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哈里窗看沟通
- 格式:docx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4
为什么我与人沟通老不顺畅?文|代桂云为什么我与人沟通老不顺畅?为什么我会一再重复自己不喜欢的人际关系模式?为什么我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差别那么大?……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开启一扇窗——“乔哈里窗”。
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认识“乔哈里窗”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乔瑟福·拉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vry Ingham)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
1、开放区: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部分。
(比如名字、性别、职业等)2、盲目区: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关于自我的部分。
(比如你牙里塞个菜叶,或你意识不到你在笑着说一件很悲伤的事情,但别人注意到了。
)3、隐藏区:自己知道但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部分。
(比如你很不信任外人等。
)4、未知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
(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
)这个理论被称为“乔哈里窗”,用来解释自我和他人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常作为自我认知及人际沟通的管理工具。
如何使用“乔哈里窗”认识自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看见他人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这些表述,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认识自我是很难的。
“乔哈里窗”理论模型,为我们打开了自我认知的一扇窗口。
四个窗口中,涉及“自己不知”的是盲区和未知区,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两个区域下功夫。
先说盲区。
在这个区域,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怎么才能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呢?那就是把他人当作镜子,来看清真实的自己。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一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反观自己。
比如一位男士觉得自己待人热情诚恳,但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那他的自我认知就可能有偏差。
二是寻求反馈。
“乔哈里视窗”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上周三,北京培训回来的同事分享了行政管理的一些心得。
听后对乔哈里视窗很感兴趣,又找了一些资料,再学习,邀请大家一起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的四个部份分別是:「我知他知」的开放区:开放(Arena)的自我、「我知他不知」的隐西藏:隐藏(Hidden) 的自我、「我不知他知」的盲区:盲目(Blind spot)的自我、「我不知他也不知」的封闭区:未知(Unknown)的自我。
│(我知)│(我不知)────────────────────────────────────────────(他知)│开放的我(Arena) │不自知的我(Blind spot)────────────────────────────────────────────(他不知)│隐藏的我(Hidden) │未知的我(Unknown)────────────────────────────────────────────(1)开放的我「我知他知」这個部份是有关自己的讯息,包括行为、态度、感情、愿望、动机、想法等,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份,包括缺点和优点。
所有人际交往就是在这个区域进行。
(2)不自知的我「我不知他知」在这个区域中,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劣,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
盲点不一定全部是缺点,但一些自卑感强的人,往往会忽略或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3)隐藏的我「我知他不知」这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区域,包括个人的思想、感受、经验等,别人无法了解。
这个隐私地带的开放程度由自己控制。
每个人包括個人的思想、感受、经验等,別人无法測透。
从乔哈里窗看沟通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研究的时候,就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建立起一个以他俩的名字合并而成的“JoHari”——乔哈里模型,后来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乔哈里窗乔哈里模型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个区域:公开区(Open Are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等。
隐藏区(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
盲区(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等。
封闭区(Unknown Area):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先说公开区。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因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
在公开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建设中“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促进团队成员中间的相互沟通,是非常困难的。
就拿学校来说,同一个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在不少学校,要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非常的困难,很多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别人在做些什么,但对自己的东西看的很紧,谁也不给,在学校提出要求的时候也是随便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资料来搪塞。
这样的一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缩小开放区,阻断沟通的渠道。
乔哈里窗理论观后感最近了解了那个乔哈里窗理论,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而且这扇门还是那种特别酷炫、充满惊喜的门。
这个理论把人际沟通中的信息分成了四个区域,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了四块,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味道。
首先是开放区,这一块就像是摆在桌面上大家都能看到的蛋糕,公开透明。
比如说,我叫啥名字,长啥样,平时有啥爱好,这些信息我自己清楚,周围的人也清楚。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部分,大家靠着这些公开的信息来初步认识彼此,就像两个陌生人见面,先从“你好,我叫某某某,我喜欢看电影”这样的对话开始熟悉起来。
不过呢,这一块虽然基础,但也很重要,要是连这最基本的公开信息都遮遮掩掩的,那人际交往就像在迷雾里走路,到处碰壁。
然后是盲区。
这就像是蛋糕被别人偷偷吃了一口,自己还不知道。
这部分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比如说,我可能有一些小习惯,自己没太在意,但是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
