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典型区域草地畜牧业的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 32 卷第 8 期Vol.32,No.891-1032023 年 8 月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邢虎成,王贤芳,周清,等. 湖南52县草地资源的类型、等级及利用现状分析. 草业学报, 2023, 32(8): 91−103.XING Hu-cheng, WANG Xian-fang, ZHOU Qing,et al. Types, grades, and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52 counties of Hunan Provinc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23, 32(8): 91−103.湖南52县草地资源的类型、等级及利用现状分析邢虎成1,2,王贤芳2,周清3,闫景彩4,揭雨成1,2*(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省草类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3.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4.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经过40年的发展,湖南省草地类型、面积和分布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草地调查的数据已不能反映现实草地资源现状,要科学地配置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首先需要摸清草地资源的家底。
2018年项目组选择湖南52个县进行了草地清查,共设置3030个样地,调查每个样地的经纬度、海拔、坡向、坡位、草地类型、草地等级、盖度、草地产量、石漠化、退化、草地利用情况等。
结果表明:52县中,天然草地可分为4个草地类,即暖性灌草丛、热性灌草丛、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其中热性灌草丛样地数最大,占78.44%;其次是低地草甸类,占16.63%;暖性灌草丛和山地草甸类都较少,合计占4.93%。
4个草地类包含了35个草地型,其中F05(白茅)、G01(芦苇)和G02(芦苇、藨草)草地型占比较大。
道县发展草食动物的资源与潜力分析摘要介绍了道县草食动物养殖资源状况,对草食动物养殖潜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道县的气候、地理环境、饲料资源丰富,当前可用于饲养草食动物的饲料量为51.00万t,可饲养338 550头牛,在目前159 000头的基础上可再增加179 550头;潜在饲料量为26.25万t,可饲养174 320头牛。
关键词草食动物;资源;潜力分析;湖南道县AnalysisonResourcesandPotentialforHerbivoreDevelopmentinDaoCountyWEN Shi-lin 1,2DONG Chun-hua 1,2 *RONG Xiang-min 3GAO Ju-sheng 1,2(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G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eijing 100081; 2 Hunan QiyangAgroecosystem of National Field Experimental Station;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resources of herbivore breeding was introduced and the potential breeding in Dao County wa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sable feed amount for herbivore was 51 000 tons now,which could feed cattle 338 550 heads potentially,increase 179 550 heads from current 159 000 heads,the potential forages resources for herbivore were 26 250 000 tons,which could feed cattle 174 320 heads potentially.Key wordsherbivore;resources;analysis of potential;Dao Country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1-4],永州市掀起了一股种草养畜的热潮。
收稿日期:2018-05-17作者简介:张勇(1975-),男(苗族),湖南龙山人,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电话)188********(电子信箱)417796230@。
龙山县地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脉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3′-109°46′,北纬28°46′-29°38′,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为288d,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
全县南北长106km,东西宽32.5km,总面积3131km 2,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2%,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之称,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土地含有丰富的硒元素,适宜农业发展,特别适宜草食畜牧业发展[1]。
据2017年调查统计,全县有草食动物养殖专业户1015户,牛存栏4.62万头,羊存栏12.68万只,其中常年存栏山羊150只以上养殖场(户)591户,存栏牛20头以上养殖户198户,全县肉类总产量2.46万t,其中牛肉产量869t,羊肉产量1502t。
草食动物产品主要以活畜、鲜肉产品为主,加工能力滞后,加工设备简陋。
1龙山县草食畜牧业发展优势1.1从草场分布来看全县草山草坡宽广,牧草资源丰富,全县草场面积15万hm 2,占全县总面积的47.8%,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0.8万hm 2,占全县总面积的35%,全县成片草场有2188处。
全县万亩以上的草场有11处,千亩以上成片草场有345处,尤以武陵山脉为主体的八面山、黄连界、洛塔界、可立坡等四个草场面积最大[2],而且草场覆盖内人烟稀少,加上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从牧草结构看辖区牧草种类繁多,野生牧草品种达500多种,常被家畜采食利用的有200多种。
禾木科牧草占72%、豆科牧草占2%、其他科属占26%[2]。
湖南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方 硕摘 要:本文依据畜牧业生产系统特点,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湖南发展畜牧业的产业布局、运作等进行分析,提出突出优势主导产业,注意局部优先发展的产业,集中规模养殖,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是实现我省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湖南畜牧业;经济;分析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6-003-02作 者:湖南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南,长沙,410006畜牧业是农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第二性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是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
