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理发典故 正月不剃头的由来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正月不能剪头发吗正月不能剪头发吗(不能)正月的习俗禁忌真的太多了,很多老人说正月不能剪头发吗?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正月不能剪头发吗,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正月不能剪头发吗?在明弄清初时期,因为剃头令已经反抗不了,所以就约定在正月不剃头,因为害怕清王朝的压制,就把这种纪念明朝的方式用“死舅”来掩饰,因为“思旧”的谐音等于“死舅”。
正月不剪头发起源清朝初期时,清兵攻入关内,为了让好人臣服,就要他们把头发剃了,留一条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古代人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他们心怀明朝,所以不愿意剃头发,但是清朝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来威胁,迫不得已,就执行了清朝的剃头令,但是背地里就用正月不剃头来作为抵抗清朝的方法和对明朝的思念。
后来慢慢的就把“思舅”穿成“死舅”。
正月禁忌和风俗01、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02、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03、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04、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05、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正⽉⾥为什么不宜理发? ⾄今在我国的⼤多数地⽅,民间都有“正⽉不理发”的习俗。
⼈们都是赶在⼤年三⼗以前修理头发,然后⼀个多⽉内不再理发,直到进⼊⼆⽉份,过了“⼆⽉⼆⽇龙抬头”这天以后,才去修理头发。
根据民俗说法,如果在正⽉理发,会死舅舅的!今天看来,这种说法肯定是⽆稽之谈,但关于“正⽉不能理发”的习俗,究竟是从哪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关于“正⽉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民间⼀种以讹传讹的结果。
据清朝《礼书》记载:正⽉理发的原意为“思旧”,结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百姓把这两个字给传错了,变成了“死舅”,这就是“正⽉理发死舅舅”⼀说的来源。
但亦有学者考证,其实“正⽉不理发”这⼀说法最早源于唐朝。
那时候⼈们把理发叫做“消⽿”,“正⽉”在唐朝被称之为“⾦⽉”,如果在正⽉理发,就叫做“⾦⽉消⽿”。
⽽唐朝时官府有⼀种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钺”,是专门⽤来砍杀犯⼈头颅的刑具。
“⾦⽉”与“⾦钺”发⾳相同,正⽉理发也就成了“⾦钺消⽿”——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
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不理发的习俗。
问题是以上⽆论哪⼀种说法,今天的⼈⼀眼看来都是迷信,但为什么“正⽉不理法”习俗能够千百年以来长期流⾏呢?上⾄王公⼤⾂,下⾄普通百姓都恪守着这样的习俗,难道我们的古⼈智商都低到如此可笑的地步了吗? 问题的根源在于古⼈和今⼈看待世界的⽅式不同。
站在西⽅科学的⾓度上,外在的物质世界与我们每个⼈都是彼此孤⽴的,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物质世界的观察者和使⽤者⽽已。
⽽站在我们古⼈的⾓度上,认为天地间的万物,包括⼈在内,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感应与相互作⽤的。
秋天⾥天地⼀⽚肃杀,这种天⼲物燥的⽓候与我们⼈体的肺经相互感应,因此秋天多呼吸道疾病;⽽肺经五⾏为⾦,⾦对应⽩⾊,因此⼤地上⽣长的⽩颜⾊的果实,例如百合等⼤多⼊肺经;⾦主果敢,因此秋天出⽣的⼈⼤多⽐较果断冷静(当然不绝对,还要看哪天和什么时⾠出⽣);⾦⼜与“傲慢、嫉妒、⾃负”等⼼性相对应,因此⼤多数患肺癌与⼤肠癌(肺与⼤肠互为表⾥)的病⼈,⼤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觉得世界对⾃⼰不公平........ 现代量⼦物理学深⼊到微观层⾯后看到的世界,恰恰与我们古⼈的这种看法完全⼀致。
老祖宗说:“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有什么道理?老祖宗说说过“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这句话有道理吗?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有很多人遵守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有意义吗?一,正月不理发首先说一下“正月不理发”,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清朝传下来的。
当时清军入关,强制民众剃头留辫子,但有人誓死抵抗,所以才会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
相传清军入关时颁布的剃度敕令是在明朝已经灭亡的一月。