像我有时候紧张就会不自觉地抖腿,我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是别人看得清清楚楚。
这就提醒我,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他们能帮我发现自己很多没察觉到的小毛病或者优点呢。
再说说隐藏区,这是自己知道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信息,就像是把蛋糕藏在自己的小盒子里。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小秘密,或者是一些不太想暴露的弱点。
比如我可能小时候有一次特别糗的经历,自己觉得超级丢人,所以就不想让别人知道。
但是这个区域有点微妙,如果隐藏得太多,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有距离感,毕竟大家都希望和真诚的人交朋友。
要是能适当地打开这个盒子,分享一些不太私密的小秘密,说不定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近呢。
最后就是未知区了,这个区域可神秘了,就像蛋糕藏在一个魔法盒子里,谁都不知道里面是啥。
这里面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可能是自己隐藏的潜力之类的。
也许有一天突然遇到一个契机,就像打开魔法盒子的钥匙出现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能力。
这也让我觉得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
沟通视窗读的中心思想窗外寒风像冰一样的刺冷,冷的我一天睡衣都懒得换,一直烤着火聊天看书……什么叫沟通视窗?沟通视窗也叫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沟通视窗可分为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能象限,公开象限四大区域,也涵盖了管理者日常沟通的所有内容。
1,隐私象限隐私象限就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部分,每个人都有隐私。
隐私象限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叫DDS (deep dark secret)意为又黑的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部分其次是程度较轻的秘密,比如不好意思开口的事情,但知道的事情,比如对同事不满,这部分我们的选择是心照不宣再向上,还有一种秘密是我们忘了说的秘密忘了说的秘密就是“知识的诅咒”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种困局,我们会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没问题,可会让别人困惑不已。
时常我们会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等,很难把自己所有的意思完全给对方解释清楚2,盲点象限盲点象限是自己不知道,但他人知道。
消除盲点象限就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说出我们自己没注意或者不知道的盲点。
3,潜能象限潜能象限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也代表着未来的可朔性和潜力。
每个人都有潜力可以深入挖掘,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的潜能,也是这四部分最关键的一大部分,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团队。
4,公开象限顾名思义,公开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事情。
在所有人当中,公开象限最大的就是明人,比如明人,明星,公众人物,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演讲,出席仪式等等。
对于四个象限在管理团队中,公开象限最为关键,只有不断打开自己心门,不断放大公开象限会让更多人了解你,信任你。
给团队学员的不仅仅是方法和技巧浅层的东西,要更多给的是思维和心态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力,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学员,多讲自己的故事,多分享自己的观点,首先打开自己心门,走进对方心里去,再让其深入了解你,并相信你,认可你,跟随你。
乔哈里视窗的运用
1. 自我认知:通过乔哈里视窗,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反思自己的公开区和隐藏区,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目标等。
这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发现个人成长的机会。
2. 团队合作:在团队中,成员可以使用乔哈里视窗来增进彼此的了解。
通过分享自己的公开区信息,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了解他人的隐藏区和盲目区,有助于建立更好的沟通和互信。
3. 领导力发展:领导者可以运用乔哈里视窗来提高领导效能。
通过了解团队成员的公开区和隐藏区,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分配任务和资源,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同时,通过反馈和沟通,领导者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减少盲目区,提高自我认知。
4. 沟通技巧:乔哈里视窗强调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区域,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能更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5. 个人成长:持续运用乔哈里视窗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通过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减少隐藏区和盲目区,我们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我价值。
总之,乔哈里视窗是一个实用的工具,可以应用于个人发展、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方面。
通过了解和运用乔哈里视窗,我们可以提高沟通效果、增强人际关系,并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
乔哈里窗理论观后感最近了解了这个乔哈里窗理论,感觉就像是突然被塞了一把超级有用的人际交往小秘钥。
这理论把人际沟通的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域,就像四块神奇的小格子。
首先是开放区,这就像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广场,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
那些关于自己的公开信息,像名字、职业啥的就在这儿晃悠呢。
就好比我出去社交,人家问我叫啥,我一说,这信息就稳稳落在开放区里了。
这区域越大啊,感觉人与人之间就越敞亮,交流起来就像在大晴天里散步,轻松自在。
然后是盲区。
这个可太有意思了,盲区就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部分。
这就像是自己身上背着个小包裹,自己看不见,别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有时候自己可能有一些小习惯或者小毛病,自己浑然不觉,可周围的人心里都明镜儿似的。
比如说我可能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语速超快,自己还觉得挺正常,结果朋友们都在心里默默吐槽“你这嘴跟开了机关枪似的”。
这时候就体现出沟通的重要性啦,如果别人能友好地指出来,那我这个盲区就能缩小一点,自己也能变得更好。
隐藏区就有点神秘兮兮的啦,这是自己知道但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点小秘密嘛,就像藏在心底的宝藏或者小怪兽。
也许是一段曾经失败的经历,或者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小梦想,不想轻易示人。
不过呢,如果在合适的时机,适当地把隐藏区里的东西分享出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别人内心深处的门,一下子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就像有时候和好朋友倾诉自己曾经的糗事,说完之后反而感觉关系更铁了。
