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实践案例集-长春市实验中学
- 格式:pdf
- 大小:469.69 KB
- 文档页数:11
通用技术项目化教学案例集新疆乌鲁木齐曾海威前言《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写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i“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
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ii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理论部分讲的很多,学生实践的很少,讲多了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也容易疲惫,最终落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为了学业水平考试而教学的怪圈。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一直在思考,能否设计一些综合实践项目,将通用技术教学内容项目化,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各种项目,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经过一些大胆尝试之后,以我通过在教学中实践检验比较成功的一些项目为例,阐述一下我在实践中是如何设计实施项目化教学的。
必修1项目1:设计制作纸袋一、试验项目设计制作一个纸袋(4人一组,每组一张报纸,在只有剪刀、胶水的情况下设计制作一款纸袋,要求装入砝码后纸袋不能被损坏,内装砝码越多得分越高)。
二、设计缘起为了使学生初步地理解和体会什么是设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能力,设计了这个实践项目。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1)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二、大概念与高中化学单元教学 (4)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 (5)3.1 教学设计原则 (6)3.1.1 以学生为中心 (7)3.1.2 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8)3.1.3 突出实践与应用 (9)3.2 教学实施步骤 (11)3.2.1 课前准备 (12)3.2.2 课堂教学过程 (13)3.2.3 课后拓展与反思 (14)四、案例分析与应用 (16)五、实践效果评估与分析 (17)一、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对现有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对大概念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并将各个层次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根据大概念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我们发现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并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化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
大概念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大概念教学强调从核心概念出发,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研究性课题范例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
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
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
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其中以下三种原因:(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
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四、过程: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长春二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学试卷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5章第1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存在于淋巴液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2.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因此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不能饮酒。
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更先到达病灶B.过量饮酒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失去稳态C.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属于内环境的物质D.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饮酒后可能出现乙醛中毒现象3.尿酸是人体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是人体血浆中非蛋白氮的主要成分之一,尿酸水平偏高或偏低均可能指示一些健康问题。
导致尿酸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理性因素(如高嘌呤饮食)和疾病因素(如淋巴增生性疾病)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尿酸偏高的个体不一定患淋巴增生性疾病B.非蛋白氮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止一种C.健康人的血浆中尿酸含量是处于动态平衡的D.组织细胞坏死不会导致血浆中尿酸含量升高4.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下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面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①→脑干→网状脊髓束→脊髓(胸段)→传出神经②→瞳孔开大肌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5.面包店的香味并不是都出自面包,有些烘焙店借助一种叫作面包香氛的“黑科技”(有机化合物)来吸引顾客。
吉林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怎么写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之中,特制定本综合实践活动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
下面,我们从实活动目标设计、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来就综合实践活动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评价进行具体介绍。
一、评价原则1、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有自己不同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还包括其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轨迹和速度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就具有一定的个体性。
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关注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体现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同时,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
二、评价的目标本方案所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的具体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设计为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实验区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如下。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升高中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某中学开展了初高中适应教育。
二、案例介绍某中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完全中学。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就读。
