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类方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方剂方歌归类: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三类方:大陷胸汤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三类方:达原饮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二类方:清暑益气汤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二类方:吴茱萸汤三类汤:回阳救急汤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三类方:磁朱丸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三类方:至宝丹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三类方:益胃汤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三类方:定痫丸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一、理论型中药方剂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
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希望以上对中药方剂常用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也希望能够为你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欢迎随时与我交流讨论。
方剂各论之补益剂一、概念:组成:补益药物为主功效: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主治:各种虚证二、适应证、代表方:补气—气虚证—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补血—血虚证—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气血双亏证—八珍汤、炙甘草补阴—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补阳—阳虚证—肾气丸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地黄饮子三、使用注意:1、据因而补2、兼顾气和血,阴和阳关系以及虚则补其母的原则3、注意调整脾胃功能4、辨别虚实真假5、辨别缓急6、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圣济总录》【主治】脾胃气虚证运化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治法】益气健脾方解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健脾渗湿使:炙甘草——运用:1、本方是治疗气虚常用方,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均从此方衍化而来。
2.辨证要点: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卷三》组成:人参、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半夏、生姜、大枣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卷一》组成:人参、半夏、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陈皮、砂仁、生姜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脉虚缓。
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苔白腻湿浊阻滞气机升降失司:吐、泻。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棗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
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
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
关于水液代谢:《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气)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
(一)类方:一、苓桂术甘汤(苓桂剂的代表方):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條)伤寒误治,(正治---汗法)。
误吐---伤胃、或者误下---伤脾。
心脾阳气损伤,土不制水,下焦水邪因此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
脉沉紧---病不属表寒,而是里有水饮。
故脉不浮紧。
发汗(犯虚虚之戒)-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
“身为振振摇者”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病机同82条),同属阳虚水停,可用真武汤治疗。
《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
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痰饮重者,病之重心在肾,用真武汤温化。
水寒射肺---外寒内饮(咳喘,吐大量泡沫清稀痰)。
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肺)饮。
小青龙汤-辛温燥烈药过多,不可久用。
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
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
临床用苓桂术甘汤: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
“小青龙汤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
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张仲景类方总结张仲景概述张仲景(150-219年),字景岳,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师、药师、医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对疾病的理解深刻并创立了多种类方,为后世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张仲景的几个代表性类方进行总结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经典的医学方剂。
1.【方剂一】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 9克•草果(炙)6克•干姜 3克•大枣 12枚•炙甘草 6克主要功效桂枝汤是张仲景创立的最重要的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发的寒热不退、头痛、身痛的症状。
具有祛风散寒、解表和里的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伤寒初起,身体出现发热的表现,同时伴有恶寒、无汗、头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取汤液饮服。
2.【方剂二】四逆汤方剂组成•茯苓 9克•甘草(炙)6克•干姜 6克•白术 9克主要功效四逆汤是治疗伤寒甚重,阳气虚亏、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的疾病的经典方剂。
其作用是温阳散寒、解表固里。
适应症适用于伤寒初期,病情严重,身体出现寒战发热,同时伴有畏寒、汗出不减、肢冷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汤液饮服。
3.【方剂三】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 6克•黄芩 6克•青皮 6克•生姜 3片•枳实 3枚•大枣 4枚•干姜 3克•甘草(炙)6克主要功效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胁痛、呕吐、恶心、头晕等情况的方剂。
其作用是疏肝解郁、调和营卫。
适应症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具体表现为胸胁胀闷、恶心呕吐、舌苔黄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取汤液饮服。
4.【方剂四】五子衍宗丸方剂组成•桂枝(制) 9克•细辛(制) 6克•炙甘草 3克•麝香 0.2克•附子(制) 6克•杜仲(制) 9克•肉桂 6克•枸杞子(炒) 12克主要功效五子衍宗丸是张仲景专为治疗阳痿早泄、遗精等男性疾病而创立的方剂。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知识文章标题】中药方剂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导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方剂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本文将介绍六种常见的中药方剂类型,并探讨它们的功能与特点。
【正文】一、清热解毒类方剂清热解毒类方剂是中药方剂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们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热毒所致的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其中,双黄连口服液是清热解毒类方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黄连、黄芩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二、和解类方剂和解类方剂是中药方剂中用于治疗疼痛症状的常见类型。
它们通过调和气血、舒筋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
对于肌肉骨骼疼痛、关节炎等疾病,常常使用和解类方剂进行治疗。
代表性的方剂包括桂附地黄丸,以桂枝、附子、酒大黄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三、理气活血类方剂理气活血类方剂是针对气滞、血瘀等病理状态设计的一类方剂。
它们通过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疝气等。
其中,川芎茶对于女性调理气血尤其有效,常被用于调经止痛。
四、养阴清热类方剂养阴清热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口干烦渴等症状。
它们通过滋养阴液、祛除内热的作用,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改善亚健康状态。
知柏地黄丸是养阴清热类方剂中的代表,以知母、杭白菊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滋阴清热、养肝明目的功效。
五、化湿利水类方剂化湿利水类方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如尿路感染、水肿等疾病。
它们以燥湿、利水为作用特点,可有效排除体内湿气,促进水液代谢。
茯苓泄湿丸是常用的化湿利水类方剂之一,以茯苓、泽泻等为主要成分,具有利水消肿、化痰祛湿的功效。
六、补益类方剂补益类方剂主要用于调养虚损、滋补弱体的状况。
它们以补气血、壮阳益阴为主要作用,适用于气血亏虚、阳痿早泄等疾病。
人参、枸杞合剂是补益类方剂中常用的一种,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的功能。
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1.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相同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
2.三拗汤与华盖散相同点: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不同点: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3.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相同点: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不同点: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4.麻黄汤与桂枝汤相同点: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5.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相同点: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
1.六味地黄丸【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第一,是有湿热的人,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 6g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 6g银花 9g 荆芥穗 6g【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白)【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栀)加味逍遥散丹枝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丹栀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组成】牡丹皮,山栀(炒) 白术(炒),茯苓, 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 芍药【功用】养血和营,清肝健脾。
