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入口景观空间分析(行业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33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留园分析再往前走,将经过一条幽长的夹道。
虽然开有漏窗,但因窗外仍为建筑,嗅不到一丝园林的气息,此为“一收”。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
到此天井,我们始见天口,心胸不免随之放开。
敞厅内悬“留园”匾额,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
此为“二放”。
转过敞厅罩隔,左侧得一小门道,尽头腰门上有“长留天地间”砖额。
腰门外仍为窄直通道。
至此,我们刚觉放开的心胸不得不再度收紧。
此为“二收”。
长廊南侧有小天井,靠北墙植山茶、翠柏各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小景。
行路至此,我们的心胸收紧之后开始渐次放开,己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
此为“三放”。
漏景过“长留天地间”腰门,迎面为一带横向长廊,白粉墙上嵌六只大型漏窗,窗外山池亭阁隐约可见。
此六大漏窗,恰如六挂珠帘将院内山水半遮半掩,是“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扑面而而来,湖上有人泛舟吹笛的,与园中美景相照应,毫不风雅。
至此,留园的主景方完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
建筑空间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收”、“一放”、“再收”、“再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人入胜。
坐对满目风光,回想路行来的曲折,留园中部的碧山房和明瑟楼是过去官僚地主们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筑前方的平台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采取了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西、北两部是山体,中央有一湖相隔。
视点的高低变化涵碧山房前的平台处,地势较低,低视点能够更好地贴近水面,因水得景;相反的,闻木樨香轩与可亭处于全园地势较高处,利于俯瞰全园。
对比中部西侧以黄石石级为主,配有大型乔木,给人以浑厚之感;东侧,建筑物白墙掩映,透空连廊又设有花架,给人以玲珑雅致之感。
池岸东西两侧风格形成对比。
西侧东侧衬托手法突出主题留园毕竟属于私园,不可能如皇家园囿那般庞大。
所以在景观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运用衬托的手法,利用有限的面积创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呢?这就需要池周围的池岸、建筑物、花木能恰当地发挥合衬作用,使得池面虽小却能产生辽阔的感觉:一、可亭尺度的小巧,衬托出北部假山的高大(实际高度不超过5米),此时假山就是亭子的基座,产生了一种雄奇峻拔的气魄,模拟出了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收稿日期:2023-09-07格式塔知觉理论下苏州留园景观空间分析崔佳锋(苏州大学ꎬ江苏苏州215000)[摘㊀要]㊀中国园林吸收了历代造园的精华ꎬ融入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物质财富ꎮ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ꎬ蕴含了天人合一ꎬ归隐山林和无往不复的空间趣味ꎬ其中留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巅峰ꎮ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ꎬ通过对格式塔基本理论的认识ꎬ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景观空间的分析ꎮ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ꎬ解析留园的造园手法和对游人知觉影响ꎬ发现园林在布局和建造上的巧妙之处ꎬ实现现代理论对传统园林的重新解构ꎮ[关键词]㊀古典园林ꎻ格式塔理论ꎻ留园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1-0174-03LandscapeSpaceAnalysisofSuzhouGardenunderGesttowerPerceptionTheoryCuiJiafeng(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000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Chinesegardenshaveabsorbedtheessenceofgardeningthroughtheagesandincorporatedthephilosophicalthoughtofbeingmorethannatureꎬwhichisavaluablematerialwealth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mongthemꎬJiangnanGardenisthepinnacleofclassicalChinesegardenartꎬcontainingtheunityofheavenandmanꎬthereturntothemountainsandforestsandtheendlessspatialin ̄terestꎬamongwhichLingeringGardenisthepinnacleofChinesegardeninghistory.InthispaperꎬfromtheperspectiveofmodernGe ̄staltpsychologicaltheoryꎬthroughtheunderstandingofthebasictheoryofGestaltꎬthetheoryisappliedtotheanalysisofthelandscapespaceofLingeringGarde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ꎬitanalysesthegardeningtechniquesofLingeringGardenandtheinflu ̄enceonvisitors'perceptionꎬanddrawsouttheingenuityofthegardeninitslayoutandconstructionꎬsoastorealisether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gardensbymoderntheories.