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9
北芪安神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对比及临床疗效研究发布时间:2022-12-13T08:10:05.86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4期作者:赵德玲1 ,王娜2 ,兰海滨1* [导读] 比较北芪安神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治疗气阴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赵德玲1 ,王娜2 ,兰海滨1*(1.七台河市中医医院,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2.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比较北芪安神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治疗气阴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两种剂型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紫丁香苷、五味子醇甲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抽取气阴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传统汤剂组(观察组)与配方颗粒剂组(对照组),分别给予北芪安神汤剂和配方颗粒剂进行治疗四周后,以中医症候评定标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疗效研究。
结果 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r≥0.9992) ,平均加样回收率96.21%~99.71%,RSD 0.5%~1.5%;北芪安神汤剂中3种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0.976mg/g、0.8123mg/g、3.067mg/g,配方颗粒剂中3中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0.833mg/g、0.724mg/g、2.883mg/g。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显著好转(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快捷,可用于测定北芪安神汤剂与配方颗粒剂含量,且在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配方颗粒剂;汤剂与配方颗粒剂治疗气阴两虚型失眠均有疗效,且传统饮片汤剂效果优于配方颗粒剂,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对比1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麻黄汤和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均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为辛温发汗重剂。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并用,佐以生姜、打造,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担忧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2银翘散和桑菊饮……….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属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银华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3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三方功用、主治不同点?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平素有水饮内停,有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寒饮犯肺之咳喘,当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和肢面浮肿的水饮内停证。
咳喘应以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伴胸膈痞满,甚则不得平卧,苔白滑等症状。
定喘汤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壅闭,肺失宣降而引起。
一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伴微恶风寒者。
苏子降气汤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虚,肾不纳气的上盛下虚之喘咳证。
除喘咳短气,痰涎壅盛外,还当见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苔白腻,脉弦滑。
4泻白散、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均治疗热喘,临床如何区分使用?(病因、主治、症状)泻白散:所治热喘由火热郁伏于肺,肺失肃降之职所致;本方具有清热平喘外兼有泄肺止咳,主治肺中伏火郁热,肺热阴伤之肺热咳喘,症见气喘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热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麻杏甘石汤:有余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麻杏甘石汤有辛凉宣肺之功,主治外感风热壅肺。
症见身热不解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
脉浮数。
定喘汤:痰热久蕴,肺失清肃,复为风寒所遏,肺失宣肃所致。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
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7 左金丸和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
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相似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记忆: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芦根)梗叶(竹叶)穗。
桑菊饮:桑干河人(杏仁)聚结芦桥。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记忆: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碧玉散),半夏只服皮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记忆:犀角地黄汤:药(赤芍)母(牡丹皮)牺牲清营汤:西丹(丹参)麦竹连(连翘),黄帝(用)银元(元参)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方剂对比总结1.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2.银翘散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4.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5.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芍药苷含量对比目的:比较分析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芍药苷含量。
