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商务礼仪称谓礼仪要点_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商务礼仪最基本的作用是“减灾效应”:少出洋相、少丢人、少破坏人际关系,遇到不知事情,最稳妥的方式是紧跟或模仿,以静制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礼仪称谓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目录商务礼仪称谓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商务会议中社交礼仪的差异商务礼仪称谓礼仪(一)称呼正规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
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行政职务。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
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
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
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
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5.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
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二)称呼之忌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称呼。
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绰号。
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3.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4.简化性称呼。
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
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返回目录接打电话礼仪1、接电话时,首先自报家门。
如:您好,这里是__ 公司,请问您找哪一位?2、打电话时,首先要说出自己是谁,有什么事,然后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
3、打长途电话时,要问对方身边是否有座机电话。
4、电话记录应做到“5W”。
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事)、where(什么地点打来的)、who(谁打来的)、how(怎么处理的)。
生活中常用的称呼礼仪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称谓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呼礼仪常识与注意事项(优秀)称呼礼仪是指在与他人交往时正确使用称呼的一种文化习俗。
正确的称呼不仅能够展示我们的教养和修养,还能够增进友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称呼礼仪的常识和注意事项。
1.尊称和敬称:在与长辈、上级、尊贵的人等交往时要使用尊称和敬称,比如“阿姨”、“叔叔”、“老师”、“总裁”等。
这样做可以表达我们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2.年龄称呼:根据对方的年龄来称呼,可以显示出我们对年长者的尊重和对年幼者的关怀。
比如,对年长者称为“叔伯”、“阿姨”、“爷爷”、“奶奶”,对年幼者称为“小朋友”、“孩子”。
3.职称称呼:对于职业人士,应该使用正确的职称来称呼。
比如,对医生称呼为“医生”、“教授”、“博士”,对警察称呼为“警官”,对军人称呼为“将军”、“上校”等。
4.称呼陌生人:对于与自己不熟悉的人,应该使用一般的称呼。
比如,对男性可以称呼为“先生”,对女性可以称呼为“女士”,避免使用太亲昵的称呼。
5.称呼共事者:在职场中,根据职务和关系来称呼同事和上下级,表达出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
比如,对同事称呼为“同事”、“同僚”,对上级称呼为“经理”、“总监”等。
6.称呼亲属:对于亲属,应该使用亲切的称呼,比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
若对方喜欢外号或昵称,可以尊重对方的喜好,称呼他们喜欢的称呼。
7.注意细节:在使用称呼时要注意细节,比如对方的性别、婚姻状况、职位等。
避免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而使用不当的称呼,造成尴尬和冒犯。
8.询问称呼:当我们不确定对方的称呼时,可以礼貌地询问对方的意愿。
比如,可以问“请问你更喜欢被称呼为先生还是阿姨?”这样可以避免犯错和冒犯对方。
9.不乱用称呼:使用称呼时要谨慎,不要随意乱用称呼。
不要轻易称呼别人的名字或外号,除非对方亲自告知或已经有了一定的亲近关系。
10.随时调整: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发展,对方可能会要求调整称呼方式。
应积极地响应对方的要求,遵循对方的愿望,保持互相尊重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仪称呼大全