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sꎻgestalttheoryꎻlingeringgarden1㊀基本概念1.1㊀留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ꎬ占地23300m2ꎮ乾隆五十九年由刘恕改造并扩建东园ꎬ改名为 寒碧山庄 ꎬ后取刘字改名 刘园 ꎮ同治年间被盛康买下ꎬ重修并再次扩建ꎬ更名为 留园 ꎮ留园体现中国的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ꎬ将文人墨客 寄情山水 的精神追求演绎到极致ꎮ整个园林由四部分组成ꎬ园中山水情趣是园林的核心ꎬ西侧是山林景观ꎬ北侧着重于田园风光ꎬ而东侧是建筑和庭院组成的生活空间ꎮ留园融合了巧妙的造园手法和高超的工匠技术使其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ꎬ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ꎬ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ꎬ成为苏州的名片之一ꎮ1.2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基于视觉观察和经验基础上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具体判断ꎮ它认为人们看到事物时ꎬ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过往经验找到与之对应的对象ꎬ这种基于认知经验的心理认知称之为格式塔[1]ꎮ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是 形 对知觉进行刺激后知觉对 形 所进行地组织或建构的规律ꎮ格式塔心理学由韦特海默在«似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ꎬ并阐述其原理是将基于不同分离组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含义应用到心理学中ꎬ标志者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ꎮ而后考夫卡和科勒提出整体是基本论点ꎬ它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性大于各部分之和ꎮ美国阿恩海姆从横向发展的角度探究格式塔心理学ꎬ将它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ꎬ实现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ꎮ格式塔在建筑和景观等领域中已取得丰富的成果ꎬ成为建筑行业强有力的设计手段ꎮ格式塔理论用于研究园林对我国古典园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ꎮ2㊀格式塔理论在景观中的应用2.1㊀层次性格式塔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ꎬ即简单的格式塔ꎬ复杂但不统一的格式塔ꎬ以及复杂而统一的格式塔ꎮ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第三层复杂但整体和谐统一ꎮ格式塔本身具有多种性质ꎬ由低阶向着高阶过度的过程ꎬ是视觉要素不断叠加的过程ꎮ因此ꎬ整体中透露各组分之间彼此独立的因素ꎬ但是由于视觉等心理要素的存在却又高度统一ꎮ格式塔的层次性很好的解释了文化的传承但是却饱含着各个时代ꎬ各个流派的创新和多元性ꎬ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绵延不断的文化底蕴[2]ꎮ471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2㊀园林整体性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论点之一ꎮ虽然每个组分之间具有看似独立的层次结构ꎬ但是会形成完全独立于这些层次之外的整体结构ꎬ称为整体论ꎮ许多现实中的图形我们看起来是不完美或者是不完整的ꎬ但我们会将其进行视觉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ꎮ整体论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ꎬ我们人的知觉会将个体颜色ꎬ形态ꎬ功能等景观空间要素相互融合ꎬ形成整体性的把握ꎬ塑造统一性的格式塔ꎮ形态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整体ꎬ允许不同层次的个体存在ꎬ表现为整体变化会对个体造成影响ꎮ因此这也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讲的意境ꎮ2.3㊀景观变调性格式塔变调性主要含义是在格式塔的各个组分(形态ꎬ大小ꎬ方向ꎬ位置)发生改变之后ꎬ格式塔依然保持不变ꎮ一首曲子ꎬ无论其演奏的乐器如何ꎬ还是如何变调ꎬ其本身的性质依然保持不变ꎬ我们还能窥见这首曲子本身的面貌ꎮ这就是格式塔的变调性ꎬ强调小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性的组分改变ꎮ因此构成法则如果不产生变化ꎬ就不会破环整个格式塔ꎮ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以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为指引ꎬ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透露这上述的思想ꎮ这一部分中就体现格式塔变调性ꎮ中国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