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梅文化(可编辑修改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12.60 KB
- 文档页数:6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陈允嘉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
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
《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古诗词梅花梅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以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梅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了诗人情感和哲理的寄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以墙角的梅花为引,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冬日中独自绽放的景象。
诗人通过梅花的清香,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用“疏影”和“暗香”形容梅花的形态和香气,展现了梅花在月光下静谧而幽雅的美态。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梅花的自然美,也透露出诗人对梅花精神的赞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其一》中,通过对比雪与梅花,表达了梅花不仅在颜色上不逊色于雪,更在香气上胜过雪。
这里的梅花,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中“暄妍”形容梅花在百花凋零后依然盛开,独自美丽。
诗人通过梅花的独立和坚韧,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不屈的赞美。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以“争春”形容梅花与雪的较量,梅花不肯轻易屈服于寒冷,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屈不挠精神的推崇。
在这些古诗词中,梅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还是在文人的笔下,梅花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着人们的思考。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古诗词中的梅花形象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
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
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古人称“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又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性的敬佩与折服。
北宋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传神的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更折射出了诗人铁骨铮铮、不畏淫威的抗争精神。
元代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王冕高度赞美了梅花的崇高品格和秀雅气质,同时也借赞美梅花蔑视群芳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卓尔不群、坚贞自守的美好人格和崚嶒傲骨。
另外,南宋陈亮“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的诗句,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的诗句,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但险恶的仕途,黑暗的官场,屡屡迫使他们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绝望的徘徊。
于是,诗人便借梅花独立寒冬的形象,来传达自己身怀经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态。
南宋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建阳令任上,当时南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中蹉跎岁月,而嫉贤妒能的掌权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睹此情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痛心万分。
诗人虽有一腔抱负,却不为统治者重用,倍受打击与排挤。
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具体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梅花还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歌咏最多的花卉之一。
提起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等意象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不过,梅花的这种人文意义和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古人经过漫长的挖掘和积淀,逐渐确立起来的。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这样论述到:“《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
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
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
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
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1咏梅诗的发展阶段1.1先秦为萌芽时期:在先秦诗歌中,《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诗经》中却是有梅的,只不过梅的内容不大一样罢了。
据考察,《诗经》中有五处咏梅。
这五处除了《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梅”,是指一种细长木材,并非开花结子的梅树以外,其它四处,即《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都是着眼于梅子而非歌咏梅花,更谈不上发掘梅花的社会人文意义了。
可以说,这是梅花最早进入诗歌园地的情况,是梅与诗结合的最初状态。
1.2 汉魏六朝至唐为发展时期:汉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梅花落》一曲,古辞虽已不存,无由知其全貌,但从曲名中,从现存六朝诗人如鲍照写的同题诗歌当中,可以推知是专门描写梅花的。
六朝的诗人,如陆凯、鲍照、何逊、庾信等,已有不少描写梅花的诗篇。
入唐,咏梅作品逐渐多起来,王维、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赋咏之作,李商隐、李群玉、郑谷、齐己等,都有专题描写的诗篇。
诗人们或专题赋咏,或只言片语寄情托意,虽未形成盛况,但梅花作为一种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歌咏对象,矗立在诗人的笔下。
关于古诗中梅的意蕴百花丛中梅以它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千古诗人的吟咏赞叹,可谓百花魁首。
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
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中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
写一个女子看到梅,想到曾经在梅下和心爱的人嬉戏的美好时光,想到远在江北的他,不由折梅寄于远方,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
南朝刘宋时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南朝的鲍照,在《梅花落》中吟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中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赞美,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俗、坚贞不拔的品格。
六朝以来,不断增加诗人的吟咏,使梅花的内涵意蕴日益丰富。
梅以韵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的气质风韵征服了西湖隐士林和靖,一曲《山园小梅》抒写了诗人情怀,朦胧的`月色下,清清的浅水旁,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无意的横斜,清秀飘逸,高洁端庄,简直把梅的风韵写绝写尽了,也把自己爱梅之心赞梅之情陶醉之意处世情怀写活了。
他自称“梅妻鹤子”,可见一斑。
疏梅风韵,处士风流相得益彰。