畜牧业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消费水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及皮革、毛纺织品、生化制品与医药工业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已逐步成为世界肉食生产大国,但目前还不是畜牧业生产强国,主要表现一是在畜牧产品国际贸易量比例低,仅占产量的3%~5%,我国肉类贸易量仅是美国的10 -20%;二是畜牧业生产主要技术指标还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良种覆盖率、出栏率、料肉比、肉类结构等;三是畜牧业生产装备与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大省,生猪年出栏量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二,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21世纪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结合畜牧业生产系统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畜牧业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运用一切现代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实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对投入品、人力、产品结构的最优化配置,逐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最大程度的畜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我省发展畜牧业的产业布局、运作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并建议。
一、突出优势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相关产业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高关联产业。
一般认为,产业链、价值链长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又将畜牧业称为“中轴产业”。
浅析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龙山县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武陵山片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在龙山县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工牧草只能满足养殖场需求的1/10,由此可见,目前龙山县牧草的发展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必须要加强对优质牧草的种植栽培进行严格管理,促进草山草坡的合理开发和优化,积极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地区,促进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得到全面增强。
1龙山县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1.1天然草地现状龙山县位于湖南西部边陲,在湘西自治州西北部,地处湘、鄂、渝3省交界处,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由于受到山地丘陵沟壑,地形地势的影响导致土地分散,无法形成大规模种植,其中“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对龙山县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生动的诠释。
龙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下平均降雨量1379mm,年平均气温15.9℃。
适宜的气温,充沛的雨水为牧草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草场资源调查情况统计,全县草场总面积为162万亩,目前,全县实际草场拥有面积可达22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70万亩的47.87%。
草场多分布于中山和低山区,共有山地草丛类、灌木草丛类、疏林草丛类、林间草丛类和农隙地类5个类型。
其中,禾本科牧草占72%、豆科牧草占2%、其他科属占26%。
野生牧草品种达500多个,常被家畜采食利用的有200余种。
1.2草食动物生产状况从龙山县畜牧业内部结构看,节粮型的牛羊肉所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还很低,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全县牛存栏2.3万头,羊存栏14.5万只。
从龙山县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看,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
近年来,随着牛羊肉价格的不断上升,牛羊生产出现小农户生产与中大型规模养殖并存的格局,但中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相当少,缺少饲草、牲畜加工企业,带动示范作用不明显,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格局还没有形成。
2龙山县开展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2.1有利于龙山县合理开发利用草山草地资源龙山地处湘西武陵山区,天然草地面积225万亩,大多数草场处于三无状态,无人管理、无人投资建设、无偿开发利用。
永州地区草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探讨摘要论述了永州地区草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载畜能力和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湖南永州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我国每年生产的粮食用作饲料的比重并不大,约占8.5%,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之一。
湘南山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草坡面积1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7%。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天然牧草,发展畜牧业,引导山区农户致富,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南部,与广东、广西两省交界。
草地及野生牧草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潜力大。
有关部门开展了草地和野生牧草资源调查,所涉及的野生牧草包括草本植物、菊科菱属的半灌木及豆科胡子属、木蓝属等小灌木。
1自然概况永州地区地处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南部,阳光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8.5℃,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0.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5℃,无霜期285d,年降水量1 160~1 450mm。