然而,在初高中衔接阶段,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压力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成立了初高中适应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三、案例实施1. 开设初高中适应教育课程学校开设了《初高中适应教育》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
课程内容包括:初高中学习特点对比、学习方法调整、时间管理技巧、心理调适方法等。
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2. 开展初高中衔接讲座学校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讲座,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心理调适、人际交往等。
讲座旨在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初高中生活的变化,为顺利过渡做好准备。
3. 组织初高中衔接活动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初高中衔接活动,如:参观高中校园、与高中生交流、开展团队合作游戏等。
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高中生活,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建立初高中衔接辅导机制学校建立了初高中衔接辅导机制,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负责。
辅导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心理疏导、学习进度跟踪等。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四、案例效果通过实施初高中适应教育,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学生对初高中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动力。
2. 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调整,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 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4. 初高中衔接期间,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校园氛围更加和谐。
《新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策略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方案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自2005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学习新课程,研究新教材,构建新模式蔚然成风。
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低效、无效、甚至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结果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劳动,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带来许多新问题。
如何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踏踏实实地搞好有效教学,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比较热,但从具体情况来看,研究者多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整个基础教育且大多侧重于理论层面,针对新课程实践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比较少,不能适应目前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效教学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
我校是一个创办不到两年的新学校,要想得到社会认可、家长青睐,在同类学校中站稳脚跟,甚至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可靠的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
为此,建校以来,学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导师制管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
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比较适合我校实际、对学校跨越式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有效教学”作为今后几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我们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为指导,以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教学及其策略”,其具体涵义界定如下: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1. 简介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养鹿之地,乐果之乡”,如今却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在长春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着新旧交织的景象。
《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正是基于对长春这座城市的深入探索与理解,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别样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 城市课程的广度与深度《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对长春这座城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引导学生对长春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城市的探索与思考。
在课程设计中,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希望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全面地认识这座城市,从而使学生对长春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学习体验的设计在《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中,学生将有机会走进长春的各个角落,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体验城市的生活氛围,与当地人交流互动,感受长春的魅力。
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各种体验活动,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书本知识,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长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的实施,学生们不仅仅对长春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参与实践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城市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城市的风貌和人文气息,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前景和应用潜力的城市课程设计模式,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通过《长春故事》城市课程研学设计案例,学生们得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长春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也在实践中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学习体验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城市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城市的魅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1年第11期第37卷(总第491期)No.11,2021Vol.37Total No.491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张志冬1,张雪洋2,于洋3(1.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市朝阳实验学校,吉林长春130012;3.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深度学习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学习主题进行认知的建构和体验。
