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三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的复知识点进行总结。
以下为各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工业革命与新自由主义
-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和发展
-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 珍妮弗·布朗的思想和贡献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运动与计划经济
- 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 计划经济的实施与影响
- 重要社会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贡献(如马克思、列宁等)
第三单元:全球化与中共外交
- 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
- 中共外交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
-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中国经济改革
- 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 开放政策与外商投资
- 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问题
第五单元: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影响
- 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发展与问题
- 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和全球治理的挑战
- 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总结:本文档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的各个单元进行了知识
点的总结,涵盖了工业革命与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与计划经济、全球化与中共外交、中国经济改革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
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和贡献,以及相关事件的发展和影响,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三、四)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根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
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过程: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影响:际组织---国联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1、美国的参战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
单元学习总结用“一、二、三、四〞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阴谋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两个集团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三个三(1)三个登陆: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2)三次突袭:突袭波兰、突袭苏联、偷袭珍珠港(3)三大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四个四(1)四大盟国:中国、美国、英国、苏联(2)四大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3)四个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4)四个重要文件:《大西洋宪章》(1941年,美、英)、《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26国)、《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年,中、美、英)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尖锐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旗号,英、法、美企图“祸水东引〞而实行绥靖政策,苏联希望“祸水西引〞中立自保。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故二战使世界人民面临着生存问题。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及基本内容。
2、理解: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和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
3、了解:《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并适当对《非战公约》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内容和作用的比较,认识两个公约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问题探究:通过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概述,探究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概括阐释:归纳概括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史实,正确评价国联的得失;正确阐释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
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2、了解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历史,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中的4个目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的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
第一目和第四目涉及全球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二、三目涉及欧洲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以帝国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和平体系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建立起来。
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国际联盟于1919年成立。
此后,为了调整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于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在国际联盟的组织下,1928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很多学生只重视必修部分的知识,经常忽略选修部分的内容,知道选修三有哪些历史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3)三个阶段【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加速一战结束;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2、同盟国战败的原因经济: 德奥集团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主要原因)。
军事:低估了对手实力;军事战略失误。
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三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制度1、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它们在政治制度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夏代的政治制度以家族制为基础,国家由一族一姓一王组成,实行世袭制。
夏王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同时部族领袖也参与政治决策。
夏代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特点,国家建立在家族之上,政治权力继承性强。
商代的政治制度相对夏代更加完善,国家建立了宗族制度,以商王为中心的国家体系得到了巩固。
此外,商代也实行了世袭制,同时设置了官职,成文化法律,健全了政治体系。
商代的政治制度对封建时代后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周天子实行九年制和五年制的任期,设立了官职,建立了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向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
2、秦汉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两代是中国古代的两个大一统时期,它们在政治制度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秦代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实行郡县制,推行选官、举贤任用的制度,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和文字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秦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了丞相等新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和州县制,推行选官用能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宋元明清五朝的政治制度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古代的五个大一统时期,它们在政治制度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唐代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实行州县制、郡县制、推行选官用能的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等官职,建立了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宋代的政治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强调文治,推行有序政治制度,设立了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辟书制。
元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建立了行省制、设立了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代的政治制度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强调政治制度的稳定性,设立了官职,实行文官主政。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的《独立宣言》考点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课标考点】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解析考点】1.简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
A.背景:(1)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2)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3)北美人民的抗税斗争;(4)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B.过程:1)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拉开了美国战争的序幕;(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告建国;(3)1783年9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2.简述《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内容:运用天赋人权阐述独立理由;运用民主原则阐述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独立宣言》表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的思想,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
意义:宣告建国,为北美人民的武装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它最早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宣称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成为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
它比《人权宣言》早13年,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发表的《人权宣言》的蓝本,对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有深刻的影响。
