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公问名于申繻
- 格式:pdf
- 大小:126.32 KB
- 文档页数:8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吴中胜【摘要】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诸子论争的重要话题。
诸子的“正名”对后世的道德伦理、社会政治乃至士人的处世态度都产生极大影响。
君子处世,志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说到底就是要“立名”。
诸子的名实之争,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考量“名”的背后有没有相应的“实”,即要“循名课实”。
“名”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基础之上,这种“求实”“务实”的思路,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
古代文论主张作品内容要实诚、作家声名要符实,要讲究名德、反对虚名浮名、主张真才实学等主张都能从中找到思想根源。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7页(P60-66)【关键词】名实之争;诸子;古代文论;名实观【作者】吴中胜【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B21内容提要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诸子论争的重要话题。
诸子的“正名”对后世的道德伦理、社会政治乃至士人的处世态度都产生极大影响。
君子处世,志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说到底就是要“立名”。
诸子的名实之争,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考量“名”的背后有没有相应的“实”,即要“循名课实”。
“名”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基础之上,这种“求实”“务实”的思路,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
古代文论主张作品内容要实诚、作家声名要符实,要讲究名德、反对虚名浮名、主张真才实学等主张都能从中找到思想根源。
一般来说,“名”指名称,“实”指与“名”相应之物。
“名实之争”是中国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胡适说过:“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名实之争。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先秦诸子对于这一问题有过热烈的讨论,老子、孔子、墨子、公孙龙、尹文子、管子、荀子等等都参与其中,从哲学思想到伦理道德,甚至于日常生活事项,士大夫们都要追问一番名实问题。
《马氏文通》中联合结构和述宾结构“顿”的结构分析一、联合结构1.联合结构做主语(1)左传隐公五年云:“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不轨不物”联合结构,句中做主语。
(2)左传隐公元年云:“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等体词性成分组成联合结构,句中做主语(3)韩文送郑尚书序云:“公卿大夫士,苟能诗者,咸相率为诗美朝政,以慰公南行之思”“公卿大夫士”一顿,非起词,乃偏次也。
“公卿大夫士”为联合结构,句中为起词,谓语是复句形式“苟能诗者,咸相率为诗美朝政”。
(4)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清浊”词义相反的谓词性成分组成的联合结构,“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结构同“清浊”。
“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本身也是复杂的联合结构,句中做主语,分析为“以”的宾语也可。
2.联合结构用如谓语联合结构的“顿”做谓语,主要用于对主语特点的描写,包括服装、相貌等方面,并借此表现主语的性情、体态、身份等性质。
(1)左传文公元年云:“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蜂目而豺声”一顿,“蜂目而豺声”体词性成分组成的联合结构。
“蜂目而豺声”用如谓语,解释说明“人”是什么样的。
“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杨伯峻何乐士称之为“描写句”。
(2)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隆准而龙颜”一顿,描写高祖相貌特点。
(3)左传昭公十二年云:“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
豹舄,执鞭以出。
”其元年云:“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
”“弁冕端委”一顿,句中做谓语。
“弁冕端委”用如动词。
五行属木属火取名字五行属木属火取名字星宇星晖星文星辰暄明熠然熠烁曜明曜武心志心照晴霁晴昊晴旭炅然炅明炅辉炎曦炎昊炎昆炎炜炎辰炎辉旻天楚天楚云榕海朴诚朴淳材俊材贤艾俊艺学艺文苍宇苍华苍海英贤秋荣秋玉秋成秋华秋兴秋阳穆然穆清符祥弘宥弘博弘毅弘裕弘朗弦辉宇森伟霖烨林英明焕文炅华昌辉旻宇智达智光智才扬辉扬骁煜炜焕奕焕文焕明丹宸丹辉属火名字的字的解释12画(huà):焱(yàn)绚(xún)徨(hu áng)惠(huì)晴(qíng)婷(tíng)晶(jīng)迪(dí)媪(ǎo)惜(xī)然(rán)朝(cháo)皓(hào)景(jǐng)复(fù)量(liàng)登(dēng)为(wéi)为智惜智(zhì)12火:意为聪明、有见识。
可起名为:智敏、智理、智丰、智硕、智成。
吉凶分明,吉则成功,官迄旺,凶则短寿不幸。
惜12火:意为珍爱、重视。
温和,慈祥,清雅多才,晚婚迟得子大吉,环境良好。
婷(tíng)12火:意为美好。
可起名为:婷婷、雨婷。
温和贤淑,心直口快,清雅多才,中年隆昌,一生安详,福寿之字。
腆12火:意为丰盛、美好。
13画(huà):驰(chí)驰意(yì)暄(xuān)煊(xuān)想(xiǎng)煦(xù)熙(yí)靖(jìng)询(xún)询暑(shǔ)揭(jiē)感(gǎn)惶(huáng)煌(huáng)雷(léi)盟(méng)晖(huī)晖辉(huī)辉睦(mù)炜(wěi)炜鼎(dǐng)督(dū)煜(yù)焕(huàn)焕炼(liàn)炼炀(yáng)炀照(zhào)暖(nuǎn)琰(yǎn)会(huì)会琰(yǎn)郁(yù)煜(yù)13火:意为光耀、火焰、盛大。
起名机构(起名中心)一.起名历史--起名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所以起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远在夏商时期,人们的名字还是比较单一和生僻的,到了两周时期,《易经》问世,并且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人们在起名上已经掌握了一定规律,《左传·桓公六年》记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问名于大夫申繻,申繻曾提出五法六忌。
