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45
《边城》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边城》第一章至第五章。
本章节详细描绘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以及主人公翠翠的成长历程。
教学重点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3.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性美、人情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性美、人情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课本《边城》。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湘西风光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边城》的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边城》第一章至第五章,勾画出感兴趣的人物、情节;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分享自己的感悟;六、板书设计1. 《边城》时代背景;2. 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概括;4. 作者思想感情阐述;5. 人性美、人情美感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边城》第一章至第五章,谈谈你对翠翠这个角色的认识。
答案:翠翠是《边城》中的主人公,她天真烂漫、纯真善良,深受读者喜爱。
在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懂得分担家务,关心身边的人。
在与傩送的相处中,她展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坚定。
翠翠的形象代表了人性美、人情美,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经典角色。
2. 作业题目:请分析《边城》中爷爷这个角色的人物形象。
答案:爷爷是翠翠的监护人,他慈爱善良,关爱孙女,尽职尽责。
在与翠翠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不仅关心翠翠的生活,还教育她做人的道理。
《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边城》。
具体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梳理,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小说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湘西风土人情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边城》。
3. 人物性格分析:以翠翠、傩送、天宝等人物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小说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亲情、爱情、乡土情怀等。
5.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布局、语言特色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边城》2. 主要内容:情节梳理:人物性格:翠翠、傩送、天宝主题思想:亲情、爱情、乡土情怀艺术特色:描写手法、结构布局、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边城》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性格,举例说明。
2. 答案:(1)示例:《边城》通过讲述湘西边陲小镇的故事,展现了亲情、爱情、乡土情怀等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示例:翠翠:纯真善良、执着坚定;傩送:勇敢真诚、敢于担当;天宝:忠厚老实、重情重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人物性格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
《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解读《边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关注人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边城》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爷爷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4. 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边城》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概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5. 欣赏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边城》的文学特色。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悟《边城》的艺术魅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边塞生活的小说,如《草原》、《马兰花》等,从中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感悟、鉴赏、批判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一至第四章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乡土情怀,感受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指导: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指出《边城》的艺术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边城》第一至第四章的阅读笔记。
3. 选择一部类似《边城》的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人物分析短文质量。
3. 比较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边城》及其他乡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边城》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继续阅读《边城》,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增强对人性、人情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五至第八章节选2. 教学重点: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边城》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边城》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特别是对小说中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的描绘技巧,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小说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沈从文的文学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教材、《边城》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边城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陲小城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样的小镇有什么样的印象?”2. 情节梳理(15分钟):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指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分组讨论,每组概述一段情节。
整体讲解,强调主要事件的发展。
3. 人物分析(20分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以翠翠和天宝为例,分析其性格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其他人物的塑造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艺术特色讲解(15分钟):讲解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讲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的描绘技巧。
5. 课堂讨论(15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深层内涵。
提问:“《边城》中的爱情和传统道德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图:展示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转折点。
2. 人物关系图:标明主要人物关系,突出性格特点。
3. 艺术特色关键词:自然、真实、细腻、含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边城》的情节,写一篇关于小说中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文章。
《边城》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边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绘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边城人民纯朴的生活以及自然风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来表现人性美和乡土情的写作手法。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欣赏边城风光和民俗风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章至第四章,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互相交流,增进理解。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感受边城人民的人性美和乡土情。
6. 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边城第二章至第四章翠翠傩送人性美乡土情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流畅的语言复述课文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故事情节。
答案:课文第二章至第四章讲述了翠翠与傩送在边城的生活。
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傩送则是一个勇敢、聪明的青年。
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彼此关爱。
傩送为了翠翠,勇敢地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赢得了翠翠的芳心。
他们的爱情故事传遍了边城,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 请分析课文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边城人民人性美和乡土情的理解。
答案: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边城人民的人性美和乡土情。
他们彼此关爱,真诚相待,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必修五《边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特色。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沈从文的创作背景,深入剖析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关系,把握小说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文学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激发学习兴趣。
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3.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一段精彩描述为例,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文学特色分析。
5. 主题思想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情节梳理:画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流程图,标注关键节点。
2. 人物关系:整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图,明确人物关系。
3. 文学特色:列出小说的文学特色,如语言、结构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进行论述。
2. 答案:根据小说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如翠翠的纯真、勇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1. 情节分析:详细解读小说中的每个重要情节,如爱情线索、家族纷争等,揭示情节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文学必修五《边城》的第五章至第七章。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翠翠与青年水手傩送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边城社会的风俗与人情。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理解《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内容,分析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学生能够领悟小说中所表现的边城社会的风俗人情,体会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赞扬。
3. 学生通过学习《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朗读和理解《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内容,分析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难点:领悟小说中所表现的边城社会的风俗人情,体会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赞扬。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边城》、字典。
学具:笔记本、笔、阅读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四章的内容,巩固对主人公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记忆。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阅读(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内容,边读边做好笔记。
2. 学生根据阅读记录表,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讲解小说中所表现的边城社会的风俗人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赞扬。
