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19 KB
- 文档页数:6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搜集、整理资料,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地图、史料等,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列表,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李白《古风》诗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
二、新课讲授:(一)秦灭六国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提示:(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2)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嬴政;(3)有贤人辅助,如李斯、吕不韦等;(4)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5)秦统一六国,顺应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2.多媒体展示地图,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秦灭六国后建立的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历史地们。
4.合作探究: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提示:(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在政治上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提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第9课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掌握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2.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15分钟)1.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了解秦朝的重要性;2.概括秦朝建立的背景;3.分析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40分钟)1.讲解秦代诸侯国的疆土和政治制度,引出分裂不利于整体发展,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2.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3.讲解秦始皇实现统一的主要方法,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4.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
3. 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60分钟)1.讲解秦朝政治体制,包括三公九卿、郡县制等内容;2.讲解秦朝经济,包括钱币制度、收缴农民私人资产等内容;3.讲解秦朝文化,包括律法、书法等方面;4.组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秦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方法;2.探究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
五、教学资源1.课本:《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对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写作评价: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100字左右的感想。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秦朝的历史意义的短文(100字左右)。
八、黑板设计1.秦朝的建立背景和历史意义;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3.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图示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从史实和史料中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学习,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重难点的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因此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要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思维的分离与聚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以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为背景,师生齐读李白的诗歌《古风》节选,要读出气势和情感,导入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1.统一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国?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呢?(展示《战国形势图》) 学生看图回答:(略)。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
——秦始皇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执教日期月日总第课时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 1 )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地图及相关史料,掌握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及疆域范围,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并学会构建示意图。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情境教学法,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理解其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集体备课后的调整【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走进秦汉。
【师生共学】一、单元概述1.通过时间轴,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线索2.教师从整体上概述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政治:朝代更替与制度创新。
经济: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
文化: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
二、新课学习(一)六雄并灭定乾坤1.阅读材料,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 ——《吕氏春秋》(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
——摘编《秦律通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材料三:秦王赢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赢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嬴政重用贤才)2.根据教材《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分析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策略:远交近攻。
3.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人物:嬴政(强调书写)都城:咸阳4.结合地图,分析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5.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了流传后世的政治制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堂课,一起走进这个朝代——秦朝。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秦灭六国讲解过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一)统一的背景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2页,说说秦统一中国的背景。
学生回答: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点拨: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认识秦始皇,领略他为实现并巩固中国统一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1.【图片研读】2.【问题探究一】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答案提示: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问题探究二】结合图三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并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提示: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史料研读】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2.【问题探究一】综上两则材料所述,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中国》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所以⽼师的教案要结合⾃⼰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对统⼀的理解,让学⽣认识统⼀对⼈民⽣活的重要性,从⽽让学⽣产⽣感情共鸣。
以下是店铺⼩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中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查看。
篇⼀:秦统⼀中国 ⼀、预习导学 统⼀中国的⼈物、时间;秦始皇巩固统⼀的⽬的、措施和影响。
⼆、学习⽬标: 1. 了解秦统⼀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对统⼀的理解,让学⽣认识统⼀对⼈民⽣活的重要性,从⽽让学⽣产⽣感情共鸣。
三、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及作⽤。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
四、精讲释疑: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超过东⽅六国,具备了统⼀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业,建⽴秦朝,定都________,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
(⼆) 确⽴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上的权威,总揽全国⼀切军政⼤权。
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建⽴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的措施 统⼀⽂字:命丞相李斯等⼈划⼀⽂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字颁⾏全国。
统⼀货币:以秦国的圆形⽅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主要内容有:秦灭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地图和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统一国家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统一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材:准备《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材。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六国之间的纷争和秦国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中国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