梅以格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严寒挡不住它的开放,也挡不住它的幽香,寒风中,尽显它的风骨。
寒梅傲立和诗人的不畏险阻的傲骨融在一起。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黄昏默默,凄风冷雨,无人常识,但是,它丝毫没有动摇意志,化为泥,化为尘,清香依然,傲然不屈。
这不正是诗人坚贞自守的傲骨写照吗?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自比,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梅香依旧,爱国之心依旧。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诗词意象之梅花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壹 * 意象解读梅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梅与竹、兰、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因为它们傲骨迎风,挺霜而立;梅是报春使者,“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南宋·陈亮《梅花》);梅常常是高洁、孤傲的象征,比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南宋·陆游《卜算子》);梅还可以是友情、思念的依托物,“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北宋林逋,隐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风韵写尽写绝,也因此,说起梅花,就会想到林逋。
贰 * 诗词赏读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约711年一约778年):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朝诗人,字正言。
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
迥:远。
发:开放。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是说寒梅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
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比喻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表达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梅花被誉为“花之魁”,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玉骨冰心、圣洁高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和不畏严寒、坚韧顽强、争报人间春的精神。
符合比德式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国人有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用梅的习惯,踏雪寻梅的故事源远流长。
民间还将梅花称为“五福花”,象征着幸福、快乐、顺利、长寿与和平。
梅花原产中国珠江和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为小乔木科。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一、梅花与脱俗高洁的贞士情操。
诗人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鲍照《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
”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
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
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
雪点满绿苔,零落尚尔奇。
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
临风两愁绝,日暮倚筇枝。
”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二、梅花与凌寒不屈的形象梅花在冰中育蕾,雪里开化,具有一种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
李渔《梅》: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
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使后来居上。
中国古诗词中咏梅的故事解读第一章:梅花之源 (1)1.1 梅花的传说 (1)1.2 咏梅的起源 (2)1.3 唐代咏梅诗选析 (2)第二章:梅花品格 (3)2.1 梅花的品格象征 (3)2.2 宋代咏梅诗选析 (3)2.3 明代咏梅诗选析 (3)第三章:梅花与诗人 (4)3.1 唐宋诗人咏梅 (4)3.2 明清诗人咏梅 (4)3.3 近现代诗人咏梅 (5)第四章:梅花意象 (5)4.1 梅花与园林 (5)4.2 梅花与绘画 (5)4.3 梅花与音乐 (6)第五章:梅花与社会 (6)5.1 梅花与政治 (6)5.2 梅花与宗教 (7)5.3 梅花与民俗 (7)第六章:梅花与情感 (7)6.1 梅花与爱情 (7)6.2 梅花与友情 (8)6.3 梅花与乡愁 (8)第七章:梅花与审美 (8)7.1 梅花的审美价值 (8)7.2 咏梅诗的审美特征 (9)7.3 梅花与其他花卉的比较 (9)第八章:梅花与传承 (9)8.1 梅花文化的传承 (9)8.2 咏梅诗的传承 (10)8.3 梅花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 (10)第一章:梅花之源1.1 梅花的传说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关于梅花的传说,流传甚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花仙子”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梅花仙子,她掌管着梅花的花期与盛开。
她热爱梅花,用心呵护着每一朵梅花,使得梅花盛开时节,香飘十里。
梅花仙子在人间传播梅花的美与精神,使得梅花成为了一种高尚的象征。
1.2 咏梅的起源咏梅,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写。
但是真正将咏梅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唐代诗人。
唐代咏梅诗的兴起,与当时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密切相关。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追求高洁品质。
梅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诗人们寄托情感、抒发志向的载体。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之马矢奏春创作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
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
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化的传统。
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平,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
本文结合这种诗歌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
是有名的观赏植物。
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堪枚数。
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首)。
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示意义较为单一。
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
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
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
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
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
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
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说不尽,许多“梅”——唐宋诗词中的梅花意象赏析说不尽,许多“梅”——唐宋诗词中的梅花意象赏析⼀直都⾃诩为⼀个喜爱诗词的⼈,但却并⾮绝对的爱梅之⼈。
只是每每随⼿翻开⼀本唐宋诗词册,总会有相当篇幅的咏叹梅花的佳作,于是发了好奇之⼼:梅花在那个年代⽂⼈墨客的⼼⽬中,究竟扮演了⼀个怎样的⾓⾊呢?然⽽,要解开这个问号却绝⾮⼀件轻易的事。
透过连篇累牍的唐诗宋词,我努⼒通过这些承载厚重的⽂字触摸古⼈的⼼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有了些粗浅的认知。
上篇梅之清秀梅花从来都不是娇艳的花,与任何华丽的辞藻也⽆太深的渊源。
但⽆论如何,梅花都称得上是奇特之物。
虽然舞⽂弄墨的古⼈,常常更加青睐梅花的精神特质,但纯粹的赞赏梅之美貌的诗篇,亦可谓俯拾皆是。
思来想去,都找不到⼀个⼗分合适的词来形容梅花的美,再三推敲,最终选定了“清秀”⼀词。