但是,这个时候清朝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还是坚持要理发。
这句话的解释是,如果你在第一个月理发,你就会死。
清朝进入中原时,强迫汉人留头发。
汉人拼死一战,被认为是怀念死去的前朝,故名“思旧”。
“思旧”的感觉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出来。
久而久之,“思旧”这个词就演变成了“死舅”,后来又变成了“死舅舅”。
所以正月不理发的传统一直保留着。
不过说实话,我叔叔说的完全是谣言。
后来在习俗传承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就成了“死叔”,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老话或者传统需要在过年的时候遵守吗?第一个月不理发意味着大多数人第一个月不理发。
这件事很有讲究。
人们认为正月剃头不吉利,会给家里的人带来厄运。
所以大部分人会选择年前整理头发。
第二,腊月不搬家至于“腊月不搬家”这句话,很多老人常说的老话,并不是废话,即使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没有一点可说的,为什么一直流传至今?古人认为在寒冷的冬天搬家对家族的命运危害更大,而当时的人更注重阴阳,一般选择在夏天搬家,因为夏天产生的阳可以和搬家产生的阴相调和。
所以在寒冷的冬天,一般不要搬家!此外,腊月临近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为了过一个完美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做各种准备。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忙,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
另外,腊月,通常是大家置办年货的时候,亲戚朋友也打算去拜访。
如果这时候搬家,大家去亲戚家找门岂不是很尴尬?所以最好不要搬家。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是很重要。
在现代人的思想,什么时候搬家都不是问题。
搬家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正月里不剃头”说法的由来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剃头匠,他很爱自己的舅舅,可是到了正月却没钱给舅舅买礼物。
正在为此发愁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办法,挑着剃头挑子到家给舅舅剃头刮脸。
当舅舅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时显得精神焕发,好像年轻了许多,人们都称赞剃头匠的手艺。
舅舅听了很高兴,心里说这是外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过年礼物。
此后,舅舅约定每年正月让外甥剃头。
后来舅舅过世了,剃头匠每到正月对着剃头挑子伤心落泪,从此有了“正月剃头思舅舅”的说法,但后世传来传去却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舅”,从而形成了“正月不剃头”的习俗。
这只是传说中的由来,但其实正月不剃头的说法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可以从书本或者电视剧中知道,清代以前的汉人男子都有蓄发的传统,因头发受之父母,故头发被视如生命,故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若去发则意味着犯了严重的罪。
清政权为满族人所建立,满人入关后强迫汉人遵循满人习俗。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随着兵势日渐强大,消灭了明朝的主要抵抗力量,后统一天下。
顺治二年在盛京发布《剃发诏书》:“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
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
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强迫汉人十天内一律与满人一样剔去外周的头发,仅留中间的一点儿梳成辫子。
政府召集所有的剃头匠,给每人发一根挂着圣旨的旗杆,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警语,剃头匠奉旨剃头。
这个举动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当时的汉人来说,剃头是对人格的莫大侮辱,此举尤其遭到江南民众极力反对,以致发生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拼死斗争的事件。
如浙江嘉定明朝旧部左通政使侯峒曾和进士黄淳耀集结数万军民,誓死留发与城共存亡,可最终侯峒曾投水、黄淳耀自缢,全城二十万人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另有江苏省江阴镇明朝旧部阎应元,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由他指挥九万百姓对抗剃头令,但在抵抗八十余天后惨败,他临终前一日,在城楼上留下一首绝命对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正月里为什么不能理发,“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每逢春节,人们总是沉浸在一片欢庆之中,在这样的喜庆氛围里,也总会有一些禁忌。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它的科学性,但却谁都不愿意去犯这样的禁忌。
