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疡常见病原菌感染及抗菌性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8.06 KB
- 文档页数:3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
方法将2019年1月份-2022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184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本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
结果共培养出246株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MDR)发生率39%(96/246)。
88株革兰阳性(G+)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MDR检出率36.4%(32/88),检出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的溶血葡萄球菌80%(8/10),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0%(8/10)以及肠球菌属的屎肠球菌50%(2/4)。
158株革兰阴性(G-)菌中,检出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黏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MDR检出率39.2%(62/158),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琼氏不动杆菌100%(2/2)、大肠埃希菌80%(16/20)及肺炎克雷伯菌71.4%(10/14)。
结论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临床医生应当注意加强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关键词: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规律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
目前,糖尿病足感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残因素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1/1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糖尿病足感染而截肢的人数高达65,000人。
在我国,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家糖尿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 1.14亿,其中1/3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足,每年因糖尿病足导致截肢的人数也高达5万人[1-2]。
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病率之所以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人群逐年增加,导致糖尿病足感染患者数量增加。
其次,现代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糖尿病人群中年轻化、病情加重,使得糖尿病足感染的危害程度不断增加。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受损,进而产生溃疡。
这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气血不畅、瘀阻络脉所致,因此采用外治法来治疗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验证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0例,男女不限,年龄在40~70岁之间。
2. 分组情况: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
3.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包括中药外敷、针灸、艾灸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包括清创、消毒、伤口包扎等。
4. 治疗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面积、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5. 安全性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溃疡面积显著减小,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四、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改善病患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中医外治法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六、展望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的治疗方法新进展摘要:糖尿病足为糖尿病并发症,足部感染可引起创面愈合困难,严重者出现骨质破坏、骨髓炎,截肢发生率高。
近年来,人们深入研究糖尿病足慢性溃疡,其治疗方式不断更新,包括创面敷料、清创术、高压氧疗、创面负压吸引术等,本文将重点分析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治疗方法;新进展;前言糖尿病足是以糖尿病为基础发生的足部感染,与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表现为下肢皮肤化脓、破溃、疼痛等,严重者引起下肢坏疽、截肢,属于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1]。
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数量增多,预后效果不佳,需重视治疗。
1.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治疗方法1.清创法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因受感染影响,需实施手术治疗,其目的为破坏病变、治疗病变,直到痊愈。
溃疡清除包括清除坏死组织、不重要组织,暴露流血与健康创面,常用治疗方式为锐器清创术,如手术切除手术、清创术。
清创术常用治疗方式为剪刀、手术刀[2]。
1.伤口敷料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在治疗时,选择理想伤口敷料具有重要意义,可保障伤口环境湿润,预防创面继发感染,吸收伤面渗出物,有助于组织再生。
当前,临床常见伤口敷料包括泡沫系列敷料、水凝胶系列敷料、透明敷料、藻酸盐系列敷料等。
(3)负压伤口治疗负压伤口疗法为糖尿病足慢性溃疡常用治疗方案。
在该方案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当全面清除溃疡创面,将受感染与坏死组织切除,创面可见血供良好、健康组织;完成清创以后,彻底清洗伤口,采用真空辅助闭合装置系统进行治疗。
对于开放性创面,采用合适伤口敷料进行覆盖,一组吸管与伤口敷料连接。
敷料与周围皮肤黏附塑料膜,继而对伤口进行密封,使用标准负压(125mmHg),持续负压吸引。
若患者出血过多或感到疼痛,调整负压75-100mmHg[3]。
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感染,定期检查伤口,并实施清洗。
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每2-3天需更换一次敷料。
1.高压氧疗高压氧疗为慢性创面常用辅助治疗方案,可促进创面愈合。
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据估计全球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为6.3%。
糖尿病患者一生有19%-34%的概率发展为足部溃疡。
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容易复发,预后较差。
有增加住院时间和下肢截肢的风险,并且极易并发感染。