在不同的场合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仪称呼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称呼:
1. 亲属:
- 爸爸:父亲、老爸、老爷子、爹地
- 妈妈:母亲、老妈、老太太、娘亲
- 儿子:小子、孩子、儿童、小朋友
- 女儿:丫头、姑娘、小姐、宝贝
2. 长辈:
- 爷爷:祖父、老公公、老家伙、老爷爷
- 奶奶:祖母、老婆婆、老太太、奶奶
- 外公:外祖父、老外公、老爷子、外公
- 外婆:外祖母、老外婆、老太太、外婆
3. 朋友:
- 兄弟:好兄弟、哥们儿、铁哥们、兄弟
- 姐妹:闺蜜、姐们儿、铁姐们、姐妹
4. 上级:
- 老板:领导、上司、大佬、老板
- 主管:经理、领导、大哥、主管
- 老师:教师、导师、先生/女士、老师
5. 客户/合作伙伴:
- 先生/女士:客户、合作伙伴、先生/女士、您
6. 不同职业的尊称:
- 医生:医生、大夫、医师、医生
- 警察:警官、民警、警员、警察
- 律师:律师、辩护人、法律顾问、律师
请根据具体的情景和对方的身份进行恰当的称呼,以表达尊重和友好。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在社交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如何称呼对方是一项必须要遵守的礼仪规范。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的存在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对社交秩序的维护。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些规则和忌讳。
1.礼貌尊重:称呼对方时应使用适当的尊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例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对于长辈,可以使用亲戚称谓、姐姐、叔叔等。
2.熟人关系:对于亲朋好友、同事等关系密切的人,可以使用亲昵的称呼,如小明、小红等。
但要确保对方接受这种称呼,避免得罪他人。
3.地位称呼: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学术讲座等,应根据对方的职位或地位使用相应的称谓,如教授、主任、总经理等,以示尊重。
4.学生称呼:学生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应该尊重教师和辅导员等地位的人员,使用尊称如老师、导师等。
5.正式场合称呼:在正式场合,如婚礼、庆典等,应使用尊称,尊重主办方或者来宾的身份地位。
例如,新郎的父母应称为新娘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宾客之间可以使用先生、女士等。
称呼的忌讳:1.私称: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往时,尽量避免使用私称,如小鱼、小熊等,这样会给对方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应该使用对方的姓氏、尊称或者称谓。
2.随意更改称呼:对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使用了一些称谓或称呼,应该尽量遵循对方的称呼,并在对方表示同意后才能更改。
私自更改他人的称呼可能会导致尴尬或不悦。
3.陌生人称谓: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应尽量使用尊称,如先生、女士等。
避免使用对方的名字,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对方感觉过于亲近或者无礼。
4.对称呼不确定的人使用称谓:当无法确认对方的性别或者职位时,应使用中性的称呼,如亲爱的客户、尊敬的领导等。
避免直接使用先生或女士,以免冒犯对方。
5.拼错或读错姓名:在称呼对方时,应确保姓名的准确性。
拼写错误或读错对方的名称可能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尊重或不在意对方。
总结起来,称呼的规则和忌讳在于维护社交交往的正常秩序和对他人的尊重。
遵循这些规则,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传递出自己的礼貌和尊重之心。
称呼的方式举例如何正确地称呼他人作为一种社交礼仪,称呼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的称呼方式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地称呼他人。
一、在正式场合中的称呼方式1. 称呼老师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使用“老师”或“教授”等专业性称谓。
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下与老师交流,则可以使用“先生”、“女士”等普通性称谓。
2. 称呼领导在企事业单位中,员工应该尊重领导。
对于职务较高的领导,可以使用“总经理”、“董事长”等专业性称谓;对于职务较低的领导,则可以使用“部门经理”、“主管”等通用性称谓。
3. 称呼客户在商务场合中,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对于客户,应该尽可能使用其真实姓名,并加上尊敬词如“先生”、“女士”。
二、在非正式场合中的称呼方式1. 称呼朋友在平时与朋友交往时,可以使用“哥们”、“兄弟”等亲密性称谓。