这当然并⾮我的主观臆造,诗⼈李⽅膺曾在诗作《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磨痕新,⼏点梅花最可⼈”,王⼗朋亦道“犹余雪霜态,未肯⼗分红”,⾜见古⼈对梅花清秀姿态的喜爱。
宋代著名词⼈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对梅花的溢美之词亦独特⾮凡:“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中。
何⽅可化⾝千亿,⼀树梅花⼀放翁。
”诗⼈听闻梅花盛开,特意选择在清晨踏雪上⼭赏梅,可见陆游的情趣与梅花的诗意。
漫⼭梅花绽放,姿态精神各异,但枝枝清新可⼈,令观赏者⽬不暇接。
欲要⼀棵棵地赏玩过去,却⽆奈⼒不从⼼,于是萌发了烂漫的想法:如果能够化⾝千亿,每⼀棵梅前都⽴⼀个放翁,细细把玩,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啊!梅花遍野,但词⼈⾮但不厌倦,反⽽兴味浓郁,⾜见梅花的美对于作者的吸引⼒。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个“清秀”的论断过于轻率和主观,不妨来看⼀下陈亮笔下的梅花。
“疏枝横⽟瘦,⼩萼点珠光”,这梅花,虽然有点萧索清瘦的意味,但珠光闪烁,灵动⼗⾜。
梅花清新独特,选择在万物沉寂之时绽放,为的是给寂寞的⾃然和落寞的⽂⼈带去些许诗意。
“⼀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梅花之美,虽不娇艳,但却是春天的第⼀抹靓⾊。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以其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
在古诗词中,梅花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许多诗人都有描写梅花的作品。
以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梅》和宋代词人柳永的《瑞鹧鸪·双银杏》,这两首诗都是以梅花为题材,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强。
杜牧的《梅》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道:“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先群木发,薄暮病云开。
却似给军伍,相随出边塞。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梅花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通过描绘梅花的轻盈、纯洁和坚韧,表现了梅花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生命力。
柳永的《瑞鹧鸪·双银杏》则是一首词,词中写道:“双银杏,洞庭波渺渺,故人何处?北风切,天翻云涛,激流年换。
念我如何冷落,万堆愁与君说。
长思量,共霜雪。
”词人通过描绘双银杏在北风中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信念。
这两首诗都以梅花为题材,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和坚强,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品格和情感。
同时,也展现了古诗词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探微一、唐前文学中的梅花意象梅花,于冬春季节傲然独放的耐寒之花,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梅花与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并列为花中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中国文人称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史上,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和艺术画作数不胜数,梅花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高洁精神的象征。
梅花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又与中国文人有着怎样的精神联系呢?从唐诗对梅花的吟咏中我们或可探得这一文化象征的传承和艺术渊源。
“梅”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赏花木和具有实用性的果实出现,并非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梅花”意义,这种文学和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的赋予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
梅花的意义、信念以及精神象征与人格象征意义,也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觉醒和丰富的。
南朝咏梅诗以后,梅花的意蕴被不断开掘、丰富,历经北朝、唐代,至宋代达到咏梅诗的巅峰。
宋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的情感意蕴与艺术象征已经成熟和定型,梅花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人独特的审美对象和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文化意象,并对后世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唐诗中梅花意象的情感内涵据笔者统计,在《全唐诗》中,诗句中含有“梅”的诗作约有882首,标题中含有“梅”字的诗作有119首,尽管含有“梅”字并不一定全是咏梅诗,但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梅花意象在唐诗中的地位。
具体说来,“梅”的意象在唐诗中是非常丰富与复杂的,并且具有语用性,在不同的诗句中,所指代和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
但综合而言,梅花意象在唐代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意蕴内涵与情感内容。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唐诗中“梅”的意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借梅花表现贞丽脱俗、凌寒不屈的高洁品格;借梅花表现美人形象;借梅花表现伤感意象。
1、借梅花表现贞丽脱俗、凌寒不屈的高洁品格。
这一类诗作应该是咏梅诗中最重要的、也是篇目最多的一部分。
因为梅花独特的时令、凌寒怒放的特性,而使得诗人在咏梅时对其赋予孤傲独立、不屈不挠、不沾污浊的高洁形象,这种形象又与自古中国文人的气节气性相投,自然也就有了非常多的诗作。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学生古诗词整理:与梅相关的诗小学生古诗词整理:与梅相关的诗“梅”历来被很多诗人所赞颂,梅一般都是象征坚强不屈。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关于梅的古诗词更是优美,请欣赏:赠范晔陆凯南朝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山园小梅林和靖唐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梅花绝句(之—)陆游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南朝·谢燮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唐·杜甫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唐·王维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欧阳家百(2021.03.07)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
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
前者代表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林逋是北宋诗人,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咏梅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后者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称赞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俨然是梅的知音,梅的化身。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傲骨红梅香雪海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与梅文化
【摘要】梅、松、竹被赞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可见古人心中对梅与竹的喜爱与赞颂。
梅花,有不畏霜
雪的傲骨,有着凌寒独放的霸气,有着悄然迎春的高贵,有着艳丽的色彩,有着暗香幽闻的情趣,有着醉人心扉的风采。
这样的凌霜傲梅,古
人不仅仅在寒冬欣赏着傲骨红梅香雪海,往往也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有关梅的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今我择其一粟,或诗、
或词、或曲,或赋,亦或其他,将一枝独秀的傲梅与中国古典诗词联系起来,去那绵延的古典画卷中去寻一缕幽香。
【关键词】梅诗词高洁傲骨暗香感怀思乡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闲暇时翻翻古诗词,就会发
