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作用探析(清末民初)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作用探析(清末民

初)

摘要: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称,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学子,而省会长沙中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长沙中学教育的独特现象是百年老校居多,而明德、长郡、广益(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又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百年名校出现于长沙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对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大。

关键词:清末民初;长沙百年名校;形成原因;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74-07

长沙,这座古老名城是点缀湘江的一颗璀璨明珠。“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坐落于城西的岳麓山下。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称,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学子,而省会长沙中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会发现一种独特现象:近现代中学教育中,百年老校并不多,而长沙就有明德、长郡、广益(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妙高峰(市十一中)、福湘(长沙市十中,今电子职专)、艺芳(长沙市田家炳实验学校)、行紊(市七中)、兑泽(长沙市六

中)等10多所。更为罕见的是:前6所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如今,这些名校均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全国有口皆碑。百年名校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长河中曾饮誉全国。为什么这么多的百年名校能够出现于长沙?百年名校对湖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有何推动作用呢?

一、抓住有利于建校兴学的历史机遇

湖南的中学教育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州中学(湖南最早的现代中学堂)成立到建国前夕,湖南普通中学特别是私立中学发展迅速,全省有321所中学,其中高中97所,初中224所,学生共11.5万余人。本文所重点探讨的6所百年名校都诞生于20世纪初,可谓湖南中学教育界的元老。这些名校的产生在于紧紧抓住了有利于建校兴学的两次历史机遇。

一是,湖南在维新变法开展时就引进了新式教育,虽然变法失败使教育成果受到损害,但因其所形成的教育近代化思想的暗流不可逆转。中学教育抓住了第一次建校兴学的历史机遇。

所谓教育近代化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历史过程。甲午战败后,湖南世风由夜郎自大到笃实求变,谭嗣同深有体会:“光绪二十一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转侧豁寤,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顿绥矣。”湖南在维新时期成为“全国最富朝气之一省”,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兴学热潮:建立新式学堂、变通全省书院章程、增设新

式学科。使湖南教育由传统的八股举业的课士教育模式向近代学校教育模式转型,由以培养人仕为目标的空疏之才到培养有宏大志向、有实学的真才转变。此时新式教育的推广者和热心倡导者呈现多层次化:在职官员、本地士绅及维新人士。且各主流阶层的关系较为融洽,这是当时湖南推广新式教育的特色,也是有利条件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湖南学政江标提倡新学,他与当时长沙颇有势力的主流士绅有师生情谊。王先谦虽然思想保守,但也主张学习西艺。江标与当时维新人士谭嗣同、樊锥、唐才常等的关系也很好。康有为在1898年上光绪《请开学校折》,特别提到中小学的教化之用,他认为“小学中学者,教所以为国民,以为己国之用,皆人民之普通学也”。新旧两派在是否推广新式教育的大方向上暂时能达成了一致。然而,围绕“中学”、“西学”和“体”、“用”,新旧两派已争论不休,在如何推广等具体操作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此时传统教育似乎又死灰复燃,有独占鳌头之势。但教育近代化历程一旦开启,就如洪水猛兽般不可遏制。台湾著名学者张朋园也说:“变法失败,新政虽告消减,惟西式教育得以继续。”新式教育已是一股伏流在暗自涌动,就等着有朝一日教育闸门的开启。

二是,清末“新政”为新式教育盖上了合法印章,为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有利时机。中学教育抓住了建校兴学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机遇。

湖南新式教育从开启到受挫,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时局的牵连。没有高层领导层的支持,湖南官绅兴新学之路将举步维艰。1 896

年,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的李端菜上呈《请推广学校折》,要求“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京师大学堂第一管学大臣孙家鼐也于1898年上奏《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重议开办京师大学堂。部分朝廷命官要求推广新学,为变法时湖南教育近代化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变法的失败,教育举措遭到官方扼杀。清廷并非痛恨推广新学,只是新学受到了变法的牵连。然而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朝统治可谓摇摇欲坠,当局被迫调整施政方针,废科举、兴新学的潮流再也不能遏止了1 1901年9月4日,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兴学诏书,“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省及之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 (1902)

在长沙人张百熙主持下,清廷颁布了第一个系统的学制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制定“壬寅学制”;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癸卯学制”;1905年政务部奏请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清末“新政”规定了教育宗旨、制度和行政机构等,新式教育在名义上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与推行,这是中国正式开始近代教育的标志。在废科举、兴学堂的大气候下,湖南掀起中小学兴学热潮。长沙百年名校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除长沙市第一中学在1912年创建外):明德中学、长郡中学、惟一学堂(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中学、雅礼中学分别创办于1903年、1904年、1905年、1905年、1906年。到1909年,全省中学接近50所,居于全国第二位。虽然湖南新式教育相对于京津和沿海地区“起步晚,但速度快”。“新政”使得湖南教育以新的面貌重新起步,“进入第一轮加速期”。

二、汇合各种内在因素形成合力效应

纵观当时背景,可以说中国的很多地区拥有相类似的办学条件。而长沙在当时只是一个省会城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远不及中国政治核心地带的京津地区;在经济上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也望尘莫及。可为什么长沙能够出现这么多所百年名校?显然,长沙中学教育由于汇合了各种内在因素,形成了合力效应,从而使名校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