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例1)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1
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一、体积的概念。
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 举例: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把一块石头放入杯子中,水会溢出。
这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杯子里一部分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头的体积。
- 再一个大箱子和一个小箱子,大箱子能装更多的东西,是因为它所占的空间大,也就是它的体积大。
2. 与容积的区别。
- 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 例如:一个木箱的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的长、宽、高计算得到的,而这个木箱的容积是从里面测量长、宽、高计算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物体的体积会比它的容积大(因为物体本身有一定的厚度)。
二、体积单位。
1. 常用的体积单位。
- 立方厘米(cm^3):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它是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单位,像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就是1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dm^3):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生活中,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 立方米(m^3):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家用冰柜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2. 体积单位的换算。
- 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
因为1米 = 10分米,那么棱长为1米(10分米)的正方体体积V = 10×10×10 = 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同理,1分米 = 10厘米,棱长为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V = 10×10×10=1000立方厘米。
3. 体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 在测量较小的物体体积时,如小珠子、小零件等,通常会用到立方厘米作单位。
- 当测量像纸箱、小型容器等物体体积时,立方分米比较合适。
- 对于较大的物体,如房间的空间大小、游泳池的容积等,就会用到立方米这个单位。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 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教事例整体说明:《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课的。
本节课主要采纳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课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教师先经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成立起体积的观点,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成立空间观念。
再让学生经过察看与感知,成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 ,成立单位体积大小的观点。
最后让学生从教课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课前检查:1、目的:(1)经过课前检查,使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课纲领和教课内容,掌握教课重难点,学习教课方法,开辟教课思路,进而更好地为教课服务.(2)经过课前检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成立优秀的空间观点和感知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采集信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对象:依照目的,课前检查的对象为双方面。
一是教课者——教师,二是教课主体——学生。
3、内容:(1)教师的课前检查1、纲领剖析2、教材剖析3、教法剖析4、教课方案思路5、课件设计( 2)学生的课前检查1、采集有关体积的小故事(比如《乌鸦喝水》、《阿基米德解决王冠真假》等故事)。
2、什么是体积?用自己话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
它与面积、长度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想出方法计量物体的体积吗?3、制作有关的体积单位。
这些体积单位与平时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概相等?它们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一样?4、准备本节课实验器械和器具。
5、你想如何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4、剖析:经过课前检查,使教师认识到“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观点,是学生空间观点的一次发展。
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如何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差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
为此教师要增强学生对体积观点的认识。
笔者经过让学生做 2 个实验重申体积的观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4个量杯,水,2个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一)、实验观察,理解体积概念。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这里有2个同样大小的1号和2号杯子,还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老师现在把这两块石头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中,然后老师把另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满水,如果老师要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1号和2号杯子中,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师边说边出示实验用的物品)师:请大家先猜一猜。
体积公式单位体积公式是用于计算三维空间中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数学表达式。
不同的物体形状有不同的体积公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形状的体积公式及其单位:+1.立方体:体积= 边长^3。
单位通常是立方米(m^3)、立方厘米(cm^3)或立方毫米(mm^3)等。
例如,一个边长为2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2^3 = 8立方米。
2.球体:体积= (4/3) × π × 半径^3。
单位与立方体相同,可以是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例如,一个半径为1米的球体的体积大约是4.19立方米(取π为3.14)。
3.圆柱体:体积= π × 半径^2 × 高。
单位同样可以是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例如,一个半径为1米、高为2米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大约6.28立方米。
4.圆锥体:体积= (1/3) × π × 半径^2 × 高。
单位与其他形状相同。
例如,一个底面半径为1米、高为3米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大约3.14立方米。
5.长方体(或矩形体):体积= 长× 宽× 高。
单位与其他形状相同,如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例如,一个长为2米、宽为1米、高为3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是6立方米。
这些公式中的π(Pi)是一个数学常数,近似值为3.14159。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通常使用国际单位制(SI)中的单位,如立方米(m^3)或立方厘米(cm^3)。
在其他领域,如日常生活或某些特定行业,可能会使用其他单位,如立方英寸(in^3)或立方英尺(ft^3)等。
1、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案例《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课前调查:1、目的:(1)通过课前调查,使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学习教学方法,开拓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通过课前调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和感知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对象:依据目的,课前调查的对象为两方面。
一是教学者教师,二是教学主体学生。
3、内容:(1)教师的课前调查1、大纲分析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案例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
很多学生在课前调查中要求通过自己动手作实验和自己动手作体积单位来自学本节课。
教师也顺应学生的要求,例如让学生讲故事导入,设计了实验内容和自学内容。
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手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