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究 现 代 汉 语 新 词 语 的 来 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新词语作者:柳娟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期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常用语言的一系列实例,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界定、产生途径以及在语音、构语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认识和对待语言新现象的正确态度。
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类思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也随之变化发展,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语言,更是时刻体现着这种变化更新,其中尤以词语最为突出。
层出不穷的新词语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新词语的定义对于“新词语”的界定,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刘叔新先生认为:“一个词语不仅从无到有地出现,而且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语言词汇中立稳了脚跟,就可以认为是新的。
”符淮青先生认为:“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
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 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有些词代表新概念, 在形式上同历史上曾出现的词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词应算新词。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对新词语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产生时间“新”的认定世界上的事物“新”与“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新词语”亦如是。
如汉唐时期很多反映外国新事物的如“葡萄、狮子、世界、菩萨、轮回”等,随着时间流逝, 与其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接受, 而融入基本词汇。
再如“五四”时期很多反映西方新科学、新文化、新思想的“新词语”,如“民主、科学、主义”等更是在今天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因此,对于“新词语”的界定需要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范围的划定。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之后产生的新词语更能反映新事物、新思想,所谓“新词语”的“新”也更具现实意义。
(二)使用范围“广”的认定“新词语”还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得到社会交际的认可。
如方言、专业术语中只有那些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如“炒鱿鱼、搞定、软件、牛市、纳米、叫停”等才能看作是新词语。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 B )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9.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属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1.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第十五章汉语的词源和理据一、词源、语源、理据、内部形式(一)词的理据(motivation)对于“理据”的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指“词语为什么具有某个意义的理由和根据”(严学宭,1979),也即事物得名之由。
这是最为概括的说法,但在具体所指的范围上,各家又有不同的理解。
1.理据是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可论证的。
如“理据就是词的声音和意义的内在联系”(严学宭,1979)。
2.理据既包括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也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既可指旧有符号与新产生的符号之间的语音、语义联系,也指符号的构成部分(就复合词而言)与词的整体意义之间的语义联系,这种联系是可论证的。
黎良军有过类似的说法,他说“词的理据问题,可以包括词的音义联系、词素义和词义的联系两方面的内容”(1995)。
3.理据是语言的自组织过程中的一个规律。
“广义理据是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存在、发展或消亡的动因、理由或根据,它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狭义理据则专指语词理据”,即“指语词发生、变异和发展的动因”(司富珍,1998)。
我们所理解的理据是第二种含义。
换句话说,理据就是联系,就是使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产生一定的必然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以及联系的表述形式,就是我们要着力挖掘的东西。
(二)词源(语源)当代汉语词源研究继承了这两个学术渊源,既注重书面材料,又辅以方言材料佐证,语音和语义并重,以“探讨语言中的词在发生时的状态”(王宁,2001)为主要任务,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一个词的来源:(1)起源于何时;(2)最早见于何种典籍;(3)来自何种语言或方言,跟其相对应的词有什么关系。
2、一个词可追溯的原始形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及其书写形式。
3、一个词可追溯的最古的意义。
4、一个词的原始形式与最古意义之间的联系:(1)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的联系,事物命名的理由和根据;(2)词的书写形式和词义的联系。
词义与语源一、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用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所依赖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
从语言的本体来说,语言是一种双面的符号,既有能指,又有所指。
能指是声音,即形式;所指是意义,即内容。
声音和意义就像是一张纸的两面,密不可分。
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又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
语言语音(形式)语义(内容)词汇语法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建筑规则。
二、什么是词对于英语等拼音文字来说,分开写的就不是一个词,连写的就是一个词,所谓“分词连写”就是这个意思。
汉语不分词连写,哪个是词,哪个不是词,没有形式上的标志。
在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词是一个不太长的单位,除了译音词,一般不超过3个音节,超过3个音节的是语,比如四字成语。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存在着双音节化的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有语义、语音两方面的原因。
汉语音节分明,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非常合乎韵律。
A音节音步<是词也好,不是词也好,我们都是按照音步B音节念书说话的,或者读为2﹢2,或者读为2﹢2﹢1。
例如:一衣/带水狐假/虎威齐齐/哈尔乌鲁/木齐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
双音节是标准音步,3音节是超音步,单音节是残音步。
要构成合成词,首先要构成韵律词,这是入门条件。
在词的前后允许有语音停顿,在合成词的中间不允许停顿。
例如:我/爱/祖国。
我们/热爱/祖国。
这是词的语音性质。
合成词具有凝固性,中间不可扩展。
例如:骑墙——骑/马眼馋——嘴/馋白菜——白/布。
这是词的语法性质。