糖尿病足感染可以使患者5 年内的死亡率能增加到57%。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DFI最常见的病原体,但DFI 通常是多种细菌感染导致的其他可能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的微生物。
在针对DFU的研究中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并且MDRO在DFI中极为常见。
MDRO是目前威胁公共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其流行率的增长,经验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变得愈加困难。
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应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这值得所有临床医生们思考。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足感染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总结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DFU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
本综述系统性地总结了MDRO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感染率、细菌感染特征以及对DFU患者溃疡持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截肢率、死亡率等各个临床结局指标的影响。
一、危险因素1.溃疡分类:糖尿病足溃疡按照病因性质分类为:神经性溃疡、混合性溃疡(神经-缺血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其中缺血性溃疡是MDRO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持续处于高血糖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状态。
脂代谢紊乱,血液粘度高,高凝状态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下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缺血性溃疡是以微血管和中小血管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这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伤口延迟愈合。
而这正可能是缺血性溃疡导致DFU 患者感染MDRO的原因之一。
2.溃疡分级及大小:重度溃疡定义为穿透骨骼或关节的深部溃疡或存在过多的局部坏死组织(Wagner分级3级以上),重度溃疡与MDRO感染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表明抗生素渗透不良很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溃疡面积>4cm2与MDRO感染密切相关。
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李丽荣;张笑婷;姜皓;孙景春;门岚【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3页(P1699-1701)【作者】李丽荣;张笑婷;姜皓;孙景春;门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足是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长。
糖尿病足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截肢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约80%的截肢是由糖尿病足溃疡造成的[2]。
治疗糖尿病足和避免截肢的关键是控制感染和早期合理抗感染治疗,掌握细菌感染及耐药性改变是治疗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多,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解院区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我们回顾分析了2008月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区收治的62例糖尿病足合并溃疡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的病原菌菌谱及药敏试验结果,以便为临床提供及时的药物监测信息,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世界卫生组织(ADA/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区住院的糖尿病足溃疡面的分泌物样本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35-79岁,平均(57.5±20.2),糖尿病病史4-28年,糖尿病足感染病程6个月-2年。
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用药前及治疗过程中进行取样,对糖尿病足浅表溃疡面采用无菌棉拭子擦拭取样,深部脓腔用探针或清创时用无菌针筒取样,标本置于无菌试管内,即刻送检。
糖尿病足溃疡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徐欢,靳晓萍,宋向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足部感染、坏疽、截肢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足溃疡要及早处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就糖尿病足溃疡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糖尿病足溃疡的程度与患者全身神经病变、缺血性病变程度和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糖尿病足溃疡如果治疗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截肢情况,所以糖尿病足溃疡的处理尤为重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溃疡不同时期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
现将糖尿病足溃疡的处理方法做一综述。
1 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机制糖尿病足患者极有可能发生神经方面病变[1],从而使得病足失去感觉;足部长期受到不正常的挤压,无疑会增加患者足部的负担,从而引发一些病变,产生溃疡甚至机体坏死的现象;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因为抵抗力较弱,血管病变发生后,肢体末端易供血不足,所以糖尿病足溃疡大都发生在膝部以下。
除外上述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由于血糖过高,免疫活性物质减少,导致人体防御功能下降,当皮肤出现损伤时,人体修复功能下降,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甚至恶化出现严重的溃疡。
2 糖尿病足Wagner 分级可采用Wagner分级方法对糖尿病足溃疡病情程度进行分级[2]。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但目前无溃疡;1级,足部表浅溃疡,无感染征象,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2级,较深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3级,深部溃疡,有脓肿或骨髓炎;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其特征为缺血性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全足坏疽。
