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煤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52
一、煤炭混配原理1.煤炭混配的意义自从2012年我国的煤炭企业受到冲击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就开始重视煤炭技术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希望以此来降低煤炭的生成成本以及经营的成本。
在企业大力推进的过程中,煤炭混配技术能够降低煤炭的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通过比例优化来满足用户以及市场的需求。
在如今的形势下更是如此,炼焦煤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而进入了低生产期,而焦煤一直是比较稀缺的煤种,因此在这些原因的冲击下,能够对资源丰富以及优质的煤进行重新比例的分配,这是煤炭企业新的生存以及发展的根本。
在我国的煤炭储量中,焦煤储量仅占煤炭总储量的26.25%,其中强粘结煤资源稀缺,肥煤和焦煤储量分别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3.37%和6.20%。
因此为了节约成本,在炼焦煤混配的过程中,增加高硫、低粘结甚至粘结为零的煤种能够为煤炭企业减少更多的成本。
在婚配的过程中,遵循高热值与低热值、高硫与低硫、高灰与低灰动力煤的混配,这样既可以满足电厂入炉煤的要求,也可以避免浪费,最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煤炭混配的流程把从市场上采购来的煤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市场上及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混配,在混配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混配的原则,然后相关的混配者在对其进行科学的比例进行试验配比,最终再根据客户的需求加入一些添加剂,如燃煤催化剂等,最终形成符合市场客户需求的配煤产品。
3.煤炭混配的原则在煤炭混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如应该遵循产率最大的原则,在选择一些煤进行配比的时候,应该要判断此种煤是否可以进行混合入洗;要遵循需求指标的原则,在将煤混合后,一定要取产看煤是否符合混煤后的灰分、硫分等要求;还要遵循媒质稳定的原则。
在进行煤炭混合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所使用的煤质尽可能使均匀的,稳定的;还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进行混配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一些优质的、比较稀缺的煤挑选出来,并且谨慎使用,可以多多对一些医德而且劣质的煤进行配比,一定要遵循在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还要遵循在混配过程中的可随机调整原则。
第二章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煤结焦过程的一般规律如《煤化学》所述,本章以室式炼焦工艺为对象,阐述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的特点,进而讨论配合煤质量指标、配煤原理与焦炭质量预测。
第一节,尽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单向供热、成层结焦;二是结焦过程中的传热性能随炉料状态和温度而变化。
基于此,炭化室内各部位焦炭质量与特征有所差异。
一、温度变化与炉料状态1.成层结焦过程- 炭化室内煤料热分解、形成塑性体、转化为半焦和焦炭所需的热量,由两侧炉墙提供,由于煤和塑性体的导热性很差,使从炉墙到炭化室的各个平行面之间温度差较大。
因此,在同一时间,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炉料因温度不同而处于结焦过程的不同阶段(图2-1右),焦炭总是在靠近炉墙处首先形成,而后逐渐向炭化室中心推移,这就是“成层结焦”,当炭化室中心面上最终成焦并达到相应温度时,炭化室结焦才终了,因此结焦终了时炭化室中心温度可作为整个炭化室焦炭成熟的标志,该温度称炼焦最终温度,按装炉煤性质和对焦炭质量要求的不同,该温度为950~1050。
2.炭化室炉料的温度分布√在同一结焦时刻内处于不同结焦阶段的各层炉料,由于热物理性质(比热、热导率、相变热等)和化学变化(包括反应热) 的不同,传热量和吸热量也不同,因此炭化室内的温度场是不均匀的。
图2—1左给出的等时线,标志着同一结焦时刻从炉墙初炭化室中心的温度分布;图2—1的等时线也可改绘制成以离炭化室墙的距离x和结焦时刻τ为坐标的等温(t)线(图2—2) 或以t-τ为坐标的等距线。
在图2—2中,两条等温线的温度图2一l 不同结焦时刻炭化室内各层炉料的状态和温度(等时线).图2-2 炭化室内炉料等温线差为Δt,两条等温线间的水平距离为时间差Δτ,垂直距离为距离差Δx。
Δt/Δτ表示升温速度,Δt/Δx表示温度梯度。
综合图2-1和2-2可以说明如下几点:1)任一温度区间,各层的升温速度和温度梯度均不相同。
自动化配煤工作原理
