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3 第2单元 第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 格式:doc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7
基础课时案37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题组一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14·全国卷,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
(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
(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2)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降低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2.(2011·全国新课标)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错误[循着图示·想一想]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2.营养结构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连线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连线食物链中的生物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及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级别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叙述的正误(1)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2012·海南卷T6A)(√)(2)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012·海南卷T20D)(×)(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卷T21C)(×)(4)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全国卷ⅡT3C)(×)4.填写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5.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2014·江苏卷T 10B )(×)(2)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2011·海南卷T 21A )(√)(4)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错误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结构[必备知能]1.生态系统的成分[易误提醒]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模型图示:(2)相关说明: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③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基础课时案37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小题对点练考点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2014·德州模拟,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项错误;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错误。
答案 D2.(2014·江苏南通第三次调研)右图表示某相对稳定的海域三个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种生物处于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B.碳在三种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鱼鹰鹗等的捕食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三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食物链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图中全部是动物,动物不可能是第一营养级,A错误。
答案 A3.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解析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
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
答案 D4.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解析A项中的“信息素”、B项中的“化学物质”、D项中的“气味”均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的“低频声波”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物理信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C2.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⑥⑦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答案 C3.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
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解析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
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答案 B4.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B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部的是生产者,D错误。
基础课时案3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题组一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13·课标Ⅱ,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4)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如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同一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2010·全国新课标)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低”或“高”)。
第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由①________与它的②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范围有大有小。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③________3.结构组成成分——④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群落(包括⑤__________、⑥________、分解者);营养结构——⑦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⑧________⎩⎪⎨⎪⎧ 物质:空气、水、无机盐能量:阳光、热能2.生产者生物代谢类型:⑨________(主要是绿色植物)地位:是生态系统的○10________ 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消费者(1)生物代谢类型:⑪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指各种动物)(2)分类⎩⎪⎨⎪⎧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3)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4.分解者(1)生物代谢类型:⑫________(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2)地位: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3)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⑬________分解成⑭________,返回到无机环境中想一想: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何种功能类群?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2)特点:⑮________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而食物链上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2)功能:生态系统⑯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议一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均是捕食关系对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几营养级?判一判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基础课时案33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组一 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13·课标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 ,则x 100=2802,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 C2.(2012·全国新课标)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根据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可推测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天敌的迁入可能使种群中某一年龄的个体减少,影响其年龄结构;由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若雄性个体大量减少,会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 D题组二其他各省市高考选萃3.(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基础课时案38 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3·上海卷,18)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 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比较单一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解析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36种蛋白质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说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B项正确。
答案 B2.(2013·江苏,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 d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 d,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相关知识。
从环境条件分析,露天堆放会导致水分不足,水泡处理会导致氧气不足,土埋处理时空气和水分条件较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故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因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AB3.(2012·经典高考)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解析以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的物种,图示可见D图中物种种类最多且分布比较均匀。
答案 D4.(2011·经典高考,21)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下表显示中华绒螯蟹某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的中华绒螯蟹之间表现出()A.生态系统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境多样性D.遗传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讲一、选择题1.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答案 C解析注意两种稳定性的区别,“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2.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答案 B解析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相对简单,食物链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生物发生耐旱突变不是因为环境干旱造成的,干旱环境只是将耐旱突变选择出来。
水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3.(2015·常州质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甲→乙不一定构成食物链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A解析甲、乙之间属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下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答案 D解析1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6.(2015·银川质检)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 D解析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答案 B解析早期藻类大量繁殖,以藻类为食的水蚤数量随之增加,当水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藻类数量随之下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由于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剧了污染,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8.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河流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个事例说明() A.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D.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 B解析做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其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9.(2014·郑州一模)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的措施是() A.增加生产者的个体数量B.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同时对外来物种的引种要十分慎重D.减少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主要由生物种类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0.下列有关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答案 B解析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通过胞间连丝来实现,B错误;在农业生产中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打破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D正确。
11.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答案 C解析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
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1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成正相关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答案 B解析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
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
二、非选择题13.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3)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80(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不变(稳定)(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解析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CO2从大气进入群落,是以CO2形式通过生产者(E)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含碳有机物,然后以有机物形式通过食物链流动。
食物链共4个营养级,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最高营养级的生物(B)最多可增重10 000×1125=80 kg,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牧业生产中长年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很容易使害虫抗性逐代积累增强,且易杀死其天敌,故效果将减弱。
14.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植物死亡,请回答:(1)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________,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你估计在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和什么样的(污染的还是未被污染的)湖水中氧浓度最高?(3)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____________平衡。
(4)若该污染物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题干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______,属于______级消费者,它在食物链中所能获取的能量值______。
答案 (1)下降 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停止,氧气不能再生 池塘内需氧型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2)白天,未被污染的湖水中(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动态 (4)大型鱼类 第四营养级 三 最少15.(2015·北京西城区联考)某环保研究所4搜集了4种生物的资料,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见下表)。
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_______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D 每增重10 kg 至少消耗A________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