3 糖尿病足预防糖尿病是危及全人类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足溃疡及下肢截肢是糖尿病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使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避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3]。
糖尿病足感染常见细菌及抗感染治疗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而治疗费用又高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据统计,目前糖尿病患者溃疡年发生率为8.1%,糖足患者截肢率5.1%,糖尿病患者年死亡率2.8%,糖尿病足死亡率14.4%。
因此,糖尿病足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今天来谈谈糖尿病足感染的非手术管理。
控制糖尿病足感染对于避免截肢、尽量保全下肢很重要,即使对于需要截肢的患者,控制感染也可以缩小截肢范围,尽量保全肢体功能。
糖尿病患者下肢软组织感染需评估周围血管病变程度缺血、神经病变和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溃疡及感染的主要因素。
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50%以上存在周围动脉病变。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并且累及膝以下血管和足动脉,特别是足背动脉更容易出现病变。
周围动脉病变也会减少病变组织的抗生素浓度。
这对于下肢软组织感染的糖尿病患者评估其周围血管病变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神经病变通常使患者对损伤缺乏感知,进而促进溃疡形成,继而足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可能缺乏足部感染的症状,因此通常延误治疗。
溃疡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Achilles深腱反射消失,足部对单尼龙纤维丝不敏感,以及经皮氧分压测定小于30 mmHg。
糖尿病同时也伴随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缺陷,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下降,不能清除细菌,以及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这些因素增加了糖尿病对感染的易感性。
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见细菌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方法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会带来一定副作用。
无论是需氧菌还是厌氧菌感染都需要做细菌培养,因为40%~90%的感染都包括这两种细菌。
而对于糖尿病足感染来说,细菌培养技术对于准确地确定病原菌是很重要的。
Wheat等使用一种方案培养细菌并立即用厌氧试管运送到实验室,他们比较深部组织抽吸得到的组织或骨活检(可靠样本)和伤口表面组织培养(不可靠样本),发现深部组织培养通常只发现单一细菌,但是却培养出大量厌氧菌,而伤口表面组织培养却会得到四种以上的细菌。
㊃专题㊃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拔尖项目(16Q N P 041)通信作者:王爱红,E m a i l :136********@139.c o m糖尿病足局部抗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武钰翔1,姜玉峰2a ,王爱红2b ,许樟荣2b(1.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306医院临床学院,北京100101;2.解放军306医院a .创面中心;b .内分泌科,北京100101) 摘 要:糖尿病足病抗感染是目前糖尿病足病治疗的难题之一,合并感染的足病创面不仅会延长创面愈合时间,而且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㊂单纯的全身抗生素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足病患者感染的问题,目前局部清创㊁抗菌敷料㊁局部抗生素应用等局部的抗感染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本文就上述局部抗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关键词:糖尿病足;抗感染药,局部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2-0100-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2.003R e s e a r c h p r o gr e s s i n l o c a l a n t i -i n f e c t i o n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W uY u x i a n g 1,J i a n g Y u f e n g 2a ,W a n g A i h o n g 2b ,X uZ h a n g r o n g2b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306t h H o s p i t a l o f P L A ,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C o l l e g e o fA n h u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101,C h i n a ;2a .W o u n dC e n t e r ;2b .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306H o s p i t a l o f P L A ,B e i j i n g 10010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W a n g A i h o n g ,E m a i l :136********@139.c o m A B S T R A C T :A n t i -i n f e c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i s o n e o f t h e c h a l l e n g e s i n t h e f i e l d .I n f e c t i o n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w i l l n o t o n l yp r o l o n g w o u n dh e a l i n g t i m e ,b u ta l s o m a y l e a dt oa m p u t a t i o n ,e v e nc a nt h r e a t e nl i f e .O n l y s ys t e m i c a n t i b i o t i c t r e a t m e n t d o e sn o t s o l v e a l l t h e p r o b l e m s o f f o o t i n f e c t i o n .S o m e l o c a l a n t i -i n f e c t i o na d j u v a n t t h e r a p i e s s u c h a s t h e l o c a l d e b r i d e m e n t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d r e s s i n g ,t o p i c a l a n t i b i o t i c s ,h a v ec e r t a i n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e f f e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 r e v i e w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 e l o c a l a n t i -i n f e c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K E Y W O R D S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a n t i -i n f e c t i v e a g e n t s ,l o c al 