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0.92 MB
- 文档页数:70
第七讲程序升温分析技术在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多相催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表面物理化学过程,这个过程的要紧参与者是催化剂与反应分子,因此要阐述某种催化过程,首先要对催化剂的性质、结构及其与反应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催化反应要经历很多步骤,其中最要紧的是吸附与表面反应两个步骤,因此要阐明一种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质及反应分子与其作用的机理,务必对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吸附中心的结构、能量状态分布、吸附分子在吸附中心上的吸附态等)与催化性能(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结构与反应分子在其上的反应历程等)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性质最好是在反应过程中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捕捉得到真正决定催化过程的信息,而程序升温分析法(TPA T)则是其中较为简易可行的动态分析技术之一。
当然除TPAT技术之外,还有原位红外光谱法(包含拉曼光谱法)、瞬变应答技术与其它原位技术均能够在反应或者接近反应条件下有效地研究催化过程。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TPAT)在研究催化剂表面上分子在升温时的脱附行为与各类反应行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下列重要信息:l表面吸附中心的类型、密度与能量分布;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的键合能与键合态。
l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密度与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力学行为与反应机理。
l活性组分与载体、活性组分与活性组分、活性组分与助催化剂、助催化剂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l各类催化效应——协同效应、溢流效应、合金化效应、助催化效应、载体效应等。
l催化剂失活与再生。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具体、常见的技术要紧有:u程序升温脱附(TPD)将预先吸附了某种气体分子的催化剂在程序升温下,通过稳固流速的气体(通常为惰性气体),使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分子在一定温度下脱附出来,随着温度升高而脱附速度增大,通过一个最大值后逐步脱附完毕,气流中脱附出来的吸附气体的浓度能够用各类适当的检测器(如热导池)检测出其浓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即为TPD技术。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在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催化剂是一类能够增强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优化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人员常常需要进行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表征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催化剂研究中。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Programmed Temperature Desorption, PTD)是一种利用温度改变来研究固体表面物质脱附行为的技术。
它基于物质在不同温度下脱附的特性,通过改变脱附温度和脱附速率,来探测催化剂中的活性物种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性质。
此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定量地了解催化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催化剂表征中,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表面活性物种的检测和表征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脱附温度和脱附速率来检测和表征催化剂表面活性物种。
例如,通过控制升温速率,可以观察到不同温度下脱附的物种。
这些物种可以是吸附剂、中间体或者反应产物等。
通过定量分析这些物种的脱附行为,可以揭示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催化性能。
2. 表面活性位点的定量分析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可以通过将催化剂与已知气体相互作用,来定量分析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数量。
通过测定吸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脱附量,可以计算出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密度。
这对于了解催化剂在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3. 催化剂的表面离子态分析催化剂表面的离子态对于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可以通过对催化剂中离子物种的脱附行为进行研究,来了解催化剂表面的离子态分布和性质。
这对于优化催化剂的性能和设计新型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4. 表面活性物种与载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一些催化剂中,载体与活性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催化剂性能和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脱附温度和脱附速率来研究载体与活性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优化载体的选择和改进催化剂的稳定性。
程序升温还原(TPR)原理
程序升温还原(TPR)法是程序升温分析法的一种。
