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简答或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 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的集中阐述者,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位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成果,设计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以社会分工原则为基础建立正义城邦。
其阐述政治哲学的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3. 双城论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他在雅典创建了“吕克昂学园”。
他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
他一生著述甚丰,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把政治学视为“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5.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2017《中外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23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45678910、公元前509制空前繁荣。
11、公元前6至公元前5其调解公民内部矛盾的中庸思想被亚里士多德所吸收。
12131415、古代罗马国家形成后,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从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27年,是共和时期。
从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16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17的思想。
18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19、奥古斯丁的传世作系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20、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21222324、从《圣经》中发挥出来的政治思想和罗马帝国末期形成的领域的基本纲领。
25、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2627282930313233、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
这一时期,意大利“判经院哲学的启蒙运动,提出人文主义新思想,标志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34、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
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35、从16世纪末到17类自身的认识。
36373839、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40“政治学之父”。
4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口贴出反对罗马教皇贩卖“赎罪券”的教改革的导火线。
4243444546、1543474849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
5051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52奠定了基础。
53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着清教的旗帜进行革命成为1755、通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法治为核心的56、17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
平时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周公: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
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纪尚小,无力治国,即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
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
他平定了殷商残余势力发动的“三监之乱”,又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
据史载,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
这些举措为西周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他吸取了商亡的教训,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他敬天尊王,又指出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功地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
同时,周公又将注意力转向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明德、保民、慎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并成为儒学的祖师。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孔子外,还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
第三,尊崇孔子。
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3.法家学派: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第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4.贾谊:贾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
他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他18岁时就以文学才华闻名于郡中。
20岁时,经人推荐,被汉文帝招为博士。
2023年《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C5、A6、D7、D8、C9、B10、D11、B12、B13、B14、C15、C16、C17、A18、D二、名词解释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尧、舜,宪章汤、武、尊崇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
第三,尊崇孔子。
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2、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任东周守藏史,为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
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同,但年纪要长于孔子。
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
3、墨子:魔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
他早年曾经学习儒学,后来脱离了儒家,自创学派,并对儒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墨子也授徒讲学,他的学说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欢迎,追随者甚多,社会影响很大,一时号称“显学”。
《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
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其政治思想注重实用。
4、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曾师从荀子。
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
统一中国后,任丞相。
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
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中外政治思想史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哲学王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实现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2.权力政治观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3.人民主权主权概念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卢梭创造性地把主权与人民联系起来,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解释。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
当然,卢梭人民主权理论也存在这否认代议制的可能、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空想性等缺陷。
4.封建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
唐代中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
为维护中央集权,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长期争论。
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人们重视。
5.黄宗羲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复兴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明朝灭亡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居家著述。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著述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元学案》等。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2010年1月18日知明1--205一、名词解释1、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在十八世纪由卢梭提出的。
在卢梭看来,国家是因为人民一起缔结契约而产生的,公民把自己的权利交出来,因此,国家的权利是属于人民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并为“公意”所指导,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能被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是通过立法权来体现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就要求国家的立法权要属于人民,这就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现代民主理论诞生的标志,为现代国家提倡民主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2、《理想国》《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理想国》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认为国家起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政治的目的是正义,主张哲学家治国,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产、公妻制。
3、《论法的精神》由孟德斯鸠所著,发表于1748年。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政治理论、法律理论、经济理论等多项内容,认为法的精神是法律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提出了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政体和政体原则是影响法律的重要因素,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完善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4、三权分立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行政、立法两权分立,后被孟德斯鸠诠释成三权分立的形式,他认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要由不同的机构或团体来行使,同时互相监督、互相制衡,它完善了洛克的分权理论,超越了单纯的阶级分权、组成混合政府的局限性,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5、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狄德罗、洛克、霍布斯等人,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博爱、平等,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反对封建统治和贵族特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矛头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指自古代开始,中国人民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理论,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仁义理念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政府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礼教制度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强调自由放任、养生治国。
与儒家强调秩序和规范不同,道家注重自然运行的自发性,认为过多的干预会扰乱自然的平衡。
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倡导包容和宽容,主张尽量减少对人民的限制和干预,让个人自由发展。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法家思想强调权力的集中与法治的实施,主张依法治国,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制衡的工具。