王爱红,女,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㊂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尤其是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病变方面㊂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秘书;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㊂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通讯编委,D i a b e t e sC a r e 中文版编委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升高,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0.9%[1],糖尿病足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截肢的主要原因[2]㊂12%~25%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发展成糖尿病足[3],其中20%的足病患者需要截肢[4]㊂糖尿病足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的发病原因包括神经病变㊁血管病变以及感染㊂感染既是诱导糖尿病足病发生的原因,也是糖尿病足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㊂约有70%的糖尿病足患者会发生感染[5],相较于未感染的足病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合并创面感染的截肢率增加了154.5倍[6]㊂由此可见,糖尿病足病患者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性㊂糖尿病足病传统的抗感染治疗主要是全身的抗生素使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糖尿病足病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中,尤其是局部的辅助治疗手段,显示较好疗效㊂我们将介绍目前研究较多的具有局部抗菌作用的辅助治疗措施㊂1 局部清创清创是促进足病创面愈合的重要治疗措施[7]㊂目前可用清创方式包括外科清创㊁机械清创㊁酶学清创㊁生物清创(蛆虫)等㊂传统外科清创包括麻醉后的手术清创和床旁的保守锐器清创㊂作为糖尿病足病最重要的清创手段,外科清创不仅可以去除浅表创面的感染坏死组织,同时对窦道及深部死腔也能有效的处理,起到减压引流的效果㊂及时的清创既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同时也能够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8]㊂而生物清创(蛆虫)是指利用无菌的丝光绿蝇的幼虫清除糖尿病足病患者创面的感染坏死组㊃00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织㊂20世纪30年代生物清创在美国开始用于慢性感染伤口[9],随着抗生素的出现生物清创逐渐被人们忽视㊂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抗生素的疗效不尽如人意㊂当再次回顾以往的治疗措施时发现生物清创除了清除创面的缺血坏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功能,特别是对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效果㊂生物清创之所以具有抗感染的功效,主要是其蛆虫可以吞噬细菌,通过其消化道杀死细菌㊂同时蛆虫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抗感染成分,包括尿素㊁苯乙酸㊁胰酶㊁蛋白酶㊁抗菌肽等㊂其中分泌的碱性物质提高创面环境的p H值,可以直接抑制㊁杀死细菌,另一种重要的抑菌成分抗菌肽则是利用其附着细菌胞膜的功能,穿透胞膜,引起大量水溶性物质外渗,达到抗菌作用[10]㊂此外,蛆虫的分泌物还具有分解细菌生物膜的功能,可以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㊂生物清创在发挥其抗菌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蛆虫爬行刺激创面的愈合㊂目前已有文献报道相比于对照组,生物清创清除创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时间更短(12.0ʃ2.5天v s16.1ʃ3.8天,P=0.004),创面愈合时间更短(26.4ʃ12.6天v s39.6ʃ13.4天,P=0.042)[11]㊂生物清创虽然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清创方式,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足创面,特别是下肢缺血和靠近大血管的糖尿病足病创面应慎用[12]㊂2抗菌敷料敷料是指用于覆盖保护创面的材料,传统的敷料包括纱布㊁棉球等㊂传统敷料缺乏抗菌性,并不适用糖尿病足感染创面㊂目前能够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新型敷料有很多,其中具有抗菌作用的包括银离子敷料㊁蜂蜜㊁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等㊂2.1银离子敷料主要是利用了银离子抗菌性㊂目前关于银离子的抗菌机制主要有以下观点:①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都带负电,银离子带正电,银离子更容易与细菌相结合,破坏细胞壁的重要成分肽聚糖,从而击穿细胞壁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导致细菌胞体渗透性显著增加,最后造成细菌死亡;②细菌作为单细胞生物,细菌的代谢主要依靠体内的代谢酶,当细菌摄取银离子时,银离子可以和代谢酶上的巯基结合,从而抑制代谢酶活性导致细菌死亡;③进入细胞内的银离子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破坏细菌的呼吸系统㊁代谢系统㊁物质运输系统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细菌内的银离子还可以重新释放,继续发挥抗菌作用[13-14]㊂银离子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㊁绿脓杆菌等细菌有效[15]㊂T s a n g等[16]研究发现使用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溃疡减小面积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97.45%v s76.91%,P<0.01),虽然两组细菌减少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细菌种类减少率存在明显差异㊂目前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银离子敷料多为缓释敷料,能够达到长时间抗菌效果㊂但银离子敷料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已有学者报道了银离子对皮肤中成纤维细胞有毒性,这对糖尿病足病创面的愈合不利[17]㊂2.2蜂蜜敷料蜂蜜敷料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研究中显示,蜂蜜敷料不仅能够提供湿润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加速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18],同时蜂蜜还具有抗菌作用㊂目前认为蜂蜜抗菌的主要机制是:①蜂蜜含糖量高,细菌微生物很难在蜂蜜的高渗透压环境下生存;②蜂蜜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酸,p H值通常在4以下,这样的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生长,甚至可以杀灭细菌;③蜂蜜中含有大量抗菌活性成分,包括过氧化氢㊁甲基乙二醛㊁植物源多酚类㊁溶菌酶等[19]㊂郭春兰等[20]研究发现使用蜂蜜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患者创面第14㊁21天的细菌清除率明显优于常规的敷料治疗[22%(62.86%)v s8%(22.86%),P=0.012; 35%(100%)v s19%(54.29%),P<0.01],同时创面愈合率高于常规敷料组(59.18ʃ14.63%v