词的词汇意义指的是,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法单位产生了新的整体意义,不再是两个语法单位意义之和。
例如:洗尘、洗钱、洗澡——洗脸、洗脚、洗头。
黑马、黑幕、黑车——黑牛、黑布、黑鞋。
既具备词的语法性质,又具备词的词汇性质,是典型的合成词。
典型的合成词与典型的短语之间是个连续统,中间部分是模糊的,不可能一刀切。
汉语语言演变研究内容综述作者:杨凡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8期随着语言接触等理论的兴起,以及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汉语语言演变研究热度升温。
作者搜集了近二十年汉语语言演变的核心论文,多达61篇,其中20篇属于理论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对语言演变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接触研究、语法化研究到词汇化研究。
研究的角度有从宏观层面的理论介绍转为微观层面的个例研究的趋势。
1.语言接触理论研究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应该是最容易察觉的。
我国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始于1914年,胡一鲁阐述了外来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胡开宝2006)。
胡开宝(2006)将汉语接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1950,该阶段以欧化汉语即欧洲语言对汉语构词法和句法影响的研究为重点。
第二阶段:1950年到1990年。
在该时期,外来词研究成绩斐然。
第三阶段自1991年开始至今。
该时期汉外语言接触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变化,例如朱一凡(2011)借助语料库对汉语欧化现象研究,通过对五四时期流行于现代汉语中的欧化结构进行了全面考察,总结了翻译欧话汉语句法的机制,对汉语句法欧化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
汉外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义演变开始得到关注。
袁咏(2013)从历时角度论述了语言接触类型的转变,并从共时角度着重探讨了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方式的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变异和语言使用格局。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往往体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层。
陈建民(1989)讨论的语言接触既包括汉语与非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接触,也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
这种接触经常发生在词汇层,也可以发生在语音层和语法层。
吴安其(2004)介绍了“历史语言学中语言接触的研究”,然后分别介绍了语言接触对语音、形态演变、词汇的影响。
戴庆厦、田静(2007)通过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关系的事实,主要从语音、句法两方面论述语言内部结构机制在语言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外来语指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新词语,这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新词语来源之一。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其他语言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汉语和英语互相借鉴,产生了许多“外来词”,现举出几个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并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
音译词:1.Lychee荔枝,原产中国,1782年被介绍到西方,西方人直接将中文音译成英文lychee或litch e。
之所以音译而不意译大多是因为起先英语中没有跟这个汉语单词相对应的事物,随着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音译成了英语中外来词最大的来源。
类似的有silk(丝绸)tea(茶) 等等。
2.Guanxi英语中'关系'一词是用"relationship":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近年来国外的人发现"relationship"已经不能很好解释中国的"关系"(即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好处),guangxi一词入主英文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不可代替性,其他语言中实在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中国人的“关系”,于是只好借用。
类似的有kungfu(功夫) Tai chi(太极)kylin(麒麟),这类音译词作为英语单词的出现,恰恰是中国文化传播在英语国家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意译词:3.Long time no see 问候语:好久不见。
这种写法并不符合英语语法,“longtime no see”可能在19世纪末由大批移民美国的华籍劳工使用而成为了一个美式英语短句。
其后随着英美之间的商业和海事往来而进入了英式英语的领域。
4.Paper-Tiger 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毛泽东在延安与安娜·路易丝·斯特朗谈话时最先使用这一词。
*第四节词汇的来源系统现代汉语词汇六个基本来源:古代词语、方言词语、社区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语、新造词语,并能够根据它们的特点,准确判断各种词语的不同来源。
要了解词汇的来源系统,首先要清楚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 这里可以有三层含义:1.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旧词不断地在被淘汰,而新词又不断地产生出来,这种新陈代谢的趋势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2.词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或者合并,或者分化,或者消失,或者新增。
3.因为人们的干预,主要是规范化,使得词汇得以更加健康地发展,这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进程。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有六个不同来源:古代词语、方言词语、社区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语和新造词语。
一、古代词语的延续(一)传承词现代汉语词语不都是现代才出现的,由于语言的渐变性和继承性,古代词语有很大一部分会继续使用而延存到现代,这些就是“传承词”。
传承词大多属于基本词汇。
例如:(1)来、杀、走、去、用(2)星、云、日、月、春、年、风、雨(3)牙、心、手、血、肉(4)人、马、牛、虎、羊.鱼、鹿(5)一、三、六、七、百‘(6)多、少、新、旧、黄(以上各词见于甲骨卜辞)以上表示行为动作的词,表示天体时令自然现象的词,表人体构造的词,衷示人和动物的词,表示数目的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都是有千百年历史的基本词汇。
正因为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才使得不断出现的新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天、地、人、山、水、石、国、家、首、足、身、腿、面、脸、耳、乌、鸡、鸭、鹅、猪、狗、牛、羊、马;走、跑、跳、吃、喝、看、听、打、击、摸;高、低、方、圆、美、丑、优、劣、好、坏;连、在、把、将、吗、呢、吧、的、地;与、和、以、而、之;土地、国家、人民、树木、湖泊、天空、庄稼、收割……这些词语都是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并且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
基本词在从古到今的延续中也会在词义、词的结构、词的功能以及使用频率上发生种种变化。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类词缀不断增多,派生词新词语大量涌现,这些派生词呈现出与传统派生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词缀、词根以及派生词整体结构上诸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