比如“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便是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流传的习俗,诚然外甥在正月里理发,是不会害死舅舅的,一个人的生死也并不会由别人的理发而决定。
那么,这样的习俗是怎样来的呢?“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民间习俗,源于一六四四年满清统治者多尔衮入关后所颁发的剃发令。
在满清之前,汉族人对头发和服饰是相当重视的,自古男儿就蓄发,在《孝经》中,更是记载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剃头简直就是要命,秦汉时期的髡刑便是强制剃掉人的头发,虽然此刑罚不在五刑之内,但却是对人精神上的一种极大侮辱。
满族入主中原后,为了更好的统治,除了要求统一的服饰,还强迫汉人学满人剃头留辫子,更是颁发下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以此作为归顺大清的一个标志。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并没有表现的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剃发令让中原各地充满了血腥味,著名的流血事件便有“嘉定三屠”。
日子还是要继续的,脖子也终究是硬不过钢刀的。
汉族人为了保全项上人头被迫剃发,但反抗却并没有停止,其中正月不剃发便是反抗的形式之一。
旧时人们很重视正月,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兆头,正月不剃发便是在缅怀过去。
后来在满汉共天下的局势下,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日久天长,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剃发也就形成了习惯。
汉人也只能保留“正月不剃发”这样的形式,来“思旧”曾经逝去的文化和王朝。
后人为了掩人耳目,便将“思旧”讹传为“死舅舅”。
从此“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便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流传开来。
当然这样的习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中国人对死向来忌讳,这样的习俗也就持续到了今天。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有哪些禁忌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有哪些禁忌?民间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说法,所以正月不能剪头发,因为容易对舅舅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我们一起看看吧!正月不剪头发的原因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
满人的发式是从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
清军入关后,采纳淄川人孙之獬的建议,连下“剃发令”,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命令汉族人一律剃发,并把剃发作为归顺清朝的一个标志。
一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妄动的汉族人进行了坚决抵抗,但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族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正月不剃头,原意是“思旧”。
正月为一年之始,一个月不剃头是缅怀过去。
后来,随着满汉民族矛盾的逐渐减弱,剃头逐渐成为习惯。
这样,正月不剃头的“思旧”,便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了。
正月不能剪头发几号到几号结束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从阴历正月初一到阴历二月初一不能剃头剪头发,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可剪头发。
正月的时候,气温开始回升,人们开始从家中走出,去到郊区或者人多的地方,再过一段时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此时万物生发,头发也开始快速的生长起来,此时剪一个头发,爽利干净,心情和状态都会比较的好。
而且,龙抬头理发有非常吉祥的意义,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理发,还有新一年越来越好的美好祝福在其中。
正月还有哪些习俗?正月初一拜新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它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人们这一天以拜年、守岁、贴画鸡、放鞭炮的方式来表达对新的一年里美好的期盼。
初一的禁忌是不能动用扫帚,倒垃圾,意思是会扫走运气,破财,要扫的话,必须是从处往里扫,不外泼。