法家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认为统一和集权的政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避免权力的分散和滥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韩非子》,该书主张通过严格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的效能和社会稳定。
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比较特殊的学派之一。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通过普遍的爱和互助来消除矛盾和敌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这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一些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名词,如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
三、简答或论述第一章1、古希脂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决定了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 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 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希腊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首先是政治共同体,但它同时也被理解为血缘的共同体和宗教的共同体. 每个公民紧密地结合于城邦中,离开了城邦,公民就失去了公民身份. 所以,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能力,都不是私有的,都属于城邦. 公民非常自然地具有城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 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 公民们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 在政治学领域,希腊人已经做到将政治学与宗教区别开来,与神话的解释区别开来. 神话采取的形式是故事,而科学的形式是抽象的原理和精确客观的叙述. 希腊人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才能够对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作出最早的说明. 他们以城邦生活为背景,把政治学理解为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城邦是古希腊时代独特的国家形式. 后世的政治学正是在他们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在前几代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柏拉图创立了第一个政治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人类知识体系进行了划分,确立了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 这些都使希腊政治学具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学科划分.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 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希腊政治思想中有关政体的分类,政体的形式,政体的治理方法,不同政体的比较,理想政体的特征等内容十分突出.希腊政治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遗产,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了解释. 此外,希腊政治思想家也在探讨政治问题时广泛涉及了教育,经济,军事,人口,宗教,地理环境等问题,阐述了政治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希腊人最早作出的论述和说明,经过后世政治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流传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 书的主题就是: 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在柏拉图那里,所谓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 善' 的城邦,善是城邦的理念. 这种城邦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实现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 它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都不同. 柏拉图称这个理想国是天上才有的' 神圣的原型'.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 它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此,它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地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 这又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源头.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 国家应该有' 统治' ,' 保卫' 和' 生产' 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 哲学家) ,辅助者( 军人) 和生产者等级. 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3、亚里土多德是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的?对城邦的考察和分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过城邦生活.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 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 起初,由男女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组成了家庭,而后,人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要,又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而组成村社,村社的最自然形式就是部落. 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 至此,社会组织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城邦的本质和目的. 他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 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得以充分显现,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但城邦的目的是' 至善' ,是公民' 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公民的本质就是平等享受政治权利. 而'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是' 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在论述城邦本质时,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 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 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它完全否定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第二章1、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①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政治思想以基督教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问题,是教权与俗权各自的依据,界限等问题. 人们很少对政治问题进行单独的研究,对政治问题的讨论,无不从基督教神学教条出发,从《圣经》和神学权威的理论中演绎出政治结论: 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法律,臣民,服从,义务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内得到讨论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并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以爱' 上帝' 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②世俗国家观念淡薄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 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 因此,西欧人的基本观念是' 基督教世界' ,各个世俗国家只在人们观念中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中世纪国家以分封和私人占有为基础,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联系以分封时的契约为保障;并以此形成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 国家' 概念,中世纪的人不了解国家的独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国家概念的公民团体基础和法律基础. 因此,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③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据上风.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 双城论' ,' 日月论' ,' 两剑论' ,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 年在位). 尼古拉一世是西方教会史上重要人物,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理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 是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著名人物,教权派思想在他这里得以发展成熟. 他指出,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 因此,教皇不仅在教会内部事务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其地位也超过了任何世俗国王. 教会从未犯错误,也将永远不会犯错误. ④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 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缺乏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 政治思想既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人们的政治行为中,也体现在宗教仪式和礼仪上. 政府和政治家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和运用政治思想,以法令和官方文告的形式表述政治思想;教会领袖也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政治思想加以应用. 这个时期虽然出现过大量论战性的著述,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许多新的内容,但却大多没有升华为理论形态. 所以,中世纪虽然在政治思想上也有不少新的创造,但政治理论基本上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2、简述阿奎那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阿奎那的国家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起源和目的的论述上. ①在国家起源问题上,阿奎那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的生活需要分工互助,因此,人在本性上注定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 但是,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社会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公共的控制机构,即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构. 在这里,阿奎那承认了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在国家目的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 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在他看来,国家的目的是谋取社会共同的幸福,而幸福生活是一种按照道德原则的生活. 阿奎那提出,道德的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社会必须融洽无间,团结一致;二是这种团结起来的社会必须以行善为目标;三是必须保证过有道德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丰裕的物质条件.③对国家的作用,阿奎那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 他认为,既然人需要过合群的生活,就需要有管理人群的国家权力. 这是因为: 一是人们需要一个指导者. 共同生活的人群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才能找到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捷径. 国家权力就起这种指导者的作用. 二是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 人们既然过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社会团结的纽带. 为了过好社会生活,就必须有人照顾公共福利. 国家权力就是为此而设立的. 三是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量. 任何统一体都需要控制力量,否则便无法统一行动. 如同人体受大脑支配,宇宙受上帝支配一样,社会共同体也需要受国家政治权力的支配.④在政体理论上,阿奎那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一、名词解释周公吐哺: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三纲八目: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双城论: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
