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4
小学语文-比喻句-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内容).说明方法作用类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比喻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好处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
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那幺,比喻的作用是什幺呢?
1 比喻有什幺作用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
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
基本以3 部分为主。
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
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
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1 比喻修辞手法有什幺好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你所比喻的对象的特点,并
且具体,有时候可以使抽象的是无具体化。
在考虑文章中的比喻的好处时,。
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好处有哪些
比喻主要的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等。
1 比喻有哪些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
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1 比喻的好处是什幺(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反问主要的作用有:(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设问主要的作用有:(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夸张主要的作用有:(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文章句子、段落作用的答题格式有以下三种:一、内容、结构两个方面的格式: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语文知识点】比喻句的好处和答题模板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接下来分享比喻句的好处、作用和答题模板。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在语文答题中,比喻句的作用诠释,成为了阅读题的重要题点。
一般来讲,是应该这样答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
例如: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
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分别比作眼神,清风,春雨,问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关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以此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 丰富词语的表达:比喻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或短语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或具体的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2. 增强感受和印象:比喻可以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印象,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和理解。
3. 推理和警示:比喻可以通过将某种现象或事物与另一种类似或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进行推理和警示,让读者领悟到本质和道理。
4. 增加趣味和幽默:比喻可以给文章带来趣味和幽默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受和印象,进行推理和警示,同时也可以增加趣味和幽默。
比喻句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够并使归纳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其实就是打比方,用肤浅、具体内容、生动的事物去替代抽象化、容易认知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1)比喻必须存有感情色彩。
应整体表现当作者的思想感情。
(1)雨后,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2)母爱似山,父爱似海。
(4)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5)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出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似的一个银盘。
(7)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8)春风像是个慈祥的母亲,倚着你的脸颊,并使你深感杨开第,心旷神怡。
(9)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10)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化莫测,例如霜枫,例如榴火,例如玛瑙,例如琥珀。
(11)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12)星星像是一双光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亮。
(13)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4)水仙花很漂亮,像是一位东站在小河边,穿著黑衣服的仙女。
(18)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19)春天就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使小草破土而出.。
(20)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21)春天就是一只欢乐的小鸟,使世界充满活力;(22)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23)母亲像是光亮的太阳,使我心中温暖。
(24)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
(25)母亲像是竹林的大树,使我感觉炎热。
(26)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
(27)母亲像是熄灭的蜡烛,使我看见光明。
(28)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
(29)母亲就是绿叶,我就是鲜花。
(30)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4、排比: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设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6、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7、反问: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什么)。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
⑤、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⑥、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怎样找中心句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中心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在课文中出现的特点,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
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
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1. 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 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比喻的作用和好处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类比和隐喻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它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首先,比喻可以提供新颖独特的视角,使得文学作品或修辞表达更具有新意和创造力。
比如,将爱情比作樱花盛开,形容爱情如此美妙短暂,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比喻能够让抽象的概念或非具体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比如,将时间比作一条不可逆流的河流,形容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性质,更让人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此外,比喻还可以辅助描述人物形象和事物特征,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细腻性。
比如,将一个充满智慧和机智的人比作狡猾的狐狸,通过比喻使得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特点和性格。
另外,比喻还可以用于修辞或辩证论述中,起到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通过比喻,可以将某个观点或论述与读者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总的来说,比喻能够丰富文字的表达,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用于修辞和辩证论述中,起到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比喻作用:
(1)能将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2)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作用:能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加语言感染力。
(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排比作用:
(1)加强语言气势一气呵成。
(2)使富有节奏感。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比作用:
(1)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作用:
(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
(2)意义简练、醒目。
(3)对比鲜明。
7、反复作用:
(1)强调思想内容。
(2)突出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情态。
(4)摹写声音和颜色。
8、反问作用:
(1)加强语气。
(2)增强语言力量。
(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作用:
(1)标题与开头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
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
(2)段与段之间使用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处用设问,既可点明主旨,又能增加回味。
10、引用作用:
(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力。
(2)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3)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比喻句的作用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1.春天和母亲的比喻(1)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3)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4)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5)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6)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