艺术风格集大成的体现ꎬ但是二者却有着相似的格式塔ꎬ二者中有相同的艺术符号和手法ꎬ甚至参与两种活动的人群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3]ꎮ它们呈现的作品融入艺术家自身的喜好却不破坏风格ꎬ无论绘画还是园林都带有浓重的中国风ꎮ绘画中的表现往往过于单调ꎬ目的是表现平面上的写意山水ꎮ园林更多对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反映ꎬ是融合了建筑㊁书画和园艺等古代设计艺术的综合体[4]ꎮ中式园林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ꎬ但是只要中国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和造园手法不变ꎬ我国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带有中国特色的格式塔ꎮ2.4㊀园林知觉体验园林中的景与物会在人脑中尝试构建一套整体的图像ꎬ引起思维的想象和情绪的变化ꎮ人在体验园林的过程中利用五感来感知景观并产生一定的知觉影响ꎮ中国园林的格式塔的作用体现在安抚和舒缓体验者的消极情绪ꎬ或是提供返璞归真的现实情境ꎬ亦或是利用景观给人山水的感知体验ꎮ对于普通人群可能难免造成无聊和平庸之感ꎬ相对于西方园林中整齐划一和强烈的视觉冲击ꎬ中国自然式园林难以产生知觉上的强刺激ꎬ可能这也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中不同格式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5]ꎮ3㊀利用格式塔理论分析苏州留园3.1㊀留园整体性与层次性留园整体平面体现造园者对土地匠心的规划和精巧的设计ꎬ空间划分上建筑相互关联ꎬ而景观穿插在建筑中ꎬ形成相互共生ꎬ互利共存的形态ꎮ空间的划分中体现出 园中园 的嵌套模式[6]ꎮ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将园林构图和设计的巧妙的隐藏在多个层次的复合空间中ꎮ层层递进的空间循序渐进地引导观赏者前往并发掘园林空间和并调动人的五感与景观相互作用ꎬ使其在心理上主动理解文人园林的思想根源ꎮ当观赏者被景所带动后ꎬ其思维就可能与留园设计者产生相同的心物场ꎬ而通过园林感受到文人的自由与洒脱ꎮ从格式塔的角度可以将留园看作一个整体ꎬ又包含了复杂而统一的三个层次ꎮ首先从构图ꎬ留园由西部㊁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组成ꎮ它们之间被山墙分割彼此独立但在视觉和构图上却呈现统一性ꎮ虽然留园是三个独立空间形成的完整的格式塔ꎬ其中它们都源于都有本于自然ꎬ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强化格式塔的整体性却没有丢掉层次性ꎮ其次每个独立的区域由多个景观组成ꎬ但是它们又组成从统一的格式塔ꎮ以中部山水空间为例ꎬ南部以涵碧山房为主体的建筑群ꎬ中间是水景ꎬ西北侧为堆叠的假山ꎬ它们在平面和立面上产生强关联ꎬ使独立的景观组团更加依靠其他组团相互影响给人整体知觉感受ꎮ最小尺度的层次是每个独立的景观个体ꎬ大到五峰仙馆ꎬ林泉耆硕之馆ꎬ小到园中的草木ꎬ即可以组合成富有情趣的景观组团甚至形成节奏于韵律ꎬ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层次感可以达到分割空间ꎬ各自为景的目的ꎮ可见留园的整体布局和各个层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ꎬ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ꎬ使得各个层次服务于整体的空间ꎮ没有某个层次超出了整体布局而显得特别突兀ꎬ反倒是加强了整体性ꎬ乱中有序ꎬ细致入微ꎮ3.2㊀造园手法与知觉体验留园原本的地基并不适合建造园林ꎬ特别是入口空间受到两侧墙体制约ꎬ形成了沉闷ꎬ单调的空间ꎬ但是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狭长的空间ꎬ巧妙地利用空间之间的对比关系获得极好的效果ꎮ观赏者行走封闭㊁狭长的入口空间会由于空间的收放而产生视线的变化ꎬ这种体验会给人造成压抑而单调的错觉ꎬ增加人们在潜意识里的期待ꎮ在进入开敞空间后ꎬ视线的豁然开朗又给人生机和活力ꎮ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体现格式塔的变调性ꎬ鲜明的对比增加人们观赏的情趣ꎮ利用人们的知觉来组织园林空间的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很常见ꎬ造园者合理运用知觉体验的方式可让人理解到场所精神与文人园林围绕审美主体进行意境构建的创作逻辑有内在的对应关系[7]ꎮ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中习惯应用视觉效果和多种感知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营造意境空间ꎬ比如藏与露ꎬ虚与实ꎬ疏与密等ꎮ留园中疏密层次的变化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ꎮ留园建筑分布并不均匀ꎬ因此给予游客的体验是强烈的对比ꎮ东区的建筑相对密集ꎬ相互穿插更能体现建筑作为中心的厚重感ꎬ而西部区域相对舒缓并不压抑ꎬ建筑的排列忽张忽驰ꎬ忽开忽合ꎬ富有层次感[8]ꎮ园林脱离了低级的趣味ꎬ形成有节奏和有组织的空间布局ꎮ园中园的主体假山也偏安一隅ꎬ形成了山环水57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抱的格局ꎬ在不同角度提供了多变的视觉效果ꎬ无论是湖面南岸还是在假山上观涵碧山房都不会被狭小的空间所局限视觉的广阔ꎬ而且不同的景观让游客的内心感受产生不同的变化ꎮ3.3㊀园林构筑物园林景观和建筑有明确的图底关系ꎮ集中的建筑是全园的主体用作整幅山水画的图底具有定调的作用ꎮ而假山ꎬ池水和树木作为景增添园林的活力和观赏性ꎮ以五峰仙馆为主的东北部建筑群和划分了各个园林使整体不会杂乱无章ꎮ建筑和园林之间形成良好的渗透关系ꎬ同时利用墙体ꎬ花窗ꎬ拱门等建筑形成框景效果ꎮ如鹤所与五峰仙馆之间本有一墙之隔但在墙上设框景ꎬ虽打断空间的联系但增强视觉上的渗透ꎮ中间的区域的东南部开凿水池并以水池为中心构造假山ꎬ假山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体构筑ꎬ一条溪涧穿插其中并以石板桥沟通山径ꎬ透过山石可以窥见建筑ꎬ山石和水体之间构成一景(图1)[9]ꎮ留园中还有多个利用视角形成的独特景观ꎬ看似无意的构图和布景ꎬ却充分调动人对环境感知将