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43
语文学科教育学(课件)一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对象与范围:1 “语文”辨义“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语言文字语文=语言文章语文=语言文学语文=语言文化什么叫语文?说出来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在一起,就叫语文。
——叶圣陶2 语文教育的三种空间范围生活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学科语文教育划出界线与打通三种空间的必要性同样存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涅斯★第一编: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章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一辨析语文教育史上有影响的目的观1.“为应付生活之需”的目的观2.“学做人说”3.语文能力说叶圣陶先生指出: 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书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见《<国文杂志>发刊辞》张志公先生解释语文的实用目的:一是能读一般应用的书籍报纸,在语文方面没有障碍,二是能写一般应用文章,在语文方面没有显著的毛病,三是能运用工具书。
语文能力项目:听、说、读、写、思五方面听话能力:对言语的感知和记忆对言语的理解与组织对言语的反应和评价说话能力:语料与法则的内部储存能力言语的组织能力说话方式的抉择能力言语形式的表现能力体态语的应用能力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润色能力修改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詹姆逊指出:在过去的语言学中,或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观念,以为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工具,人则是语言的中心,但现代语言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当我们说话时,自以为自己在控制着语言,实际上我们是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
海德格尔指出:语言首先使人产生,使他进入存在。
一、语文教育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性质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工具性2、人文性基础功能:1、学习基础功能;2、精神奠基功能文化功能:继承和传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汲取民族文化包含的强烈的文化向心力目标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
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就不能脱离语境,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字、词、句,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例1:这个人很 ------ ( A 直率 B 坦诚),在这两个近义词中选哪个更吻合,要与上下文所描述的语境(即思想内容)一致。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例如:在学习《阿 Q 正传》时,学生体会阿 Q 的性格特征,就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页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