本文以初中概念教学中“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研究案例,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进行素养为本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对引发深度学习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以期形成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为在实验教学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学习方式doi:10.16083/ki.1671-1580.2021.11.009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1—0037—04新课改要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寻求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
然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在一定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国家教育部教材改革中心以项目的形式将“深度学习”理论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加以推广,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度学习的概念是瑞典教育学家费伦茨·马顿和罗杰·塞尔乔借鉴人工智能学习理论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主动的、寻求联系与理解、寻找模型与证据的包含高水平认知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机械学习和记忆孤立信息的浅层学习方式。
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有很多学者分别从学习结果、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是尽管界定的角度不同他们所关注的“学习特征”都是相同的。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探究植物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1. 引言植物作为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探究植物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策略对于我们了解植物生长机制、优化种植及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机制。
2. 实验设计在本课题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设定不同的环境条件来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
实验总共设置了三个处理组,分别是常温、高温和低温。
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重复。
实验期间,我们记录了小麦的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
3. 实验步骤3.1.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材料:小麦种子、培养皿、土壤、温度计、灯光等。
3.2. 实验组的设置将培养皿填土并均匀撒上小麦种子。
将培养皿分别放置于常温、高温和低温环境中,确保每个处理组的温度稳定。
同时,为了保证光照条件的一致性,使用相同的灯光照明。
3.3. 实验数据的收集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测量小麦的株高,并记录下来。
在小麦生长期结束后,测量小麦的叶片数,并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采集小麦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干重的测量。
3.4. 数据分析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4. 结果与讨论4.1. 小麦生长状况的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温度对小麦的生长状况具有显著影响。
在常温下,小麦生长较为健康,植株高度逐渐增加,叶片数也随之增多。
而在高温环境下,小麦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株高停滞、叶片呈现黄化和卷曲的现象。
低温处理组中,小麦的生长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且生长缓慢。
4.2. 干重的变化我们将小麦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了干重的测量,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常温处理组中,小麦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均较高,表明常温条件对小麦的生长有利。
2021一、选择题1.【答案】D。
解析: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2.【答案】A。
解析:《调良图》中仅绘一身形矫健、长鬃毛的马和一奚官,毫无背景。
作者捕捉住了一阵风吹过时的瞬间来加以描绘——马儿低头避风,牵马者搭袖回望。
马尾、马鬃、人须、衣襟随风飘动,作者通过细韧灵动的线条和纤毫毕现的白描手法将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
3.【答案】C。
解析:图中所示是宋代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
由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圆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等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
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
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
4.【答案】C。
解析:《快雪时晴帖》共全文4行,28字。
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
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
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
5.【答案】B。
解析:《击鼓说唱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造型简括,动态极其夸张,表情生动传神,表现出一种特殊神气。
6.【答案】D。
解析:罗丹是19世纪现实主义雕塑大师,与马约尔、布尔德尔誉为“近代雕塑三大支柱”,代表作品有《地狱之门》《思想者》《巴尔扎克》《加莱义民》等;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吕德是浪漫主义的雕塑家。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开展了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
该课程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目标。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项目实施1. 课程设置“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理论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
(2)项目设计与实施: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设计。
项目设计应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内容。
(3)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在完成项目设计后,进行成果展示和答辩。
评委根据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2. 项目内容(1)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2)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研究:研究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
(3)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设计:根据所选城市,设计一个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4)项目实施与评估: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项目实施过程1. 理论教学阶段(1)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目标。
(2)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见解。
2. 项目设计与实施阶段(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设计。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与实践探究发布时间:2022-06-27T07:37:35.48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3期作者:刘忻竹[导读]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调节功能,笔者以日常观察、写实手册、档案管理、情景化测验为评价形式进行了实践探究,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