现梅花与诗有着不解之缘。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
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
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梅花不仅可
以欣赏,也被世人赋于诗词中,将这客观的美与诗词文章的主观之
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成就了文学中有一点奇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最早咏梅的句子也就是出现
在<<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第九篇《摽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深深喜欢上了梅花,而在民间,西北流行的《梅花落》,也是古羌人对梅花的赞美。
尔后,人们对梅的咏叹也越来越有意境,也越来越有风采,那一枝傲雪红梅以其奇姿妙香跃然纸上。
梅花深得诗人喜欢首先是那美丽的妙姿,雪里红梅为君开,那是多么美的一幅香雪海啊。
它开在残腊初春之际,可能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让诗人心中充满无限怜惜与敬意,也就将这心中之感挥毫泼墨,展现于世人。
魏晋时期,梅花被写入诗歌中,那时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最喜欢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唐朝诗人林和靖的咏梅佳作。
“梅妻鹤子”的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这是梅的另一种美丽与气质。
那疏影与暗香在朦胧的月影之下影影绰绰,飘摇清香,怎能不让人醉于其中。
又如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
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红梅》)。
在吴颐《次韵宪
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
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
《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
”和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中“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
”还有陆游
的《湖山寻梅》中“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
而在周
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
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
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
”(《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
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
罹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
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
”这些名诗佳句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是何等地位,那种仙骨傲姿,冷霜皑雪中的幽香,让诗人一见倾心。
然而,梅,深得人们的喜爱,插花装饰,不仅是那一枝迷人的
花朵,和醉人的清香。
还有它的傲霜凌人那股不卑不亢的骨气。
唐
张谓《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
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
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
一“迥”一“傍”暗示早梅地
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
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
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傲寒风采。
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未肯
随春”豪放词人苏轼写红梅不与众花争春,尽写她生机难抑,浪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之特点。
更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
花的困难处境,是开在荒僻郊外之“野梅”,无人护理,无人欣赏;下
片托梅寄志,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无意苦争春”,足见
其迎春报春的一片赤诚。
末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更
见其高格劲节。
这里将梅的高洁与傲骨难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意
争春,寂寞独开,碾作尘依旧香飘尘世间,那样的骨气怎能不让人
敬佩。
而诗人却偏偏借咏梅而自比与梅,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与
骨气。
当然梅花不只是傲骨的代表,它往往被诗人寄托着别样的情怀。
比如思乡情怀,唐朝的高适《塞上听吹笛》中:“雪净胡天牧马还,
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将士思乡,情绪乐观,气象宏阔。
胡地本无梅花,此诗实是描写明月朗照的边关有
人吹奏《梅花落》的情景。
羌管悠悠,声声传情,可在将士们看来,仿
佛风吹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分明就是故乡的梅花啊。
思乡念亲尽在侧耳倾听、闭目遐思之中。
梅花,声、色、香、态,负
载了边关将士多少深情厚意。
又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
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采用见友发问、借梅言志的
形式,抒写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
三、四两句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
寒梅开否,而且点明是窗前户下那株寒梅,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绮窗
寒梅,何以让诗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呢?其间肯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事、景、物,寒梅实际上成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
除却思乡,梅也代表着别样情怀。
李商隐《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
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
还有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
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
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
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
身还满”具体写“触目”之伤。
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
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
这些都是诗词,处处可见傲骨红梅的身影,雪里也留下那浓郁
的暗香,然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也有梅花的影子。
作者以梅喻人,或
者用梅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活灵活现,生动得体。
在《红楼梦》
中就有例子,金陵十二钗都是一种花的代表,而梅花就是李纨。
《红楼梦》中的李纨,她出身金陵名宦,性格平和娴淑,嫁与贾珠,很早即守寡,她“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
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处处陪伴小姑子等读而已”。
在大观园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书中描写是“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
这个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在宝玉生辰的那晚,李纨抽到的是枝梅花签,上书“霜晓寒姿”并附有王淇的诗“竹篱茅舍自甘心”。
这些均表明作者乃是拿她作梅花喻。
中国几千来的文化沉淀,今只愿沉浸在诗词曲赋中。
一枝傲梅独傲春,却也在文学海洋里徜徉,做那一叶扁舟,不争不抢,却难以忘怀,下年冬日我们依旧,傲骨红梅香雪海。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
《论古典诗词中的梅意象》
《红楼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