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兼有山地、丘陵和盆地3种地形,以丘陵分布最广,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
土壤类型依地形与母质不同而异,丘陵地带主要为在各种母质上发育的红壤及其熟化而成的黄泥土,连同山地红壤共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0%。
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灌木草丛等。
2野生牧草资源概况经调查,湘南山区分布有较大利用价值的野生牧草计80科,359属,804种(名录略)。
其中含属种较多的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莎草科、唇形科、玄参科、蓼科等。
禾本科、菊科、玄科占整个野生牧草总属数的71.42%,占总种数的74.3%(见表1)。
3野生牧草的分布湘南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全市约有草地150万公顷,占全地区面积的47.8%。
其中适宜牧草地90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60%。
综合湘南山区野地牧草的垂直分布状况,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中高山草地牧草主要分布于海拔700~2 000m的中高山(如阳明山、九嶷山、莨山、舜皇山等)。
湖南省典型区域草地畜牧业的浅析
作者:易锋王智
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访谈、专家咨询等定性研究的方式对定量研究进行修正,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得对洞庭湖湖洲和邵阳地区的草地畜牧业研究更加准确可信。
关键词:洞庭湖洲;邵阳地区;草地;畜牧业
1 两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特征
1.1 洞庭湖湖州气候与水资源条件
洞庭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集中、年际变化大。
湖区年均温16.4~17℃,1月3.8~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1969年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
无霜期258~275天。
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北接液滋、太平、藕池三口,吞吐长江,属吞吐型大湖。
1951年至2009年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10.1113×l08m3,出湖泥沙量2.716×l08m3,游积量高7.3953×l08m3,泥沙沉积率达73.14%。
1981至2009年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20164×l08m3,约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的1/3。
1.2 邵阳市气候与水资源条件
邵阳市地处亚热带,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境内年平均气温16.1~17.1℃,年较差22.4℃,最高湿月七月,平均温度27.5℃。
无霜期272~304天,日照时数1347.3~1615.3小时,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连旱,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草类植物的生长。
2 两地草地畜牧业种草发展模式
2.1 洞庭湖州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
2.1.1 以湖洲草地利用为中心的季节性育肥模式
模式一:10 月洪水消退后开始育肥;4~5 月洪水来临前结束育肥;收割牧草用于来年育肥补饲。
模式二:在9~5 月份的枯水期,利用湖洲草地放牧,涨水期来临前逐步从地势低的向地势高的草地过渡放牧,湖洲草地全部淹没后在沿岸河堤草地放牧,并利用贮草和农副产品进行补饲。
2.1.2 以单退农田为中心的种草养畜(禽)模式
模式一:稻——草——畜禽模式。
在地势稍高的地区,七月洪峰过后可立即进行晚稻播种插秧,十一月份收获。
之后充分利用肥沃的冬闲田,撒播冬牧70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等饲用草种,生产的草饲料可满足圈养牛羊牲口的需求。
来年一二月份还能养鸭养鹅,五六月份上市。
模式二:草——林——畜禽模式。
在八月下旬之后,洞庭湖面渐渐消退萎缩,此时可集中播种一年生黑麦草、芜菁、三叶草、菊苣等草种,发展人工草地,在地势高的洲土上种植乔木树种,发展林业。
在草林生产过程中可进行季节性畜禽圈养,如养牛,养家禽等。
2.2 邵阳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
模式一:“稻—稻—草”轮作模式。
该模式也叫粮草轮作模式。
主要是利用秋、冬闲田种植黑麦草、紫云英等牧草,利用牧草饲养草食动物。
粮草轮作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畜牧业收入,对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也有重要作用。
该模式适合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也适合山区冷浸田、低产田的改造。
模式二:“草—果(林)—渔”模式。
这种模式利用山塘、水库周围荒地,在保护建设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种草养鱼为主,果园或林地开发为辅,鱼、畜(或禽)、草、果、林互相促进,综合发展。
这种模式为山上种果,果下种草,牧草养畜,畜粪养鱼,塘泥肥果的主体经济开发模式。
该模式适合山地丘陵库区的水土保持和综合开发利用。
模式三:“果—牧—草(沼气)”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山顶建林,山腰种果,林果套种牧草,山下养畜或养禽,山塘养鱼、养鸭。
这种模式在果园隙地种植牧草以养畜禽,畜禽粪尿生产沼气,沼液沼渣肥果肥田,果业开发为主,养殖为辅。
这种模式最适合丘陵岗地区域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
3 洞庭湖区与邵阳市畜牧业概况
邵阳是湖南乃至全国南方省区草地资源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有各类天然草地680万亩,其中连片10万亩以上的有3处71.5万亩,连片1万亩以上的有58处197万亩;林下可用于放牧的草场有1240万亩,常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400余万吨。
各类牧草、秸秆等饲草饲料可饲养460万头黄牛。
2014年1-6月,全市出栏生猪519.2万头、肉牛20.63万头、山羊30.47万只、家禽2642.22万羽。
同比分别增长5.1%、12.9%、8.9%、4.0%;存栏生猪562.82万头、肉牛69.1万头、山羊38.35万只、家禽2498.03万羽,同比分别增长0.2%、2.9%、4.7%、3.2%。
存栏奶牛1.24万头。
水产品5.24万吨,同比增长5.1%。
洞庭湖区主要是依靠湖区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和1800多公里长的子堤草场以及众多外滩河滩草场养殖的肉牛,年出栏肉牛在10万投以上。
4 结论
通过本文让我们了解到邵阳地区和洞庭湖湖洲地区的季节性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适合牧草的生长和牲畜的生长和繁殖,并且还有着丰富的草地畜牧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两地区的草地资源优势必将得到各方面研究者和开发者的注意,两地区的人工种草和规模化种草养畜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实中的限制因素,并积极克服。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