刘忻竹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130117摘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调节功能,笔者以日常观察、写实手册、档案管理、情景化测验为评价形式进行了实践探究,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
关键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形式实践探究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主要考察学生的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通过衡量这些因素的达标程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测评与说明,使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成为人才测评的一个有效依据,与各学科测试一起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引导、促进与选拔。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促使高中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2.规范功能。
对高中生的行为和习惯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使高中生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3.激励功能。
通过发挥正、负向激励的作用,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促使其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达到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4.调节功能。
班主任和教师调整工作方法和重心,有针对性地对整个班级或个体学生开展工作;学校管理层对高中生教育培养建设做重要决策;学生及时自我调整,重新规划目标,改进方法,修正计划,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附1: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评审结果一、重点支持项目序号学院项目名称团队队长指导老师 1 教育科学学院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情况调查车建宝邬志辉柏维春 2 政法学院关于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提高农民的参合意愿为视角阳敏刘桂芝 3 王晓丹商学院公租房入住管理政策与公租房需求现状的适应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刘小庆 4 李言明数学与统计学院“明日乡”公益支教夏令营李跃 5 卢建有校大学生艺术团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暑期文化“三下乡”之“走进扶余县新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孙雪二、一般支持项目序号学院项目名称团队队长指导老师传递东师梦想,烛照中原希望 1 教育科学学院王博朱红——河南省南召县皇路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初二学生学习动机个案研究 2 政法学院北川重建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张永明李彩华促进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调查探究 3 经济学院薛利娜高万东——以东北三省以及河北个别典型性农村和企业为例 4 商学院食品安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刘鹏罗云华王利瑞解玲 5 文学院“免师支教传薪火,雨露集结归润根”——赴晋、甘、宁义务支教调研社会实践武雪萍姬蕾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对中国不同区域基础教育的影响探究 6 颜艳董俊历史文化学院——基于2011年暑期赴川、黔、甘三省中学支教活动的个案分析7 袁海鹰李烨虹首届外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及就业现状的调研分析外国语学院 8 应凯儿张崇辉食品安全与民众对免检产品信心指数调查 9 张美玲潘宏艳美术学院新课程改革实施下城郊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案例调查与研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研究 10 郑蒙马琳琳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长春市部分大学和中学的实证分析“优秀学生党员话成长马炳清郝明宇11 数学与统计学院12 关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都里乡及周边地区的教育现状调研及教育支援定点对接张继军郝明宇计算机科学与 13 拾红色经典,悟实践真知王月支航信息技术学院 14 软件学院基于数字化校园移动终端开发的东师理想公司实习胡显峰周东岱15 强势地域文化影响下方言区中学生普通话应用状况调查---以广西粤方言区为例邱冰姜荣华物理学院 16 让青春在基层闪光——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李盟张茂林 17 化学学院厚普公益学校赴长春市龙子心希望学校联谊活动夏英男李鹏丁川 18 长白山地区乡镇建设情况及人参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王璞刘宝吴晓庆生命科学学院热孜孪古 19 新疆维汉双语教育状况考察报告——以鄯善县三所中学为例王永胜丽.哈山 20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民众的食品安全认识情况调查研究杨雪娥徐建玲三、普通项目 A 类序号学院项目名称团队队长指导老师 1 政法学院初高中学校食堂卫生情况调查——以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初高中为例杨晓健崔佳 2 商学院长春养老院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高级养老院发展前景探索吴磊田巍 3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调查李欣然彭爽文学院 4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黔之行”支教团赴贵州省威宁县支教朱璐解玲杨颖秀 5 历史文化学院公费师范生培养与发展前景调研——以东北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为例吴乐康王智超 6 南北方俄语就业潜力调查杨丽萍伭知音外国语学院 7 语言商务复合类毕业生在外资企业就业调研(日语方向)郝云李姗姗8 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中国一汽为例姜赫刘丹计算机科学与 9 面向基层党情党史宣讲活动的研究鞠秀燕张倩信息技术学院 10 党驻心中,爱在肩头——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张照旭唐恩辉物理学院 11 爱撒教坛育桃李——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汪江于海波 12 宁夏南部山区暑期支教及建立爱心书架杨晓芸李鹏 13 化学学院吉林省桦甸市新开设旅游局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王艳邢双喜14 到西藏农村去支教次仁桑姆李鹏 15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张兵将臧丹16 我国部分省区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发展调查王梦瑞丁四保 17 体育学院沈阳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杜放王松涛18 校红烛志愿者协会关于长春市农民工子女帮扶现状调查及新模式探究马丹王屾 B 类 1 教育科学学院小学生暑期活动安排对比研究贾瑜秦玉友 2 商学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及心理问题研究苏杭陈艺妮杨卓 3 “走进媒体,走近数字”——探索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之路王珊马晓虹关于“我国中小学留守孩子如何安全、愉快、充实度过暑假”的调查研究 4 文学院邵新宇孙庆君——以黑、吉、川、皖四省区部分中小学生为例 5 高中语文课教学地位现状调查与改良对策研究刘丝雨张文东 6 汶川地震灾区孤儿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罗婷常飒飒外国语学院 7 巍巍宝塔,难忘党恩杨鑫王沫“走进社区,走近红色”——走进职工新村敬老院甘永林李言明 8 数学与统计学院郭洋洋 9 沐爱之旅——赴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支教曹威威李松雪 10 我国东三省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布局整合与合理利用研究刘忠林王翠萍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11 吉林省榆树市留守女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赵倩赵鹏12 