五法是:1.信法,按出生时的实际情况取名;2.义法,以祥瑞取名;3.象法,以身体某部位象自然界某物取名;4.假法,借万物之名取名;5.类法,以和其父相类相关的事取名。
六忌是:1.不可用本国国名;3.不可用本国山川名;4.不可用某种疾病名;5.不可用牲畜名;6.不可用礼器和货币名。
申繻之"五法六忌",作为比较系统的"取名之道",自然是代表了当时鲁国学人对姓名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
特别是"六忌"之说,直接与周人事神诚惶诚恐的社会思潮相关,惟恐"以国(取名)则废名,以官(取名)则废职,以山川(取名)则废主,以畜牲(取名)则废祀,以器币(取名)则废礼"(《左传·桓公六年》)。
但是中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实践中的取名之道,作为一种历史的具体的文化现象,则远远不止这"五法",更不尽为"六忌"所限。
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名与字逐渐剥离,例如孔丘,字仲尼,孟轲,字子舆。
从两汉至清末,中国古代起名的文化从未间断过,其中出现了很多方法。
例如般若名学中心提出的:1、纪时法。
即根据出生的年份、季节、月令、日期、时辰取名。
2、纪地法。
即根据出生的地方取名。
3、纪事法。
即根据出发时所发生或遇上的事情起名。
4、纪德法。
即根据出生时曾给本身或父母恩德之人的姓名取名。
5、纪人法。
即根据出生时有意无意之踩生(泛指婴儿出生后第一个进其家门的外人)者姓氏取名。
6、应梦法。
读译《德道经·道经》第一章(帛书本)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②。
无名,万物之始也③;有名,万物之母也④。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⑤;恒有,欲也以观其噭⑥,两者同出。
異名同胃⑦。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⑧。
注释: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此章是论“德”之后,说“道”的第一章。
“德”是指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求得”,即求取得益的理想的合法的行为情状。
衡量的标准和尺度就是求得的道理或说思想出发点,及方法和途径的合理合法性,就是是否正“道”。
道的甲骨文形,有在四个外向的角组成的十字路口,中间一左向人;金文形,如在同样的十字路口,中间一挠头的“首”,下加一足。
本义都是在十字路口选择方向、路径。
此处义就是选择求得的道理、方法和途径。
《说文》:“道,所行道也。
”《广韵》:“理也。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荀子·天论》:“修道而贰,而天不能祸。
”“可”:甲骨文形,左下为“口”,右和上似前倾的“了”,说为“亏”。
本义为适合,可口,此处又义认可,首肯,接受。
《说文》:“可,肎也。
”《广韵》:“可,许可也。
”《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诗·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
”《韩非子·南面》:“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也”:此处义为表示并列,同样,同时。
“非”:甲骨文形,有如两相背而立的人,在顶上各加一短横。
本义为违背,此处义又表示否定,不合,不是,不对,错误。
《说文》:“非,违也。
”《吕氏春秋·察今》:“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径不可不分。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国学宝典《左传》:桓公六年《桓公六年》【原文】【经】六年春正月,实来。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阅。
蔡人杀陈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纪侯来朝。
【传】六年春,自曹来朝。
书曰「实来」,不复其国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军于瑕以待之。
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
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会于成,纪来咨谋齐难也。
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
郑大子忽帅师救齐。
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
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
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诗》云:『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
」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
桓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公即位。
三⽉,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
夏四⽉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秋,⼤⽔。
冬⼗⽉。
传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
郑⼈请复祀周公,卒易祊⽥。
公许之。
三⽉,郑伯以璧假许⽥,为周公、祊故也。
夏四⽉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
盟⽈:「渝盟⽆享国。
」秋,⼤⽔。
凡平原出⽔为⼤⽔。
冬,郑伯拜盟。
宋华⽗督见孔⽗之妻于路,⽬逆⽽送之,⽈:「美⽽艳。
」桓公⼆年经⼆年春,王正⽉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夫孔⽗。
滕⼦来朝。
三⽉,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夏四⽉,取郜⼤⿍于宋。
戊申,纳于⼤庙。
秋七⽉,杞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杞。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唐。
传⼆年春,宋督攻孔⽒,杀孔⽗⽽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以督为有⽆君之⼼⽽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华⽒也。
宋殇公⽴,⼗年⼗⼀战,民不堪命。
孔⽗嘉为司马,督为⼤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司马则然。
」已杀孔⽗⽽弑殇公,召庄公于郑⽽⽴之,以亲郑。
以郜⼤⿍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取郜⼤⿍于宋。
戊申,纳于⼤庙。
⾮礼也。
