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结构化学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75.15 KB
- 文档页数:11
智能型水凝胶的制备高分子0902 陈骏091100117摘要智能型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但由于传统水凝胶存在一些缺点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近年来围绕提高传统水凝胶的性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本文从四个主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智能型水凝胶制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水凝胶微凝胶IPN水凝胶快速响应性智能型水凝胶是一类对外界刺激能产生敏感响应的水凝胶, 外界刺激可以是温度、pH 值、溶剂、盐浓度、光、化学物质等。
根据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情况, 智能型水凝胶分为: 温度响应性水凝胶、pH2响应性水凝胶、光响应性水凝胶、压力响应性水凝胶、生物分子响应性水凝胶、电场响应性水凝胶等。
由于智能型水凝胶的独特响应性, 在化学转换器、记忆元件开关、传感器、人造肌肉、化学存储器、分子分离体系、活性酶的固定、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因而对于这一类物质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注意。
但由于传统水凝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机械性能比较差, 响应速度慢等) , 因而大大限制了水凝胶的应用; 因此近年来围绕提高水凝胶的响应速度、机械强度等性能问题, 科学家展开了一系列广泛的研究工作, 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与日俱增。
智能型水凝胶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四大方面。
1快速响应性水凝胶传统水凝胶溶胀速度较慢, 吸收水的时间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
虽然慢的溶胀对于许多应用是有利的, 但也有许多场合需要高分子网络能很快地溶胀。
为了提高水凝胶的响应速度, 在传统水凝胶的基础上制备了几种新型水凝胶。
2物理交联水凝胶由于交联剂不仅会影响包埋物质的完整性, 而且经常是有毒的化合物, 因此化学交联水凝胶使用之前必须除去未反应的交联剂。
而制备物理交联凝胶则可以避免使用交联剂, 因此近年对于物理交联水凝胶的兴趣越来越浓。
物理交联水凝胶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原位形成凝胶: 物理交联水凝胶在一定条件下是高分子溶液, 当条件(如温度、pH 等) 改变时, 形成凝胶。
重金属配位吸附随着重金属在如今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日益广泛,重金属的处理问题也日渐成为当今科技和生活中的研究重点,本组就重金属和相关配合物的作用在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中毒的处理方面做了一些讨论。
一、水体重金属污染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污染的影响可想而知,举个简单的实例:我国每年生产干电池50亿只,其中锌汞电池和碱性电池1亿只,每年电池用汞100吨。
由于人们用完电池随意乱丢,重金属汞的污染日益增多,而如果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泥和废水作为肥料和灌溉农田,会使土壤受污染,造成农作物中及进入水体后造成水生生物中重金属离子的富集,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直接产生严重危害。
所以重金属水体污染亟待得以良好的解决。
然而,废水中的重金属是各种常用水处理方法不能分解破坏的,而只能转移它们的存在位置和转变它们的物理化学状态。
现如今,重金属离子络合剂法就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功的一种处理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化学沉淀法。
此法是应用与重金属可产生吸附作用的重金属离子络合剂处理污染水体,相比于之前的传统处理方法,本方法所使用的重金属离子络合剂无毒无味,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水体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同时不会去除钠、镁、钾、钙等碱土金属,且可以重复利用;其次本方法节能,处理效率高,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故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方法作用的主要机理就是重金属络合剂中所含有的-COOH、-OH、-NH2等官能基团以及自身带有的负电荷阴离子性质,均对重金属离子有吸附作用,同时表面还黏附着大量有机含硫、含磷高分子化合物。
重金属离子与表面结构材料上的羧基阴离子、磷酸阴离子、有机含硫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含磷高分子化合物等发生相互作用而被固定,形成不溶性“Metaplex球体”。
而“Metaplex球体”也会释放部分外部电荷吸引其他Metaplex和金属的络合物。
当这些不溶性颗粒在废水中循环时,它们会互相结合形成絮体,最终形成重金属污泥,到达除去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效果。
煤固硫与结构化学的关系摘要煤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因为燃煤催化剂脱硫和脱氮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其节能和环保效果也较为明显,国内外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一部分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催化剂的研究必须有化学结构的参与讨论,从分子结构及轨道理论研究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固硫机理及催化机理,通过具体应用案例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燃烧有良好的催化固硫作用。
关键词煤燃烧;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固硫引言结构化学是在原子- 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
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到多种物质的构成及分子结构以及发生反应时的反应机理,本文探讨了煤固硫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并且展示了该催化剂的一些具体事例和应用前景。
煤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煤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在燃烧过程生成硫氧化物,主要以SO2为主,SO3含量通常占总SOX的2%~3%。
燃料中的硫可分为不可燃硫和可燃硫,在燃烧过程中,不可燃硫残留在灰分中,也称固定硫,如硫酸盐硫;可燃硫包括有机硫,黄铁矿硫和单质硫,燃烧中单质硫含量很少常常可以忽略。
在燃烧过程中,有机硫在氧化性气氛中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生成H2S,H2S在氧化性气氛中进一步氧化成SO2。
黄铁矿硫在氧化性气氛中氧化生成SO2;在还原性气氛中,当温度在500摄氏度左右时,黄铁矿分解成FeS,S和H2S,生成的S和H2S将氧化成SO2,FeS则要在1400摄氏度才能进一步分解【1,2】。
燃烧过程的硫氧化物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且由于它们的腐蚀性,会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