自动化配煤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技术,实现对煤炭矿山中的配煤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和控制的一种工作方式。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和仪表设备采集煤炭矿山内的相关数据,包括煤炭的品种、质量、产量、库存量、运输状况等信息。
2. 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给计算机控制系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 数据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算法和模型对煤炭的质量、产量、库存等进行预测和评估,同时结合供需情况进行优化调度。
4. 作业指令生成: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计算机控制系统生成相应的作业指令,包括煤炭的配比、运输路径、装载方式等。
5. 控制执行:作业指令通过控制系统传输给具体的设备和机械,包括输送机、破碎机、筛分机等,实现煤炭的分选、配比和运输等工作。
6. 反馈监控: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煤炭的运输情况等,不断调整和优化配煤过程,并实时反馈相关信息给操作人员。
通过自动化配煤,可以提高煤炭的配比精度和生产效率,减少
人工操作的误差和劳动强度,提升矿山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水平。
同时,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配煤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炼焦配煤技术与方法一、配煤原理1、胶质层重叠原理: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地搭接,这样可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炭的结构均匀。
其中典型的方法是“J法”配煤技术。
“J法”配煤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经济、随机确定各种最佳(实用)配煤方案的新技术,以“煤的粘结能力测定法”为基础,以煤与焦相互统一变化规律为依据,准确预测焦炭强度,按Jb-Vdaf “米” 字形配煤图及其原则进行操作,评估煤质,确定“主导煤”,辨明“添加剂煤”和“填充剂煤”,用简易“优选法”确定配煤比,定出配煤方案。
2、互换性配煤原理:焦炭质量取决于炼焦煤中的活性组分、惰性组分含量及炼焦操作条件。
单种煤的变质程度决定其活性组分的质量,镜质组平均组最大反射率是反映单种煤的变质程度的最佳指标。
目前应用煤岩学指导配煤,很多焦化厂都有自己的配煤方案,但一般都是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反射率直方图及镜惰比三个参数作为煤岩学配煤参数。
根据互换性配煤原理,当配煤有较强粘结性时,加入一定量焦粉或无烟煤有利于焦炭质量提高,回配3%〜5%的焦粉代替瘦煤炼焦,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同样煤质情况下不添加粘结剂,要保证焦炭质量,焦粉的细度至关重要。
3、共炭化原理:煤中加入非煤粘结剂进行炭化,称为共炭化。
共炭化研究为采用低变质程度弱粘结煤炼焦时选用合适的粘结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加入有机渣油?塑料类?橡胶类?沥青等与煤共炭化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解决当前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400°C下将废塑料与煤焦油沥青共热解,收集热解油和气体产物,反应所得的残余物与弱粘结煤共焦化能提高其结焦性。
二、配煤的意义和原则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对冶金焦质量要求的提高及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用单种炼焦煤来生产焦炭己不可能,必须采用多种煤配合炼焦。
配煤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煤,均匀的、按适当的比例配合,使各种煤之间取长补短,生产出优质的冶金焦,并能合理的利用煤炭资源,增加炼焦化学产品。
自动配煤机原理自动配煤机是一种用于燃煤发电厂、工业锅炉等燃烧设备的自动化设备,其原理是根据燃烧系统的需求和煤炭质量参数,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传感器设备,实现对煤炭的配比、供给和控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自动配煤机的工作原理。
1. 煤炭质量分析:自动配煤机首先对进料的煤炭进行质量分析。
通过使用一系列传感器和仪器,例如红外光谱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湿度传感器等,可以获取煤炭的热值、灰分、硫分、水分和粒度等参数。
2. 数据采集和处理:采集到的煤炭质量参数将被传输给自动配煤机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通过计算和处理这些参数,以获取煤炭的综合质量评估,如热值指数。
3. 需求分析:控制系统还会获取燃烧系统的负荷需求和性能要求,包括燃烧器的温度、压力和氧含量等。
这些参数将用于确定煤炭的最佳配比。
4. 配煤计算:基于煤炭质量分析和燃烧系统需求,自动配煤机将进行配煤计算。