凌乱的环境在脑海中重新进行排列与组合ꎮ这些细节意在将看似破碎的景观要素在特定时间与角度上ꎬ在观赏者心理上却重构建出完整的景观画卷ꎮ图1㊀留园溪涧(图片来源:网络)㊀㊀园林植物方面多有古树名木ꎬ假山上桂树为主ꎬ并配置高大乔木ꎬ植物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ꎬ给人目不暇接的感受ꎮ虽然没有建筑明确ꎬ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空间[10]ꎮ游人可以以穿梭在山林的小天地之间ꎬ节奏有变化而不单调ꎮ北侧园林中有盆景ꎬ东南侧的园林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ꎮ多种种植形式和丰富观赏植物种类ꎬ使人不会对山石之景产生审美疲劳ꎮ同时ꎬ营造丰富的生境使空间富有生机(图2)ꎮ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的冠云峰是作为园林中重要的视觉焦点ꎬ周围配置另外两峰ꎬ衬托主峰的神秀ꎬ搭配花台ꎬ小径ꎬ石笋ꎬ花木使其更显诗情画意ꎬ将园林审美和主人精神寄托这一方小天地中ꎬ让游客至今依然能感受到冠云峰形成的园林气场ꎮ图2㊀留园假山与可亭(图片来源:网络)4㊀结语中国古典园林虽然没有利用格式塔理论ꎬ但整座园林会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到设计者在规划和细节设计上的巧妙之处ꎮ应用空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构建园林的每一方土地ꎬ将自然山水画的景观映射到现实中却不失变化ꎬ精致的园林却不忘寄情山水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ꎮ留园的景观环境虽然有着高超的设计手法ꎬ但并未脱离人的需求和环境特征ꎬ同时设计也是由表入里ꎬ层层递进ꎬ体验从知觉延伸到心理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古典园林的研究现在侧重于平面和立面空间的分析ꎬ也不应忽视人的主观感受ꎮ留园张弛有度的平面形态ꎬ层次连贯的结构ꎬ富有变化的五感体验以及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不突兀的亮点和细节设计对今天的园林景观具有指导借鉴意义ꎮ参考文献[1]杨倩.基于格式塔空间知觉体验的苏州高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9.[2]陈冬福ꎬ任慧玲.格式塔对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再现的启发[J].河北农业科学ꎬ2008(9):23-25.[3]赵晋镭.基于视觉感知的留园空间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ꎬ2008.[4]温和.中国古典文学对园林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ꎬ2005(4):39-40.[5]肖龙斐.基于透明性理论的留园空间形式与营造手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ꎬ2022.[6]李旭.中国山水画创作艺术与留园山水空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ꎬ2016(19):86-87.[7]翟俊ꎬ陈雪倩.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性 苏州留园和纽约泪珠公园的比较研究[J].中国名城ꎬ2018(5):58-65.[8]许砚梅ꎬ官悦.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文人园林审美解读 以网师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ꎬ2019ꎬ34(1):81-86.[9]丛昕ꎬ殷敏ꎬ丁绍刚ꎬ等.游客视角的中国古典园林景点热度感知评价与传播途径研究 以苏州古典园林留园为例[J].中国园林ꎬ2021ꎬ37(8):56-61.[10]孙迪.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J].林业科技情报ꎬ2013ꎬ45(2):86-87.671。
苏州留园出入口的处理,是空间对比的一个佳例。
留园的入口既曲折又狭长,且十分封闭,但由于处理得巧妙,充分利用其狭长、曲折、忽明忽暗等
图6-12 苏州留园入口“空间对比”艺术手法图解
1.进园后第一小院
2.狭长多变的曲廊
3.又一小院
4.封闭而狭窄的廊子
5.走出廊子后豁然开朗
6.隔窗窥见园内景物
7.位于末端的最后小院
8.留园入口至中心水池平面图9.留园入口不同停留点示意
特点,应用对比的手法,使其与园内主要空间构成强烈的反差,使游人经过封闭、曲折、狭长的空间后,到达园内中心水池,感到空间的豁然开朗。
同时,由于入园门以后,内厅的暗与天井亮的对比,小院天井与曲廊的明与暗的对比,还有入园门后游览路线西→北→西北→西→北→西……不断的方向变化,加上大天井、小曲廊、小天井、小院、内院……之间空间大小的变化,使游人处于明暗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大小对比变化之中,从而没有沉闷、。
苏州古典园林论文: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研究【中文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有着精湛的造园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亦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空间理念。
苏州古典园林往往通过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有效组织与交融以使人们获得美好的空间体验和艺术享受。
作为园林总体空间的有机组成之一,苏州古典园林的入口空间虽不张扬,但却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本文将苏州古典园林的入口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入口空间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苏州古典园林由私家宅院转变为公共园林的演变过程中入口位置的位置、特征与形态的诸多变化,进而分析了苏州现存主要园林的入口状况,对其形态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