软件学院四川重灾区灾后重建情况调查与“三下乡”行动赵洋于游13 “青春之旅”第五季园丁大型支教高欢李鹏 14 化学学院支援家乡基础教育,教学与调研并行字昭旭邢双喜 15 下乡支教活动杨玉萌李鹏 16 长春市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调查周鲁宏王咏 17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油田石油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指数调查赵瀚袁星 18 心之远方支教团张啸剑王向东 19 传媒科学学院大学生村官对乡村社会建设影响调研康莹张淑燕 20 校红烛志愿者协会关于“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热”现象的调研——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李亚婧王娜四、自筹经费项目序号学院项目名称团队队长指导老师 1 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秦腔艺术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个案王一山李广 2 农村教师生存现状调查王国兴于海峰李泽宇 3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调查研究刘奕阳杨宏丽 4 我国高中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谢晶晶姜英杰 5 王惠姜荣华农村初中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调查教育科 6 张晓旭郭庆童初高中校园网络语言与流行语研究学学院7 马建俊郭庆童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农村初中撤并后学生食宿情况调查 8 王丹丹刘志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9 李子骏王澍大学生暑期家教现状调研--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10 贺然缴润凯初三学生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11 齐力陈宏长春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分析 12 韩世泽刘桂芝长春市新型社区管理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政法 13 岳洋李彩华长春市青少年党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学院 14 徐肖肖贾国发关于基层法院一审刑事案件审判过程的考察15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为意向研究韩佳峪邱嘉峰经济 16 赵佳伟杜晨妍对人民法院依法开展涉农审判,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学院 17 李美玲边红枫农村环境对村民健康的影响——以公主岭市河沿子村为例 18 林丽丹田巍高校公共场所禁烟现状的调查19 姚莉马悦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罗云华20 燕银霞实施新农合后农民就医满意度调查陈艺妮商 21 学邝慧霞王晓丹长春市发展志愿者服务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院22 齐展一曲秉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3 冯小凤曲秉春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商业街调查 24 宋凌云王晓丹小城市品牌市场拓展调研—以日照市和延吉市为例25 潘庆龙徐强关于小学教育阶段男孩“男性性格缺失”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的探究——以吉林省部分地区为例 26 相祎宁刘雨新课改下吉林省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27 凌江龙张洪兴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课程有机融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吉林、山东和河南地区为例文学院 28 余韬张世超关于吉林省长春市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运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29 顾庆莉李勉东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字知识运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30 吴雅芳高长山高中语文教师的生存现状与职业信念调查——以长春市为例31 走进牧区文化,感悟草原魅力张红霞宗先鸿 32 长春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郝晋叶曹胜高 33 雅俗之艺传承之情赵亚玲陈向春34 小学书法课程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以重庆市为例曾冬梅高长山 35 长春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言文部分改革与适用状况研究李洪泽高长山 36 家教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王彬苏奎 37 新课标背景下海南省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及其建议——以海口市为个案叶曼苏奎 38 长春市市民阅读现状调查研究裴启超李德山 39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的研究张倩张洪兴 40 幼儿阅读状况的调研王卓然李勉东“教”与“管”的脱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陈东耿昕 41 4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以曲阜三孔为中心崔新星谢乃和历史 43 吕俊孙育红面向农村基层党员的党史宣传活动文化 44 芮赵凯刘晓东农村精英人物与新农村建设——以江苏省南京市潥水县晶桥镇仙坛大队为例学院 45 张栋齐畅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 46 王娜年丰关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社会调查4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以山东省为例岳海静吕帅“筑学生梦,铸教师魂”—走进社区志愿教辅服务胡秋商应美 48 49 长春市公示语翻译现状调研刘咏子庞秀成 50 公费英语师范生培养与前景调研—挂职实习张萌萌于飞 51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海省中学文科课改中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结构的变迁赵琰佩杨杰 52 重庆市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调查研究肖家尧霍盛亚 53 支教河南农村关注留守儿童于亚芳王诗戈 54 石佳王沫“爱行东边”东北边境乡镇中学支教外国 55 王晓卉李烨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传统服饰发展现状调查语学院56 王啸尘李烨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国家取消食品免检制度民意调查 57 郝云李姗姗深入社会,探寻复合型人才就业成才之道 58 马程张艳波纪念建党九十周年长春新青年红色社会实践方案 59 孙胜男李立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60 刘佳平朱丽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 61 刘婷婷王香丹关于中西部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调查62 刘雨婷王香丹东北三省大学生暑期兼职成效性调查研究63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调查刘洋朱丽娟 64 以甘肃省秦安县千户乡千户学区阳山小学为例的西部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缺失程度调查闫欣茹潘宏艳美术学院 65 农村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调查—以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地区为例赵淑英潘宏艳马克思主义66 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状况调查研究蔡晓杰庞立生学院 67 重拾革命迹,我伴夕阳行——关爱老干部志愿活动王湘玉李高海68 “阳光洒乡村,春雨润童心”——暑期支教与调研活动王小旭曹威威 69 “一路虔行,必为你我”暑期支教活动孙慧欣曹威威 70 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国萍曹威威 71 于洋赵宏亮走访长春市地区老干部、老党员,感悟前辈们的成长足迹数学 72 孟金鑫陶剑四川、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与长春市教育状况对比与统计 73 刘洪燕曾志军长春市重庆路公共厕所现状调查研究——关于其分布及设施和理性的探究学院74 李松雪李言明启航暑期义务辅导班 75 李爽石艳新课标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 76 李娜曹威威立足基层,教书育人 77 