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谱法对阿魏酸流动相加以测定,做好波长检测,对芍药苷流动相及波长进行测定。
结果:自行配制的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含量8.90ms/剂,芍药苷含量83.56ms/剂;传统的饮片汤剂中阿魏酸含量8.89ms/剂,芍药苷含量78.50ms/剂;不同厂家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含量 3.35-7.66me/剂,芍药苷48.12-67.51mS/剂。
结论: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和常规饮片汤剂从色谱图上来看基本一致,自制的配方颗粒汤剂和传统的饮片汤剂中含有的芍药苷含量与阿魏酸含量相当,但不同厂家显示的配方颗粒汤剂存在差异明显。
标签: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阿魏酸;芍药苷汤剂是传统的中药剂型,因为药材煎煮不易,质量不稳,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较大,中药配方颗粒是符合规定的优质药材,现代技术对其实施提取和浓缩后制成的产品,不仅可直接冲服,而且其剂量较小,药效快[1]。
四物汤是借助胶艾汤减味所制,其中所含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川穹,是补血调经的一类重要方子,其药物成分众多,富含微量元素与有机酸等。
芍药苷是四物汤主要成分,也是补血的一类有效物质。
本研究经传统饮片汤剂和中药配方颗粒的阿魏酸和芍药苷含量予以对比,探索中药复方配伍中中药配方颗粒所发挥的作用。
1 仪器和试药1.1 仪器运用高效液相谱仪,型号:Agilent 1100;厂家:德国梅特勒企业。
1.2 试药与试剂对照组:阿魏酸(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芍药苷(北京索莱宝有限公司);熟地、当归、白芍、川穹饮片;甲醇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2 方法1.2.1 处方、配方顆粒与汤剂制备处方有: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川穹15g。
1.2.2 熟地配方颗粒制备取熟地饮片2kg,首次加水12倍煮90min,第2次加水10倍煮60min,合并煎液,将滤液浓度浓缩为1.30,保持真空干燥,将其浸膏粉碎,使用乙醇湿法制粒,60℃干燥至水分不超过8%,得熟地黄配方颗粒。
方剂学相似方剂的鉴别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剂”。
3.参苏饮与败毒散皆治气虚外感风寒。
但败毒散治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少佐人参以扶正祛邪;参苏饮所治为风寒表证,邪偏于肺,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宣肺为主,加之痰湿气滞,则又增半夏、木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4.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5.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均治冷积里实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黄配伍附子为主。
但大黄附子汤主治中气未虚,寒实积滞之腹痛便秘;而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虚中夹实之便秘腹痛。
6.麻子仁丸与济川煎均治津液不足之便秘。
但麻子仁丸证为肠胃燥热所致,故以润肠药与小承气汤合方;而济川煎证为肾虚津亏而成,以补肾益精,养血润肠为法。
7.大、小柴胡汤具和解少阳之功,但小柴胡汤专治少阳证,适宜于邪踞少阳,正气不足,胆胃不和者。
而大柴胡汤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和解为主,辅以泻下。
8.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和解之中兼具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方剂学方剂对比方剂学方剂对比XXX1、麻黄汤和桂枝汤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辛温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的是,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而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桑菊饮和银翘散都由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组成,功用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的是,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适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适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中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的是,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经方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对比1. 引言1.1 研究背景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发热等,给患者带来不适。
对于感冒后的顽固性发热,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是使用小柴胡汤和竹叶石膏汤等经方。
小柴胡汤具有疏肝理气、解表散寒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后的发热症状。
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益肺止咳的功效,同样被用于治疗感冒后的发热。
对于顽固性发热的患者,单一的药物可能效果有限。
结合小柴胡汤和竹叶石膏汤进行联合加减治疗,可能会更有效地缓解感冒后的顽固性发热。
本研究旨在比较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探讨其临床疗效及机制。
通过临床实验结果,评估联合用药对顽固性发热的疗效,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方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对比,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单独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疗效,了解两者在治疗该症状上的优劣势;2. 探讨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疗效,评估两方药物联合使用是否能提高治疗效果;3. 通过临床实验结果,验证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感冒后发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 正文2.1 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的治疗原理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的经典中药方剂,由小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其主要药物小柴胡具有祛风清热、调和上下、解表和里的作用,黄芩清热泻火、疏肝解郁,人参益气生津、调和其他药力,甘草和大枣则有调和药力、助药效的作用。
