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代码02517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微生物基础知识•食品中的微生物目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学。
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在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食品保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代谢、遗传变异以及与食品成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规律、代谢特点以及与食品成分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实验教学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性实验设计等内容。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实践项目,相关成果可作为课程加分项。
02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定义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等八大特点。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等,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比较完善。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对象: 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应初步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主要类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引起腐败变质的环境影响因素,检测和控制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活动的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科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微生物与食品原料、工艺、环境的关系)等生命活动规律,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微生物引起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引起腐败变质的环境因素,检测和控制有害微生物活动的方法。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食品科学、农业,以及工业、医学、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如食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发酵工程、食品检验、应用微生物学、食品酶学等课程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要求:了解本学科的概貌。
通过绪论的学习,主要应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几位科学家的姓名及其主要成就;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其原因;微生物的组成和分类;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了解微生物学在理论研究和各应用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在微生物学中最为常用、最为基本的实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52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开课学期:7学时/学分:40/2 (其中实验课20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开课专业:营养与食品检验专业方向选用教材:郑晓冬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版主要参考书: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第3版)2.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版3.郝林编《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4.张文治著《新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版5.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6.刘运德主编.《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版7.徐锡权主编《现代水传播病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8.杨正时房海主编《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第一版9.马文丽等主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10.《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版11.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执笔人:赵书欣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重点是系统讲授食品卫生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途径、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及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内容。
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与食品有关的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2、全面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主要特点及与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关系;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4、全面树立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意识;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验课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问题运用于预防医学工作中。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二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专业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而设计,要求学生能把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应用到食品生产、加工、检测中去。
二、课程目标《食品微生物实验》是继《微生物学》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可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及这些方法在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食品类必修课,系主干实验课程。
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1、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开课时,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先预习实验技术指导,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完有关实验内容之后,方可开始做实验。
3、实验2~5人为1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得包办代替。
4、实验一律在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
《⾷品微⽣物学实验》教学⼤纲
《⾷品微⽣物学实验》教学⼤纲
课程英⽂名称:Microbiology of Food
课程编码: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适⽤专业:⾷品科学与⼯程专业/⾷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 2.0学分
教学⼤纲说明
⼀、制订本课程实验⼤纲的依据:
根据《⾷品微⽣物》理论课程教学⼤纲的要求以及⾷品专业的特点制定该实验教学⼤纲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
⾷品微⽣物学实验是在微⽣物学理论的基础上进⾏的⼀门具有独⽴操作和技能的必修课,主要起到使学⽣掌握微⽣物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法。
是微⽣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微⽣物学在⾷品⼯业中的应⽤有概括性的学习。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及学⽣能⼒标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掌握所开实验课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及相关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
1)微⽣物制⽚及染⾊技术
2)⽆菌操作技术
3)消毒灭菌技术
4)合成培养基技术
5)细菌培养操作技术
6)⾷品采样及微⽣物学主要指标检测技术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80学时,实验课学时32学时
教学形式:在实验前学⽣要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
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仪器的使⽤⽅法,做针对性的指导,由学⽣⾃⾏完成具体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实验课报告情况及最终考核成绩综合评分。
其中实验报告占50%(其中技能操作考核占50%)。
六、实验项⽬、内容及学时分配
七、教材
《⾷品微⽣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李平兰、贺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码中文名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 英文名称适用食品科学与工开课单食品学7 理: 54总学3.验实: 18先修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果蔬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后续课化学学等工艺课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支柱课程之一,它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利用微生物生产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发酵生产调味品和食品,拓展食品的种类;对于引起食品腐败、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要千方百计控制它,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主干课程。
三、课程基本要求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提高每位同学的智力和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1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人学术观点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能力的提高,素质培养。
培养同学们利用本课程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较牢固的2立“知识网络”,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一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使同学们在本学科中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将来体知识”走得远一些。
3 培养同学们有进一步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理论知识方面: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精心整理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又水产微生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1提要。
(2(3(1(2【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
(2)理解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3)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第二节无菌操作技术,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微生物的接种操作第三节分离纯培养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
第四节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2)难点: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2(3(1(2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真菌的分类系统。
(2)理解霉菌菌丝体及其功能:丝状真菌的细胞结构。
(3)掌握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食品微生物化学试题课程代码:0251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生物发展史上,对微生物分离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巴斯德B.柯赫C.虎克D.巴斯德和柯赫2.线粒体被发现在( )A.所有细菌中B.所有原核生物的细胞中C.在原核生物的核物质中D.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3.微生物吸收的营养物质中最易透过细胞膜的是( )A.水B.淀粉C.离子化合物D.蛋白质4.牛乳采用71-72℃15分钟加热,可杀死牛乳中的病原菌,此种方法为( )A.灭菌B.商业灭菌C.消毒D.防腐5.多数真菌生活的环境为( )A.有氧气的环境B.高碱的环境C.无氧的环境D.富含CO2的环境6.黄变米食物中毒的原因是( )A.黄曲霉毒素B.黄变米毒素C.镰刀菌毒素D.杂色曲霉毒素7.酵母菌的有性繁殖产生( )A.接合孢子B.担孢子C.子囊孢子D.孢囊孢子8.在生产上如果要得到大量菌体时,应在微生物生长周期中选择( )A.稳定期B.对数期C.迟缓期D.衰亡期9.青霉素的抗菌机理( )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干扰核酸合成C.抑制蛋白质合成D.抑制细胞膜的合成10.为了看见病毒,( )A.必须使用油镜B.必须提供暗视野显微镜C.需要电子显微镜D.低倍物镜足够了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凡是有肽聚糖成分的细菌,经溶菌酶处理可获得原生质体。
( )2.出芽繁殖过程在病毒中是可以普遍见到的。
( )3.革兰氏染色过程包括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水洗、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 )4.微生物抗药性突变是由于接触药物的结果。
( )5.细菌的质粒可以从细胞中失去而并不损害细菌的生活。