在TPR实验中,将一定量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置于固定床反应器中,还原性气流(通常为含低浓度H2的H2/Ar或H2/N2混合气)以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同时让催化剂以一定速率线性升温,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催化剂上的氧化物开始被还原: MO(s)+H2(g) →M(s)+ H2O(g) ,由于还原气流速不变,故通过催化剂床层后H2浓度的变化与催化剂的还原速率成正比。
用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连续检测经过反应器后的气流中H2浓度的变化,并用记录仪记录H2浓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即得到催化剂的TPR谱,它是呈峰形曲线。
图中每一个TPR峰一般代表着催化剂中1个可还原物种,其最大值所对应的温度称为峰温(TM),TM的高低反映了催化剂上氧化物种被还原的难易程度,峰形曲线下包含的面积大小正比于该氧化物种量的多少。
TPR的研究对象为负载或非负载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金属催化剂,需经氧化处理为金属氧化物)。
通过TPR实验可获得金属价态变化、两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金属氧化物与载体间相互作用、氧化物还原反应的活化能等信息。
催化剂升温硫化方案一、催化剂的升温1、条件确认(1)现场各检修项目完毕,气密性试验合格,(2)按操作规程进行升温流程确认。
(3)确认开工加热炉柴油,液化压力正常。
2、升温(1)按操作规程进行配氮升温,注意严格控制升温速率≤50℃/h。
(2)当床层(一段)各点温度均达到200℃-220℃时恒温,进行下一步硫化程序。
首次开车升温时,为防止水蒸汽在催化剂上冷凝,应使用惰性气体N2把催化剂加热到工艺气露点以上温度。
采用≤50℃/h升温速度加热催化剂,根据最大可获得流量来设定压力,从而确保气体在催化剂上能很好的分布。
(3)当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200℃-220℃时,进行下一步的硫化程度。
硫化气的切换基本上在常压或较高压力下进行,这取决于气流的方便,(注意:切换工艺气硫化前,一定要开导淋,彻底排放冷凝水)。
二、催化剂的硫化(一)采用工艺气硫化(1)确认工艺气中的硫化氢含量,最好工艺气中的硫化氢含量≥0.2%(VOL)。
(2)当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200℃-220℃时,把湿工艺气加到氮气中(比例:湿工艺气:氮气=1:3)同氮气一起进入开工炉进行加热,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00℃-220℃。
根据催化剂床层温度逐渐增加工艺气量,并且相应减少氮气量,直到氮气完全撤出。
(3)当硫化催化剂床层温度稳定时,再将工艺气流量增加,并控制入口温度200℃-220℃继续硫化。
(4)当有硫穿透催化剂床层时,逐步提高硫化压力和入口温度继续进行硫化,当压力为1.5MPa、入口温度230℃-250℃-时,此时变换炉出口有硫穿透,并且硫含量不再变化,可以认为硫化结束。
(5)硫化结束后,调整入口温度至正常使用要求的温度,同时增大工艺气量,提高系统压力至正常使用要求的压力。
采用补硫硫化1.加硫的位置:一般为第一变换炉前换热器的前面加硫。
2.CS2罐及加硫氮气管线,阀门配好待用。
3.取样点:变换炉入口和出口取样。
4.硫化期间4114-PVC-3保持全开。
一,条件确认1.煤气化装置稳定运行,含氢工艺气来源稳定;2.高压蒸汽、循环水等公用工程条件具备;3.CS2加注系统备用;二,升温程序1.通低压氮气置换,为获得较大的低压氮气流量,设定较低的含量低于0.5%置换合格;放空压力,分析化验O22.打开开工加热器14-E1408,升温速率一般控制在15~25℃,严格控制升温速率≤50℃/h;3.当催化剂床层温度升至80℃时,往氮气中配入少量工艺气(有效成为为氢气),目的是燃烧催化剂吸附的氧气;4.在100-120℃恒温4小时,脱除催化剂吸附的物理水,燃烧掉催化剂吸附的氧气;5.继续升温,严格控制升温速率≤50℃/h;6.在200-220℃恒温2小时,准备下一步进入硫化程序;7.如果温度不能达到要求,适当提高设定压力降低空速;三,硫化程序1.少量导入工艺气,氢气含量在10%(一般10~30%)左右;2.将床层温度稳定在200-220℃范围内,开CS2计量泵,控制初期加入量20~40L/h,控制变换炉出口氢气含量5~10%;3.为增加硫化载气中的氢气浓度,逐步增大工艺气量,减少氮气量,直至氮气全部退出,氢气浓度不可大于30%;4.采用CS2加注量和硫化载气温度逐步提升床层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升温速率≤50℃/h,且控制床层温度不超过460℃,CS2加注量最大不得超过170L/h,如果升温过快,减少或停止CS2加入量,同时适当减少工艺气量或增加氮气量;5.当出口气体中硫含量达到入口气体硫含量的50%以上时,硫化已接近结束,进入高温高压强化硫化阶段,缓慢提升设定压力至0.5MPaG,降低空速控制温度400~500℃,加大CS2的注入量,当最大不得超过170L/h,当H2S浓度在10g/m3以上时,保持加入量不变,恒温3~4h;6.结束条件:H2S在10g/m3以上稳定3小时,停止加注CS2,切出开工加热器14-E1408,同时增加工艺气量,床层温度基本稳定时,调整入口温度至正常使用要求的温度,同时增大工艺气气量,提高系统压力至正常使用要求的压力。
h2-tpd原理
H2-tpd,全称为氢气吸附-程序升温脱附(Hydroge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是一种用于表征催化
剂表面氢吸附和脱附特性的实验技术。
该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催化剂与氢气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催化剂性能。
H2-tpd的实验原理如下:
1. 准备催化剂:将待研究的催化剂样品装到实验装置中,通常采用具有大表面积的氧化物载体。
2. 氢气吸附:将样品暴露于氢气环境中,氢气会与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被吸附到催化剂表面。
吸附后的氢气浓度随时间逐渐增加,直到达到平衡。
3. 程序升温:在保持常温的条件下,通过升温程序逐渐升高催化剂温度。
升温速率和升温范围可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4. 氢气脱附: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氢气会逐渐脱附。
这是因为吸附和脱附过程都是吸放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吸附能逐渐被克服。
5. 信号检测:在升温过程中,使用气体检测器(例如质谱仪)监测脱附氢气的信号强度。
根据脱附峰的强度和温度分布,可以分析催化剂表面的氢气吸附和脱附特性。
通过H2-tpd实验,可以确定吸附能、吸附位点以及吸附饱和
度等参数,用来评估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并优化催化剂制备和应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