杨蕊蕊曹威威山西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调查 78 董凤婷李晓月关于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的调研79 深入中学教育——个人挂职黄岩石艳 80 从书本来,到实际中去张瑶王啸晨 8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曹杰杨雨龙金喜子82 “十二五”初期中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抽样调查邬旖旎韩文峰梁潇 83 在党的领导下各省教师对新课标的看法杨雨龙王宁 84 郑志优支航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计算 85 黎慧赵鹏南北方同类城市周边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的比较研究机科学86 冯书山周颜军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首届公费师范生就业现状调查与信87 丁晶莹孙成江关于长春市公共图书馆面向读者的暑期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果的调查息技术 88 祁娟赵鹏部分省份农村教师生存现状调查学院 89 段玉娇袁磊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使用现状调查 90 陈海莲赵鹏 7-12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个案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91 于芬张倩内蒙古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调查 92 刘高峰张倩从试点着手研究农村教师生存状态 93 李文焱潘伟有“艾”更健康软件学院 94 周文静王文永龙门石窟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95 暑期文化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聂广廓李勍 96 暑期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杨雪李勍 97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分析王培骁李勍 98 长春市社区服务现状调查韩凯莉王文永 99 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吕静思李勍 100 手机编译器的实现贾许亚杨斌101 长白山周边水质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沈成李金环 102 新疆和田市洛浦县学前教育状况调研吕艳坤盖笑松物103 李佳徐显秀食品安全与民众对免检产品信心指数调查理学 104 周祺堃王双维当代中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院 105 田胜安赵立竹心系学子,清风夏日——大学生暑假支教活动 106 王晓蒙王春亮情系学子,寄望未来——高中教育状况调研及支教活动 107 梁茜李鹏大学生返乡支教陕西分队化 108 张艳曹小军老党员生活状况调研学学109 谢晶晶庞佳佳暑期返乡支教活动院 110 白雪杨丽山西省基础教育对公费师范生意愿调查活动111 德惠县天台乡中小学生暑期免费学习指导王倩杜洋洋112 “走进家乡农村教育”支教活动徐少轶张奎山 113 爱心传递支教家乡服务张晶晶杜洋洋 114 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提供有效指导周春雨杜洋洋 115 爱心返乡暑期支教活动梁黛秦超 116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研李俊杰杜洋洋 117 基于高中疑难演示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调研刘紫薇周仕东 118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朱静杜洋洋 119 内蒙古部分地区城乡中学新课标实施现状调查齐佳媚杜洋洋 120 四川、内蒙、河南、辽宁四省农村教育现状抽样调查唐铭梓张奎山 121 长春市新课改实施的难点与改进胡志强庞佳佳 122 部分省市(吉林、重庆、湖北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调研邱佳庞佳佳123 各省中学课改与非课改教材调研马丽庞佳佳 124 个人挂职黄垂平李鹏 125 个人挂职王建瑞张前 126 个人挂职王易杜洋洋127 个人挂职周丽庞佳佳 128 个人挂职苏永洁庞佳佳 129 个人挂职代杜鹃庞佳佳130 “滴水折光、兴趣四射”东北师范大学厚普公益学校暑期夏令营刁楠楠李鹏 131 下西藏农村支教活动巴桑卓嘎丁川 132 胡彦波杨志杰鹤的生物学行为初步研究及其保护宣传生命科 133 缪伊玲杨允菲人为活动对农村周围不同环境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学学院 134 张勋胡建松江河镇居民生活水平调查以及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与发展同行135 王新风肖洪兴走进五岳之尊 136 李晓红王昱水型社会建设 137 于棋刘颖东北师范大学首届公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城市 138 吴凯旋王升忠动态式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与环139 陈玉洁刘惠清构建农村“节水型”模式的探讨境科学 140 王晓红曹勇宏水价政策对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影响学院141 李宁曹勇宏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调研 142 孙方婷左斌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农民环保意识调查及环教科普实践14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理信息技术成果调研孙玮祺黄方臧丹 144 暑期返乡支教蔡娇娜葛飞 145 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冯倩倩房艳刚 146 吉林省桦甸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设计夏青刘艳军 147 长春市幸福指数的空间差异刘晨曦王昱 148 山地丘陵地区小城镇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喇嘛洞镇为例朱孟美李广全 149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查霍佳佳房艳刚 150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调查研薛婷王士君 151 吉林省镇赉县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朱精精李广全 152 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现状调查与评价何群曹勇宏 153 农村用地规模结构动态趋势的抽样调查与研究邱文婷赵伟 154 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难点和改进方法巴梦凡王昱 155 植被的热辐射特性研究刘宇赵云升156 暑期到碱厂中心小学挂职实习杜欣虹王向东157 大学生营养与健康调查王静雨殷秀琴 158 初高中校园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研究翟偲涵王宁159 长春市房地产开发中土壤保护问题的研究代华玉许林书160 关于各专业最理想发展方向的指导性调查张亢亢孔洁珺孙思瑶161 地区民族文化传播如何提升旅游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探究--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姜守斌传媒科学(挂职)学院162 在校大学生对东北电视娱乐节目的认知调查朱鑫蕾姜守斌 163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下处于教育分流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活动谢梦婷王屾校红烛志愿者协会 164 几地重点高校志愿者协会活动项目调研——以吉林省为中心,抽样调查冀、豫、鄂、川李明睿王屾校大学生 165 当代大学生科研现状调查研究丁瑞清居柏成科研中心。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系列专题讲座专题一、如何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目标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姜平问题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设计为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与此同时,还分学段、分活动项目分类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设计目标、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具体细化成可操作性的目标,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如何关注生成性目标呢?学习提要本专题主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具体设计的方法入手,阐述了如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确定目标的方法,以及将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具体化的基本策略。