( )6.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1051303学时: 80(理论46、实验30、考试4)学分:2适用对象:三年制食品类高职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使用教材: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4次印刷主要参考书:1.翁连海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万萍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和检测方面经常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通过理论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应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 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3.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
4.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业发酵菌株的原理。
5.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6.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卫生指标。
(二)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学会食品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胜任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
2. 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
4. 掌握灭菌操作、纯种培养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5. 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6. 学会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三)要求1.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预习。
三、学时分配理论授课课时计划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一)课程代码:02517(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食品微生物学(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科段)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一),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能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的生产、开发等工作,具备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拓展课程,如食品微生物学(二)、食品安全与卫生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
理论课部分在课堂讲授,应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明确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中的地位与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在掌握微生物与自然界、人类和动植物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必要操作技术,牢固树立有菌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部分的理解。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提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认识微生物及其特点,了解它的主要成员;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和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重点)识记:微生物的概念理解:微生物的分类;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微生物的发展;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任务与研究微生物的意义应用:实验第1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认识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了解它的主要成员;掌握各类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细菌(重点)识记: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
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细菌的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应用:实验。
第二节放线菌(次重点)识记: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构造。
理解:放线菌的一般形态;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方;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应用:实验。
第三节蓝细菌(一般)识记:蓝细菌的概念。
理解:蓝细菌的一般形态;蓝细菌的特化形式。
应用:实验。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次重点)识记: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概念。
理解: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点。
应用:实验。
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认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了解它的主要成员;掌握各类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次重点)识记: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理解: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应用:实验。
第二节酵母菌(重点)识记:酵母菌的概念。
理解:酵母菌的特点;酵母菌的形态和构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酵母菌的菌落。
应用:实验。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重点)识记:霉菌的概念。
理解:霉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真菌的孢子;霉菌的菌落。
应用:实验。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一般)识记:蕈菌的概念。
理解:蕈菌的生活史和特点。
应用:举例。
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病毒(重点)识记:病毒的概念、特点。
理解: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应用:思考题第二节亚病毒(一般)识记:亚病毒的概念。
理解: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的发现和特点。
第三节病毒与实践(一般)识记:载体、科斯质粒的概念。
理解:噬菌体与发酵工业;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掌握营养物质透过细胞的主要运输方式;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次重点)识记:营养、碳源、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生长因子等概念。
理解: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的内容和作用。
应用:实验。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重点)识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
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应用:举例。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一般)识记:细胞膜运送营养物质的4种方式。
理解: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
应用:第四节培养基(重点)识记:培养基的概念和4个原则。
理解: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
应用:实验。
第5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的各种方式;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重点)识记: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生物氧化等的概念和EMP、HMP、TCA等途径。
理解:化能异氧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氧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应用:举例。
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次重点)识记:代谢物补偿途径。
理解: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顺序。
应用:举例。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一般)识记:Calvin循环、生物固氮等的概念和肽聚糖、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理解: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体(次重点)识记:反馈调节。
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重点)识记:生长、繁殖的概念。
理解:测生长量的方法;计繁殖数的方法。
应用:实验。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次重点)识记:生长曲线。
理解: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应用:实验。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重点)识记:生长温度三基点。
理解:温度;氧气;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应用:实验。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一般)识记:微生物的培养装置。
理解:实验室培养法;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应用:实验和举例。
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一般)识记:杀菌、消毒、防腐等基本概念。
理解:几个基本概念;物理灭菌的代表—高温;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应用:实验和举例。
第7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识记:遗传、变异、表型、饰变、质粒等基本概念。
理解:3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应用:实验。
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次重点)识记:突变株、野生株等的概念。
理解:基因突变;突变与育种。
应用:实验。
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重点)识记: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杂交等概念。
理解: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应用:实验。
第四节基因工程(一般)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一般)识记:衰退、复壮的概念理解: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菌种的保藏。
应用:实验。
第8章微生物的生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一般)识记: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类群。
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菌种资源的开发。
应用:举例。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重点)识记: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的概念。
理解:互生;共生;寄生;拮抗和捕食。
应用:举例。
第三节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次重点)识记:生物固氮、硝化作用等概念。
理解: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磷素循环。
应用:举例。
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一般)识记:富营养化、BOD、COD、TOD等的概念理解: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用微生物治理污染;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应用:举例。
第9章传染与免疫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传染(一般)识记:传染、传染病、毒力等基本概念。
理解:传染与传染病;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应用:举例。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次重点)识记:补体、干扰素等的概念。
理解: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应用:举例。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重点)识记: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抗原、抗体等概念。
理解: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应用:实验。
第四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一般)识记: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的概念理解: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应用:举例。
第10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通用分类单元(次重点)识记:种、模式种等基本概念。
理解: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学名;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应用:举例。
第二节基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次重点)识记:五界系统、六界系统等。
理解: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应用:举例。
第三节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一般)识记:指纹图谱、数值分类学等概念。
理解: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