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
- 格式:pdf
- 大小:33.15 KB
- 文档页数:33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1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现象: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可能不同。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形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浮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物体沉浮现象: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总结物体的沉浮现象。
3. 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形状的关系。
4. 总结沉浮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物体沉浮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查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安全性和合作性。
观察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细致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和浮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和浮力有关。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沉和浮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 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沉和浮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球、盐水、清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沉和浮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讨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类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 )、( )等等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
看看,你们都认识吗?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实验要求:1.1号:领取2.2号:放回3.3号:记录4.4号:粘贴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生:书本是纸做的生:纸是木头做的生:枪是用金属做的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生:碗是用陶瓷做的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生:······二、研讨交流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塑料:轻、颜色多、光滑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橡胶——有弹性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布——柔软、能做衣服陶瓷——重、易碎、光滑三、聚焦课题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________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________于自然界?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1:自然界生2:草原、森林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课设计单元沉和浮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教课目的 :科学观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必定的标准。
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对物体沉浮做出展望,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要点 :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课难点 :帮助学生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邻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7 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 1 把,回形针10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
教课过程 :一、察看物体的沉浮:讲话: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调的呢?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察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现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察看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相同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察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
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察看它在水中是沉仍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想塑料块的沉浮。
再依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察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
二、察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以小石块为例,议论达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方 2 行“预测”、“原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学生独立达成其余物体的“展望”、“原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
小组领实验器械,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察看,达成实验记录表。
组织沟通:把我们的展望与实验结果对比较,展望正确的有哪些,展望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展望原由,想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要素有关呢?还可以够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一试其余身旁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要素作进一步的思虑。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和浮的概念,理解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沉和浮的概念1.1 引入沉和浮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沉和浮的定义。
1.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第二章:物体的沉浮2.1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第三章:影响沉浮的因素3.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第四章:浮力原理4.1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
4.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浮力原理,并应用浮力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第五章:应用与实践5.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沉浮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等。
5.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沉浮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沉浮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沉浮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参与,沟通交流,完成任务。
六、沉与浮的转换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沉浮状态变化。
教学内容6.1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否可变,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6.2 进行实验,如改变物体体积、增加或减少液体密度等,观察物体沉浮状态的变化。
6.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沉浮状态转换的原理。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沉浮状态的转换。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物体的沉浮状态转换现象。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1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沉与浮科学教案范文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沉与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反映了物体在液体介质中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沉与浮科学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沉与浮的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沉与浮的原理;掌握实验测量浮力的方法;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沉与浮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测量浮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示范与讲解结合,实验探究和讨论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堂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互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一些浮力和重力的现象,例如:漂浮物体、沉没物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沉与浮的物理原理和相关概念,包括浮力、密度等内容,并解释物体浮力与物体大小、形状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50分钟)3.1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一张浮力测量表格。
3.2实验步骤1)小组成员依次选择一个物体放入水槽中观察,记录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浮着、沉着、部分浸没等);2)小组成员使用浮力测量表格记录各个物体的浮力;3)小组成员计算并比较各个物体的密度。
3.3讨论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大小、形状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和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较高,乐于参与实验和观察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体沉浮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乐于合作分享,培养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设计实验,分析物体沉浮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沉浮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所需的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笔。
3.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液体底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