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57
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5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实例、典型人物与代表7 教育学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2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4教育的三种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5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年代6“六艺”7班级授课制8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9终身教育的含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功能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3 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4 教育公平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决定论的批判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2学校教育结构3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 义务教育6 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涵义、类型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5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第七章课程1课程及其类型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章教学工作1 教学的概念2 教学的任务3教学过程的性质与基本规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 教学原则6教学方法7 教学组织形式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 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九章德育1德育的涵义2 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我国德育的内容第十章教师1教师的概念2教师的劳动特点3教师的任务和基本素质4 教师的专业结构5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一章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2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途径与方法5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基本的教育主张。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5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实例、典型人物与代表7 教育学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2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4教育的三种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5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年代6“六艺”7班级授课制8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9终身教育的含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功能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3 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4 教育公平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决定论的批判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2学校教育结构3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 义务教育6 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涵义、类型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5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第七章课程1课程及其类型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章教学工作1 教学的概念2 教学的任务3教学过程的性质与基本规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 教学原则6教学方法7 教学组织形式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 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九章德育1德育的涵义2 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我国德育的内容第十章教师1教师的概念2教师的劳动特点3教师的任务和基本素质4 教师的专业结构5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一章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2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途径与方法5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基本的教育主张。
《教育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4.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8.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9.德育的功能:是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总和。
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
10.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12.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14.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一、概念教育学、教育二、重点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教育的本质5、教育的基本要素6、教育的社会职能第二讲教育与社会重点内容: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概念人的发展二、重点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几种主流理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第四讲教育目的一、概念教育目的二、重点内容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2、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4、几种主流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五讲教师一、概念教师、师生关系二、重要内容1、教师的劳动特点2、教师的职业素养3、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第六讲课程一、概念课程、课程编制二、重要内容1、几种重要理论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课程论、实质课程论2、课程的类型3、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4、课程编制及三个层次5、课程编制的原则第七讲教育制度一、概念学校教育制度二、重点内容1、学制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3、我国的学制发展第八讲教学一、概念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二、重要内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3、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九讲德育一、概念德育、德育过程、德育方法二、重要内容1、德育的任务2、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5、德育方法(概念、特点和要求)第十讲班主任工作一、概念班级、班主任二、重要内容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要求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教育的概念2、《学记》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学记》中“教学相长”、“师道尊严”的基本内涵3、教育起源学说的基本类型4、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影响5、夸美纽斯的主要学术著作及其代表性观点6、约翰•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7、卢梭的主要学术著作及其代表性观点8、赫尔巴特的代表性著作及其学术地位9、赞可夫提出的实验教学原则第二讲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概念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4、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三讲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主要依据第四讲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的概念3、我国历史上正式颁布和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4、双轨制和单轨制的主要特点,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型的重要历史意义5、我国学制建设的主要趋势第五讲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3、合理的“学生观”4、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关系5、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6、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第六讲教学1、教学的基本概念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概念4、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优缺点5、我国教学观念的六大转变6、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第七讲课程1、课程的基本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标准的概念4、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5、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第八讲教育改革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学会”2、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教育的基本要素(三个)(拓展:教学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学学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多样化或科学化阶段4、理论知识或现代化阶段5.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6.中西方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什么中国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学记》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作者是杨贤江8、教育产生的四个观点是生物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对生产力有哪些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具有什么能动作用?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是什么?1、影响文化的传递2、影响文化的选择3、影响文化的融合起传递、选择、融合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及其作用遗传起物质基础、环境起重要作用、主观能动性起、教育起主导。
2.教育要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为什么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的雏形-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古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2.近代教育学的兴起-洛克、康德等教育思想家的贡献-近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3.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现代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学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学的目标和任务2.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内容3.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育学的基本范式和理论体系1.传统的范式和理论体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学的目标取向和课程论2.现代的范式和理论体系-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的生态系统视角-教育的后现代取向五、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3.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学的研究方法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和管理方法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适度原则-兴趣原则2.教育的基本方法-指导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七、教育学的实践和研究方法1.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教育实践的主要方法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3.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八、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与认知心理学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与社会心理学3.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教育学与组织管理学九、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2.教育学面临的挑战-教育变革与教育学的创新-教育学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的传递。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这三个是教育的中介3.教育的产生: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③心理起源说④劳动起源说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教育与教育学——产生背景不同: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4.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③教育具有普及性④教育形式多样化⑤教育具有科学性⑥教育具有发展性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6.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最早的的教育学著作(世界上最早)《学记》不是独立的作品这部作品字数只有1229;西方最早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7.教育学的价值(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①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②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的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①影响文化的传播②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发展的内容:个体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复习(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
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对环境因素的基本理解。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理解社会生产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讲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功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材P142-143)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四讲教师怎样全面认识教育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如何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特征?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讲课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如何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第六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什么是教学观?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上好一堂课所要遵循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学校出现。
自此,教育就有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由非形式教育到形式教育到制度教育。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时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09年已考)(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四、教育发展的历程(一)古代教育1.古代学校不同的形态(1)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学校教育。
《孟子》中记载,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学是三代共有。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的私学成为显学。
春秋时期私学的发展史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把四书五经作为经典,特别是四书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确定八股文,限制作文格式,光绪31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清政府下令开学堂。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2024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等。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科性质: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性。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性、发展性。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社会性、目的性、实践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个性化、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教育功能的实现条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依据: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
个体依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发展需求。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定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规则的总称。
类型: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特殊教育制度。
2.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法律法规。
教育学复习提纲(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劳动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被看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教育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不是直接指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是指向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教育学复习提纲《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4.教育目的: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5.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6、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7、学制:学制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利的分配关系。
8、课程: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不仅包括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而且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9、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
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
10、教师的专业道德:教师的专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准则。
它是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特殊道德要求。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必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道德是底线或基本要求。
第二、高层次需要(具体内容见课本141页)1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应。
教育学复习提纲教育学复习提纲绪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出现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著作,包括柏拉图、卢梭、、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杜威、洛克、《学记》、赞科夫、布鲁纳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
《学记》全书一共有1229个字。
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3)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1693年,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3)1762年,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一1787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4)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强调了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
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2)1901年,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拉伊。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出版了《实验教育学》。
3)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出版了他的的实用主义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他的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现代教育学派(杜威)的“三中心”是:以活动教学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4)1930年,我国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
他主张:⑴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
⑵发展认知能力。
⑶主张早期学习。
⑷提倡发现法。
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实验教学论。
西方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西方历史上三部最重要的教育著作:《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见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历史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统计法定性研究: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
教育中介系统: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古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特点)一、原始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果相适应。
2)特点:a.教育的非独立性b.教育贫乏性:内容、方法简单c.原始全民性(同一性)二、古代教育1)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征:a.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c.教育脱离生产d.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e.官学和私学并行f.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征:a.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公共性日益突出b.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c.教育制度逐渐完善d.教育形式多样化e.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现代化f.通过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人才问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
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问答: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内涵(1)顺序性: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教育措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指人的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特性。
教育措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个别差异性: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等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4)不平衡性: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
教育措施:抓好关键期与成熟期的教育(5)互补性: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同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教育措施:做到“取长补短”(6)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四方面的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代表高尔顿、霍尔、格赛尔、孟子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华生、洛克、墨子、荀子等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的多方面价值:a.知识的认识价值b.知识的能力价值c.知识的陶冶价值d.知识的实践价值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