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21.28 MB
- 文档页数:63
山西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
春秋时代为晋国故地,因而简称"晋"。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流经全省19个县(市),流程965公里。
目前,山西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立方米,引黄入晋工程竣工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缺水问题,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向太原供水6.4亿立方米,向朔州、大同供水5.6亿立方米。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C之间。
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山西自然资源一、植物资源山西高等植物有160多科,3,000多种。
南部、东南部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地区。
山西省情知识点(一)引言概述: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文化名城之一。
本文旨在介绍山西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等方面内容。
正文内容:一、地理位置1.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0°20′—114°33′,北纬34°34′—40°44′之间。
2. 山西东临河北、河南两省,西毗陕西,南接河南,北靠内蒙古。
3. 山西总面积15.63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3600万。
二、历史文化1.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曾是晋、秦两汉、北魏、北宋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3. 山西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恒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经济发展1.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2. 山西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包括煤炭、电力、焦化等产业。
3. 山西的农业以小麦、玉米、苹果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四、旅游资源1.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山水风景、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
2. 山西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涵盖了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太原大同盆地等多个景点。
3. 山西的历史古迹如悬空寺、木塔寺、晋祠等,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五、传统特色1. 山西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梆子、评剧、山西腔等,独具特色。
2. 山西的传统工艺品有晋商牙雕、陶瓷制品、绳结工艺等,代表了山西独特的手工艺术。
3. 山西的传统节日如山西灯会、太原杏花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
总结:山西省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传统特色,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通过了解山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特征。
以下是对山西省自然人文特征的一些描述: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山西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东临山东省,南接河南省,西连陕西省,北界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使得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2.地势地貌:山西省地势复杂多样,地形由高原、山地和盆地构成。
其中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等山脉交错分布,地势起伏,给山西省带来了壮丽的山水风光。
3.气候条件:山西省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良好。
人文特征:1.历史文化:山西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山西省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了多个著名的王朝,如晋、北齐、北魏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平遥古城、雁门关、大同云冈石窟等,反映了山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2.文化传统:山西省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包括山西梆子、山西豫剧等各种戏曲表演形式。
同时,山西省还以运城杂技、晋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3.风俗习惯:山西人民有着淳朴而热情好客的传统。
在山西省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过年放烟花、结婚喜宴等。
这些风俗习惯保留了山西省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展示了传统华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4.美食特色:山西省有丰富的食物文化。
山西面食以刀削面、饸饹、软炸灌汤包等为代表,以面食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独特而闻名。
另外,山西还有著名的平遥牛肉、榆次大馒头、大同烧饼等特色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综上所述,山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特征。
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给予了山西省壮丽的山水景色,而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则构筑了山西省独特的人文氛围。
山西省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矿产一、地理条件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黄河中游的东岸,东临太行山,西靠吕梁山,北接内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与陕西省相望。
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
1.地形特点:山西省地势北高南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北部是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中部是太原盆地,南部是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2.气候特点:山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二、资源矿产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煤炭资源最为著名。
1.煤炭资源: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全省几乎每个市都有煤炭资源。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发热量高,被誉为“乌金”。
2.其他矿产:山西省除煤炭外,还有铁、铜、铝、锌、金、银、钼等多种金属矿产,以及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
3.资源开发:山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全省的主要工业部门。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
总结:山西省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资源矿产方面,山西省以煤炭资源最为著名,同时还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山西省的主要工业部门,近年来,山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
习题及方法:1.习题:山西省的地形特点有哪些?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山西省地形特点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山西省地形特点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习题:山西省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描述其气候特点。
解题方法:查阅课本中关于山西省气候类型的描述,分析其特点。
答案:山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3.习题: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如何?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描述,了解其分布情况。
山西省的地理知识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
以山西平面地图看,是一个斜长方形,由东北斜向西南,东西宽约 290公里,南北长约 550公里。
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脉很多。
山脉延绵起伏,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雄险巍峨。
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
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
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
山西境内河流很多,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
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宁武县,全长 761公里.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
桑干河、滹沱河。
漳河也发源于山西.汇入海河水系。
母亲河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
忻州、太侯、临汾、运城。
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
山西地理简介
山西省,简称“晋”,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北枕太行、南临黄河、东接黄河中游,西依吕梁山与陕西省接壤,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山西北部和东北部是长城内外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中部和西南部是黄土高原。
山西省内山脉主要有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和恒山。
太行山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山西全境,以太岳山为最高,海拔2195米;中条山在山西省西部与陕西省交界地带;恒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山西北部。
三大山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东西走向,主峰在山西省境内。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
东部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太行山是最主要的山脉;中部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左右;西部高原和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0%左右;中部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左右。
山西南北差异较大。
北部和东北部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西部与陕西省毗邻。
—— 1 —1 —。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
2023年山西省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馆陶县农民开始规模化养殖蛋鸡。
1998年,馆陶县在临近国道交会处建立禽蛋交易市场。
目前,该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
2023年,该市场迁址重建项目启动,将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植入智能物流、集中仓储、供应链金融等新元素。
据此完成1~3题。
1.1998年禽蛋交易市场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价格B.产业基础C.交通条件D.人口规模2.禽蛋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壮大,直接带动的产业有()①房地产业②养殖与饲料业③仓储与物流业④文化与旅游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新禽蛋交易市场植入新元素的主要目的是()①提升物流效率②提高交易价格③增加就业机会④扩大交易范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
如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
据此完成4~6题。
4.如图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5.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等级过低②线路过长③车流量过大④路口过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推测新国道通车后()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D.县城商业萎缩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
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莲花盆需要()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如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
山西都有哪些市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省地理座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
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名胜古迹历史名人众多。
1、太原(Tàiyuán)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2、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东经112 °15′~114 ° 15′ ,北纬39 ° 00′~40 ° 30′ ,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
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
总人口约331万(2011年)人口密度为226人/平方千米,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能源基地,国际较有影响力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024年山西省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
据此完成1~3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沿等高线分布B.沿溪流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D.沿公路分布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A.适应潮湿环境B.便于就地取材C.充分利用空间D.追求视觉美观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
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①均衡性②经济性③公益性④文化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
如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
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
据此完成4~5题。
4.如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A.Ⅲ和ⅠB.Ⅳ和ⅠC.Ⅱ和ⅢD.Ⅳ和Ⅱ5.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②提升建筑物质量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
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如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
2024年山西省地理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C、地球自转的周期与公转的周期相同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2、关于我国地势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B、地势分布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C、地势起伏较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D、地势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部差异3、下列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B.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C.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D. 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4、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C.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5、关于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河流源头通常形成河漫滩B. 中游地区常见三角洲地貌C. 下游地区多见峡谷地貌D. 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侵蚀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上游以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中下游则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6、下列哪种现象最能体现地球内部热力作用?A. 海陆风B. 地震的发生C. 河流沉积作用D. 冰川侵蚀作用7、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高原、山地为主B. 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C. 南部地区以高原、丘陵为主,北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D. 东南沿海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8、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类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 西部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 南部地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D. 北部地区主要为寒带气候9、下列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溯源侵蚀导致河流长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