该计算包括确定所需煤炭的种类、比例和供给量等。
这可以通过使用模型算法、优化技术和实时反馈控制来实现。
5. 煤炭供给:一旦完成配煤计算,自动配煤机将控制煤炭供给系统,以按照计算结果提供正确的煤炭种类和量。
供给系统通常包括输送带、喂煤器和传送管道等设备,确保煤炭顺利送入燃烧系统。
6. 反馈控制:自动配煤机的控制系统会持续监测燃烧系统的工作状态和煤炭燃烧效果。
通过传感器和仪器,收集燃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炉温、烟气成分和排放物浓度等。
这些数据将用于实时调整煤炭的配比和供给,以优化燃烧效率和环境性能。
7. 系统优化:自动配煤机通过不断的反馈控制和数据分析,可以对煤炭的配比和供给进行优化。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燃烧效果和负荷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排放。
8. 故障检测和维护:自动配煤机还具有故障检测和维护功能。
通过监测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和性能,自动配煤机可以及时检测到故障或异常情况,并向操作员发送警报或自动停机。
此外,系统还可以提供故障诊断和维护建议,以便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修复和保养。
中间相配煤原理
配煤原理是炼焦煤的一种处理方法,旨在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煤种,以达到改善焦炭质量、提高炼焦效率、降低能耗等目的。
其中,中间相配煤原理是一种常用的配煤方法。
中间相配煤原理主要是利用不同煤种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相的特性来进行配煤。
在炼焦过程中,不同煤种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结构的中间相。
这些中间相的生成和演化会受到温度、压力、加热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煤种,可以控制中间相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改善焦炭的结构和性能。
中间相配煤原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煤种的性质和用途,将其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进行加热和炼焦处理。
在加热过程中,不同煤种的中间相会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混合的中间相结构。
这种混合的中间相结构可以改善焦炭的强度、耐磨性、抗碎性等性能,从而达到提高炼焦效率、降低能耗等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间相配煤原理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煤种的选择、配比、加热条件、炼焦条件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配煤效果。
煤岩配煤的基本原理鹤壁市天源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煤质分析仪器的发源地和主要生成地之一,已有四十余年历史。
公司拥有完整的精密电子仪器,生产设备和实验手段并且公司己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我公司“天源牌”产品主要有:全自动量热仪、马弗炉、工业分析仪、测硫仪、快速自动测氢仪等数十种产品。
配煤技术途径很多,60年代初周师庸等就已论述过关于配煤技术途径及其发展趋向。
至今日,随着煤质基础工作的深入和配煤技术的发展,一致公认科学配配煤离不开煤岩学。
目前各国开发的配煤技术,凡是论证比较充分、效果比较良好的,很少不与煤岩学有关系。
我国传统的配煤技术是以现行的煤分类为基础的。
而煤岩配煤与我国现行的煤分类无关。
煤岩配煤的若干基本原理:1、煤不是均一的物质。
把煤的有机物质按其在加热过程并产生活性键的物质视为有粘结性的活性成分;加热不能融熔的、不产生活性键的视为没有粘结性的惰性成分。
这种划分完全是根据试验结果得出的,即根据煤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用显微镜得出的结果。
镜质组和稳定组是活性组分,丝质组是惰性组分,半镜质组介于二者之间。
2、各种活性组分的质量不是均一的。
这可用反射率分布图来表示。
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差别很大,即使同一种煤,所含活性组分的质量也有差别,如同一种煤的镜质组和稳定组。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是决定炼焦煤性质的首要指标。
3、惰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同是配煤中不可少的成分。
惰性组分缺少和过剩都对配煤炼焦不利,都会导致焦炭质量下降。
确定一种煤的性质,主要视反射率、反射率分布和惰性成分含量而定。
4、成焦过程中,煤粒之间是通过界面反应、键合而连结起来的。
当然也有物理结合的过程,但不是互熔而形成均一的焦块。
城博的配煤基本概念一、前言城市煤气化是一种能源利用方式。
在燃煤锅炉中,通过高温氧化反应将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然后再将气体输送到用户处供应热力和电力。
