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7.3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全文译文及注解三十六计全文译文及注解《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十六计全文译文及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十六计全文、译文及注解】原创文学/竹林曲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注】太:大。
阳:公开的。
阴:秘密的。
译:防备周到就容易放松警惕,看惯了的就不再怀疑。
秘计隐藏在暴露的行动中,而不和暴露的行动相抵触。
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阳:正。
阴:奇。
敌阳:正面击敌。
敌阴:奇兵制胜。
译:与其攻击兵力集中之强敌,不如设计分割敌方兵力,避实就虚,各个击破。
堂堂正正之阵,不如出奇制胜之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攻击的目标已经确定,而友军犹豫不定,设计诱导友军攻击敌人,保存我方实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这个道理可以用损卦来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设计迫使敌之兵势处于困顿无为之地,把握战局而不急于出击,坚壁清野,不给敌人反扑之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注】刚:强势。
决:击。
柔:弱势。
译:敌人内忧外患、处境艰难,我方应抓住时机,乘机出击,以优势力量战胜弱势之敌。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萃cuì:古同“悴”,憔悴。
不虞:没有预料。
译:敌人惊惶失措、斗志萎靡,无法应付和抵挡预料不到的攻击,这是《易经·萃卦》“坤下兑上”之卦象,有利于我方趁敌人不能自控之机,消灭它!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注】诳kuáng :欺骗,假的。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阴,太阳。
【大意】当防备十分周密时,人们往往会放松警惕;对于常见的事物,人们通常不会产生怀疑。
阴谋常常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而不是与公开的事物相对立。
最隐秘的事情可能隐藏在最明显的表象之下。
【计谋精解】“瞒天过海”是通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使其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在表面上做出一种行为,让对方误以为这是真实的情况,而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另一种行动。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要瞒得巧妙,让对方毫无察觉。
但“瞒”只是手段,“过海”才是目的。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以假乱真,迷惑对方视听。
隐藏真实意图,暗中行动。
利用对方的惯性思维,使其陷入误区。
当对方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表面现象。
仔细观察,分析细节,寻找破绽。
多角度思考,不局限于单一的观点。
加强情报收集,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大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敌人的力量;攻击敌人的强盛之处,不如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计谋精解】此计是在面对强大敌人时,采取迂回战术,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点,来解救处于困境的目标。
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判断敌人的强弱分布。
选择合适的攻击点,确保能够有效地牵制敌人。
协调好各方力量,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当对方运用此计时,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加强自身的防御,确保关键部位的安全。
密切关注敌人的动向,及时发现其意图。
灵活调整部署,应对敌人的攻击。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
【大意】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尚未确定,此时可以引导盟友去攻击敌人,而自己不需要亲自出手。
【计谋精解】借刀杀人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避免直接与敌人对抗,减少自身的损失。
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合适的“刀”,即有能力且愿意帮助自己的力量。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ﻫ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ﻫ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ﻫ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ﻫ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ﻫ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ﻫ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ﻫ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ﻫ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ﻫ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ﻫ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O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 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彖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 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O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 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译文及注释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胜战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及注释译文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
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
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计谋。
注释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
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
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极,极大。
此句意思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胜战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及注释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胜战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及注释译文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1)使人离开其根据地,以击败他的战术计曰:“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
