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4课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51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故选B项。
答案:B2.“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造纸业解析:根据“绢机”“蚕桑熟”“黄丝”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丝绸B.钟表C.象牙制品D.青铜器解析:丝绸是中国畅销海外的手工业品,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钟表业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中国并非热带地区,象牙制品并不是中国出口众多的手工业品,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国盛产青铜器,但是并没有大量出口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A4.“……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解析:由“色白花青”“元代”可知是指青花瓷,元代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
答案:B5.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状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状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C、D两项不符合“最早”的信息。
答案:B6.“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根据材料“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
第-中学历史教学世界网站首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2022·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沿革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周手工业的特点是工商食官即官营符合D;A、B和C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22·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解析】A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经济。
“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由此A正确。
3.(2022·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考试)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C本题选自2022年高考重庆卷。
根据对材料分析判断,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灌钢法,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钢铁”一词此前没有提到过,灌钢法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铁,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本题选C项,答案提供的A项一说有错误。
4.(2022·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潘伟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2)了解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历程,分析各自经营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创设历史情景,感受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和制瓷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激发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积极思考。
(2)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灿烂成就及其领先世界的地位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难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三、教学过程(一)、冶金业师:【展示编钟】同学们认识这件器物吗?它的用途是什么?生:编钟,乐器师:很好,这是编钟,是一种乐器,古代讲究钟鸣鼎食,吃饭时,要击打着编钟,列鼎而食。
那么,编钟的拥有者应该是什么身份?生:贵族师:(那现在你还认为编钟是简单的乐器吗?)它应该与古代的哪个制度相联系?生:礼乐制度师:很好,编钟不仅是乐器,更是礼器,是规范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的重要工具。
在商周,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除了编钟之外,还有食器、酒器等等,就大家的了解,有哪些代表性文物?生: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师:很好,比如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等,其中,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它是商王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充分展示了古代成熟精致的青铜铸造技术。
由于青铜铸造是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制品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商周也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那么,除了冶铜业外,我国古代的哪项金属冶炼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生:冶铁师:很好,冶铁业。
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并运用其达2000年之久。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司马迁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的依据是A.自然条件B.气候条件C.主管臆想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2.西汉时最大的粮食产地是 A. 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④生产技术落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特点,其形成过程在A.春秋战国时期B.战国到秦朝C.战国到西汉D.战国到东汉5.“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6.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高潮有①永嘉之乱后②安史之乱后③靖康之变后④陈桥兵变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7.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汉族统治阶级内乱C.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8.与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密切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B.永嘉之乱C.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靖康之变9.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孙吴B.东晋南朝C.中唐以后D.南宋1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因素是①中原人口南迁使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迁人口使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重心地位④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2.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C.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的是A.夏朝到春秋时期B.从春秋到战国时期C.从原始社会到战国D.从商朝到春秋末期2.被称作古代冶金史的一大飞跃的事件是A.木炭的使用B.煤的使用C.焦炭的使用D.石油的使用3.缂丝技术是我国独特的丝织工艺,它出现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5.下列陶瓷制品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白瓷6.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7.“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岳麓版必修二课堂笔记(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产生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生产工具)②地域差别:南稻北粟③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马钧发明)②隋唐——筒车(利用水力)5、农业经营方式(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3)春秋以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①产生原因:铁器牛耕、土地私有②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④评价:利——相对稳定生产积极弊——脆弱性(易受自然灾害、战争、苛政等因素影响)分散性(一家一户)封闭性(自给自足)落后性(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思考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笔记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①产生原因:国家出现,阶级分化②主要内容:周王代表贵族占有全国土地,通过分封将土地分给各级贵族公田——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③实质: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④瓦解: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①产生原因: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②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评价:利——适应生产力发展弊——导致土地兼并(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四、思考——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之间的关系1、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租佃关系随着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发展4、租佃制下佃农所受剥削较重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金属冶炼①冶铜: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夏商时期)到春秋末期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②冶铁:春秋时期,冶铁/钢技术出现(块炼铁)魏晋时期,灌钢法③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明朝流行2、纺织业①丝织业:上古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发展迅速汉代丝绸出口(丝绸之路),“丝国”唐代“缂丝技术”(通经断纬,色彩绚丽)②棉纺织业发展原因: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三锭纺车)发展概况: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3、陶瓷业①制陶: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彩陶、黑陶、白陶)②制瓷: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时期,制瓷业成熟;成为独立部门;日常生活用品;开始大量出口(瓷国)宋代,景德镇“瓷都”;地方瓷窑出现元代,彩瓷(青花、釉里红)4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历史悠久,领先世界;②官营、私营、家庭三种经营方式长期共存,发展趋势是官营逐渐取代私营。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铸铜、冶铁、炼钢技术及成果;丝织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的表现;棉花种植的推广、黄道婆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及其发明;陶瓷技术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瓷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的兴衰及特征,私营手工业的曲折发展。
2、过程与方法:(1)读懂原始文字资料、图片,以此加深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理解;(2)通过对冶金、纺织、陶瓷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悠久,素称发达”;(3)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辨证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归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成就,使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2)结合教材插图,了解我国手工业相关的文物,知道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3)理解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一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生产关系产生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的成就;2、难点: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消长。
【导入】什么是手工业?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与农业分离,包括纺织、金属冶炼、陶瓷、造船、造纸等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的各种行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概述什么是青铜时代?用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高超的表现。
提示: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展示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小结】教师进行总结,点出各项技术在当时世界的地位?【活动】参阅教材,概括冶铁炼铁技术的发展进程。
各项技术在世界的地位如何?(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