” 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
孟子四心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柏拉图理想国的观点:1.理念论:理念是事务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务的基础和原则,洞穴之喻。
2.哲学王: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绝对的权利3.国家观:柏拉图强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
4.教育观:他要求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文艺教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地点:最早源于意大利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教会势力的衰落,社会等级次序的改变,人文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兴起意义:为近代文化撒下可贵种子莫尔的乌托邦:政治制度:1.财产共有2.民主选举3.没有监狱没有警察。
社会制度:1.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2.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3.岛内实行六小时工作制4.乌托邦境内取消货币5.实行充分的宗教自由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宗教教育。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
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维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
特征:A、阶级性与社会 B、时代性与继承性 C、民族性与交汇性2中西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区别?由于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变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中西两种政治思想体系也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面貌和特征。
主要区别:1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思维形态不同。
2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侧重点不同。
3两种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则可以说是演变型的。
3学习政治思想史要掌握哪些基本方法?1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的分析方法与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
3在研究、学习中外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特别要防止两种教条,即“马教条”和“洋教条”。
4 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史有什么意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成果,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精华部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1学习和了解中外政治思想的以展脉洛和中外政治思想家对他们各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政治思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
2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3不管是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18~前6世纪的古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面积有限的农村,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习题名词解释简答或论述二、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和政治学说。
2、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容之一。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
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容。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和道德标准;主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它从基督教神学教条出发讨论政治问题,从《圣经》和神学权威的理论中演绎出政治结论,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得到讨论。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5、两剑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
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这一神学政治论观点,是教权派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
这个理论把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
通过加冕仪式,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
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
必须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
6、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
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此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和有关法的问题。
阿奎那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也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7、权力政治观:欧洲社会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时期出现的政治理论观念。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权力政治观继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之后,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观。
8、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
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9、霍布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
他将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应用到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当中,运用几何学等“真正科学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
在霍布斯那里,这种方法同人性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称的所谓新“政治科学”。
《利维坦》是其代表作。
10、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
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11、社会契约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
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权的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12、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论法的精神》一书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
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运用历史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制度,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13、卢梭: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思想家,激进的主义者。
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处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著作。
其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最为有名,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
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
卢梭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权的基本思想,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权”。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14、空想社会主义:欧洲19世纪有影响的政治思想,主要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设想了理想社会制度。
他们试图取消资产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私有制,建立理想化的社会。
但他们都认为变革现存制度决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来实现,主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加以和平改造,以过渡到理想社会。
15、边沁:英国18、19世纪时的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
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提出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
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
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
16、群己权界:这是近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密尔提出的观点。
“群”指社会,“己”指个人。
密尔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害他人,就应有完全的自由;但当他的行为妨害他人时,这种行为就被放进道德或法律的围之了,人类就有理有权干涉他的行动自由。
因此个人的行为是否危害他人是“群己权界”的“界”之所在,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此为界,这是一条原则。
17、儒家学派:我国先时期形成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它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
其三、尊崇孔子。
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儒家学派注的政治主没有引起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但是儒家学说在汉朝以后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18、道家学派:我国先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也是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关于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国方面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道家学说在先诸子之学中显得颇有特色。
19、墨家学派:我国先时期形成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墨子是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墨子的学说以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注重实用。
在政治思想上,墨子的主要主是尚同、尚贤。
尚同是墨子关于政治体制的认识,尚贤是墨子关于人事管理或政治录用问题的基本主。
20、法家学派: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想流派,法家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等。
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君主专制。
法家思想在当时成为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
21、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
汉代起始,儒家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孔子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论语》是研究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
22、非: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非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