往蹇来返。
”解曰:具备有利的自然条件时,应利用它使敌人陷入苦境,再用甜美的饵食诱敌。
预料攻击敌人会有危险时,故意露出我方的过失,诱敌来犯。
“虎”指敌人,“山”则是指对敌人有利的地点、条件。
东汉安帝元年,散居在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的羌人发生叛乱,出兵进犯武都郡。
刚上任的武都郡太守虞诩奉命率领三千官兵去平叛。
半路上,他和部下被万余名羌人围困在陕西陈仓崤谷中,羌人切断了虞诩的退路。
虞诩知道与叛军正面交锋于己无利,就下令安营扎寨,企图用计破敌。
他先让手下士兵向四周的羌人扬言:“我们已派人去朝中求援了。
等援兵到了,我们再前进。
”羌人听到此话,信以为真。
他们决定,趁着对方援兵未到,先到邻县去掠夺一番。
于是羌人分兵抢劫去了。
虞诩一见羌人散去,立即下令向武都进发。
他们以日夜行军一百里的速度前进。
同时,虞诩又用增灶计迷惑敌人,即每个士兵在驻军造饭时各作两灶,逐日加倍。
羌人首领通过密探了解到汉军每日增灶不已。
就以为汉军援兵已到,于是决定撤退。
虞诩遂突破了封锁线,到达武都,把包围武都的羌人杀得大败。
虞诩散布已派人去朝中搬援兵消息,是为了调动羌人——即“虎”——离开对汉军极为危险,而对羌人却极为有利的战场——“山”——即陈仓崤谷。
老虎离了山,威势自然减三分,强敌脱离了有利的地形环境,也会由强变弱。
因此,“调虎离山”计的真谛是:利用自然条件造成对敌不利,采取人为的假象诱敌上当。
敌人据险难攻,那就诱敌来攻我。
“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调动敌人,使强敌离开其赖以强大的有利环境或其充分控制的领域,在对敌不利的环境或其力量薄弱的领域里将其制服。
在商战中,“调虎离山”计成为一种“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策略,经常应用于商业谈判。
一般说,人们都争取能在己方的场地与对手谈判,谁能够将对手调离其熟悉的环境,谁就会争取得到起码的主动权。
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一切社会活动得以成功的客观必备条件。
调虎离山公子郊师刺杀宣王之心不死,魏国的费将军给他物色了三个刺客,他们分别是魏伯、魏仲、魏叔。
魏氏三兄弟形象各异,高矮不齐,公子郊师不太满意,他对费将军皱着眉头道:“费将军,你这次找来的刺客,好像还不如上一次。
”费将军笑了笑,说:“公子试完了再下结论。
”公子郊师先走到魏伯面前,打量着魏伯:一个健壮的汉子,身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肉。
公子郊师问:“壮士,你最拿手的是什么?”魏伯说:“杀人。
”“我是问,你用什么手段杀人最拿手。
”“双手。
”“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吗?”“可以。
”魏伯说着,突然伸出一只手,像老鹰抓小鸡似地提起公子郊师轻松举过头顶。
公子郊师在他头顶上惊慌地问:“你……你想干什么?”魏伯哈哈大笑,说:“这就是我最拿手的杀人手段。
”公子郊师连忙道:“放下我,我领教了……”魏伯将公子郊师轻放在地上。
公子郊师镇定片刻,问魏伯:“说吧,你想要什么?”魏伯道:“黄金。
”公子郊师又问:“你想要多少?”“我双手能拿多少算多少。
”公子郊师答应了他。
公子郊师又来到魏仲面前,他看着这个个子不高,但身材很结实的汉子,问:“你呢,你用什么手段杀人最拿手?”魏仲答道:“石头。
”公子郊师点头道:“试一试吧。
不过,不要冲我来。
”魏仲笑嘻嘻地说:“那当然。
”他说着从地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又好像很随便地将石头掷出。
几十步外的一个躲在树后探着头向这边窥视的男子被石头击中,一头倒在地上。
公子郊师身旁一个士兵快步跑过去,弯下身伸手试了试,然后直起身子,高声道:“公子,他死了。
”魏仲啐了一口,说:“废话,被我打中的没有不死的。
”公子郊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问魏仲:“你想要什么?”魏仲说:“美女。
”“几个?”魏仲笑着说:“公子也太小气了,几个怎么能够?”“你说吧,要多少?”“一百个,有吗?”公子郊师轻笑道:“给你这么多女人,你应付不了。
”魏仲有模有样地说:“我养过一千匹马,一万只羊,女人与马羊一样,只要会养,没有应付不了这一说。
”公子郊师也答应了他。
《三十六计》15计【攻战】调虎离山【原文】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
往蹇来返②。
【注释】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
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
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
②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
原文为“往蹇,来返。
”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
艮象山,坎象水。
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
”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
返,李镜池《周易通义》注:返,犹反反,广大美好貌。
往蹇来返,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
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计例】孙策计夺卢江郡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伏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滕增寿谈判桌上不谈判凡是有买卖,有竞争,便不免有贸易摩擦。
36计之“调虎离山”附现代经典案例一、原文和出处【古兵法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束反。
【原文今译】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去困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他。
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阵地,我们便返回,不再攻打。
【出处原文】使不了调虎离山计,当不得将军八面威。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二上·玉芙蓉(共二)》)。
【出处今译】不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就当不了八面威风的将军。
二、现代经商典型案例及赏析【案例】●范先生得天困之巧破“卜内门”范旭东是位有远见的企业家,原本从事盐业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碱”输入中国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碱市场出现异常稀缺的状况。
机会难得,在范旭东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国第一家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宣告成立。
永利制碱公司的成立,引起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极大不快,卜内门公司驻华经理对范先生说:“碱在中国的确非常重要,只可惜先生办得早了些,就条件上说,再晚30年不迟。
”范先生立刻反驳道:“恨不得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
”英国卜内门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碱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又卷土重来,见到中国自己的制碱企业成功了,便恼羞成怒地向永利制碱公司发起猛烈进攻,但是没有成功。
卜内门公司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市场,便又调来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的40%在中国市场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
面对卜内门公司的屡屡侵犯,永利制碱公司老板范旭东决心还击。