一、词缀的特征(一)典型词缀的能产性不均衡从概念体系方面来说,典型词缀和类词缀是词缀的两个下位概念。
关于典型词缀(朱德熙称之为“真正的词缀”,吕叔湘称之为“地道的词缀” ),人们有不同的界定范围。
我们暂且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所收录的词缀为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26 个词缀,我们认为,其中的“非-”、“准-” 应做类词缀看待,其他的可以看做典型词缀。
在新时期,这些典型词缀绝大多数已不具有能产性,只有个别词缀,如“老-、-化、-性、-儿、-家”等还保持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前缀“老”派生了“老外、老总、老民、老国、老爸、老妈、老哥”等新词语,后缀“化”派生了“信息化、格式化、数字化、权金化、去杠杆化”等新词语,后缀“性”派生了“硬性、可读性、戏剧性、一次性、趋同性”等新词语,后缀“儿”和“家” 也分别派生了“款儿、腕儿、头儿、托儿”、“买家、空谈家、实干家、股评家、美食家、国际炒家”等新词语。
而其他的典型词缀均已不具有能产性,或者说不具备“新生类推潜能”。
在具有能产性的典型词缀中,前缀“老”和后缀“性”、“化”的能产性最强。
对于那些不再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吕叔湘称为“死词缀”,对于那些很少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可以采用马庆株的术语,称为“惰性词缀” (马庆株对“惰性词缀”的解释与本文稍有不同)。
能产性不均衡是新时期汉语典型词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个别典型词缀的构词发生了新变化张小平论述了新时期典型前缀“老”在构词上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在构词方式上,新时期“老”的构词方式大多是“老+ 从词语中提取的某一主要语素”;在构词内容上,指人的名词大大增多,多指称某种人或某类人;在构词色彩上,总体上具备明显的谐趣、调侃的意味和口语化的特点;在构词性质上,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
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一、本文概述《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异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文章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揭示了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的规律和特点,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章概述了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汉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也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对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章回顾了现代汉语变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从早期的方言研究到现代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多元视角的研究,现代汉语变异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同时,随着语料库的建设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汉语变异研究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文章提出了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语料数据,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期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文章还将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变异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新时期现代汉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的类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时期现代汉语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变异类型。
这些变异不仅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
新词汇是现代汉语变异中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
例如,“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词汇,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发展;“宅文化”“网红”“直播”等词汇,则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
唐代时,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已。
而近代时,则轮到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姑且不论,仅语言文字方面,日本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涌入到中国的汉语里,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被称作日语“外来语”。
之所以给“外来语”加上个引号,是为了区别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因为这二者之间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多得惊人。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大约70%是从日本输入的。
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说“东”道“西”的概念,竟大都出自日本人之手。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日语词汇源源不断地融入到现代汉语里。
这些词汇迅速取代了“严译”,即严复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术语,大都是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的。
例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等。
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同样用汉字,在中国和日本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译法,而且最后还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完结。
这的确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严复和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方法?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们,为什么没有采用二十年之后大陆精英们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在隋唐时期大举登陆日本,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言。
继之,当日本与西方在近代相遇后,便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
简析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情况内容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界定、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原则、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来源、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范和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结构五个方面说明了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基本情况。