s 25.36ʃ10.73%,P=0.013)㊂但由于蜂蜜天然形成,成分复杂,相关机制仍需大量的研究㊂2.3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 u t o l o g o u s p l a t e l e t-r i c hg e l,A P G) A P G的概念是在1997年由W h i t m a n 等[21]首次提出,主要为血液离心后获得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加入凝血酶㊁氯化钙等制得的凝胶㊂A P G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生长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 P G不仅能够提供各种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㊂关于A P G的抑菌作用研究发现:①A P G内所含白细胞浓度是自体血液的2倍,高浓度的白细胞有利于抗菌;②A P G内所含血小板是正常血液的5~7倍,血小板所含抑菌肽和趋化因子,可以直接抑制㊁杀死细菌或通过白细胞的募集抑制细菌的生长[22-23]㊂杨阎峙等[24]研究发现健康志愿者的A P G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菌效果,24小时内A P G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优于对照组㊂目前关于A P G抑菌作用还缺乏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据,具体的抑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究㊂3局部抗生素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血管缺血是足溃疡感染的重要原因,远端肢体的血运障碍常导致患者抵御外㊃10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界感染的屏障遭到破坏㊂近年来研究发现足病溃疡感染患者的创面常伴有细菌生物膜,形成生物膜中的细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和抵抗机体自身防御的能力[25]㊂这些特点导致全身使用抗生素时,溃疡的部位局部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需要长时间的大剂量的抗生素来控制感染[26]㊂而糖尿病足病患者常伴发多器官的病变,长时间大剂量抗生素使用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㊂相较于全身抗生素治疗,局部抗生素能够很好地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同时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㊂局部抗生素目前已在骨科㊁眼科㊁耳鼻喉㊁皮肤科等多个临床领域得到应用,在糖尿病足病方面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27]㊂目前有关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局部用药的研究主要有抗生素溶液湿敷和抗生素凝胶两种,早期的局部抗生素主要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将抗生素溶解于生理盐水后湿敷于溃疡,直接提高了创面局部的药物浓度,相较于只进行基础治疗的患者,局部抗生素湿敷的患者溃疡愈合率更高(85.71%v s35.29%,P <0.01)[28]㊂随着技术的革新,现阶段局部抗生素的载药方式主要是凝胶载药,这样既可以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同时还可以达到缓释的效果,使创面局部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㊂目前国内有研究显示局部应用抗生素溃疡表面的细菌阳性率更低,创面的面积缩小更快(4.81ʃ1.52c m2v s5.95ʃ1.80c m2,P<0.05)[29]㊂局部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例如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容易导致溃疡表面产生耐药菌株,这些都给抗生素的局部应用带来困难[30]㊂糖尿病足病的治疗过程中,预防感染及抗感染是重中之重㊂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局部抗菌辅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㊂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局部抗菌治疗,可能会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㊂但由于技术受限,一些局部辅助治疗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 W a n g L,G a o P,Z h a n g M,e ta l.P r e v a l e n c ea n d e t h n i cp a t t e r n o fd i a b e t e sa n d p r e d i a b e t e si n C h i n ai n2013[J].J AMA,2017,317(24):2515-2523.[2] L e wE J,M i l l sJ L,A r m s t r o n g D G.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 D F U:p r i o r i t i s i n g r i s k f a c t o r s t o a v o i d a m p u t a t i o n[J].W o u n dC a r e,2015,24(5S u p p l2):31-37.[3]S i n g hN,A r m s t r o n g D G,L i p s k y B A.P r e v e n t i n g f o o tu l c e r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i a b e t e s[J].J AMA,2005,293:217-228.[4] G u p t aS K,P a n d aS,S u r y a K S.T h ee t i o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t h ed i a be t i cf o o t:a nu n r e l e n t i ng e p i d e m i c[J].I n t JL o w E x t r e mW o u n d s,2010,9(3):127-131.[5]班绎娟,冉兴无,杨川,等.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病临床资料和住院费用等比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99-503.[6] L a v e r y L A,A r m s t r o n g D G,W u n d e r l i c h R P,e ta l.R i s kf a c t o r sf o rf o o ti n f e c t i o n s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 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6,29(6):1288-1293.[7]S t e p h e n-H a y n e sJ,T h o m p s o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 m e t h o d so fw o u n dd e b r i d e m e n t[J].B r JC o mm u n i t y N u r s,2007,12(6): S6,S8-10,S12-14,S16.[8]姜玉峰,许樟荣,付小兵.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中清创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1):13-15.[9] B a e rW.T h ec l a s s i c: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c h r o n i co s t e o m y e l i t i sw i t h t h em a g g o t(l a r v ao f t h eb l o wf l y)[J].C l i nO r t h o p R e l a tR e s,1931,469(4):920-944.