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艾灸、皮肤针综合外治胃脘痛37例
- 格式:pdf
- 大小:92.52 KB
- 文档页数:1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中药治疗联合艾灸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标签: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艾灸;护理体会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一定困难。
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胃脘痛(慢性胃炎)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一。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的慢性胃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
治疗组年龄为24~71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为3个月~5年;对照组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45.7岁,病程为3个月~4.5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无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制定,主症: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次症: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1.3治疗护理方案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胃脘痛护理+艾灸护理,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胃脘痛护理,两组疗程均为14d。
1.3.1胃脘痛护理方案①胃脘痛护理:指导患者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并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来减轻焦虑,缓解疼痛,病情缓解时,可适当锻炼如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推拿治疗胃脘痛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471003摘要:目的:解析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
方法:54例胃脘痛的病人,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数字随机抽取分组的方法,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27人),推拿治疗,对照组(27人),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度,不良反应。
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效果更佳(P<0.05)。
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更佳,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推拿治疗;胃脘痛;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本研究解析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
1、一般资料1.1基本资料54例胃脘痛的病人,年龄20-65岁,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数字随机抽取分组的方法,研究组(27人),男:女=12:15,平均(41.23±10.31)岁,对照组(27人),男:女=10:17,平均(41.27±10.82)岁,两组基本资料可比(P>0.05),签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四川科伦药业,国药准字H20056108),一次20~60mg,一日1~2次。
研究组采用如下推拿治疗手法:(1)推揉腰背镇痛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侧方面向床尾。
胃脘痛实际上是指胃痛,本病以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下垂、胆石症等疾病。
患者发病后症状多表现为疼痛,且容易忽视该病症。
临床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多见脾胃虚寒型,患者患病后可伴有明显的反酸、烧心,有时可见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及时治疗,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中医学角度认为该病症发病机制在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衡、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造成人体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最终发病,需要加强重视力度,以保证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及早恢复健康。
传统上治疗该病症通过西药来控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症,却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如现阶段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可能出现低钙血症而引起骨质疏松、胃黏膜萎缩等风险。
患者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经济和身体的双重负担,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达到强化整体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
中药封包与艾灸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症的新型方式,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析病症,从根源上治疗,促使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且整体安全性良好,患者不良反应较低,本文以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使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探索该病症治疗应用价值,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1 患者资料患者,女,65岁,于2020年3月25日初次诊疗,主因:间断中上腹疼痛5年,加重伴腹胀1周。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疼痛,进食冷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个案报告杜元哲 赵小婷*作者单位: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中医药大学(杜元哲);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小婷)*通讯作者【关键词】 中药封包;艾灸疗法;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7-562-03食后尤甚,无向肩背部放射,偶烧心、反酸,无恶心、呕吐,行胃镜检查提示慢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饮食不慎后中上腹疼痛较前加重,性质同前,伴腹胀,偶烧心、反酸,无胸闷心悸,无寒战发热,无头晕头痛及一过性黑蒙,无尿频、尿急、尿痛。
烫熨结合艾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30例标签:胃脘痛;虚寒型;烫熨;艾灸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所致。
该病在消化系统病证中最为常见,发病率较高。
单纯运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
本科自2012年1月运用烫熨治疗与烫熨结合艾灸治疗虚塞型胃脘痛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住院患者,随机分配。
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8±2.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 a;慢性胃炎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8±2.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9 a;慢性胃炎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14例。
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主要症状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虚寒证:(1)主症:①胃痛隐隐,喜暖喜按;②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③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2)次症:①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②大便溏稀,或虚秘,或初硬后溏;③食欲不振,食后脘闷。
具备上述主症3项或具备主症①、③及兼具次症2项,并有相应的舌象、脉象即可诊断。
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3 纳入标准(1)符合本文制定之诊断标准;(2)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1)本组病例经B超检查排出肝胆疾患,且不包括消化道恶性肿瘤;(2)严重肝肾及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病变及精神患者;(3)未按规定治疗及乱服药者;(4)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年龄超过70岁以上者;(5)对于灸法存在不良反应者,如施灸部位感染、溃疡、疤痕者。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烫熨疗法。
针灸治疗胃脘痛48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05-04T12:48:18.9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官昌1 官扬2 杨容3(通讯作者)[导读] 胃脘痛主要由外邪反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官昌1 官扬2 杨容3(通讯作者)(1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316)(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25)(3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副主任医师上海 201318)【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4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48例中,治愈20例,占41.7%,好转28例,占58.3%,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
年龄20-35岁10例,治愈10例,治愈率100%。
36-50岁38例,治愈10例,好转28例,治愈率26.3%,好转率73.7%。
病程短,时间在一周以内5例,治愈5例,占100%;病程在一周至一年间30例,治愈26例,占86.7%,好转4例,占13.3%;病程在一年至十年间13例,治愈5例,占38.5%,好转8例,占61.5%。
结论:针灸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疗效,可推广使用。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342-02 胃脘痛临床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主要由外邪反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1,2]。