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的营造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技艺的高超,又对现代景观入口空间的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英文摘要】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has superb artistry and rich cultural deposits, it also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pace concept. Through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gardens often make people get a wonderful experience and an artistic enjoyment from th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Although it is not widely known, Su Zhou gardens still has the significant functionality and art as an organic part of garden integral spa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garden entrance, which is in Su Zhou classical garde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abundant research, the entrance will be made a definition at the first; meanwhile, we will expound some entrance exchange of site, feature and frame in Su Zhou garden’s evolution from a private to public. And then,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existing entrance of Su Zhou gardens and discuss about the form and design method. Not only does the architecture of entrance space of Su Zhou classical gardens embod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superb skills, but also has a revelatory meaning of our modern landscape’s entrance space design.【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空间形态设计方法【英文关键词】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entrance space space form【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目录】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研究中文提要4-5 Abstract 5 绪论9-13 一、课题的缘起9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三、研究现状10-11 四、研究的内容11-12 五、研究的方法12-13 第一章苏州古典园林与入口空间13-22第一节苏州古典园林的概况13-16 一、园林的发展及功能13-14 二、园林的选址及构思立意14-16 第二节苏州古典园林的入口空间概述16-21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特性16-17 二、入口空间的历史渊源17-18 三、入口空间的功能与形式18-21本章小结21-22 第二章苏州现存主要园林及其入口概述22-32 第一节门临委巷的拙政园入口22-24 第二节曲折蜿蜒的留园入口24-25 第三节多条线路的狮子林入口25-26 第四节跨巷设门的网师园入口26-27 第五节倚巷偎河的耦园入口27-28 第六节外临清池的沧浪亭入口28-29 第七节纵横转折的艺圃入口29-30 第八节庭院空间组合而成的怡园入口30-31 本章小结31-32 第三章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的空间构成32-43 第一节入口空间的整体构成分析32-34 一、外围过渡空间32-33 二、院内引导空间33-34 第二节有机的入口空间序列组织34-39 一、空间序列组织的一般特性35-36 二、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序列组织的艺术特点36-39 第三节入口空间的视点、视距与视域39-42 一、高低变化的视点39 二、远近不同的视距39-40 三、丰富多变的视域40-42 本章小结42-43 第四章入口空间实体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43-56 第一节具体而真实的自然景观要素43-45 一、种类繁多的植物要素43-44 二、形式迥异的山石要素44-45 三、畅通清新的水体要素45 第二节托物寄情的文化景观要素45-53 一、造型各异的建筑46-48 二、颇具情趣的门48-50 三、虚实相兼的墙50-51 四、曲折周回的道路51-52 五、游走园林的人52-53 第三节形式优美的立面组织53-55 一、主次分明,有机结合53-54 二、对比与变化54-55 三、外轮廓线55 本章小结55-56 结语56-58 参考文献58-60 图片来源60-64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64-65 致谢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