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44
2020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讲解一第一部分:考试题型分析第二部分:考试重点讲解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①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著作——《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背·选择题】②最早分别解释“教”“育”的著作——许慎《说文解字》2.教育的概念:☆☆【背·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运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①例: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活性。
②例: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促进人的发展。
4.教育的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理解即可】5.教育的本质属性:☆☆☆【背·选择题-高频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质的规定性。
6.教育的社会属性:☆【理解·选择题——①②③重点理解】①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②历史性:每个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例:新中国成立时的教育不同于现在的教育。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生产性:教育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
⑤民族性:教育是在民族和国家中进行的。
7.教育的六个基本功能:☆【理解·选择题识记,材料题涉及】①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②负向功能;具有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③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④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
☆【背·选择题】⑤显性功能;⑥隐性功能;8.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选择题-②③常考高频】①神话起源论——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②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源于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法)桑代克(美)沛西·能(英)③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
1.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量力性
6.教学方法
语言: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
直观:演示参观
训练:练习实验实际作业实践
情感:欣赏情境
2.教学评价种类
实施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运用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
评价主体:外部内部
3.教学评价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4.影响遗忘的因素
材料性质材料位置材料数量记忆长久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态度5.复习方法
及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方法多样多种感官复习适量
6.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问题特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看不到可能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2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小学)模块一教育基础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教育来源于生物界,教育是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说教育来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来源于社会生产劳动,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含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活动,包括人们在学校、家庭与社会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
(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
(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
(6)形式的稳定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桥梁。
四、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五、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教育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具有原始性和单一性,没有阶级性。
2.古代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出现的条件:生产力条件、社会条件、现实条件。
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为“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五经”即《诗》(《诗经》)、《书》(《尚书》)、《礼》、《易》与《春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近现代社会教育(1)初等教育普遍实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政府干预教育。
(4)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
六、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确立理论(1)个人本位论教育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价值的高度发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020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目录模块一教育基础................................... ....... ....... . (2)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2)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6)三、教育研究方法................................................. (8)模块二学生指导.................................................. ....... .. 9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 ..9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3)三、学习 (14)四、品德与德育................................ ....... .. (16)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 ....... . (20)一、班级与班级管理 (20)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21)模块四教学实施......................................... ....... ....... (22)一、教学原则与方法.......................................... ....... (22)二、教学组织形式...................................... ........... . (24)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 (25)四、学习动机 (25)模块五教学评价............................................. . (27)模块六教学设计 (27)模块一教育基础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统考)考点精讲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基础这一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等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高频考点提要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慨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 至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阶段,该时期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见下表:1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秦汉至明清时期小学教育的相关重点内容见下表:续表2续表3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教育的等级性体现在统治者掌控着政权,社会地位决定了是否能接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