小柴胡汤主要通过调和气机,升发阳明,解表和里,达到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
竹叶石膏汤是一种清热解毒的经典中药方剂,由竹叶、石膏、粳米组成。
竹叶具有清热去火、解毒消炎的作用,石膏能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粳米则起到调和其他药力的作用。
方剂方歌归类: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三类方:大陷胸汤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三类方:达原饮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二类方:清暑益气汤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二类方:吴茱萸汤三类汤:回阳救急汤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三类方:磁朱丸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三类方:至宝丹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三类方:益胃汤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三类方:定痫丸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红楼梦》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的方剂名对比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所提出。
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及其翁婿闵福德所译的《红楼梦》两译本为例, 对《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医药方剂名英译原则进行比较与探讨。
《红楼梦》中的方剂名蕴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因此《红楼梦》中的方剂名翻译需要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应该遵循准确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继承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
关键词:目的论; 中医药; 方剂名; 《红楼梦》; 英译原则;一、引言有学者统计, “《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计290多处, 5万余字。
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 描写的病例114种, 中医医案13个, 方剂45个, 中药125种, 西药3种”, 《红楼梦》中有大量中医药文化信息可供挖掘。
本文结合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 拟在国内中医翻译学者有关方剂名英译研究的基础上, 探析《红楼梦》中方剂名英译原则, 为涉医文学中方剂名英译提供借鉴。
笔者在CNKI中输入关键词“红楼梦英译”“红楼梦方剂”“红楼梦目的论”“目的论红方剂”等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 近十年间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献多达9492篇, 与“红楼梦目的论”有关的文献有2654篇, 有关“红楼方剂”的文献有431篇, 与“目的论红方剂”相关的文献为0篇。
因此, 对《红楼梦》中的医药文化以及方剂名英译研究十分必要。
二、《红楼梦》两译本方剂名对比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教授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 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
目的论认为, “忠实”“对等”等翻译理论在目标文本产生中, 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相反目标文本的产生是由其目的所决定。
这一目的则根据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 来决定的。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活动的目的性放在首要的位置, 认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葛根汤和藿香正气散方证比较李兵【摘要】葛根汤和藿香正气散均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吐泻的常用中医方剂.两方临床适应证极为相似,但用药差异很大.本文先从原著出处概括出两方的方证,然后通过分析用药差异,病机辨析和诊断鉴别深入剖析这两个相似方证的不同之处,从而为临床的鉴别使用提供方剂理论参考.最后文章提出了相类方证比较学习对提高中医临床造诣的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1【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葛根汤证;藿香正气散证;方证比较;方证鉴别【作者】李兵【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医方证特指一个方剂运用的适应证型,既包含临床症状表现,也包括患者体征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辩证因素的综合概念。
葛根汤源出《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32条与33条。
32条文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条文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五版《伤寒论讲义》解释两条文:病人同时出现太阳表证和阳明受邪的表现,以发汗解表为先,使表解而里自和。
由此可以得出葛根汤适应证为外感风寒,邪气内侵阳明使中气受阻,出现或呕或泻的表里兼证[1]。
藿香正气散源出《和剂局方》,主治条文曰:“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障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2]。
”第七版《方剂学》总结藿香正气散的适应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3]。
比较葛根汤与藿香正气散方证:两方均是表里兼证,外感风寒兼有邪气内侵,只不过《伤寒论讲义》用邪犯阳明解释呕吐腹泻的病因,而《方剂学》用内伤湿滞来阐释呕吐泄泻的病因。
表述虽然不同,但两者的适应症状几乎一样,如何在临床上取舍成为一个疑难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比较两个方证的异同。
2.1 两方用药的差异两个适应症相类的方剂比较要从分析组成药物入手,以药测证。