一、考试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简答题、病例分析。
1、章节含义、分类、主治、注意事项(10分)(治疗头痛、眩晕、咳嗽的方剂)2、考一单方剂。
(桂枝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青蒿鳖甲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六味地王丸、肾气丸、血府逐瘀汤中10选1)3、类方比较(临床运用的区别、病机、诊断重点要药)4、多个方剂在同治一个病证,如何区别。
5、同一味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大黄、黄芪、桂枝)6、药对7、全方配伍意义(六味地黄丸)8、中医思想(火郁发之、甘温除热、透热转气、以泻代清)9、名词解释:七方、八法、去性除用、反佐、名章的概念及分类、逆流挽舟、火郁发之、培土制金、透热转气、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燥、湿、滑)10.方剂考查范围(91个):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导赤散、苇茎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香薷散、桂苓甘露散、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苏合香丸、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黄土汤、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平胃散、霍香正气丸、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独活寄生汤、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乌梅丸。
部分资料:一、总论一、概念: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中药处方。
方剂类方比较方剂学方剂对比1、麻黄汤和桂枝汤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
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
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方剂学相似方剂的鉴别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剂”。
3.参苏饮与败毒散皆治气虚外感风寒。
但败毒散治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少佐人参以扶正祛邪;参苏饮所治为风寒表证,邪偏于肺,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宣肺为主,加之痰湿气滞,则又增半夏、木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4.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5.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均治冷积里实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黄配伍附子为主。
但大黄附子汤主治中气未虚,寒实积滞之腹痛便秘;而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虚中夹实之便秘腹痛。
6.麻子仁丸与济川煎均治津液不足之便秘。
但麻子仁丸证为肠胃燥热所致,故以润肠药与小承气汤合方;而济川煎证为肾虚津亏而成,以补肾益精,养血润肠为法。
7.大、小柴胡汤具和解少阳之功,但小柴胡汤专治少阳证,适宜于邪踞少阳,正气不足,胆胃不和者。
而大柴胡汤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和解为主,辅以泻下。
8.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和解之中兼具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1.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2.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3.同: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4.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5.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6.同: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7.小柴胡汤: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8.蒿芩清胆汤: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9.同: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10.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11.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12.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13.同: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14.白虎汤:石膏配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力强,善治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或温病气分热盛等正实邪盛证。
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为辨证要点,是清气分热之代表方,属大寒之剂。
15.竹叶石膏汤:清补并用,以清为主。
清热生津中并能益气和胃,用治热入气分,气津两伤,胃气不和之证。
凡身热汗多,渴心烦,并兼见气逆欲呕,脉虚数者多用之,属清补之剂。
16.同:均能清热生津,用治温病热入气分证。
证见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数等证者。
17.清胃散:泻火药与凉血药并用,功专清胃火且能凉血,其泻火力强,为气血两清之剂。
治胃实热证。
凡胃火炽盛,内陷血分而致牙痛,口臭面颊肿痛,脉滑数者多用
18.玉女煎:泻火药与滋阴药同用,功专清胃热,且能滋肾,虚实并治,为清补之剂。
用治火盛阴亏证。
凡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龈浮肿、齿松口渴、多饮、脉细数者多用。
19.同:均有清胃泻火之功,用于胃热之牙痛,面颊肿痛等。
20.芍药汤:以连、芩配芍、归,香、槟为主,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兼调和气血,泻下积滞,寓“通因通用”用治湿热壅滞,气血瘀滞之湿热痢。
见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
21.白头翁汤:白头翁配连、柏为主,能入血分,侧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清而痢止。
用于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而致的血热毒痢。
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22.同: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治热毒湿热痢疾。
23.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祛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瘀止血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
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24.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
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25.同: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
26.苏子降气汤: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7.定喘汤: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
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
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伴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28.小青龙汤:本方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29.同:三方均有降逆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用治痰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
30.理中丸:为温补之剂,重在温中阳,健脾运,并能燥湿,长于温脾止泻,止痛,是用治中焦虚寒证的代表方,故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等见证为主。
31.黄土汤:为温涩之剂,重在温阳摄血,并能养血止血,专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气虚及阳,又兼有血虚的多种失血证。
如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证兼有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而弱者。
32.同: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33.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
多用治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34.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阳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
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
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
35.同: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
用治肝风内动而见头目眩晕,烦躁,脉弦有力者。
36.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证,属宣化法。
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7.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善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
多用治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证的良方,属温化法。
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为特征。
38.同: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
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39.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
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热心烦等证。
40.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等证。
41.同:均有猪苓,茯苓,泽泻,均具利水渗湿之功。
用治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证。
42.真武汤:温阳健脾中偏于温肾益火,化气利水,兼能缓急舒筋,柔肝止痛。
故主治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等证者。
43.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兼行气导滞,故主治脾肾阳虚而以脾阳虚为主,又有水停气滞之水肿,伴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厚腻等证者。
44.同: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45.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是治痰的总方。
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吐白痰,恶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46.温胆汤: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方。
方名“温胆”,实质清胆。
凡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因痰热而致的癫痫多用。
47.同:均可理气化痰。
用治痰证而见痰多,胸闷,心悸,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