我于从师继承期间,针灸治疗胃脘痛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临床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
年龄20-35岁10例,36-50岁38例。
病程最短3天,最长10年。
全部患者为门诊病人,症状表现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的诊断标准。
艾条灸在胃脘痛患者中的治疗与护理发表时间:2013-02-27T16:53:19.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余旭辉[导读] 胃脘痛,又称胃痛,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余旭辉(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614300)【摘要】目的探讨艾条灸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选择胃脘痛病人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艾条灸治疗;对照组19例,只进行综合治疗,进行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78%(P<0.05),患者缓解疼痛迅速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病人乐于接受且操作方便。
结论艾条灸治疗胃脘痛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脘痛艾条灸治疗护理胃脘痛,又称胃痛,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唆气、吞酸、呕吐等症状。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临床分型有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停滞证、淤血停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郁热证7种[1]。
我院从2011年7月开展艾条灸治疗胃脘痛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1年7月-2012年8月的病例中现随机抽取40名胃脘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男9例,女13例,年龄在20~72岁,对照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在18~76。
1.2方法治疗组是在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了艾条灸治疗,对照组是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从治疗效果、住院天数、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
1.3两组比较结果1.3.1采用艾条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8%(P<0.05)。
1.3.2采用艾条灸的患者解除疼痛时间较未采用艾条灸的患者明显缩短且效果明显,并且避免了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艾灸结合辨证食疗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詹成玲;张庆花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2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艾灸及辨证食疗,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实验组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结论: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明显,临床应用安全,操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129-130)
【关键词】艾灸;食疗;脾胃虚寒;胃脘痛
【作者】詹成玲;张庆花
【作者单位】六安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1
【相关文献】
1.观察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J], 牛文娟
2.中医辨证联合药膳食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J], 唐瑶瑶
3.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J], 王绮云
4.神阙穴隔盐艾灸结合中药汤剂辨证施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J], 蓝玉萍;刘显洁;黄冬香
5.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J], 雷江;邓海珊;徐凤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王宏;郑红;欧秀华;李昳;张丽娟【摘要】Nowadays fast-paced social life and work stress is very likely to result in emotional disorders , qi mechanism disorder which liver-Qi attack the stomach causing stomach pain .By smoothing liver and regulating qi , Chinese medicine has shown proved efficacy in this area ,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is summarized in present research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极易导致人们情志不畅,气机失调,肝气犯胃,引起胃脘痛。
临床上广泛运用中医、中药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故将近年的治疗情况予以总结。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3页(P1377-1379)【关键词】肝气犯胃;胃脘痛;治疗进展【作者】王宏;郑红;欧秀华;李昳;张丽娟【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秦皇岛,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秦皇岛,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秦皇岛,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秦皇岛,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秦皇岛,066000【正文语种】中文胃脘痛属临床上最常见、最多发的病种,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胃脘部以胀痛、胀满、不适、灼痛、刺痛、游走痛、烧痛、反酸、恶心、纳差等为主要特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癌、胃神经病等都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6期胃脘痛主要指发生于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以疼痛为主的病症,临床症状主要可表现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学中认为,胃部脘痛的病因为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疲劳损伤脾胃之气所导致,其中肝脏具有疏通畅达气机的作用。
目前,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进行治疗时,多采用西药予以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效果有限,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治疗效果,收治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100例,研究分析了中药汤剂、穴位贴敷联合治疗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1~87岁,平均(53.26±2.11)岁;病程1~19年,平均(8.72±0.36)年。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平均(52.2±2.12)岁;病程1~20年,平均(8.82±0.46)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将常规西药应用到对照组中,常规西药主要包括奥美拉唑,每日清晨空腹(用法用量:口服,1次/d,20mg/次);多潘立酮(用法用量:饭前0.5h 口服,3次/d,10mg/次);阿莫西林,饭后0.5h 服用(用法用量:口服,1次/d,0.5g/次);以及甲硝唑,饭后0.5h 服用(用法用量:口服,2次/d,0.4g/次)[1]。
将中药汤剂、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应用到观察组,其中中药汤剂主要包括白芍10g,甘草6g ,陈皮6g ,柴胡10g ,枳壳6g,香附10g,川芎6g,厚朴10g。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用量。
当患者存在反酸时,则增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若患者的嗳气较为频繁,则可增加刀豆子、旋覆花等。
针灸、推拿、耳针、中药疗法配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运用针灸、推拿、耳针、中药疗法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电脑随机选取法分成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取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推拿、耳针和中药综合疗法,研究对比最终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后复发率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数据对比均占有显著优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耳针和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耳针;中药疗法;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胃痛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中医将其称之为胃脘痛,多数是由于长期不良饮食、情志失调及外受寒邪所致脾胃虚寒。
且多发生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患者群体,而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1]。
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了针灸、推拿、耳针和中药综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研究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是1.1一般资料此次选取的研究病例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68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均值为(34.5±2.2)岁;对照组34例患者,其中包括19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平均年龄值为(35.0±2.5)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P>0.05)未达到统计学标准。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中药联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取足三里、天枢、内关、公孙、中脘、阳陵泉及气海穴,将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后,取0.25mm×40mm无菌针灸针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施针,每个穴位留针30分钟;中药左金丸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中药组方:半夏、黄连及茯苓各12g,柴胡、生姜及枳壳各9g,厚朴和苏叶各6g,吴茱萸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