主题词:现代汉语新词社会生活一、现代汉语新词的界定尽管新词研究已有大量的研究,但什么是新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说法不一。
王铁昆将新词定义如下:“新词语指的是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1刘书新先生认为:“一个词语不仅从无到有地出现,而且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可,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语言词汇中立稳了脚跟,就可以认为是新的。
”2李建国先生则认为:“所谓新词语,就是新出现的、符合民族语言构词法的、表义明确而能进行焦急的词语。
”3符淮青主张:“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
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是也是新的------有些词代表新概念,在形式上同历史上曾出现的词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词也应算新词。
”4综合学者们的看法,新词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没有的新形式、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语文词语。
新词必须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语文性质的新词语,可以进入普通词汇的新词语,那些新出现的专业术语没有增加新的普通词汇意义的。
二、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原则(一)需要性。
新词是为反映新事物、新概念而形成的,新词的产生有表达思想的需要。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需要的词语或者说不为大多数人需要的词不能进入共同语的新词的队伍。
(二)明确性。
新词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楚,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样新词才能得以存在、传播。
若新词表义含混不清,就会被打入生造词的冷宫,最终被淘汰。
(三)稳定性。
新词的临时活用或修辞用法不能视为是新词。
例如,这次收录的新词没有包括网络词汇,因为网络词汇并非全民词汇,只有在网络上使用比较多而已,而且在这些词汇中不规范的也很多,《现汉》对此要加以引导,如果收录一些还不够稳定的词汇,反而影响词典的稳定性。
科目:语文
探究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摘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语,本文试对现代汉语的新词语的来源进行了探索,新词语主要来自新造词,赋予旧词新义和从外部吸收新词等。
关键词:新词语来源
语言和社会结构处在共变的状态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新词语以年上千的速度增长。
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它语言、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
本文试对其来源进行了探索。
新词语的来源是比较宽泛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一、新造词语这类词语在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造出新词新语。
比如入世、连锁店、传销、手机、电脑、软件、啤酒节等,它们多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所占的比重最大。
这类词的构词大都是采取复合式构词,表现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也有一部分是由类似词缀的语素加在别的语素的前面或后面形成的派生词,如词缀“性”就形成了不少新词语:建设性、可行性、可读性等。
二、旧词新用新词语中也有一部分是加工旧词语,使其表示新的意义。
这类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赋予旧词新的意义如“老板”不仅指私营企业主、企业领导人,甚至连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学校校长等“一把手”以及学生导师等都被冠以此名,并广为接受。
这种新词
产生的渠道虽然没有增加汉语词汇的总量,但是却使词汇的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专业词语的泛化科技的日新月异,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专业词汇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泛化为一般词语。
这种词语往往由原有的词义扩大或引申而成为新词新语。
如“效应”原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专业术语,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构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如“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
三、外部吸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重视了国内外的交流和联系,汉语也源源不断的从外界吸收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这类词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吸收外语词汇如:丁克、卡丁车、德比、蓝牙、料理、人气、写真等。
近年来与英语国家接触频繁,大部分外来词都是从英语中吸收的。
由于和日本一衣带水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从日语吸收进来的。
吸收的初期以意译为主,但笔者发现近些年来直接音译的吸收的词汇有上升的趋势。
2.吸收港澳台地区词汇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的各个方面都通过语言这个传媒深深地影响着内地,因而产生了一些带有港台风味的词汇。
如:搞笑、作秀、个案、发烧友、搞定等。
这些港台词语的吸收往往是先进入粤方言而后再进入普通话。
3.吸收方言词语在方言词语的吸收上,首当其冲的是北京方言、粤方言和上海方言。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普通话又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北京话的词汇很容易进入普通话。
如:蹦迪、托儿、宰人等。
经济上的优势使粤方言对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拍拖、买单、无厘头”等都是从粤方言吸收的。
“派对、套牢、动迁”等词主要从上海话中引进。
四、缩略词语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语言的表达更加简练。
一些简称、合称和缩略语形成了新词,而且数量还越来越多。
如:社保、双规、超女、研发、奥申委、中纪委等。
这种方法在新词语的造词过程中十分常见,其原因主要是汉语构词的双音节化趋势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五、字母词,字母词是指直接由西文字母或者由西文字母加上汉字构成的词语。
如:MTV、CEO、MP3、PK、SIM卡、T恤等。
这类词是否为借词,它们是否已经进入汉语词汇在学界还存在争议,甚至还有学者质疑其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但随着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些词经常被原形移植到汉语中使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六、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这类词能否突破其使用范围,被人们普遍认可而进入普通话还有待观望,我们称其为准新词。
如:黑客、网恋、铁托(铁了心要考托福的人)、恐龙(网络中戏称丑女)、东东(东西)、GG(哥哥)、B4(鄙视)、886(拜拜了)等。
从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词既有为新事物创造的新词,也有对旧词的新解,还有利用字母或数字的谐音造出的表达语。
参考文献:
[1]王铁昆《十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语文建设》,1994(4)
[2]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