[10] G l i n e lK,J o n a s AM,J o u e n n e T,e ta l.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a n da n t i f o u l i n g p o l y m e rb r u s h e s i nc o r p o r a t i n g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p e p t i d e[J].B i o c o n j u g C h e m,2009,20(1):71-77.[11] W a n g S Y,W a n g J N,L vD C,e t a l.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b i o-d e b r i d e m e n t e f f e c t o f m a g g o t t h e r a p y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o fc h r o n i c a l l y i n f e c t ed le s i o n s[J].O r t h o p S u r g,2010,2(3):201-206.[12] R i c h a r d s o n M.T h eb e n e f i t so f l a r v a l t h e r a p y i n w o u n dc a r e[J].N u r sS t a n d,2004,19(7):70,72,74p a s s i m. [13] L a r aHH,G a r z a-T r e v iñoE N,I x t e p a n-T u r r e n tL,e t a l.S i l v e r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r e b r o a d-s p e c t r u m b a c t e r i c i d a l a n d v i r u c i d a lc o m p o u nd s[J].N a n o b i o te c h n o l o g y,2011,9:30.[14] T s a n g K K,K w o n g E W,W o o K Y,e t a l.T h e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a n d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a c t i o no fn a n o c r y s t a l l i n es i l v e ra n dm a n u k a h o n e y o n t h em o l e c u l a r a l t e r n a t i o n o f d i ab e t ic f o o tu l c e r: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J].E v i d B a s e dC o m p l e m e n tA l t e r n a tM e d,2015,2015:218283.[15] A m i nRM,M o h a m e d M B,R a m a d a n MA,e ta l.R a p i da n ds e n s i t i v e m i c r o p l a t e a s s a y f o r s c r e e n i n g t h ee f f e c to f s i l v e r a n dg o l d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o n b a c t e r i a[J].N a n o m e d i c i n e(L o n d),2009,4(6):637-643.[16] T s a n g K K,K w o n g E W,T oT S,e ta l.A p i l o t 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d s t u d y o f n a n o c r y s t a l l i ne s i l v e r,m a n u k ah o n e y,a n dc o n v e n t i o n a ld re s s i n g i nh e a l i n g d i a b e t i cf o o tu l c e r[J].E v i dB a s e dC o m p l e m e n tA l t e r n a tM e d,2017,2017:5294890.[17] Z o uS B,Y o o n WY,H a n S K,e ta l.C y t o t o x i c i t y o fs i l v e rd re s s i n g so nd i a b e t i cf i b r o b l a s t s[J].I n t W o u n dJ,2013,10(3):306-312.[18]李岚,陆祖谦,李翔,等.蜂蜜治疗糖尿病创面与内皮祖细胞的动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2):6006-6009.[19] M a n d a lM D,M a n d a lS.H o n e y:i t s m e d i c i n a l p r o p e r t y a n da n t ib ac t e r i a l a c t i v i t y[J].A s i a nP a cJT r o p B i o m e d,2011,1(2):154-160.(下转第110页)㊃20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许樟荣.成就与差距-我国糖尿病足病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现状之思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0-442. [8]祁少海.第六版 I D F糖尿病地图 对中国糖尿病足诊治的预警和提示[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9(2):9-11.[9] B o u l t o nA J,A r m s t r o n g D G,A l b e r tS F,e t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f o o t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ar e p o r to ft h et a s kf o r c e o f t h e f o o t c a r e i n t e r e s tg r o u p o f th eA m e ri c a nD i a b e t e s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e n d o r s e m e n t b y t h eA m e r i c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o fC l i n i c a lE n d o c r i n o l o g i s t s[J].D i a b e t e s C a r e,2008,31(8):1679-1685.[10] B u sS A,v a nN e t t e nJ J,L a v e r y L A,e t a l.I WG D F g u i d a n c e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o f f o o t u l c e r s i n a t-r i s k p a t i e n t sw i t h 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M e t a bR e sR e v,2016,32(S u p p l1):S16-24.[11]俞彩琴.英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与某区管理现状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368-369.[12] B e r r y R M,R a l e i g hE D.D i a b e t i c f o o t c a r e i n a l o n g t e r mf a c i l i t y[J].JG e r o n t o lN u r s,2004,30(4):8-13.[13]解怡洁,张姣,周昕,等.糖尿病足溃疡疼痛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2):1329-1330.