一、多于两个功效的方剂>(每年必考, 尤其是多选题考, 再不看谁也救不了了)1.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2.五积散: 发表温里, 顺气化痰活血消积(13)3.地黄饮子: 滋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4.紫金锭: 化痰开窍, 辟秽解毒, 消肿止痛(14)5.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11)6.犀黄丸: 解毒消痈, 化痰散结, 活血祛瘀(12)7、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 化痰通络, 活血止痛(14)8、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93)9、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10、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11.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益气温阳, 复脉定悸(15)12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二、类方比较>【1组】: 泻心汤比较*半夏泻心汤: 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功用: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主治: 水热互结功用:和胃消痞, 散结除水*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甘草1两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功用:益气和胃, 消痞止呕【2组】: 建中汤*小建中汤: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主治: 中焦虚寒, 肝脾失调, 阴阳不和证功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黄芪建中汤:主治: 阴阳气血两虚证功用:温中补气, 和里缓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去饴糖桂枝+桂心当归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 腹中痛不已, 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 不能饮者功用:温补气血, 缓急止痛*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主治: 中阳虚弱, 阴寒內盛之脘腹剧痛证功用:温中补虚, 降逆止痛【3组】: 四逆类*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功用: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少阴病,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里寒外热, 身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功用: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主治: 少阴病, 亡阳脱液——脉微而下利, 利止而余证仍在功用: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白通汤: 生附子干姜葱白主治: 少阴病, 阴盛戴阳证功用: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参附汤: 炮附子人参主治: 阳气暴脱证功用: 益气回阳固脱*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细辛芍药甘草大枣通草主治: 血虚寒厥证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4组】: 四君子类*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主治: 脾胃气虚证功用: 益气健脾*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功用: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木香砂仁(《医方集解》+香附、砂仁)主治: 脾胃气虚, 痰阻气滞证功用:益气健脾, 行气化痰【5组】: 四物类*四物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主治: 1)营血虚滞证2)亦可治外伤淤血作痛, 妇人诸疾功用: 补血调血*胶艾汤: 四物汤熟地变干地+阿胶、艾叶、甘草主治: 1)妇人冲任虚损, 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功用:养血止血, 调经安胎*圣愈汤: 四物汤+人参、黄芪主治: 气血虚弱, 气不摄血证功用:补气, 补血, 摄血【6组】逐瘀类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三、一方治疗多病的方剂>1.败毒散:1)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2.麻黄细辛附子汤:1)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2)暴哑3.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4.十枣汤:1)悬饮2)水肿5.四逆散: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6.犀角地黄汤: 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2)热伤血络3)蓄血留瘀7、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2)肝经湿热下注8、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9、吴茱萸汤:1)阳明寒呕2)少阴吐利3)厥阴头痛10、补中益气汤:1)中气不足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11.生脉散:1)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 气阴两虚证12、胶艾汤:1)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13、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1)阴阳气血虚弱, 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15.磁朱丸:1)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2)癫痫16.安宫牛黄丸:1)邪热内陷心包证2)中风昏迷3)小儿惊厥17、温经汤:1)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2)宫冷、久不受孕18、槐花散:1)肠风2)脏毒19、黄土汤:1)脾阳不足2)脾不统血证20、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1)血虚寒厥2)瘀血阻滞证3)产后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22、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23.四物汤:1)营血虚滞证2)外伤瘀血作痛24.五苓散: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2)水湿内停3)痰饮25.