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第
- 格式:doc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精华回放1、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表达的,是味觉层面的美味,更是心灵层面的美好。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其文化意涵跃然纸上。
美食背后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超越食物的家国情怀。
有网友满怀深情地说:这些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
网友的这一情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二、合作自学1.请简述从古代至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请列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请分析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疑点,并在组内解决。
四、互动探究:1.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
汉字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并且通过汉字一辈辈传诵下来。
我们中国的幼儿不会写字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1)汉字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2)我国的汉字从演变的顺序看,主要有哪些字体?(3)除汉字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起了重要作用?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五、精彩展示六、迁移运用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2、(江苏 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 包容广纳B 推陈出新C 博大精深D 源远流长3、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在敦煌等地挖掘到了大量汉代简牍,轰动了世界。
第六课《第二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二、能力目标1.本课时信息量较大,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化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通过学习,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学案导学与课堂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课时我们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学习了中华源远流长这一基本特征,今天,我们要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再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领学生先通识本框知识层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主要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来表现)(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处理:P66探究1归纳:通过意大利的旅行家,英国的建筑师和学者分别对中国的瓷器、园林艺术、科技发明等的高度评价,客观地展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真可谓内涵上极为丰富“独树一帜”,成就上“独领风骚”,这种独特性可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得到有力的证明。
1.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重点点拨特别提醒:(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作用略)。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要从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特点等方面理解。
(2)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要从区域文化的成因、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三个角度理解。
(3)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要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理解。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程上阐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色、程度上阐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联系(1)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全面理解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知识拓展:1、如何理解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学习指导》P49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参考《学习指导》P521、(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高二政治新课标教材《文化与生活》第六课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浦南中学陈雨梅
一、教学内容: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节的内容。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原因是文字、史书典籍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能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能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学生分析:
从这些课本主要内容看,知识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它的信息量很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学校电脑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知识,也可以直接从历史课本上找到相关的大部分知识,甚至可以从我们周围的民俗乡情文化中收集、挖掘一些闽南地区的乡土文化,让同学们直接体验一下探究的乐趣。
这样就可以直接调动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跨越碍障探求知识的目的。
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
所以,本课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设计设想: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仅靠教材的内容是无法充分展现出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要把中心放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个重点问题上,体会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本课信息量大,靠简单的教师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学生在课前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分工探究。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授课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教师结合本地文化,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过程,在探求文化延续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五、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重点)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重点)
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难点)
【课前准备——活动与探究】
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意见,并把意见归类,完成单元课时内的框架问题的设计。
同时确定探究问题的内容主线。
班级同学自由组合成课外的中华文化探究学习小组,明确各组分工,各自结合本地文化生活探究古代中国文化。
【自主探究】问题探究表——单元课时内的框架问题的设计
同学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去探究了解,而课本给我们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也可以当研究的学者。
大家可以自由组合成课外的中华文化探究学习小组,要选择好课题内容,充分挖掘我们所处的闽南地区的乡土资源,分工合作,自主研讨,利用好课余时间,利用好我们学校的网络、图书馆与阅览室这些丰富的资源,完成探究工作,下一节课来介绍你们发现的成果。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这也是我们一开篇提出的框架基本问题。
综合我们这节课所学,就会发现:第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首先从古代辉煌的历程中体现出来;其次从汉字与史学典籍中体现出来;再次从历史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的做法中体现。
最后还体现在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与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中。
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所以课前组织学生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尾声】师生共同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歌声中升华。
附1(课堂巩固练习资料)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B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了。
这说明( A )
A、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