[14] F l e c kC A.M a n a g i n g w o u n d p a i n:t o d a y a n d i nt h e f u t u r e[J].A d vS k i n W o u n dC a r e,2007,20(3):138-145.[15]d e R o n d M E,d e W i t R,v a n D a m F S,e t a l.A p a i nm o n i t o r i n g p r o g r a m f o rn u r s e s:e f f e c t so n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s s e s s m e n ta n d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 p a t i e n t s p a i n[J].JP a i nS y m p t o m M a n a g e,2000,20(6):424-439.[16] A t t i n g e rC E,H o a n g H,S t e i n b e r g J,e ta l.H o wt o m a k eah o s p i t a l-b a s e dw o u n d c e n t e r f i n a n c i a l l y v i a b l e:t h e g e o r g e t o w nU n i v e r s i l y H o s p i t a lm o d e l[J].G y n e c o lO n c o l,2008,11(1): S92-S97.[17]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1-3.[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卫办发[2015]3号)[S]. [19]袁加俊,赵列宾,陆旋.分级诊疗与慢性病优化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2015,19(9):36-39.[20]许樟荣.关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关于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动脉病变的诊断㊁预后和处治临床指南“的解读[J].糖尿病临床,2015,9(8):401-403.[21]许樟荣.多学科合作㊁专业化处治,预防为主,加强糖尿病足病防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6):321-323. [22]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251-258. [23]许樟荣,冉兴无.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25]王琼,孙雪,黄宵.公立医院 医疗联合体 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8A):57-60.收稿日期:2018-02-06编辑:﹏﹏﹏﹏﹏﹏﹏﹏﹏﹏﹏﹏﹏﹏﹏﹏﹏﹏﹏﹏﹏﹏﹏﹏﹏﹏﹏﹏﹏﹏﹏﹏﹏﹏﹏﹏﹏﹏﹏﹏﹏﹏﹏﹏﹏﹏﹏﹏﹏﹏张卫国(上接第102页)[20]郭春兰,付向阳.蜂蜜敷料局部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3,25(7):977-980.[21] W h i t m a n D H,B e r r y R L,G r e e n D M.P l a t e l e t g e l:a na u t o l o g o u s a l t e r n a t i v et of ib r i n g l u e w i t ha p p l ic a t i o n s i no r a la n dm a x i l l o f a c i a l s u r g e r y[J].O r a lM a x i l l o f a cS u r g,1997,55(11):1294-1299.[22] M o o j e nD J F,E v e r t sP A,S c h u r e R M,e ta l.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c t i v i t y o f p l a t e l e t-l e u k o c y t e g e l a g a i n s t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J].O r t h o p R e s,2008,26(3):404-410.[23] B i e l e c k iT M,G a z d z i kT S,A r e n d t J,e t a l.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e f f e c to fa u t o l o-g o u s p l a t e l e t g e le n r i c h e d w i t h g r o w t hf a c t o r sa n do t h e r a c t i v e s u b s t a n c e s:a n i nv i t r o s t u d y[J].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B r),2007,89(3):417-420.[24]杨阎峙,刘衡川,冉兴无,等.健康志愿者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5):571-576.[25]徐元玲,蒋琪霞,王建东.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382-1386. [26]关小宏,杨彩哲,吴石白.糖尿病足感染的特点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37-4239.[27] L a p o l l aW J,L e v e n d e rMM,D a v i s S A,e t a l.T o p i c a l a n t i b i o t i ct r e n d s f r o m1993t o2007:u s eo f t o p i c a la n t i b i o t i c s f o rn o n-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i n d i c a t i o n s[J].D e r m a t o l S u r g,2011,37(10):1427-1433.[28]甘华葵,丁燕.抗生素局部湿敷包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03,18(4):552.[29]朱晓晴,丁敏,徐俊,等.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局部应用抗生素的疗效[J].临床荟萃,2016,31(12):1302-1307. [30]姜玉峰,王玉珍,许樟荣.抗生素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局部的利与弊[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12):958-960.收稿日期:2018-02-05编辑:武峪峰㊃01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糖尿病足溃疡常见病原菌感染及抗菌性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
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当前糖尿病的严重并发
症之一,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超过15%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感染或坏疽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生活。
本文主要介绍了糖
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病原学及抗菌性的研究,为临床更好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
参考,同时为人类的抗糖尿病足溃疡等提供医学探讨。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病原菌感染抗菌性研究
1、糖尿病足溃疡常见病原菌分布
在致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主要是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为主。