对于女性朋友,则可以使用“姐妹”、“闺蜜”等称呼。
2. 称呼长辈在与长辈交往时,应该尊重长辈,使用“爷爷”、“奶奶”等亲属关系称谓。
对于非亲属关系的长辈,则可以使用“阿姨”、“叔叔”等通用性称谓。
3. 称呼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时,应该使用普通性称谓如“先生”、“女士”。
如果是同龄人,则可以使用“同学”、“同事”等称呼。
三、注意事项1. 尽量不要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除非你与对方有足够的熟悉度或已经得到了对方的许可。
2. 不要随便给别人起外号或绰号,以免冒犯到对方。
3. 在使用英文称呼时,应该注意其适用场合和含义。
例如,“sir/ma'am”适用于正式场合,“mate/buddy”适用于非正式场合。
4. 不要根据外貌、肤色、国籍等因素随意给别人起名字或称呼,以免引起歧视。
总之,正确的称呼方式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
只有我们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称呼礼仪的原则和基本礼仪介绍推荐文章个人基本礼仪包括什么热度: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及礼仪知识热度:丧事基本礼仪知识和具体禁忌事项热度: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热度:小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热度:称呼是我们的一种常见的,那么你们知道称呼的礼仪原则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称呼礼仪的原则,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称呼礼仪的原则①礼貌原则。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尊崇原则。
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适度原则。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
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称呼基本礼仪一、职称型如:"你好!李总","你好!赵董事长".....。
二、名字型如:"你好,Peter"。
当你是第一次到一家公司时,要多留意一下他们公司的职员是怎么称呼他们的上级的。
如果他们称:"你好!李总",你也要这样称呼。
如果他们称:"你好,Peter,你就要称:"你好!李总"。
三、进进练习要多练习一下,当你跟你的你合作伙伴见面握手时,你要说:"你好!李总,我是某某,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
递名片时要双手递上,并且有字的一面要顺着对方,以便对方观看,眼睛要平视对方。
握手的力度要适当,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
办公室称呼的礼仪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不同的同事或上下级进行交流,这时候称谓的使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正确的称呼不仅可以表达出尊重和礼貌,同时也可以彰显出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办公室称呼的礼仪问题。
一、称呼的种类及使用在办公室中,常用的称呼有先生、小姐、女士、同事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场景和称呼的使用:1.和同事交流:可以使用“同事”、“姓加职位或工作内容”的方式,如“张经理、王助理、李财务”等;2.与上级交流:可以使用职务称呼或者“先生/女士/小姐”,如“王总、刘主任、小李先生”,但是尊称对方的实际职称更为恰当;3.和客户或外界人员交流:可以使用“先生/女士/小姐”,如“张先生、李女士”,或者对方的姓名进行称呼。
二、尊称的使用在办公室中,对于长辈、上级以及体面的客户等人士,我们应该使用更为恰当的尊称,以此体现出尊重和礼貌。
一些常见的尊称如下:1.长辈或者前辈:可称“大爷、大娘、大叔、大阿姨、老先生、老师傅”,等等。
2.上级或者老板:可称“先生/女士”、“总裁/总经理/董事长/主任”等,根据实际职务而定。
3.酒店客人或高级来访者:可称“贵宾、尊敬的客人”。
三、称谓的转换在工作场合中,有些称呼需要灵活转换,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需求和示例:1.公司办公会议:在开会时,可以选择一个人发言并开始演讲。
一般来说,最好在发言前询问其他人是否愿意被称为姓名、职务或姓氏加上先生/女士/小姐。
2.给上级或客户写电子邮件:在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在收件人或抄送人中使用尊称,如“小刘主任,您好”,或者“尊敬的李先生,您好”。
3.团队合作研究:在一起工作时,我们可以使用昵称或名字名称,“阿伟”、“阿华”、“小杨”等,特别是在工作的紧密型团队中。
四、称呼的注意事项在办公室中使用称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了解对方的实际职位或个人偏好,选择相应的称呼,并避免称呼错误或冒犯。
称呼的基本原则有称呼礼仪的原则是什么你了解称呼礼仪的原则是什么吗?称呼礼仪在生活中是最常用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称呼礼仪的原则、要点是什么。