永利公司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无法正面与其抗衡。
如果永利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再生产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公司照样破产。
如何是好呢?范旭东先生苦思冥想,某日,他在书房踱步,瞧见了自己年轻时因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留学时的相片,触景生情受到启发,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暂避卜内门公司的锋芒而去日本发展呢?公司的创立,不就是钻了卜内门公司无暇顾及的空隙吗?范先生决定东渡日本,替永利制碱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他立即着手市场调查分析及计划实施。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等待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它,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它。
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经典故事】郑庄公计擒太叔周朝末,郑武公娶甲侯之女姜氏为妻,生两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
寤生是在梦中出世的,姜氏很讨厌他,次子段长得气宇轩昂,很得姜氏宠爱。
姜氏时常在丈夫面前说长子的坏话,赞次子能干,劝他改立段做继承人。
武公却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又无过失,依情依理,说不过去!即立寤生为世子,只以一个小小的共城(今河南辉县)给次子做食邑。
乃至武公去世,世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袭父职为周朝卿士。
姜氏见到次子屈居在一个小城,毫无权威,心里十分不悦,便对庄公说:你今日继承父业,拥有几百里土地,但同胞的弟弟却困守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你于心何忍?庄公问:母亲的意思要怎样?那还用说?姜氏一副教训的口气说,当然给他一个城了,把制邑封给他吧(即河南汜水县)!庄公告诉她说:制邑是一个险要地方,父亲遗命是不能封给任何人的,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什么地方都可以!那么把京城(即河南京县)封给他亦可!姜氏说。
庄公听此一说,默不作声,沉思起来,不表同意,也不反对。
姜氏生气了,袖子一拂,悻悻地说:你再不同意的活,那把老二赶出国去好了,落得干干净净!不敢,不敢!庄公连声告罪,孩儿遵命——第二天,庄公上殿,宣布封段于京城。
大夫蔡足上前启奏: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京城是一个险要地方,地广人多,其政治军事价值不下于皇城。
何况段是夫人爱子,若以大邑封给他,无形中有了两个国君,一旦他恃宠生骄,后果真不堪设想!庄公无可奈问地说:不要说了,这是母命!遂封段于京城。
段在走马上任前,入宫向母亲辞行,姜氏摒退左右,暗地告诉段:这次封邑是很勉强的,将来一定会变卦,你应及早打算,到京城之后,要聚兵积粮,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机可乘,我会给你做内应,只有推倒了寤生,才慰我平生之愿。
段领命出城,趾高气扬地赴任去,即位视事之日,附近的西鄙和北鄙的首长都来庆贺。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三十六计原文: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白话文解释:第一计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文: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明代-三十六计
【原典】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返。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
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
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
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
羌闻之,乃分抄旁县。
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
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注释:
〔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
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往蹇来返〕语出《易经.蹇》卦。
蹇,卦名。
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
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
蹇,困难;返,广大美好貌。
〔这句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二上·玉芙蓉》:“使不了调虎离山计,当不得将军八面威。
”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就是自然界的变化。
本句的意思是要等待天时,当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为难他。
②用人以诱之:人,人为的东西,指代假象。
③往蹇来连:此句出自《易经》“蹇”卦。
蹇卦上卦为坎,代表水;下卦为艮,代表山。
蹇卦的卦象是山上水流曲折,比喻艰难的时候。
蹇字的本意就是艰难连艰难。
本句的意思是: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
”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
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
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
诩即
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
羌闻之,乃分抄旁县。
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不敢逼,遂大破之。
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译文
当天时对敌方不利时,要主动出击让他陷入麻烦,同时用人为的但象去欺骗他。
如果贸然进攻有风险,不如暂时退却,通过引诱敌人获取进攻的机会。
兵书上说:硬碰硬地进攻坚回的城防,这是最为低等的策略。
进攻高城深池,等于是自取灭亡。
如果敌人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势,就不要再苦苦和他争抢了。
尤其当敌人处于立场坚定、信念坚决、势力强大的时候。
当他主意打定了坚守不出,你只能用巨大的利益引诱他;当他势力强大时,不是天时和人谋密切配合,不可能撼动他。
汉末的时候,虞诩在边疆抵御羌人进攻,被羌人阻挡在陈仓崤谷,虞诩就停军不前,假装向朝廷请求救兵,而且声称援兵不到位,自己就不前行。
晃兵听说了就立刻分兵把守附近的县城,打算伏击援军,这样一来羌兵的实力就分散了。
虞诩趁此机会日夜兼程百余里,路上不断增多灶数,羌兵以为虞诩的援军已到,不敢硬拼,于是被虞诩打了一个惨败。
虞诩说援军到了才发兵,不过是用援军引诱对方。
日夜兼程,就是抓住天时。
增加灶数,只为迷感敌人。
原典解读
没有千年不被攻破的古城,也没有一辈子不吃亏的强人。
何以言之?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都只是在某一个范围内发生作用的,离开了一定的环境,武夫变婴儿,麻雀变凤凰。
常言说得好: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调虎离山是面对强敌的理想手段,但是其实施也要满足相应的条件:首先,要给老虎一个非下山不可的理由,或者利诱,或者挟持虎崽。
其次,要制造假象,让老虎感觉下山并非危险之事,从而欣然前来送死。
最后,要善于利用地势,就近消灭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