杨正海等对糖尿病患者足
部溃疡分泌物进行分离,得出219例送检标本有115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
52.5%,共检出病原菌13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株(54.9%),革兰阳球菌55
株(41.3%),真菌5株(3.8%)。
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19.5%),大肠埃希菌23株(17.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11.3%)、奇异变形杆菌14株(10.5%)、铜绿假单胞菌13株(9.8%)。
肖烨等观察200例患者中培养出
病原菌株患者180例,培养出菌株21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0株,革兰阴性
杆菌76株,真菌19株。
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5例,混合感染
率为20.83%。
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
菌为主。
革兰阳性菌前3位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
其他。
革兰阴性杆菌前3位依次是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
其他。
与国外研究一致。
2、糖尿病足溃疡病原菌感染的特点
2.1混合感染主要是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属以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等的混
合感染。
李永恒等报道, Wagner3~5级的糖尿病足患者混合感染率分别为25.7%、51.0%、43.5%。
肖正华等分析显示,一种菌感染者占34.9%,2种占45.3%,3种以上
占19.8%。
2.2条件致病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菌素天然耐药,是
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组织坏疽较为常见的侵袭性较强的微生物,其所致的感染较难控制,本身具有天然耐药性。
自2015年至2019年间跨越5年的针对糖尿病足病原微生物流行趋势的研究发现,假单胞菌属有增多趋势,达到40%以上。
2.3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糖尿病足中最常见的感染病菌,是一种侵袭力较强
的革兰阳性条件致病菌。
黄秉文等观察3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分离出革兰阳性
菌及革兰阴性菌为74例及58例,检出率为56.1%和43.9%;共检出33株,检出率为25.0%,其中多重耐药菌株为16株,占48.5%,且主要存在于较大及较深的创面中。
3、糖尿病足目前抗感染治疗手段
3.1局部清创
清创是促进足病创面愈合的重要治疗措施,及时的清创既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
同时也能够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目前可用清创方式包括外科清创、机械清创、酶学清创、生物清创(蛆虫)等。
随着抗生素的出现生物清创逐渐被人们忽视。
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抗生素的疗效不尽如人意。
当再次回顾以往
的治疗措施时发现生物清创除了清除创面的缺血坏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抗微生
物功能,特别是对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效果。
3.2抗菌敷料
敷料是指用于覆盖保护创面的材料,传统的敷料包括纱布、棉球等。
传统敷料缺
乏抗菌性,并不适用糖尿病足感染创面。
目前能够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新型敷料
有很多,其中具有抗菌作用的包括银离子敷料、蜂蜜、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等。
3.3局部抗生素
随着技术的革新,现阶段局部抗生素的载药方式主要是凝胶载药,这样既可以提
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同时还可以达到缓释的效果,使创面局部长时间保持一定的
有效药物浓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溃疡病原菌最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主要病菌包括金黄
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等,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包括变
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此两种病菌占总病菌感染的95% 以上,糖尿病足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加上动脉硬
化等血管功能障碍,容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引起某些部位供氧及营养不良,极
易导致溃疡及坏疽,而且感染后发展极快。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局部抗菌辅助治
疗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
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局部抗
菌治疗,可能会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针对性的治疗,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谷涌泉.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01:19-27.
【2】肖烨. 糖尿病足溃疡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
志,2020,10:14-15.
【3】杨正海,王章凤. 133例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18:46-47+49.
【4】姜玉峰,许樟荣,付小兵. 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中清创问题[J]. 中国实用内科
杂志,2016,01:13-15.
【5】武钰翔,姜玉峰,王爱红,许樟荣. 糖尿病足局部抗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
荟萃,2018,02:
100-102+110.
【6】李桃,张春玲,龙毅,邸铁涛,陈露,赵伟,龙丽,黄蔷,唐丽莎,罗开中. 丹黄散-纳米
银海绵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2:3495-3499.
【7】郭贝贝,陈梅,陈薇. 蜂蜜敷料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医学与健
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21:126-127.
【8】蔡卫林,郭明锋. 富血小板血浆对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
志,2015,08:766-768.
【9】朱晓晴,丁敏,徐俊,孙卉,马亚楠,王鹏华.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局部应用抗生素的
疗效[J]. 临床荟萃,2016,12:1302-1307.
【10】李玉姣,徐阳,王军. 糖尿病足溃疡常见病原菌感染及中药抗菌研究进展[J]. 新中医,2015,06:294-295.
课题来源:2017年省教育厅创新课题(黔教合KY字[2017]042).
作者简介:陈露(1980-),女,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
医结合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研究.
通信作者:张春玲(1965-),女,护理部副主任、教授/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