臧哀伯谏⽈:「君⼈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孙:是以清庙茅屋,⼤路越席,⼤羹不致,粢⾷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龙、黼、黻,昭其⽂也。
五⾊⽐象,昭其物也。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有度,登降有数。
⽂、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违,⽽置其赂器于⼤庙,以明⽰百官,百官象之,其⼜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于雒⾢,义⼠犹或⾮之,⽽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古诗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赏析“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魏晋:曹植出自魏晋·曹植《白马篇》míng biān zhuàng shì jí ,bú dé zhōng gù sī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古:平平仄仄仄通仄通仄平◆私【上平四支】今:平平仄仄平通通通仄平◆私【十三支,(-i)(零韵母)】Named Scholars,Don't be selfish"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注释:【名】《唐韵》武幷切《集韵》《韵会》弥幷切《正韵》眉兵切,音詺。
《说文》自命也。
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玉篇》号也。
《广韵》名字也。
《春秋·说题》名,成也。
《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
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编】《广韵》布悬切《集韵》《韵会》《正韵》《说文》次也。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前汉·儒林传注》编,所以联次也。
【壮士】【英文解释】a heroic man; a hero; a warrior;strong man 此乃于壮士,彪人也。
——《晋书》,壮士十年归。
——《乐府麻集·木兰诗》,壮士不死。
——《史记·陈涉世家》田横齐之壮士。
——《资治通鉴》,壮士从之。
——《资治通鉴·唐纪》【籍】《广韵》《集韵》《韵会》秦昔切《正韵》前历切,音踖。
《玉篇》书籍。
《尚书·序疏》籍者,借也。
借此书以记录政事,故曰籍。
《左传·昭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
【不得】[bùdé]1.不能;不许。
2.不能得到;找不到。
【语文同步】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公问名于申繻
——《中国治安史参阅典籍》之7
公问名于申繻
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
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
——摘自《左传。
桓公六年》参考译文:
(宋)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
申繻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像,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像;假借各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相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
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
(因为,)周朝人用避讳来奉事神明,名,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
所以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某些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这些山川的名字;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某些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某些礼仪。
晋国因为僖公而废除司徒之官,宋国因为武公而废除司空之官名,我国因为先君献公、武公而废除具山、敖山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
桓公说:“(既然如此),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个干支,给他命名叫同吧。
”
点评:
要学习这一段经典,我们还需要学习另外一
段经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第十三[M],中华书局,2004年)
翻译成现代文是说:(弟子)子路问(孔)
夫子:“卫国国君正等着你去帮他料理国家政务,
你如果去了的话,打算先做什么?”孔夫子回答说:“首先肯定是要正名嘛!”子路惊诧莫名地问:“是这样的话,夫子你就太迂腐啦!正它干什么嘛!”孔子摇头叹息着责备说:“子路啊,你真没文化哦。
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一般都只能空缺在原处而不敢乱说的!事物的概念不对,就不可能有正确、顺畅的表达;没有正确、顺畅的表达,也就不可能作好什么事情;做不好事情,作为国家社会基本规则体系的礼乐制度也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礼乐制度不能得到普遍的遵行,法律惩处也就很难赏罚得当;赏罚不得当,老百姓可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君子要界定一个事物一定要能够正确表述出来,说出来的就要能够做得到。
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
东西,没有任何一点是可以随随便便糊弄的啊。
”
一般而言,与“因名责实”比,“实至名归”是前提、是基础。
但一个承担组织管理任务的“君子”,他不仅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需要自己准确知道,而且还需要给别人说明白,否则就无法领导众人做成想做的事,更不要说建设理想的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高度,孔夫子才把“正名”——界定事物——作为施政的前提。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终生代表个人并普遍而深刻地影响人生活生产的姓名,她的命定,就
济领域里,很多法律已经两三次修订过了,但在社会管理范畴,却还有很多例如姓名管理这样非常重要的领域,还缺乏最起码的法律规范!
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中,我们的警察同仁,真的能够实现依法管理、执法为民么?
负有立法责任的人大代表们,到处评说是非的法学家们,抓紧啊!努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