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石楠中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1]
- 格式:pdf
- 大小:151.22 KB
- 文档页数:4
红树白骨壤果实中酚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谢文佩;高程海;易湘茜;易蔚;何碧娟;陈波【摘要】采用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获得6个酚苷类单体化合物。
运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方法,分别鉴定为Rhyncoside A(1)、松柏苷(2)、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3)、顺式香豆酸-4-O -β-D-吡喃葡萄糖苷(4)、香草酸4-O -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基-β-D-葡萄糖苷(6)。
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
%Six phenolic glycosides were isolat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PTLC,and semi-preparative HPLC from the fruit of Avicennia marina .By mean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literatures,their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Rhyncosides A(1),Coniferin(2),l-(4-Hydorxybenzoyl)-glucose(3),(Z)-4-Coumaric acid 4-O -β-D-glucopyranoside(4),Vanillic acid 4-O -β-D-glucopyranoside (5),Phenyl-β-D-glucopyranoside (6).All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398-401)【关键词】白骨壤;果实;酚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作者】谢文佩;高程海;易湘茜;易蔚;何碧娟;陈波【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01;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7;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01;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7;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91广西拥有丰富的红树资源,有真红树植物7科10种,半红树植物5科5种。
景天三七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目的对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70%乙醇对景天三七干燥茎叶进行提取,乙醇总浸膏用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硅膠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景天三七茎叶的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杨梅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草质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woodorien(5)、vanilloloside(6)、benzy-1-O-β-D-glucopyranoside (7)、苯乙醇-O-β-D-葡萄糖苷(8)、benzylethyl-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9)。
结论化合物4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6~9均为首次从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edum aizoon L. Methods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edum aizoon L. was extracted with 70% ethyl alcohol to give ethanol extracts,which was further diluted by H2O and extracted with petroleum ether,chloroform,EtOAc and n-BuOH,respectively. They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Sephadex LH-2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s.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ased on the physic-chemical characters and spectral analysis. Results Nin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n-BuOH extracts of 70% ethyl alcohol extract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Sedum aizoon L.,which was 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 (1),myri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 (2),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 (3),herba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 (4),woodorien (5),vanilloloside (6),benzy-1-O-β-D-glucopyranoside (7),benz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 (8),benzylethyl-O-β-D-xyl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ide (9),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und 4 is a new compound,which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Compounds 6-9 are isolated from genus Sedum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 Sedum aizoon L.;Stems and leaves;Chemical constituents;Herba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Myri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为景天属(Sedum)植物,多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常以全草入药,有散瘀止血、宁心安神的功效[1]。
红叶石楠红色素中花色苷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作者:胡旭芳来源:《农学学报》 2013年第12期胡旭芳(新昌制药厂,浙江新昌312500)摘要:对石楠叶中的色素成分进行相关分析,以便为石楠这一林业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数据上的支持。
笔者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方法,从石楠中分离出石楠红色素。
经过简单的化学鉴定和紫外吸收光谱鉴定,可初步判断石楠红色素中主要成分为花色苷类,同时,以2 种方便而常用的花色苷定量方法为依据,计算出试验所提取得到的石楠红色素中,总花色苷含量为13.5%,色价为45.6。
关键词:石楠;树脂;分离;红色素;花色苷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2980 引言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是蔷薇科石楠属杂交种的统称,为常绿小乔木,株高4~6 m,叶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披针形,春季新叶红艳,夏季转绿,秋、冬、春三季呈现红色,霜重色逾浓,低温色更佳。
素有“红衣卫士”、“绿篱之王”的美誉,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北大部、华东、华楠及西楠各省,是园林绿化的重要彩色植物之一。
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1]。
花色苷则是一种水溶性的红色系天然色素,且具有许多的生理活性功能[2],很有可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植物红色素储备资源。
红叶石楠叶片中也含有丰富的花色苷成分[3],若能将此资源合理的利用,必将为天然食品着色剂开辟一个新品种。
刘会超等[3]提取得到了红叶石楠花色苷,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此研究所提取得到的红色素并未进行相应的分离,而仅仅是一种乙醇提取物浸膏。
关注花色苷的研究有很多,如Jin-Ming Konga等[4]主要是对花色苷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Gongjian Fan等[5],主要是研究发酵的紫甘薯中花色苷的组成和颜色稳定性,但在不同的植物资源中,花色苷的种类和组成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石楠红色素中的花色苷的组成也应进行相应的分析,所以启动了本研究。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医学教学网)综述篇中药的有效成分、辅成分和无效成分生药虽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但95%以上来自植物,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指植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大多为维持本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合物,这些成分含量较高,而生理活性一般较小,临床应用不多。