城博的配煤是指在城市煤气化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原料进行合理搭配以满足生产需求的技术。
二、城博的配煤原理城博的配煤原理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原料特点和生产需求,在保证生产安全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选取合适比例进行混合使用。
其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 燃料特性:包括挥发分、灰分、水分等指标,不同种类的原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2. 燃料成本:不同种类的原料价格差异较大,在进行混合使用时需要考虑成本问题。
3. 生产需求:包括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要求。
三、城博的配煤流程城博的配煤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原料采购:根据生产需求和市场情况选择适当比例的原料进行采购。
2. 原料分析:对采购的原料进行化验分析,确定其燃料特性,为后续混合使用提供依据。
3. 原料混合:按照一定比例将不同种类的原料进行混合,在保证生产安全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预期效果。
4. 热解反应:将混合后的原料送入煤气化炉中进行高温氧化反应,得到可燃气体。
5. 气体净化:对得到的可燃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6. 能源利用:将净化后的可燃气体输送到用户处供应热力和电力。
四、城博配煤技术城博配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原料选择:根据生产需求和市场情况选择适当比例的原料进行采购。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原料特性、成本等因素。
2. 混合比例:根据不同种类的原料特性和生产需求,在保证生产安全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选取合适比例进行混合使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混合比例的调整和控制。
3. 热解反应:将混合后的原料送入煤气化炉中进行高温氧化反应,得到可燃气体。
在热解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速率等参数,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4. 气体净化:对得到的可燃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在净化过程中需要注意设备运行状态和操作规范,以保证净化效果和生产安全。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炼焦学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P60配煤原理 P63炼焦煤料的预处理 P87配煤质量与控制 P107展望 P124配添加物炼焦 P124配煤原理配煤原理是建立在煤的成焦机理基础上的,迄今为止煤的成焦机理可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类是以烟煤的大分子结构及其热解过程中由于胶质状塑性体的形成,使固体煤粒黏结的塑性成焦机理。
据此,不同烟煤由于胶质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导致黏结的强弱,并随气体析出数量和速度的差异,得到不同质量的焦炭。
第二是基于煤岩相组成的差异,决定煤粒有活性与非活性之分,由于煤粒之间的黏结是在其接触表面上进行的,则以活性组分为主的煤粒,相互间的黏结呈流动结合型,固化后不再存在粒子的原形;而以非活性组分为主的煤粒间的黏结则呈接触结合型,固化后保留粒子的轮廓,从而决定最后形成的焦炭质量,此所谓表面结合成焦机理。
第三类是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中间相成焦机理,该机理认为烟煤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各向同性胶质体中,随热解进行会形成由大的片状分子排列而成的聚合液晶,它是一种新的各向异性流动相态,称为中间相,成焦过程就是这种中间相在各向同性胶质体基体中的长大,融并和固化的过程,不同烟煤表现为不同的中间相发展深度,使最后形成不同质量和不同光学组织的焦炭。
对应上述三种煤的成焦机理,派生出相应的三种配煤原理,即胶质层重叠原理,互换性原理和共碳化原理。
炼焦煤料的预处理焦炭质量取决于炼焦煤的质量、预处理工艺和炼焦过程等三个方面,当炼焦用的配合煤既定的情况下,炼焦煤料的预处理对改善焦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展望预热煤炼焦工艺具有显著地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今后发展有如下趋势:1.改进预热煤装炉方法,提高可靠性,防止烟尘外逸,并减少装炉过程粗煤气带出炭化室的煤粉;2.改善炭化室结构和材质,以适应预热煤炼焦时产生的较大膨胀压力和较高结焦速度;3.实施煤预热与干熄焦的结合,以利用干熄焦获得的废热用作煤预热的热源,以进一步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