最后就是未知区,这个区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就像宇宙中的神秘星系,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谁知道自己身上会不会突然爆发出什么新技能或者隐藏的天赋呢?也许在一次特别的经历或者挑战中,这个未知区就会被探索到一点,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乔哈里窗理论让我明白,人际交往就像是一场互相探索和分享的游戏。
我们要努力扩大开放区,勇敢地面对盲区,谨慎地选择从隐藏区分享东西,同时满怀期待地探索未知区。
要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做的话,那人际交往就不再是那种雾里看花、猜来猜去的状态,而是变成一场超级有趣、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啦。
“乔哈里窗”引发的思考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通常称之为沟通视窗。
这个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那么具体是如何区分呢?从两个维度: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别人知道和不知道。
开放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隐秘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盲目区: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未知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了解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帮助自己自我觉察,了解与人沟通为何会遇到一些障碍。
知道问题原因,那么办法就会随之而来。
开放区域,沟通双方都比较清楚,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一般沟通有问题的都是出现在隐秘区和盲目区。
以隐秘区为例,因为自己知道,而对方不知道,沟通就难以产生共鸣。
一般会出现集中情况:1、你说完了,对方没听懂。
因为你知道的相关背景,对方不知道。
2、你说的观点,对方不认可。
因为你了解的背景,对方不了解。
如何解决?首先,遇到这类沟通不畅的情况,先学会接受。
然后你再用你的耐心,多与对方分享你知道的背景或相关知识。
慢慢的,隐秘区部分信息就会转换为开放区,那么沟通也会变得顺畅。
那么盲目区呢,正好和隐秘区相反,你需要耐心听对方给你分享他知道的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身在盲区不知情,给别人带来烦恼。
怎么办?1、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指点;2、主动征询他人反馈意见;3、听到不同观点,先问问自己是否在盲区。
前几天,正好晚餐时间(周末餐食先生负责,工作日我负责),先生说没菜了。
我就自以为是的当开玩笑,“数落”先生不负责任。
先生看起来不高兴,我继续“数落”。
事后,女儿告诉我:“妈妈,你就喜欢这样,爸爸都不高兴了,你还继续说。
”我说:“我那是开玩笑。
”“你根本就不会幽默,哪像开玩笑,人家都不高兴了,你还继续说,还说两遍,你经常干这种事!”这次我默默地接受了批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 gram ) 在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研究的时候,就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建立起一个以他俩的名字合并而成
的“ JoHari ” 一一乔哈里模型,后来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从乔哈里窗看沟通
The Johari Window
Known tc self Not known to self
Known to
others
Not known
to others
乔哈里模型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个区域:
公开区(Open Are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你的名字、发色, 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等。
隐藏区(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
盲区(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等。
封闭区(Unknown Area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 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先说公开区。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因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
在公开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建设中“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促进团队成员中间的相互沟通,是非常困难的。
就拿学校来说,同一个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非常
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在不少学校,要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
资源共享非常的困难,很多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别人在做些什么,但对自己的东西看的
很紧,谁也不给,在学校提出要求的时候也是随便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资料来搪塞。
这样的一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缩小开放区,阻断沟通的渠道。
再说隐蔽区。
自己知道,另从不知道的区域如果太大,就可能会出现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境况。
因为个人的很多心愿、希望都深深地隐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别人一点也不知晓,就会以为
你对自己的工作、对待生活的要求都是不高的,也不敢把更多的重任压在你的身上。
要让别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就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增强信息的真实度、透明度。
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
资讯开放点”。
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
从而实现公开区被逐渐放大。
当然,为了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在选择“策略资讯开放点” 时要避免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心理健康、严重的过失等。
三说盲区。
当你在欣赏自己,为自己的潇洒的生活、为自己有点小聪明的行为、为自己获得的某种机遇、为自己取得的某项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别人是否和你有一样的心情?是否也认同
你的成就,为你感到开心呢?
如果你恰巧以为自己不存在盲区,那么,你表现出的倔强和狂傲就不难理解;如果你恰巧不愿意扩大自己的求知公开区,那么,你表现出的封闭和愚昧就不难理解。
每一个都有
自己的盲区,要让这个盲区消失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尽量减少盲区。
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的态度和诚实的处世态度。
如果能够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
都看作是能够给自己提供智慧而必须尊重的人,你的盲区可能就会小一些;如果知道仅仅依
靠个人的努力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你的盲区就会小一些……
四说封闭区。
这是一个自己和外人都不知道的区域。
这个区域有多大,因为自己不知道,所以是无法预测的。
这让我想起了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的绝大部分都在
水面的下面,封闭区也是如此吧?