【考点释疑】《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
马克思把《独立宣言》称作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这是因为《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
《独立宣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宣言中虽谈到“人人生而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它所说的“人人”,实际并不是指生活在北美大陆的每一个人。
它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美国所说的人权主要是白人的权利,黑人乃至有色人种的人权不断遭到破坏。
这个《独立宣言》有它的阶级局限性。
【考点综合】《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布独立的纲领性文件。
朝鲜战争一、朝鲜战争的爆发1. 朝鲜内战爆发2. 仁川登陆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 抗美援朝作战2.朝鲜停战协定三、朝鲜战争的影响1.对朝鲜半岛2.对中美两国重点:朝鲜战争原因及影响难点: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归纳概括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导入新课]前美军司令克克拉克曾说过“我是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这场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乃至结局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朝鲜战争的爆发1. 朝鲜内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时,美苏两军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分别占领南北朝鲜,接受日军投降。
后来,美国违反同盟国关于朝鲜自由独立及成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协议,分裂朝鲜,支持李承晚集团于1948年8月在朝鲜南半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
同年9月,朝鲜北半部也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
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提问:从朝鲜内战爆发来看,其主要原因什么?学生思考后指出:朝鲜内战当时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综合国力远比苏联占优势,这也是当时苏联在战略上取得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守势的重要原因。
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既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又可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卫和封锁。
接着给学生讲述,中国为什么要介入朝鲜?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起全国政权。
先不讲意识形态的问题,就历史来说,对任何一个中国政府来说,朝鲜都是不可缺少的战略缓冲。
192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市场供需的矛盾(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③投机狂热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兴风作浪,引发社会危机。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引起世界格局开始变化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
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和道路(美:罗斯福新政德日: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
德国法西斯专政1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③经济危机的打击④垄断资本家的选择⑤纳粹党的兴风作浪⑥当时德国政府束手无策2经过:①1932,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②1933,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建立专政,标志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建立的标志)③1935,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④1936,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法西斯势力1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华盛顿体系压制③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2经过:①1931,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②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③1937,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异同1同(建立的原因):专制和军国主义传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对内独裁、对外扩张2异:德国:合法方式夺取政权,先上台再扩张。
日本:军部推动上台,先扩张再上台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1937开始):1过程: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②七七事变后,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③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⑤38年春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⑥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2特点: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世界最早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3影响: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935.10开始)1原因:(临近红海,战略位置重要.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意大利在东地中海的势力);自然资源丰富2过程:①1935.10意大利入侵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受到强烈抵抗)②1936.10占领埃塞俄比亚③1941解放3失利原因:①军队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②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③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西班牙内战(1936.7-1939)1双方:左派人民阵线--右翼佛朗哥2结果:1939佛朗哥建立政权3国际反应:德、意的武装干涉,英法不干涉政策,美中立政策,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4性质转变:内战演变为国家反法西斯战争(德意的干涉)5特点:欧洲最早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战争6干涉原因: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②敌视共和政府;③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④检验军事实力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1原因: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过程:①1936年德意协定“柏林——罗马轴心”②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欺骗吗比西方大国,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国际进步力量)③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
三国未能制止法西斯的原因:三国力量弱孤立无援,国际上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的同一力量,法西斯三国轴心集团形成
走向世界大战:①世界一体化(前提条件)②经济危机影响(主因)③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发动战争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⑤大国的绥靖自保政策⑤德国的迷惑性⑥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⑦德日凡-华体系的仇视(历史原因)
绥靖政策1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避免卷入战争,以牺牲受害国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策(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2表现:①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确认侵略)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④纵容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⑤制造慕尼黑阴谋(公开勾结出卖)⑥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⑦37年德军开进莱茵军事区3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②导致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③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不利于团结,集体安全落空④加速二战的爆发4教训: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
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世界大国听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1内容:①双方互不使用武力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③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2后果影响:①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严重地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形象②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③加速二战的爆发
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9..3 标志:1939.9.1德国入侵波兰9.3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波兰灭亡的原因?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孤军奋战②德方: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③英法:在西线对德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④苏联:趁火打劫,占领东方战线。
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固步自封,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守。
德国准备充分,战术先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大利的趁火打劫
敦刻尔克大撤退意义: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1940.6.22,法国投降。
南部成立了由贝当组织的法国维希傀儡政府。
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抗击法西斯。
不列颠之战(1940.7—10)①结果:德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无限期延迟。
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②影响: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使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推动美国执行更支持英国的政策③原因:英国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军事设施先进。
德国作战目标随意,未坚持袭击军事设施④变化;由绥靖到强硬,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危及英国根本利益,丘吉尔上台。
北非战场(1940-45)①背景;意大利产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在非洲抢夺殖民地,企图建立新开罗帝国②过程:1940英军反攻;1941埃塞俄比亚复国③1941.2希特勒派沙漠之狐隆美尔增援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