还有不能打碎碗盘,若不心摔了,得赶快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携丈夫小孩一起回娘家给父母长辈拜年。
正月为什么不能剪头发正月为什么不能剪头发_有什么讲究禁忌“正月剪头死舅舅”这句民谚在我国流传已久,那么正月为什么不能剃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正月为什么不能剪头发,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正月为什么不能剪头发正月不能剪头发,是因为容易对舅舅产生不利影响,民间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说法!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
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
民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
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了“金钱鼠尾”。
清朝成立后,不少汉人偷偷怀念明朝。
于是,逐渐有人带头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
但是,他们不敢公开与清廷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
正月有什么禁忌1.正月忌理发古语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其实不然,查满清朝《礼书》书中记载说,正月理发原意为旧”后传言之,传成了“死舅”,然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却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
另外,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因此正月理发合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头的意思,人们认为不吉利。
2.正月忌扔粮食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知道,诸葛亮平定南帮时,做成了一种祭品‘馒头’来给死难祭,从那以后,民间便流行用馒头,或者其他谷物做成面食,献给死者,然而正月阳气上浮气也同样上浮,有时往往活人和死人只隔着一层几寸薄的洋土,如果你不小心把粮食掉在地千万不要捡,要赶快离开此地,如果你故意扔掉粮食,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地下的朋友尝到甜头,会跟着你的,他们知道你还会扔,在你的身上有甜头吃,如果你不再扔了,他们会把作‘馒头’。
3.正月忌揭倒有这里说的揭,是人为的揭,古历阴历三十是全年最阴的一天,而倒有(吊钱)是古代的刑具,(“吊钱”,又名“倒有”,古名吊虔,是夏朝的一种刑具,用几片白纸盖住受刑者袋,用一个磨盘在受刑者的胸口碾压,直到受刑者五脏都被压成血汁为止,而受刑者盖头的纸早就被染成红色,染红之后,由大臣挂在刑场的窗户上,用来警世犯罪者)是镇邪圣物,被风吹走,说明你家已经有神看管了,如果是人为的揭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定要到规定的日子,才能揭掉。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即为“建正”之月,在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民间有以下两种解释:1.正月里剃头---"思旧"2.正月里剃头---"思舅"第一种解释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
夏历第一个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
“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多吓人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
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
外甥的头发因何与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实在费思索。
社会学家考证人类是从母权社会一步一个跟头斗才到父权社会的。
在女人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
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
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
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
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
“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
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过年理发的俗语
在中国,过年理发有一些与民俗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俗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过年理发俗语及其解释: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贫富,过年时都应该理发,以展现出整洁、精神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俗语,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
