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重点和难点问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第一,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第二,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三,要不断深化改革,尤其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说服教育为主。
第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二)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第一,从国内情况看,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国际情况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三,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准确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地位。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
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
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
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
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部分本章综述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现实依据(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理想,中外不少学者先后提出过关于这方面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国家建设的各种主要关系,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社会稳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江泽民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共要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共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
这是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强调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面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倘若任由这些矛盾和问题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震荡和冲突,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掌握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内涵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历史上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1.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领袖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西方古代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的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
3.西方近代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一些西方国家还提出和实施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4.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神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 在《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
这个决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 D )
A、十六大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3.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D )
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4. 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C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利关系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下列哪个问题的新的探索( A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6.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C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 A )
A、社会主义的
B、共产主义的
C、福利社会的
D、田园牧歌式的
8.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D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发展先进文化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C )
A、党的领导
B、发展公共事业
C、制度建设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B )
A、党的基本路线
B、中国共产党
C、稳定的社会局面
D、广大人民群众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 D )
A、物质基础
B、政治基础
C、思想基础
D、社会基础
12.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B )的社会。
A、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共同发展、共同享有
D、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C )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D )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6. 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含义的是( D )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D、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
17. 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是( C )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消除自然灾害
D、生态良好
1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C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19.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C )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BCDE )
A、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CDE )
A、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B、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
3.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包括(ABC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政治文明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E、社会机制建设
4. 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 BCD )
A、实现广泛的基层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E、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发展
5.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诚信友爱的意思就是(ABCD )
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
B、全社会诚实守信
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D、全社会互帮互助
E、全体人民和睦平等
6.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充满活力的意思就是(ABCE )
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D、创造财富得到保护
E、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7.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安定有序的意思就是(ABCD )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E、社会保持平安稳定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ABCD )
A、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C、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D、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9. 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E )
A、市场主导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E )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11. 以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做法是(ABCD )
A、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B、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C、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D、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
E、进一步突出效率优先,为增加高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创造更好的条件
12.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AC )
A、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B、科学发展观就是指构建和谐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不一致的
E、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再提科学发展观就有点多余了
13. 下列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BCDE )
A、小康是纯经济指标,和谐是非经济指标
B、小康是和谐的基石
C、二者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
D、它们都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E、和谐社会是长远价值目标,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ABCDE )
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C、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D、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E、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5.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有(ABDE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
C、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各阶层、各党派、个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E、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CD )
A、公平正义
B、安定有序
C、共同建设
D、共同享有
17. 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体现了我们党(ABC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B、“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C、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
D、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