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痰饮 3)水肿 4)消渴 5)脚气 6)转胞26、当归补血汤:1)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2)疮疡溃后, 久不愈者3)失血过多, 阳气浮越, 身热烦渴者4)劳倦内伤, 肌热烦渴, 脉洪无力者<四、重点药物的配伍意义>:1.【炙甘草】★麻黄汤: 1)缓峻以防伤正 2)调和诸药桂枝汤: 1)扶正祛邪 2)调和诸药 3)和芍药酸甘缓急4)和桂枝辛甘养阳白虎汤: 1)护中 2)缓峻四逆汤: 1)温阳益气补虚 2)缓峻 3)调和诸药 4)解附子毒苓桂术甘汤: 1)合桂枝以辛甘化阳 2)和白术益气健脾 3)调和诸药炙甘草汤: 1)辛甘化阳 2)温壮心阳 3)补益心气2.【甘草】:仙方活命饮: 化毒和中当归四逆汤: 益气健脾3.【薄荷】:逍遥散: 疏肝散热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养阴清肺汤: 散邪利咽凉膈散: 清头目, 利咽喉地黄饮子:疏郁而轻清上行, 清利咽喉4.【桂枝】★:枳实薤白桂枝汤——— 1)通阳散寒 2)平冲降逆(15年)桃核承气汤配桃仁 1)通行血脉 2)助桃仁活血祛瘀3)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五苓散配泽泻 1)解表散寒 2)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配茯苓 1)温阳化气 2)平冲降逆 3)化气利水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桂枝汤配白芍等量配伍,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相反相成;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辅相成。
方剂简答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汤的对比。
1同:药物组成:大黄主治:阳明腑实,大便不通,口渴发热。
2异:1大:组成:芒硝,枳实,厚朴。
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重症,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治疗腹满而痛,按之硬,日哺所发热,手足汗出,或譫语。
通因通用之法治疗热结旁流,寒因寒用之法治疗热厥,痉病或发狂之属于里热实证。
2小:组成,枳实,厚朴。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症,通因通用之法。
还可以用于治疗热积肠胃之痢疾,里急后重。
3调:组成,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缓证,发热轻。
以泻代清之法治疗人体上部发热。
简答题的五个类型1、某个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和主治病症。
(A类方中重点方)2、某方的方解(君、臣、佐、使)(一般为四五个药): A类方中重点方如麻黄汤、桂枝汤四逆散等如麻黄汤:君:麻黄:1发汗解表,2宣肺平喘臣:桂枝:1助麻黄发汗解表2温通经脉佐:杏仁:1宣肺降气2与麻黄一宣一降配伍增强止咳平喘之功使:甘草:佐:制约麻黄、桂枝的峻烈之性使:调和药性3、某方中特殊药物的意义1、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一散一收,芍药得桂枝补不敛邪滋而不滞桂枝得芍药汗出有源,与芍药相反相成,调和气血、阴阳、营卫2、九味羌活汤:生地黄、黄芩:(1)清热(2)制约其他药物温燥之性3、小青龙汤:芍药:(1)敛汗(2)养阴五味子:敛肺气,防止肺气耗损4、败毒散:人参:(1)扶助正气,祛邪外出(2)益气生津,防止其他药物祛邪伤正5、黄龙汤:桔梗:开宣肺气通腑气6、痛泻要方:防风:(1)息内风,疏肝气2化湿醒脾3与白术配伍,升发清阳之气4善入脾经,为脾经引经药7、清营汤:丹参:1补阴养血,活血2使全方凉而不淤,不至于太过寒凉而出现淤滞金银花、连翘:1清热解毒2透营转气8、参苓白术散:砂仁:1芳香醒脾2芳香化湿3行气除湿桔梗:1开宣肺气,助化湿2载药上行9、当归补血汤:黄芪:1固摄浮阳2益气生血3益气摄血10、天王补心丹:桔梗:引药入心,载药上行11、定喘汤:麻黄:宣肺平喘,疏风散寒白果:敛肺定喘,祛痰止咳麻黄、白果的配伍意义:1一散一收,增强平喘之功2散不伤正,收不敛邪12、桃核承气汤:大黄:1泻下攻积2清热3逐淤通经桂枝:1温通经脉助活血2防寒凉凝血3引药直达病所13、平胃散:厚朴、苍术:1行气理气2燥湿3化湿14、五苓散:桂枝:1温阳化气 2解表 3平冲降逆15、银翘散:金银花、连翘:1疏散风热2清热解毒(先安未受邪之地)3芳香之性,辟秽化湿4、同一药物在不同方里的配伍意义(A类方为主)1、桔梗:(1)败毒散:开宣肺气(2)黄龙汤:开宣肺气通腑气,有开上通下之妙(3)参苓白术散:1开宣肺气助化湿2载药上行,具有培土生金之功(4)桑菊饮:宣肺利咽(5)天王补心丹:载药上行引药入心(6)血府逐淤汤:1引药上行2开宣肺气,疏理气机(7)杏苏散:宣肺利咽(8)百合固金汤:宣肺止咳利咽(9)藿香正气散:宣利肺气以助解表化湿(10)贝母瓜蒌散:开宣肺气,止咳化痰,引诸药入肺经(11)止嗽散:开宣肺气而化痰2、柴胡:(1)小柴胡汤:疏肝解郁,透散少阳之邪(2)四逆散:1透散外邪2疏肝解郁3升发阳气(3)龙胆泻肝汤:1疏畅气机以顾肝用2引诸药归于肝胆3疏散风热4体现火郁发之之法(4)大柴胡汤:专入少阳,疏散透达半表之邪(5)补中益气汤:1升举阳气 2引药上行(6)血府逐淤汤:条畅胸胁气机(7)败毒散:辛散解肌,祛邪(8)复元活血汤:1行气疏肝,2升提气机, 3引经3、黄芪:(1)补中益气汤:1补中益气2升阳举陷3固表止汗(2)玉屏风散:益气固表(3)当归补血汤:1固摄浮阳2益气生血3益气摄血(4)防己黄芪汤:1补气健脾补肾2固表止汗,行水消肿(5)补阳还五汤:补气,取其量大力宏,使气旺则血行,淤消而不伤正(6)归脾汤:益气健脾(7)固冲汤:1补气健脾2升阳举陷4、大黄:(1)大乘气汤: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肠胃(2)凉隔散:泻火通便,荡热于中,以泻代清之法(3)芍药汤:苦寒,1泻热通便,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2逐淤通经助活血(4)温脾汤:泻下通便以荡积滞(5)大柴胡汤:入阳明,泻热通腑(6)桃核承气汤:1泻下攻积2清热3逐淤通经(7)复元活血汤:1活血化淤2逐淤泻下(8)茵陈蒿汤:降淤泻热,通利大便,引体内湿热从大便而出(9)八正散:泻热降火利湿,引湿热从二便出(10)大黄牡丹汤:1祛湿热之邪2逐淤通经活血5、半夏:(1)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2)蒿芩清胆汤:1燥湿化痰2降逆止呕(3)半夏泻心汤:1散结消痞2和胃降逆止呕(4)半夏厚朴汤:1化痰散结2降逆和胃(5)苏子降气汤:燥湿化痰降逆(6)定喘汤:燥湿化痰(7)温经汤:降气散结,有助于祛淤通经(8)杏苏散:燥湿化痰(9)麦门冬汤:降逆化痰,止咳止呕(10)二陈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11)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降逆止呕(12)清气化痰丸:化痰散结(13)小陷胸汤:化痰降逆,散结消痞(14)霍香正气散:燥湿和胃,降逆止呕(15)保和丸:理气化滞,和胃止呕(16)小青龙汤:祛痰和胃,散结消痞6、连翘:(1)桑菊饮:疏散风热,清热解毒(2)银翘散:辛凉透邪清热,又可芳香辟秽解毒(3)凉隔散:清热解毒,清胸隔郁火(4)保和丸:清热散结以助清散食滞积热(5)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泄,透营转气(6)普济消毒饮:疏散风热,散结消肿7、桂枝:(1)桃核承气汤:温通经脉助活血,防寒凉凝血(2)麻黄汤:解表散寒,温通经脉(3)桂枝汤:发汗解肌,助阳化气(4)小青龙汤:散邪,助阳化气(5)小建中汤:温阳散寒(6)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活血通脉(7)炙甘草汤:温阳通脉(8)肾气丸:1温通阳气2化气行水(9)五苓散:1温阳化气2解表3平冲降逆(10)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平冲降逆(11)温经汤:温通血脉(12)乌梅丸:温阳散寒以治肠寒5、同病异治:答题要点1疾病发生的机理,病机2治法(功效)3方药1出血症:如归脾汤,黄土汤2淋证:如八正散和小蓟饮子、导赤散3咳喘,4泄泻病理补充:动脉粥样硬化:LDL升高和HDL降低、LDL/HDL比值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的基础。