(7)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
(8)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
(9)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
(10)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
(11)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
(12)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
(13)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14)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
(15)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
(16)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
(17)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地起来忙碌。
(18)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天准时把我唤醒。
(19)母亲是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再漂泊。
(20)母亲是陈年的老酒,让我深刻感受到浓烈的甘醇。
(21)母亲是威严的老师,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22)母亲是默默的老黄牛,忍辱负重,从不叫苦。
(23)母亲是和平的信使,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和睦。
(24)母亲是不熄的篝火,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家。
2.书的比喻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3.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4.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比喻、排比、拟人的好处与作用分别如下:
比喻的好处与作用:
好处: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清楚明白;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作用:用比喻来对某某某事物的特点开展勾勒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实际可感,为此引起阅读者想到和想像,给人一种独特刻骨铭心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出众,颇具较强的感召力。
排比的好处与作用:
好处: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作用:用排比来抒情,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显得条理清晰;用排比来写人,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用排比来写景,能收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拟人的好处与作用:
好处:拟人句可以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思想等,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作用: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喻的作用和好处答题模板比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喻的作用和好处非常多,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比喻的作用和好处,并且提供一些答题模板,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重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的作用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将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比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比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化。
二、比喻的好处1. 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比喻可以将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原句:他的心情像是一池死水。
比喻:他的心情像是一池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2.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比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化。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化。
例如:原句:他的笑容很温暖。
比喻:他的笑容像是阳光般温暖。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他的笑容带给我们的感受,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化。
三、比喻的答题模板在考试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比喻来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些比喻的答题模板,供大家参考。
1. 比喻解释问题:请解释“爱情是一朵花”的比喻。
答案:这个比喻将爱情比喻为一朵花,意味着爱情需要像花一样被耐心地呵护和细心地照顾,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2. 比喻举例问题:请举例说明“他的心情像是一池死水”的比喻。
答案:这个比喻意味着他的心情像是一池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比如说,他的脸上没有表情,没有笑容,也没有任何情感的波动。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最常见的,正确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以让自己在写作和表达中更灵动,有活力,更逼真,也会让句子更精彩,一起来看看比喻修辞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希望能给你带来收获。
一、修辞作用(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
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
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
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
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
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
(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二)注意创新。
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
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
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
(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比喻句的好处比喻是一种比较的表达方式,用于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解释或诠释一个概念或现象。
比喻在语言中起到了多种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比喻句的好处。
1. 更好地传达信息比喻能够传达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她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比“她的眼睛很明亮”更加动态形象,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喻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产生,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运用比喻,我们不仅能够将本来枯燥乏味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激发思考,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3. 丰富语言表达比喻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它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到概念或现象,还能够在语言方面增加更多的色彩,使语言更加精练、形象和美丽。
4. 扩大交际范围比喻是语言的一种共同特征,它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扩大交际范围。
在国际交流中,比喻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达到深入沟通和理解的效果。
5. 让语言更有趣比喻带有想象性和幽默性,可以让语言更加有趣,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6. 强化记忆通过比喻所表达的形象化语言,可以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感情和思维。
比喻产生的形象画面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记忆,更能够引发共鸣,让人们倍感印象深刻。
总之,比喻是一种强大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效果,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创造潜力,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通过运用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更好地表达,并拓宽思维的视野和创造力。
比喻句的作用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和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比喻句的作用有: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通俗地说比喻句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形象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作是的。
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可以让情景或事物体现的更加真实,也就是以比喻来形容所述的真实性;可以让使主观更加鲜明清晰,以比喻衬托中心思想;还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对待某某的态度,以比喻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心情。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例子】1、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6、弯弯的月亮像1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7、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
8、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9、田垄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翘首苦盼着下雨。
10、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脸,舒展得像绸缎一般,光闪闪的。
11、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反问主要的作用有:(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设问主要的作用有:(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4.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