它起源于古代的一种信仰或迷信,认为在正月理发会对舅舅的健康或运势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很多人会避免在正月理发,以避免“死舅舅”的厄运。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 - 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崇拜文化。
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认为龙开始抬头,万物复苏,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好运连连。
“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 这句话意味着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和精神。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理发可以去除一年的晦气,迎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些俗语反映了中国人对过年理发的重视和信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俗故事:小孩正月为何不能剃头邳州这地方有个习俗,正月里不给小孩剃头,说小孩正月剃头会死舅。
相传,这是从秦始皇那时兴起的,不知是真是假。
秦始皇的小名叫小政,他是在娘的肚子里“拖油瓶拖油瓶:跟随改嫁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孩子。
”带来的,不是秦王子楚的种。
所以,秦始皇从小不受宠,长到十岁了,头上的胎毛还没剃去,又脏又长,跟个毛猴子似的!这年正月十五,舅舅进宫来看望秦始皇,见外甥这样邋遢,心里十分难受。
他对皇娘说:“姐啊,外甥这头也该剃剃了,不然的话,传出宫去天下人不笑话吗?”皇娘说:“小政这孩子性情暴烈,一要给他剃头,他就又抓又刨,谁也抱不住。
剃头匠子无从下手,刀子一动,就会划破他的头皮,谁敢给他剃呀!”舅舅说:“请找一把剃刀来,我给小政剃。
外甥的头,舅舅的手,剃不好不丢丑。
”秦始皇平时最喜欢这个舅舅了,几天不见就想得慌,可他一看舅舅要给他剃头却不高兴了,又哭又闹。
舅舅也不着急,让人端一盆热开水来,将洗脸巾放在里面浸一会儿,拎起来,拧了又拧,然后往秦始皇的头上一捂。
皇娘心里捏着一把汗,生怕烫伤了儿子。
可是,秦始皇被这热巾一焐,竟然不哭不闹了,任凭舅舅的剃刀在他头上挥舞。
原来秦始皇头上的胎垢有铜钱厚,经这么一焐,全都变软了,剃头跟挠痒痒似的,要多舒服有多舒服,他还哭吗?秦始皇剃好了头,舒服极了,他便高兴地拿着剃刀在宫里比划起来,也要给别人剃头。
谁知一不小心,这剃刀将舅舅的手指划破了。
舅舅也没当回事,可他回家不久却得了破伤风死了,这是因为剃刀上沾了胎毒啊!秦始皇很伤心,从此也就不在正月里剃头了。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做了皇帝。
有一年,也是正月十五,他看到正宫娘娘抱着太子去剃头,触景生情,他又想起了死去的舅舅。
秦始皇对娘娘说:“小孩正月剃头会死舅,等出了正月再给太子剃吧!”正宫娘娘听了一怔,在正月里给孩子剃头,会死自己娘家的亲兄弟,那还了得!她吓得连忙把太子抱回宫去,头发再长也不让剃了。
这事从皇宫里传出来,天下做娘的也都不在正月里给自己的孩子剃头了。
正月不理发典故正月不剃头的由来典故中国过年有一个民间传统——正月不能剃头,说是一剃头,就会死舅舅。
这么多年了,笔者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就是怕妈妈不乐意。
后来,笔者觉得好奇,就动手略做查询,结果啼笑皆非。
民国时的《掖县志》卷二《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
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意思是: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
汉民心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
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结果死舅反成了不剃头的一个理由。
由此可见,正月剃头这事,跟舅舅一点关系也没有,纯粹是民间附会谐音罢了。
留言的起源是错误和误解类似的传统还有很多。
人们从来不问为什么,就这么一代代默默地遵循。
可当你动了心思去刨根问底,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起源要么是个错误,要么是个误解,总之,和你想的不一样。
从去年年初开始,笔者周围很多人都在备孕,一问,得到的答案是:“想要孩子,得赶在马年生,再过一年到了羊年就不好了。
”笔者继续问,为什么羊年就不好了,一半人说不上来,只是说“家里老人说的”。
另一半人回答得比较详细,告诉我,古人有云“十羊九不全、一人坐殿前”,羊年生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容易孤寡,一生命苦多舛。
类似老话有很多。
男子属羊,既有“貌堂堂”的说法,也有“命犯孤煞”的民谚。
女子属羊的负面传言更多,最恶毒的一句是,“男属羊,黄金堆屋梁。
出门不用带口粮;女属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
首先,从理论上讲,这个说法就相当不靠谱。