@表示间隔1.银翘散—桑菊饮同:连翘、苦桔梗、薄荷、生甘草。
不同:银花竹叶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叶菊花杏仁韦根功用:同辛凉解表,清热。
不同:解毒@疏风,宣肺止咳主治:同: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不同:风热犯卫,咽痛口渴,辛凉平剂@邪在肺络,咳嗽,辛凉轻剂配伍:同:辛凉剂,疏散之功。
不同;辛凉中配伍少量辛温,既透邪,又不悖辛凉,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寒、内清热毒之功,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轻清宣散,疏散风热以清头目,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2,六味—肾气丸同:牡丹皮茯苓泽泻。
不同: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桂枝附子功用:同:补肾。
不同:滋阴补肝脾@补阳主治:同:补益剂治肾虚证。
不同:肝肾阴虚@肾阳虚,气化无力之证配伍:同:不同:三泄三补,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以泄助补@不阳中配补阴,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补中有泻,补为主。
,3麻黄汤—桂枝汤同:桂枝,甘草。
不同:麻黄杏仁@芍药生姜大枣,功用:同:辛温解表。
不:解表发汗,宣肺平喘@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同:外感风寒证。
不:表实证,无汗而喘之表证@表虚证,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营卫不和证4,小柴胡—逍遥散同:柴胡,甘草不同: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功用:同:和解剂。
不: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同:神疲食少证。
不:伤寒少阳,热入血室,疟疾黄疸@肝郁血虚证脾气弱5,理中丸—四君子同:人参甘草白术不同;干姜@茯苓功用:同:健脾。
不:温中祛寒,补气~益气主治:同:治脾胃虚证,不同:脾胃虚寒,阳虚失血,温里剂@脾胃气虚,运化乏力之证,补益剂6,四逆汤—当归四逆同:甘草不同;干姜附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功用:同:温里剂。
不:回阳救逆@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同:寒厥证。
不同:阴寒内盛,心肾阳衰证@血虚7苏子降气—旋覆代赭汤同:半夏不同:紫苏子川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大枣功用;同:祛痰。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55 April2019(B)总第455期2019年4月(中)摘要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对比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医方剂名称时有相同点更有差别。
由于译者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杨译本偏向于异化策略,以直译为主,以期保留原文的中国文化色彩。
霍译本则更偏向归化策略,以意译为主,更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同时由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差异,两种译本中的中医方剂翻译均有误译和漏译的现象。
关键词《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中医方剂英译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Prescription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Hong Lou Meng"by the Yangs and David Hawks//Yang Fanglin,Han GuiminAbstract According t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Hong Lou Meng"by the Yangs and David Hawks,the two translat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prescriptions.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the Yangs'version features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nd direct translation so as to preserve the Chinese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novel.Hawks'version focuses 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ccepta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he recognitive and comprehensive differences of TCM,the two versions have been found with some errors and omiss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prescriptions.Key words the English versions of"Hong Lou Meng"by the Yangs and David Hawks;TCM prescriptions;English translation1概述《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部小说中贯穿始终。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
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
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
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
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
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
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
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
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