通过本节的学习,教师们要掌握如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法:1、设计综合性目标的方法2、设计生成性目标的方法3、将总目标如何落实在学校目标设计中的方法4、将总目标如何落实在班级目标设计中的方法5、如何设计过程性目标的方法方法策略一、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特点,设计目标1、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特征,设计目标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是由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
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个人、社会、自然构成一个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同时,人的个性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研究都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要求能够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技能和经验,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二)二、研究性课程的目标研究性课程是基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学习基础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其总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高中阶段研究性课程的目标,特别要强调以下几个具体目标: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三、研究性课程的内容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的要求研究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应体现开放性、跨学科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因此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
指导青年教师案例第一篇:指导青年教师案例指导青年教师案例指导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及上课彝良县龙街中学马贤军2022年3月新学期的到来,我校迎来了几位实习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作为一位名叫张宗宪的青年实习教师的指导老师。
在我们相互认识的情况下,结合多年上课的经验首先告诉他的是应该如何备课及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从而我指导张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的几大误区及上课的主意方面。
首先是备课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
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
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
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
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
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
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先锋探索——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纪实2014年9月,国家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新政策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由文、理二种选择,变成六选三的二十种选择,使学生可以“凭优势智慧升学,凭强势智慧谋生”,让教育适合每一名学生成为可能。
但如何实现自主选择、科学选择,并通过自主选择提升学习的兴趣性与主动性,通过科学选择让学生去适合的学校,缓解千军万马追名校的现状,改变盲目填报志愿以至于学了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等现象,已经成为高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大胆探索,开设了旨在帮助学生幸福成长的生涯规划课程。
经过几年实践,建立了“长春青少年生涯发展指导中心”,确立了生涯规划“八大类课型”,并全面开课,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其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标本意义和迁移价值。
从2010年开始至今,长春市实验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做了整整4年。
4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遵循“发现自我、唤醒潜能、科学规划、助力成长”的生涯规划核心理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确立未来的职业理想和当下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
如今,第一批尝到生涯发展指导甜头的学子们已经站在高等学府的新起点上,开始为下一段人生旅程做着科学的规划。
2014级的新生们正体验着生涯教育的魅力,分享着生涯教育的成果。
走进长春市实验中学,校园、楼道、班级,每一目及之处,都会看到关于生涯规划课的宣传与展示。
教学楼的走廊墙壁已被各个班级“领养”成生涯规划墙,上面贴着每位同学的“学生自我评估与分析表”。
一名叫孟祥润的高一男生在表上对自己进行了评估,结果是自己属于“研究型”,气质类型是冷静、平和,职业理想是医生,不足是外语和生物还需要加把劲儿。
同时,选择了医生做职业,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爱心和耐心。
在四楼的一个教室里,张宇莹、肖朗昊、王慈三位学生正在做一份“职业测试”,“测试题很准的,很好玩儿,能测出我的性格、兴趣、潜能、职业倾向和价值观。
”王慈说。
这是一个真正有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园!在三年高中生活中,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已经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正如实验中学一位教师所说:“生涯规划教育课,是一场导游引领下的愉快的‘自助游’,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绘制自己梦想的蓝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设计路线,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艰辛却充满诗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探究能力、自主精神和迷人的性格魅力。
”在课时如此紧张的高中教育中,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呢?在与迟学为校长的对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必然选择2009年,学校招聘数学教师,迟校长极中意一名东北师范大学专业之冠的研究生。
然而,当她面对考官试讲时却涨红了脸,语无伦次,试讲草草结束。
事后了解到,原来她从小就不擅长表达,当年读师范也仅仅因为高考分正好够东北师大,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优势智慧在哪里?职业倾向是什么?结果大学毕业找工作屡屡碰壁。
“数学成绩能在东北师大研究生中排名首位,足以说明这个女孩的数学思维之好,如果选择研究型的会计师、计算机程序师等职业一定会是很好的人才。
但她偏偏选择了师范专业,从事了她最不擅长的社会型职业。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人引领她,找到她的优势智慧呢?”迟学为感叹道。
这段令人惋惜的插曲,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中,至少有四大原因让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门迫不及待的课程。
明确而适合的规划能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的现状是许多孩子用12年来提分数,却只用几天来选择人生。
很多孩子在高考分数公布当天才去考虑报考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这导致很多报错专业、入错行的孩子很难享受到职业幸福。
迟学为引用切斯特菲尔德的话说:“‘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但至少在他踏进一个充满迷津、曲折的岔路口时,携带一份由某些有经验的旅行家绘制的地图总还是需要的吧。
’作为校长,我觉得有责任帮学生画这样一张图,让孩子们更能看清未来的路。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生涯规划的字典里没有废材,只有选错方向、入错行的人才。
让每一个孩子去他们该去、喜欢去的地方,才是成全每一个孩子的好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人才合理分流,缓解教育的压力。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理智分流。
”迟学为对此深有同感。