这个未知的世界,能否变成有用的资源,为自己的沟通、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我感到切入点就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
通过不断的
阅读和学习,人们可以加深对开放区、隐藏区、盲区的特点的认识,会不断地增减相关的区域来促进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而这些区域都是和封闭区相关的,在其他区域不断增减的过程
中,必然会引起封闭区域内部的一些变革,让其中大家都不知道的资讯变得可以知道。
乔哈里窗的风景是非常美丽的,只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窗的哪一部位。
“乔哈里窗”观点认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因为在此区域内,双方交
流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
但在现实中,很多沟通者对彼此都不很了解,很无奈地进入了封闭区,沟通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就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增强信息的真实度、透明度。
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信息开放点” C
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策略信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实现公开区
被逐渐放大。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策略信息开放点”时要避免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心理健康、严重的过失等。
从“乔哈里窗”我们就理解每个人会与很多人交往,但为什么与有些人彼此很熟,会成
为“知心朋友”;与另外些人也很熟,但只能成为“一般朋友”,还会与一些人成为“点头之
交的朋友” C这三类朋友与我关系的差别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关系亲疏有别的不同类型。
换句话说就是我和这三类朋友之间相互关系的彼此差异点分别在什么地方?
最直观的理解是因为他们对我的了解程度的不同以及我对他们了解的多少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层次。
用“乔哈里窗”的解释就是“知心朋友”之间的公开区最大而封闭区最小;“点头之交的朋友”之交的封闭区最大而公开区最小。
“知心朋友”之交的公开区最大,
彼此甚至知道对方非常隐私的信息,故而一方面已经变得无“私”可“隐”,另一方面隐藏
的必要性已没有了。
换句话说双方的很多信息、利益已经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的很大部分信息都成为共同的信息。
伤害对方就会伤害自己,泄露对方的信息也就是泄露自己的隐私。
故而才能成为“知心朋友”。
这类关系的典型代表就是夫妻关系,双方的公开区很大而隐私区最小。
而“点头之交的朋友” 关系之所以远其实质是彼此没有共同的信息,或者彼此共有的信息太少。
在现实中,一对男女从陌生到认识再到结为夫妻关系再到感情淡漠直至离婚的过程就是双方的公开区逐渐变大伴随陌生区变小,最后到双方的公开区再度变小伴随陌生区变大的过
程。
后期阶段彼此间开始变得无话可说,似乎另一半变得自己不认识或者自己不再愿意主动
了解另一半。
这成为夫妻间情变的标志。
实质就是不愿意主动缩小彼此的陌生区。
“乔哈里窗”给我们在沟通中的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维持比较亲密或熟悉的关系就要不断的维持或扩大双方的公开区而减少陌生区。
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化太快,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新的冲击,在经历着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者历史。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熟悉的两个人由于每人都要适应
周围快速变化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思维、习惯、爱好、想法等都要不断调试,改变。
由于乘
数效应,每个人身上的一点变化会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被放大。
彼此间的任何一点新差异会
成为双方的沟通中的新的陌生区。
从而造成双方的陌生区变大,相对的公开区就会变小,这
就成为双方原来顺畅沟通制造了新的障碍,双方觉得有些不习惯,磕磕绊绊。
于是我们就要
意识到现今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消极影响。
而要克服的办法就是常联
系,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
打通连接双方公开区的渠道,把周围环境的变化因素消化、整理到彼此的公开区。
否则,曾经的老朋友就容易成为今天的陌生人。
当然,快速变化的环境带来在沟通中的消极作用在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保持和促进彼此关系的积极因素。
正是由于陌生区不断出现使得朋友、夫妻之间新的新鲜话题不断出现。
使得双发不断、继续交往的必要性产生,兴趣点产生。
否则,没有新鲜感,新鲜事物的出现就会断绝人们之间交往的必要性。
处理夫妻、朋友关系比较好、成功的人就很善于、很好的利用
了这一点。
不断有意制造新话题,新的兴奋点、参与新的活动、培养新的爱好等等。
不断有意识的开发和扩大彼此的公开区和减少陌生区从而使得双发的关系得到巩固和加深。
反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夫妻就出现了所谓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痒”的问题。
三年、七年成
为高离婚率的年份。
这也就是为什么常有“婚姻是需要夫妻双发共同经营”这一说法的由来。
“乔哈里窗”在人与人沟通中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想办法去扩大你和你沟通对象之间的公开区。
另外就是沟通最好在彼此的公开区内进行,这样的结果是比较容易的达成一致。
在沟通中对于彼此的陌生区或双方之间的盲区和隐藏区不要主动的碰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