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称呼礼仪的原则是什么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称呼礼仪吧。
称呼礼仪的原则是什么1称呼的原则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
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
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①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适度原则。
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
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称呼礼仪的原则是什么2称呼的方式称呼的方式有多种:姓名称呼———如“张三”、“李四”、“王娟”等。
姓名称呼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否则,就应将姓名、职务、职业等并称才合适,如“张三老师”、“李四处长”、“王娟小姐”等。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不仅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而且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使用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1、礼貌称呼:(1)使用礼貌称呼能反映一个人养成的习惯和教养,是一种礼貌行为。
应尊重他人,上下礼貌,使用恭敬的称谓。
(2)一般礼貌的称呼讲究的有“老师”、“同学”、“尊敬的领导”、“朋友”等等。
(3)除此之外,还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年龄及身份使用恰当的名称,如尊敬长辈、尊称年长者、遵照礼规称谓长辈等都应与其间保持正确的礼仪。
2、恭敬称呼:(1)一般情况下,面对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应使用恭敬的称呼来表达敬意:如各种行政领导、国家领导等。
(2)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应恰当的尊称:如“大人”、“阁下”、“贵客”等,言谈中宜把握分寸,不可轻易称领导为某某,以示恭敬。
3、家庭成员称谓:(1)家庭之间有严格的辈分界线,家庭成员之间应使用相应的称呼,如“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堂兄弟”等。
(2)年龄相当的一般称“阿姨”和“大伯”,如果父母双亡或有特殊情况,应依据社会习俗或家规有针对性的称呼。
4、同学称谓:(1)同学之间彼此称呼,一般最常用的是“同学”,或者“表弟”、“表妹”、“师兄”等称谓。
(2)同学之间寒暄要保持礼貌,如果年级中有女性,男生一般都使用“姐(妹)”的网络称呼来称呼她们,表现出尊重与礼貌。
5、其他礼貌称呼:(1)在生活中,应注意用礼貌的称呼,以免冒犯别人,如“先生”、“太太”、“老师”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语言礼貌行为。
(2)对于朋友之间的交谈,尽量是尊称朋友的名字,除了要表达友谊之外,还可以体现尊重与礼貌,维护彼此的关系。
(3)还有一些其他专业术语的呼谱,如在公司内,有“部长”、“副部长”等,尽量遵守这些习俗,以表示尊重。
总之,使用礼貌称呼既有必要性,又是尊重对方的一种礼貌行为,应注重礼仪,也是让人群和谐共处的重要遵循。
称呼礼仪常识与注意事项(精品)称呼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予以尊敬和体谅的一种表达方式。
正确的称呼礼仪不仅可以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还可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下面是一些关于称呼礼仪的常识和注意事项。
一、使用尊称1.年长者:对年长者应使用尊称,如“先生”、“女士”、“阿姨”、“叔叔”、“爷爷”、“奶奶”等。
2.职称:如果对方有职称、职位,应该尊称并加上职位,如“教授”、“主任”、“总经理”等。
3.姓氏:如果对方姓氏是你的长辈、师长,可以直呼其姓氏,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加上尊称较为礼貌。
4.民族特殊称谓:在尊重他人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前提下,对不同地区和民族,要适当使用其传统的尊称。
二、避免错误称呼1.使用对方姓名: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尊称或者职称,避免直呼其名。
尤其是与上级、长辈或者陌生人交往时,不宜直呼姓名。
2.避免称呼太亲密:对年长者或者职位高于己的人在称呼时不宜过于亲昵,以免给对方带来不适。
3.询问对方喜好:如果对方没有明确告知或者你不确定如何称呼的时候,可以适时询问对方的喜好。
三、注意事项1.注意场合和环境: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对人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尽量遵守相关礼仪规定。
比如在正式的场合,应该使用尊称;而在私人交往或者亲密闺蜜之间,可以使用更为亲切的称呼。