而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特殊成分,含量较低,但生理活性较强,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常把生药的化学成分分为三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 有效成分(active substances)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这类成分仅存在于某些植物中,包括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类等等,如:利血平(reserpine)是萝芙木降压的有效成分,苦杏仁甙(amygdalin)是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薄荷醇(emnthol)和薄荷酮(menthone)是薄荷辛凉解表的有效成分。
2. 辅成分(adjuvant substances)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有时候,它们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有些辅成分能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强疗效,如:洋地黄皂甙能促进洋地黄强心甙的吸收,从而增强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有些辅成分能使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槟榔中的鞣质,可保护槟榔碱(arecoline)在胃液中不溶解,而到肠中才被游离出来,木栓、角质、粘液、色素、树脂等。
在生药鉴定、有效成分测定或在制备药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存在与性质。
3. 无效成分(inactive substances)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它们包括纤维素、木栓、角质、粘液、色素、树脂等。
在生药鉴定、有效成分测定或在制备药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存在与性质。
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和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具体的生药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某成分是否是有效成分、辅成分或无效成分。
如:鞣质在地榆与五倍子中为有效成分,在大黄中为辅成分,而在肉桂中为无效成分。
万花木的化学成分研究对菊科蚂蚱腿子属植物万花木Myripnois dio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万花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8-desoxyurospermal A(1),zaluzanin C(2),dehydrozaluzanin C(3),glucozaluzanin C(4),macrocliniside B(5),macrocliniside I(6),taraxinic acid-14-O-β-D-glucopyranoside(7),ainsliaside B(8),洋芹素(9),木犀草素(10),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
除化合物8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对化合物8的降血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8可较好地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标签:万花木;倍半萜;黄酮;化学成分;降血糖活性[Abstract]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aerial parts of Myripnois dioica. Twelve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95% ethanol extract of M. dioica by using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Their stuctur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data as 8-desoxyurospermal A (1),zaluzanin C(2),dehydrozaluzanin C(3),glucozaluzanin C(4),macrocliniside B(5),macrocliniside I(6),taraxinic acid-14-O-β-D-glucopyranoside(7),ainsliaside B(8),apigenin(9),luteolin (10),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1),and 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12). Except for compound 8,the other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Compound 8 was found to decrease blood glucose level properly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ce.[Key words] Myripnois dioica;sesquiterpenes;flavonoids;chemical constituents;hypoglycemic activitydoi:10.4268/cjcmm20161723万花木Myripnois dioica Bunge 为菊科蚂蚱腿子属植物,一属一种,为我国特有植物;万花木为落叶小灌木,生于山坡或林缘路旁,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是菊科植物在我国北方分布的唯一木本植物,民间用于清热解毒[1]。
小槐花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该实验研究了传统中药小槐花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凝胶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
从小槐花大极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鉴定分别为香草醛(1),黑麦草内酯(2),吲哚-3-甲醛(3),水杨酸(4),当药黄素(5),saccharumoside C(6),isosinensin (7),7-O-α-L-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牡荆素(9),牡荆素(10),nothofagin(11),resveratroloside(12),2″-α-rhamnopyranosyl-7-O-methylvitexin(13)。
除化合物5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小槐花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2,3,6~8,11~13等8个化合物为山蚂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标签:小槐花大极性部位;化学成分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DC.为山蚂蝗属小槐花亚属植物,该植物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沟边、林缘、林下,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印度、斯里兰卡、锡金、不丹、缅甸、马来西亚、日本、朝鲜亦有分布[1]。
小槐花作为我国民间常用药物,全株入药,性温味微苦,具有祛风除湿,消食杀虫等功效[2]。
前人对小槐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物活性研究较少,目前从小槐花植物中共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研究多集中在较弱极性部位成分,特别是黄酮苷元类化合物[3-5]。
本实验利用多种分离分析手段,对小槐花全草大极性部位(60%乙醇提取物大孔树脂60%乙醇洗脱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理化性质的分析、比较,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除化合物5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植物小槐花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2,3,6~8,11~13等8个化合物为山蚂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键入文字]
小叶丁香关于不同部位橄榄苦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小叶丁香关于不同部位橄榄苦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作者:邓瑞雪,王争,段文录,尹卫平,刘普
【摘要】目的建立新药材小叶丁香橄榄苦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小叶丁香药材花、茎、叶中橄榄苦苷的含量。
方法采用Kromasil C18 (250 mm 4.6 mm,5 m)色谱柱,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85 nm。
结果橄榄苦苷的线性范围是0.005~0.075 m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41%,RSD为1.46%,稳定性实验RSD为0.56% (n=6)。
花、茎、叶不同部位药材中橄榄苦苷的含量分别为:1.37%,0.87%,1.03%。
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性重复性好,不同部位橄榄苦苷含量差异较大,为橄榄苦苷的提取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