社会的分工、孩子的禀赋千差万别,需要引领不同兴趣与潜能的人,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和职业。
使不同的人成为更不同的人,才能避免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名高中、名大学的独木桥,学校、家长总在试图把志趣与禀赋不同的人都送入“名校”,理智不可为,却偏偏去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痛苦的永恒根源。
实现合理分流需要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引领,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自主规划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从政十年重新回到学校,迟学为深深感受到“当下的学生学得被动,学得痛苦。
与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少了一台自主成长的发动机。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终身教育的长途跋涉中,我们太过关注每个阶段的名次,忽略孩子的终极目标与成长愿望,忽略了他们的责任与动机、兴趣与潜力、情绪与心态。
”迟学为不希望在自己的教育“领地”里,留给学生的只有灰色和沉重。
在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好教育—点亮幸福人生》里强调,好教育一定要能点启孩子的人生梦想,点燃成长的激情,生涯发展指导就是点启梦想、点燃激情的极佳途径。
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考改革后的必由之路。
规划的动因,不仅缘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需,也缘于高考改革的倒逼。
高考新政的核心就是“选择”二字,如高考学科选择数增加、由统一高考变成学术型大学与职业类大学的差异化考试等。
这就要求高中课程增加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潜能来选择分级分类的课程。
关键是学生要测试出各学科的潜能和禀赋,使自己的学科选择、优势智慧、高考志愿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
而要实现科学选择,就必须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基于以上原因,一场以“发现自我、唤醒潜能、科学规划、助力成长”为核心理念的生涯规划教育,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全面、有序地开展起来了。
十项教育行动全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行动之一: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
如何将规划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要以课程为载体。
为此学校开发了包含6大单元24个主题的教材《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则》。
该教材是在多年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生涯指导的成果,内容涉及一系列学生体验、感悟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生涯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志向。
教材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经有十多所学校在使用。
行动之二:培养专兼职教师,科学引领学生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生涯指导必须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并不断提升每一名班主任、老师、家长的规划力。
学校通过多元方式培训了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招募了志愿者,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性向分析、目标确定等。
同时聘请吉大、师大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师定期为学生上课。
并通过约谈式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家长了解规划的意义,使家长积极配合,将规划落到实处。
行动之三:建立青少年生涯发展指导中心。
2013年,长春市实验中学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长春青少年生涯发展指导中心”,从而将生涯规划教育推向了更为专业的领域。
2014年12月19日,指导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指导中心的启动,使生涯规划十项工程在一个更高起点上进一步实施和落实。
生涯指导中心由多元智能探索活动区、自我测评区、个体咨询区、高校展示区、生涯规划课程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等几大区域构成,全面服务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需求。
中心还设立了各大学的志愿者联络处,行业体验基地的联络处。
建立了模拟演播系统,为职业人物访谈、名家讲坛、职业体验、企业见习等活动录制视频,创建舞台。
立体化,全方位开展规划教育。
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吉林省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实践基地,东北师大骨干校长及现代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吉林省、长春市现代型教师的培训基地等,共建共享中心资源。
行动之四:确立规划课“八大课型”课程模式。
生涯规划课必须改变常规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内省、自我规划与自主改进。
规划课如何实施更科学?2010年至今,历经4年的发展与完善,长春实验中学确立了生涯规划课“八大课型”,分阶段、多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上生涯规划之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涯规划教育极闪亮的特色。
破冰课——人生规划需趁早。
通过专家讲座、规划师讲座、视频及微视频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需趁早的重要意义。
并以此为起点,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通过破冰课,同学们认识到从高中段的学习到专业和职业的选择,都必须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兴趣,学会理性地对待生活和未来。
测试课——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阶段,通过测试让孩子了解“我是谁?我有怎样的兴趣?我的人格特质是什么?我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做来实现?”等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探索自我,实验中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一起研发了《高中生涯指导测评系统》。
在这套系统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各种智能以及价值观等发展情况,还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寻找自己的职业选择、大学及专业。
通过科学量表的测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自我,规划人生。
励志课——让理想照亮未来。
通过开展杰出校友及励志人物的励志讲座、励志读书沙龙等活动。
让学生认识人的发展潜能、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在学习生活中不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迷失方向。
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到自我成长的美好。
访谈课——感悟与引领。
学生在规划及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通过对生涯人物、父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访谈等,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历程、社会经验及人生情感,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人生与职业理想,坚定信心,找到实现的路径和方法。
规划课——天生我材必有用。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金树人说:“人为自己设定目标,带出希望,所有之行为将凝聚在这个希望周围,人生才能活出意义来。
”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征求师长、专家、同学的建议等,确定发展目标,找出优势及不足,制定实施办法,填写阶段分析与评估表,以达到了解自我、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奋力践行的目的。
班会课——我的人生我做主。
确立规划目标后,能不能付出行动才是关键,客观地讲,有些人有这种自律性,有些人需要一些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