2.倾听对方的自我介绍:当初次接触对方时,尽量倾听对方自我介绍,对方一般会表明自己习惯的称呼方式。
3.尊重他人选择:如果对方提出自己喜欢其中一种称呼,应该尊重其选择,并且尽量按照对方的喜好称呼。
这可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关爱。
4.不直接呼叫别人的名字:在一些亚洲国家,例如中国、日本和韩国,人们往往会避免直接呼叫别人的名字。
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对方的称呼、尊称或称谓来表示尊敬。
总之,正确的称呼礼仪是维护人际关系和展示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使用适当的称呼,可以使交往更加融洽、和谐。
尊重对方的习惯和选择,遵循场合和环境的礼仪规定,是正确使用称呼礼仪的关键。
礼仪称谓类常识称呼可分为尊称、平称、敬称、谦称等。
一、尊称是对别人用恭敬的称呼,以表示敬重的感情,一般用于称呼上级、长者、客人等。
1. 职务性尊称(1)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
(2)可只称职务,如“总理”、“部长”、“局长”等。
(3)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张校长”、“李处长”等。
(4)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职务简化后加姓氏,如“张局”、“李处”等。
(5)一般情况下,副职中的副字略去,不宜过分强调。
(6)正式场合,无论正职是否在场,对副职领导一定要加“副”字。
(7)极正式场合,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
2. 职称(学历)性尊称(1)对于具有较高职称(学历)者,以职称(学历)相称,可示对其学问、技术的敬仰。
(2)可只称职称(学历),如“教授”、“高工”、“博士”等。
(3)在职称前面加姓氏,如“刘教授”、“张工”、“陈博士”等。
(4)极正式场合,在职称(学位)前加姓名,如“基辛格博士”。
(5)一般情况下,副高职称中的“副”字应省略。
3. 职业性尊称(1)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教练会计、律师、法官、警察、司机等。
(2)也可在职业前加姓氏、姓名,如“张会计”、“李教练”、“陈明医生”等。
(3)在文艺界,人们常在“老师”前加姓氏来称呼对方。
(4)对工、商、戏剧界中传授技艺的人,人们常称之为“师傅”。
(5)在知识界,对有学问的女子,也可以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
3. 辈分性尊称(1)在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地区,习惯上把对方往比较大的大辈分上称呼。
(2)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一般为“大娘”、“大婶”、或“大姐”。
(3)称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一般为“大爷”、“大叔”或“大哥”。
(4)在广东,小朋友习惯称比自己年长的未婚男女为“哥哥”或“姐姐”。
(5)在北方,小朋友习惯称以参加工作的成年男女为“叔叔”或“阿姨”。
3. 资历性尊称对德高望重的长辈,可以在其姓氏后面加“老”字或“公”字,如“王老”、“陈老”、“谢老”、“陶公”等。
称呼礼仪
[教学目的]:1、掌握相见礼仪五要素
2、了解称呼的类型,掌握称呼取舍原则
3、了解不能使用的称呼
[教学重点]:称呼取舍原则
[教学难点]: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称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
称谓的礼节礼貌与禁忌
(一)称呼礼节的要求
1.称呼要看对象
对不同性别的人应使用不同的称呼。
如对姑娘可称“小姐”、“小姑娘”,对男士可称呼“先生”、“师傅”、“同志”等。
对不同亲密关系的人使用不同的称呼。
如对亲密度很高的人可以称呼小名、绰号等,对亲密度低的人则不适宜。
对不同国籍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
2. 称呼要看场合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对方的称呼都是与其环境相对应的正式称谓。
例如一位姓陈的先生,在下级向他汇报工作时称他“陈书记”(他的官衔),同事和他交往时称“老陈”,年轻的工人在车间里称呼他“陈师傅”,他的亲密朋友在与他私人交往时称呼“陈大哥”,妻子在家里称呼他“当家的”,有人对他不满时会称他“姓陈的”。
3. 称呼和身份、修养有关
例如一个农民对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不会称呼“先生”,而多半会按照自己家乡习俗亲热称呼“大哥”之类,在这里他没有考虑到称呼的时宜性。
(二)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称呼
对男士的称呼:最普遍的称呼是先生,表示严肃的态度和对于对方的尊重。
对女士的称呼: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称太太、夫人;不明确者称女士。
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表明了对方的社会地位。
对身份高的人的称呼:在官方场合要称其职衔;对有学问的人称
呼学衔;对有世袭头衔的人称呼头衔。
如温家宝总理,国务卿赖斯,基辛格博士,菲利普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