单独以年份为标签论断一个人的命运,太过简单粗暴,别说唯物主义者,就是算命先生都不会赞同。
在中国命理占卜理论中,人的命运如何,得看“生辰八字”,这还只是初始参数,然后据此推命盘、看五行,相生相克、斗数四化、刑冲会合……直到经过一系列精密计算,一个人的命格趋势才得以一窥。
羊年地支属“未”,“八字”中只占其一,仅因这八分之一的数据就宣判人一辈子的运程,别说半仙,就是神仙也做不到。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可是很好的吉祥物。
羊与阳是谐音,三羊开泰就是三阳开泰,是句非常吉利的话。
古代著名的几头瑞兽,比如麒麟、夷羊等,都是以羊的形态为蓝本创造出来的。
古文字里的美、鲜、羡等好字,字源来自羊的象形——甚至于“祥”字本身,就是以“羊”兼表声义。
《诗·郑风·羔裘》也曾曰过:“羔裘如濡,洵美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这里的羊裘,是品德高洁之意。
汉朝《汉元嘉刀铭》赫然写有:“宜侯之,大吉羊。
”把羊当做一句诚挚的祝福。
西汉大儒董仲舒更是在《春秋繁露》里对羊大加褒奖:“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
”他将羊的形态总结出仁、义、礼三种儒家最重要的美德,使其形象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如此看来,羊是只吉利到不能再吉利的动物了。
这么美好的一只吉兽,一到属相问题上,怎么就变成了民间一些传言中孤寡不祥的象征呢?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从哪儿来,又是怎么流传开来的呢?慈禧太后PK袁世凯网络和媒体上曾出现过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属羊不吉”流传开来,是因为袁世凯。
袁世凯属羊,生于1859年阴历八月十五。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登基称帝,却不得人心。
老百姓们都对他痛恨无比,就暗地里说“八月羊挨刀杀”。
后来,这句话被引申成羊年不吉,以借此诅咒袁世凯。
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1920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曾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谈及绍兴风俗,说当地流传一句话,叫做“男子属羊貌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属羊的女子,天生寡妇命,对男方不利。
他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大哥鲁迅就被影响过。
1897年,鲁迅16岁,他母亲周瑞想给他订一门亲事,女方是周瑞娘家侄女,叫琴姑。
可到换八字时,周瑞反悔了,因为琴姑属羊,她怕克了儿子,便重新选了朱安当儿媳妇。
朱安生于1878年,属马。
后来的发展证明,她的命也没好到哪里去,守了四十多年活寡,一世孤苦。
从鲁迅的遭遇来看,至少在清末的浙江绍兴,就已经有了羊年不吉的民俗。
尤其是在择偶时,属羊的女子倍受歧视。
而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
从时间上说,袁世凯的起源说就不成立。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羊年不吉”是慈禧太后惹的祸。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属羊;她手下两大权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属羊,她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也属羊。
而彼时,恰逢清朝末年,统治阶层腐朽没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横征暴敛,于是,革命党趁机宣传,说属羊的人会给国家带来灾祸,试图从命理迷信的角度来动摇清廷统治。
这个说法,也不准确。
清朝有一部小说流传甚广,名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从1795年(嘉庆元年)动笔,写到1815年(嘉庆二十年)。
在这本小说的第十二回《双宰辅畅谈俗弊两书生敬服良箴》中,他提到过一句俗语:“俗传女命北以属羊为劣,南以属虎为凶。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苏州籍名臣吴熊光,也在《伊江笔录》里谈及苏州民俗:“吾乡俗多拘忌,凡女命属羊者,往往艰于配合,以致捏改年岁。
”可见,早在嘉庆年间,民间已经认为女子属羊为劣。
而那时候,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和李莲英,甚至还没出生。
畅销读物《金瓶梅》的影响其实,还有更早的记载。
清末民初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讲过一个故事。
乾隆年间有位拆字算命的名家范时行,有人写下个“羲”字向他询问命理,范时行就问对方多大年纪,那人说了年份后,范时行一算就说“你完了,你属羊”、“羲从羊从我,你这辈子就是属羊的命,注定终身孤只,不能有妻、子,其他前程什么的就更甭说了。
”这样看来,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这样的说法——不仅是属羊的女子命不好,就连男子也是孤身之命。
与李汝珍同时代的学者翟灏则写了一本《通俗编》,对五千多个俗词进行了考证。
比如“八字没一撇”何时出现,“洗尘”最早出自何书,“撞木钟”什么意思,总之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
