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7.53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学扫盲读物之三(外部空间设计)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 外部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空间,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曰照等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空间。
建筑家所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建筑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
在外部空间中,由于没有了空间限定三要素中的天花板要素,地面与墙壁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要素,所以应进行仔细地推敲!如材料,高差,材质,D/H,视线,照明,光照等等。
例子:锡耶纳的坎波广场。
(意大利的广场不单单是一块空地,它是生活的方式,是对生活的观点。
它就是市民们的起居室,会客厅。
它们的广场不种一棵树,地面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室内外的看不到有一点的区别,而且窗子很小的厚厚的墙壁明显地划分了内外空间,空间没有丝毫地通透性。
这就形成了“逆空间”,内外空间的颠倒。
)把整个用地作为一个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与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建筑空间大抵可以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
或者说有计划性。
所谓计划,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因此前者是收敛的,后者是扩散的。
(N空间,P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PN空间。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为1度的圆锥。
人看前方时,如果以2:1比例既以40度仰角,要看到建筑全体,那么D(与建筑物的距离)/H(高度)=2,仰角约27度;如果要从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的时候,一般认为D/H=3,仰角约18度。
《外部空间设计》的笔记《外部空间设计》笔记一、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外部空间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设计,旨在创造一个舒适、自然、和谐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生活体验,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外部空间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设计中应注重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各方面的衔接。
2.人性化: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例如,空间的大小、形状、色彩等都应符合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3.生态性:外部空间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尽可能保留自然元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应考虑植物的多样性、节水性和环保性。
4.文化性:设计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使外部空间成为展示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5.功能性: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空间,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例如,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
三、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1.地面设计:地面是外部空间的基础,应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铺设方式。
同时,应注意地面的排水和防滑性能。
2.墙体设计:墙体是外部空间的围合元素之一,应根据周围环境和空间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方式。
同时,应注意墙体的保温、防水和装饰性能。
3.植物设计:植物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种类和配置方式。
同时,应注意植物的色彩、形状和高度等要素的搭配。
4.水景设计:水景是外部空间设计的亮点之一,应根据空间需求和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景类型和规模。
同时,应注意水景的循环和节水性能。
5.照明设计:照明是外部空间设计的辅助元素之一,应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类型和布置方式。
同时,应注意照明的节能和环保性能。
四、外部空间设计的程序与方法1.前期调研: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文化等条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外部空间设计》1、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Camillo Sitte2、外部空间可以次啊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3、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也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4、重复质感的方法: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
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
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
如果要更加明显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
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行,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
5、要使汽车领域与行人领域在视觉上有连续干,同时又有分隔,那就采用哪怕一两步台阶,改变室外的标高。
这样布置可以创造像客厅的壁龛那样的领域,同时改变铺装材料,也可以丰富外部空间。
或是布置小的水流及矮墙之类。
6、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
不过,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停滞空间中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当相应地在空间中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
用于合唱、讨论等时,希望或是地面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
饮水、洗手、厕所等处,用途是极明显的,因此在容易找到而又不受其妨碍的地方,同室内差不多地进行布置就行了。
运动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停滞空间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 7、着手途径: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外部空间设计知识点
外部空间设计是指对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布局,使其与建筑
物相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美观、实用的整体。
本文将介绍外部空间
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基本原则
1. 空间分区: 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功能需求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
的功能区域,如入口区、休闲区、绿化区等,使各个区域相对独立、
清晰明确。
2. 比例与尺度: 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合适的比例与
尺度,避免过大或过小的设计,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3. 线条与形状: 外部空间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营造出
动感、稳定或流畅的效果,增强空间的美感与视觉冲击力。
4. 材料选择: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合适的材料选择关系到空间的质
感和耐久性,如地面铺装材料、墙面装饰材料等都需要慎重考虑。
5. 照明设计: 外部空间的照明设计不仅为夜间提供足够的照明,还
能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有效增加空间的功能和观赏性。
二、景观设计
1. 绿化设计: 绿化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选用
合适的植物、布局合理的花坛和景观树木,使整个区域更加生机勃勃、美丽宜人。
2. 水景设计: 水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元素,通过设置喷泉、水池、
噴水觀音等水景装饰,增加空间动感和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宜人的环
境氛围。
3. 艺术雕塑: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艺术雕塑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通过雕塑作品的布置和风格选择,可为空间增添艺术气息和独特魅力。
三、交通与通行
1. 人行道设计: 合理设置人行道的宽度、材质和颜色,确保人们的
行走安全和舒适,同时与建筑物整体风格相协调。
2. 车辆通行设计: 车辆的流线设计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方向,合理
设置停车位和车辆进出口,保证车辆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3. 非机动车设计: 设计合适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者共享空间,方便非
机动车行驶,同时增加人们的出行选择和交通方式多样性。
四、环境保护
1. 雨水利用: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合理设置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
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实现雨水
的资源化利用。
2. 绿色建筑: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应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选择节能环
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保护和增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为鸟类和昆虫等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总结:
以上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装饰,可以使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设计、交通与通行以及环境保护都是设计师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方面,以创造出独特、美观且实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