性。
2.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但是,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不仅没有明显增加,反而是渠道越来越不畅通。
目前一事一议制度虽然为农民表达诉求、参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提供了一个平台,但面临着较高的投票成本,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