此书刊行之后,翟灏的朋友梁同书又补充了四百多条,汇成《直语补证》附在《通俗解》的后面。
梁同书在书里提及一句俗谚:“女子属羊守空房。
”意思是女子忌讳属羊,因为会克夫寡居。
不过,这一句俗谚却是梁同书引自明代江元禧的《耳目日书》。
这一下,又把“属羊不吉”的民间传闻向前推到了明朝。
而明朝最初始的记载,便是大名鼎鼎的《金瓶梅》。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巾士,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中,李瓶儿暴病身亡,西门庆请了位姓徐的阴阳先生批书。
徐先生告诉西门庆,称李瓶儿前世是滨州王家的一个男人,打死了一只怀胎的母羊,所以今世罚做女人,还要罚她属羊。
虽然她命里能有贵夫,但是体弱多病,生儿子会夭折,主生气疾而死。
由此可知,一个人前世作了孽,今生要遭受到惩罚居然是属羊。
看来,在明朝人的观念里,属羊不算什么好事。
《金瓶梅》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但民风习俗都是明朝的细节——成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再往前找,在明前的历史记录里,“属羊不吉”的提法几乎没有了。
所以基本上可以锁定,这种说法在明代才开始流传。
追根溯源得相术说起但这没有解决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是羊?为什么女子属羊如此不吉利?追根溯源,得从另外一个命理专业——相术说起。
相术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唐初曾出现了一名厉害的相士,名为张憬藏,他这门技艺的水平,据称能和中华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的作者袁天罡旗鼓相当。
有记载称,张憬藏有次见到一名叫裴珪的官员,后者请出小妾赵氏想让张憬藏看一下面相,张憬藏实话实说称:“夫人目修缓,法曰‘豕视淫’,又曰‘目有四白,五夫守宅’,夫人且得罪。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赵氏是不安分的命。
后来,赵氏果然红杏出墙,被捉奸,一如应验。
这个故事提供了关于“属羊不吉”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源流线索,即“目有四白”。
“目有四白”通俗点说,就是人的眼白多,瞳孔小,眼珠转一圈,上下左右都有白的。
这个典故出自汉朝王符的《潜夫论》。
里面有一篇专讲相术,特意提到:“巽,为人多白眼。
相扬四白者,兵死。
”根据王符的观点,眼白多的人,会死于兵刃之争。
不过,这种很不吉利的面相特点并未特指女性。
一直到了张憬藏的时代,“目有四白”后面才多了一句话:“五夫守宅”。
意指一个妇人藏了五个姘头在自己家里。
这种情况在老百姓看来,何等淫乱。
于是,从那时起,这种“四白”面相成为女子专属,专指称淫妇。
不过,也有一些人将“目有四白”,五夫守宅“理解为一个女子先后嫁了五任丈夫。
如是这般,那前四任丈夫自然被理解成”一命呜呼“了。
于是,这一说法还是负面的——克夫。
唐宋之间,后周的王朴曾在《太清神鉴》里提到:“羊睛四白定孤孀。
”这句话不光把“四白”和“孤孀”联系到一起,也第一次提出了比喻:四白之眼,就像是羊的眼睛。
完颜氏统治的金朝,曾出现了一部号称集前代相术研究之大成的书,名为《人伦大统赋》,作者是张行简。
这部书的影响如何,单看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将其排在四部相术书中的第一位,即可见其地位。
在《人伦大统赋》里,张行简进一步阐释了王朴的理论。
他写道:“犬羊鹅鸭何足算,鸡鼠猴蛇奚可凭。
”分别意指“犬眼荒淫”,“羊眼招祸”,“鹅鸭之眼不善终”。
这其中,所谓“羊眼”的眼珠淡黑微黄,瞳孔散漫无神,四边眼白多,看人的时候低声下气,永远显得无精打采,像羊在看人——关于这个特征,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羊目四白”主贫破。
于是在这部教科书式的书中,“四白”涵义终于固定了下来,不光指淫乱,也指招祸贫破。
不仅不吉利,还明确地和羊发生了联系。
相术界的超级“权威”《麻衣神相》则将张行简的理论全盘继承,并作了总结:“目如羊目,相刑骨肉;羊目四白,奸夫入宅。
”女子与羊,终于成了一对不吉利的本体和喻体。
羊不好,从面相转移到了属相宋朝之后,朝代更替频繁,而“羊目女子”的传说则一直流传了下来,直至明朝,又发生了些许变化——羊不好,从面相向属相发生了概念迁移。
相术理论界“眼睛像羊的女子命不好”的说法,竟不知怎么就被民间传成了“属羊的女子命不好”。
这一转变,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困难。
中国民间最喜欢以物相类,强行比附。
十二生肖里,属龙者必然贵不可言,属蛇者多心存险诈,属牛者稳重,属马者远行,属老虎的不能和属羊的结婚,避免羊入虎口。
总而言之,就是本命属相有什么特性,人就会具备了什么特点——典型的望兽生义。
人们很可能循着这样并不存在的逻辑想象:既然四白的羊眼不吉利,那么属羊的人,一定也会继承这双不吉利的羊眼。
所谓“女命北以属羊为劣,南以属虎为凶”,即从此时开始流传,绵延明、清两代,深深固化到了民俗观念中去。
这种比附非常荒唐,对此,曾著有清朝畅销小说《镜花缘》的李汝珍就曾驳斥说:“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于羊?寅年而生又何至竟变为虎?——且世间惧内之人,未必皆系属虎之妇,况鼠好偷窃,蛇最阴毒,那属鼠、属蛇的,岂皆偷窃、阴毒之辈?龙为四灵之一,自然莫贵于此,岂辰年所生,都是贵命?此皆愚民无知,造此谬论,往往读书人亦染此风,殊为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