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

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其内涵和作用机理如下:

1.工业化:是指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工业化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率,促进技术革新和流通资本的增加。同时也能够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信息化:是指信息科技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和应用

的过程。信息化能够提升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

活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3.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

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资源,促进社会

和经济发展。

4.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向现代化方

向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

能够促进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步发展不仅是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要求。因此,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

展正成为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

立起相互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中。“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 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四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调性不断增强。但是,按照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二、模块知识链接: 《经济生活》:1、科学发展观要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 《政治生活》:1、政府职能 2、党的领导 《文化生活》:1、文化教育功能 2、科技作用 《生活与哲学》:1、联系观点(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2、发展观点 3、主次矛盾 三、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需要:() 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进程,二者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 村迁移到城镇的过程,而工业化则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中,彼此互为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推 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人口 向城镇转移,劳动力大量集中,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城市集聚效应的形成,极大地拉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促进了 工业品的需求增长,激发了工业生产的繁荣。城镇化为工业提供了更 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了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其次,工业化反过来也推动了城镇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提供 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走进城市,参与工业生产,实现 了城市的持续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 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城定居。因此,工业化为城镇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动力,推动了城镇 化的不断加快。 再者,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 的进程中,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工 业劳动力逐渐增多,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的调整,加快了工 业化进程。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

产业结构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总的来说,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密不可分的两大进程,二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反过来也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二者共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希望中国能够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内涵及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内涵 及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 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 道路的现代化。它是大国变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社会 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后发赶超、“叠加并联”型,统筹协调、 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史上、世界现代化史上、社会主义发展 史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本质要求内涵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对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至关重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 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 中国特色。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继续保持增长。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 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 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鹜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 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 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 的全面发展。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 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 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 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 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涵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三化同步”

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深刻理解“三化同步”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日期:2011-03-03 11:46 本报编辑部《农民日报》2011年03月03日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完美收官,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2011年,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心满怀地开局了。新的十年,新的希望;新的任务,新的挑战。离实现2020 年的宏伟愿景只有9年多的时间了,我们到了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节点。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已经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 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十二五”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为“十二五”加快“三农”科学发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化同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重中之重”、“两个趋向”、统筹城乡等重要思想,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化同步”是我党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深刻分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决策,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脉相承,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在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阐述,把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三农”理论认识上的巨大飞跃,是传统“重农”思想在新时期的突破和升华。 在2004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亿万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顺应潮流、符合国情、深得民心。 2010年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三化同步”的重大任务。 “三化同步”既是重大任务,也是重大原则。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三农”事业发展的历史“欠账”,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现阶段突出强调“三化同步”,着眼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把“三化同步”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

四化同步发展内涵及其内在机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219178281.html, 四化同步发展内涵及其内在机理研究 作者:韩琳琳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 摘要:要想实现四化的协调同步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四化中所包含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四化同步发展内在机理,才能更好的进行实现四化同步的道路的研究。 关键词:四化;内涵;同步发展;机理 一、四化各自的内涵 1.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在党的十六大就有明确界定,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1]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三是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2] 2.信息化 认为信息化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工业自动化、城镇智能化,从而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过程。[3]信息化的特点一方 面推动着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信息化逐渐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构建智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的进展。 3.新型城镇化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理论做指导,在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最终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产城互动的宜居城市。[4]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城镇化与工 业化相互促进;与信息化相互渗透;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平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存。 4.农业现代化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2014.02.18 10:1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著江马云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要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就要认清和把握“四化”的内在关联。 (一)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等,又加快了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体系的完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城镇的内在融合和互动。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演进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城镇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既能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和一体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能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使产业流程更加智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城镇化对要素的聚集过程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而新型城镇化所催生的城镇的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完善等更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需求、提供了载体。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需要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而城镇化推动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和产品产生的巨大需求,都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和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两大趋势,不仅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供给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能为城镇化所需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农民收入提高刺激的消费需求,都为工业产品、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其所必须的新思路、新技术以及和新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都可为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空间。 二、当前“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年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取得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的显著成绩,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缺乏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互融互包、协同推进的过程,单一的侧重一方或者工业与城镇“两张皮式”的发展,都会阻碍二者的发展。受既有政绩考核机制、

科研课题论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72932 农林学论文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研 究 1.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阐述 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与旧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城市发展形态,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关键在于平衡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同

时,要加强完善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叫做农业现代化农业。 1.3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根据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三阶段论,新型城镇化会吸纳更多的农村零值劳动力和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工业部门的劳动,将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机械化和集约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其次,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对农业形成新的需求,在总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 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较多,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 作者:李仕波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 李仕波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贵州遵义563003) 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 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 “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0.5;F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5-05 InteractionandSynchronizedDevelopment of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 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LIShi-bo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ZunyiMedicalCollege,Zunyi56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 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 rnizationareimportantcomponentsofsocia listmodern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 tics.Industrializationpromotes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urbanizationadvancement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level. 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isthebellwethe rofindustrialization,theboosterofurban izationandthesupportofagriculturalmode rnization. Urbanizationdependsoninformati o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anddrives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dependsoninformationization,a ssistsindustrializationandacceleratesur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 关系研究