四、互动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阅读《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心得体会。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边城》第五章至第七章1.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变化2. 边城社会的风俗人情3. 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赞扬作业设计:2. 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边城》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小说单元《边城》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民间的声音”中的第三节“沈从文的小说”,重点分析《边城》这部作品。
详细内容为:小说的背景、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情节的梳理以及小说的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所描绘的湘西边远小镇的生活环境,感受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描绘。
2. 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人物塑造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人物关系的梳理和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湘西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小说打下基础。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对小说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5. 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小说中的经典描写,深入剖析人物性格。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如人性美、道德观念等。
8.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背景、主要人物、情节结构。
2. 黑板右侧:小说主题、重点句子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边城》中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八骏图》等,进一步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同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对比小说和电影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2. 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如人性美、道德观念等。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沈从文及京派作家创作风格2、梳理情节,分析并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概括其特点和作用。
4、把握主旨,感受其中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重难点1.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2.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3.探究小说主旨。
情景导入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环节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代表作《丈夫》《三三》《长河》等。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
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
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小说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和隐含意义。
2. 分析小说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版或纸质版《边城》小说。
2. 多媒体投影仪和PPT。
3. 批注笔和纸。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幅表达边疆风情的画作,并引导学生描述画中的场景和人物。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 利用PPT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包括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 分享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三:讲解故事情节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讲解小说中的某一章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将各自小组的讲解整合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3. 教师辅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步骤四:讨论主题和意义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如爱情、家庭、历史和边疆地区文化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个人观点并展开讨论。
3. 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和汇报他们对小说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步骤五: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1. 教师布置一篇与《边城》相关的文学鉴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进行书面提交。
2. 教师批改学生的文学鉴赏,给予反馈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与小说相关的电影或戏剧作品,以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小说续集、改编剧本或画一幅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的画作。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表现和思维活跃程度。
2. 批改学生的文学鉴赏作业,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必修五《边城》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边城风情”,详细内容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阅读与分析,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深入学习,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受边城风土人情,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边城》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深入理解小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小说《边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3. 内容梳理: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梳理。
4. 人物分析:以翠翠、傩送、天保等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边城》2. 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保3. 主题:人性美、边城风情4. 艺术特色: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翠翠的形象特点。
(2)以“边城风情”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翠翠形象特点:纯真善良、执着坚定、孝顺顾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必修五《边城》章节,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等方面。
详细内容涉及:1.小说的故事梗概及地理环境描绘;2.翠翠、傩送、天宝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关系;3.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动机、文学价值及边城文化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了解边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启发学生思考人性、爱情、亲情等主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边城文化的理解和鉴赏。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相关图片、地图、作者简介等。
2.教材:新课标必修五《边城》。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详细讲解:(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边城的地理环境及对人物的影响。
(2)对翠翠、傩送、天宝等主要人物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关系。
(3)介绍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4.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5.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小说人物分析的例题。
6.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完成一道关于小说情节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板书《边城》2.板书内容:(1)故事情节:边城→人物关系→悲剧结局(2)人物形象:翠翠→傩送→天宝(3)创作背景:沈从文→边城文化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翠翠、傩送、天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边城》中边城文化的理解。
2.答案:(1)翠翠:纯真、善良、勇敢;傩送:痴情、执着、矛盾;天宝:忠诚、无私、悲剧。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必修五《边城》章节,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语言特色解读。
具体内容为:《边城》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关系、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线索、小说中的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语言特色的解读。
重点:分析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线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
2. 情节梳理: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分析: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线索为主线,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5. 语言特色解读:选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分析其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例题讲解: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边城》2. 板书内容:情节: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爱情线索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主题:反映社会现象,探讨人性美语言:自然、质朴、富有诗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小说中的一个场景,分析其作用。
以翠翠的视角,给傩送写一封信,表达她的思念之情。
2. 答案:场景描述:略信件示例: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语言特色解读,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边城》这部小说。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等。
《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这一形象,感受其人性美。
3、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
4、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探讨人性、爱情、命运等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翠翠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内心世界。
(2)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意境美。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探讨其深层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和生命的无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展示其青山绿水、古朴的建筑和淳朴的民风,引出《边城》这部作品,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他对湘西世界的独特描绘以及《边城》在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地位。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有哪些?(四)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分析其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她的性格中有哪些闪光点和不足之处?(3)总结翠翠的形象: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乖巧伶俐的少女,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但又有些羞涩和懵懂。
2、爷爷(1)分析爷爷的形象特点,如勤劳善良、忠于职守、疼爱孙女等。
(2)探讨爷爷在翠翠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其他人物简要分析傩送、顺顺等人物的形象,展现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
(五)语言特色赏析1、选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朗读,感受其语言的优美。
2、分析小说语言的特点,如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等。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六)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是爱情悲剧?还是对人性美的歌颂?或者是对命运的无奈感叹?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