许凡宋殿清田利军 摘要:厘清和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对四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云南省四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和较为明显的单项因果关系;四化变动在短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差异较大;然而,从长期来看,工业化和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而城镇化则削弱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关键词:四化互动;熵值法;向量自回归模型;多变量协整检验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强调四化同步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然而,要做好“四化同步”,就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四化之间关系。研究四化之间的关系,寻求四化统筹的突破口,对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文献对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自的水平测算较多,也讨论了各化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在“三化同步”概念提出之后,关于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开始增多。“四化同步”是我国特有的命题,在“三化同步”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发展要求,反映了现阶段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时代特征。 当前,大多数文献仍然集中在“四化同步”的理论分析,少有关于四化水平的测度、四化互动关系的检验。其中,黄安胜、许佳贤基于熵值法对全国各省域四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离散系数分析。袁晓玲、景行军等通过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两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总结提炼出了“新”四化互动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里大决策,具有]S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

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 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虽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 了农业现 代化水平。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四化”协调发展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为此,以协议、协调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提出“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深入分析“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完善“四化”协调的理论体系。 标签:“四化”;协调发展;内涵 0 引言 “四化”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四化“协调”首要是认清“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四化”间两两的相关关系,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制定“四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在辞海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一致。随着对协调认识程度的加深,协调涉及的学科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系统学、控制学到现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曾珍香(2001)从系统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一种状态。其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井辉(2006)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通过外力使系统中分散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并且使之配合适当。力求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目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关联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别于协调,关联是协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关联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越大,两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明显,一般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去衡量。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加入发展要义,体现的不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一般会与经济、地区等具体研究目标联系,单独对协调发展的标准定义还很少,通过对协调与发展的内涵的理解,认为协调发展是系统内各系统相互配合,相促进而达成的整体优化的过程,要求系统内的任何因素相互适。 “四化”协调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均衡发展。相互作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四化”作为复杂的系统,任何子系统都不是独立发展的,需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四化”协调发展问题。“四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

王丹黄晨飞 摘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备受热议的话题,更好地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三化”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内在机制;相互关系 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对工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发展逐渐进步。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增强的重要表现。工业化的发展进步,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我国总体工业发展起来,城乡工业随着也将呈现进步,这就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最终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的总体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使得我国城乡经济不断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同样带动着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农村经济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积极方面,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技术进步。因而,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之路,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落后,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使得农村走向现代化之路,是提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13页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时期,必须厘清“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发展本质、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 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 1.“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基本内涵。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经济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作用,在城乡地理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第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社会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使城乡共同分享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四化同步”发展的生态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全面纳入各产业和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整体社会生态系统,构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 第四,“四化同步”发展的文化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客观科学、与时俱进地统筹城乡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五,“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内涵。依托“四化”构建有效集聚、有机结合、深度协作的优化空间网络系统,以城镇化作为需求创造端,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作为供给保障端,以信息化作为档次水平提升端,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市场指向性。同时,结合“三农”问题挑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拉动农业现代化,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2.“四化同步”发展的本质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同步”。“同步”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或事物保持一定相对比例的组合关系。“四化同步”发展的本质在于“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不仅关注“四化”四个组成层面本身的发展,更应关注四个层面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运动变化、发展壮大。 第二,“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四个层面及其亚层面的多维有机组合。“四化同步”四个层面及其亚层面相互之间构成一定的相对组合关系,保持一定的相对速度,个体和整体都分别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地运动变化发展。可见,“四化同步”并不意味着“四化”中的“单化”之间都必须保持同一相对比例、同一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四化”之间的有机内在结合,内在互动,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渐进性稳步良性共同发展,逐步提高耦合协调性,整体最优可持续。 3.“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蕴 第一,“四化同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 作者:夏金梅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7期 夏金梅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十八大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四化的科学内涵,理解四化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科 学贯彻新四化的政策方针。 关键词:四化同步;科学内涵;衡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8-0261-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2012 年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观点,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 步发展。把“三化” 同步变成“四化” 同步,及时增加信息化,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化”同步是我党“三农”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 略性决策,体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的根本要求。深入探索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 标准,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科学内涵的研究,依托信息化加速发展,推 动发展机制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推动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三农”理论,推 动各具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四化”的本质 新型工业化依赖科技创新,依托信息化走低能耗、少污染、高收益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 人力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向智能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则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利用信息交流和网络共享,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从而促 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人口转变为城市人 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二、三产业布局向城 镇集中。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方法等手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的过程和手段,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是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持续 发展。 (二)“四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1.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一方面,工业化创造供给,提供就业,积累财富,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 加快推进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承载,为农村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