在洁净煤技术中,治理SO2的方法主要有3种:煤的预处理脱硫,燃烧过程脱硫和烟气脱硫。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化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其它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
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人工控制,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化学与物理、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环境等科学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二、学科范围1、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是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分支学科。
随着化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及实验手段的进步,特别是量子力学、谱学技术和新的合成方法在无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宏观性质和反应与微观结构相联系,无机化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更进一步集中在纳米尺度和介观层次。
2、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是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是要获取包括物质结构、形态在内的全面信息,并解决诸如对微区、薄层、在线或在体和实时等特殊要求的测定及分析测试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分析化学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分析化学、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生物化学分析、微纳结构分析及化学计量学等。
3、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有机化学揭示构成物质世界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分子中各原子间键合的本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设计合成大量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分子。
结构化学论文摘要:对结构化学多维考核的感受体会,社会性考核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是否提高,通过结构化学课的学习,自己有没有改变,谈谈对设问式,多维考核的看法关键词:多维考核,设问式,感受Paper of Structural chemistryAbstract: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feel, social assessment on their own ability to improve, through structural chemistry course of study, they have no change, talk to the question type, multi-dimensional appraisal viewKey word: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 type, feel引言:通过一个学期的结构化学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老师,对多维考核方式,以及设问式教学的看法,以及学习中,自己是否受到影响,自己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设问式教学:老师的设问式教学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活跃,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不听的教学课堂,而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课堂,而且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老师讲的什么,也不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更不清楚什么是重点、、、!更不用说课后的复习与创新了,而现在的设问式教学,老师在课前在黑板上给同学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每节知识点,然后再在讲课中为同学一一的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含义,用法等等,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在课堂上或者是以后的课堂上提问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即使同学不能回答全面,老师也很幽默的为同学引出正确的,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知道每节课都有哪些知识点,每节课都什么是重点,而且心里也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就算没有完全明白,课后的复习和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也让同学对每个知识点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2012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考核科目:结构化学学生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所在学科:结构工程学生姓名:王睿学号:12B933025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介绍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强度形成原理, 叙述了国内外针对这种新型高强混凝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
同时, 该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在设计、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 原理; 展望长久以来, 钢筋混凝土被认为是一种复合材料的典范。
然而, 混凝土结构中的各种病害使其使用寿命远远不如人们的预期。
针对这一问题, 1993 年法国Bouygues 公司研制出一种超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及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
1994 年由法国的Richard 等人[1]发表的论文中, 第一次公开提出活性粉末混凝土(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简称RPC) 这一术语。
现今RPC 已成为国际工程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为一类新型混凝土,RPC 不仅可获得200 MPa 或800 MPa 的超高抗压强度, 而且具有30~ 60 MPa 的抗折强度, 有效地克。
服了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脆性[ 2]。
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RPC 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和极低渗透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它主要由水泥、石英砂、石英粉、硅灰、钢纤维和高效减水剂组成, 采用适当的成型和养护工艺制成的。
考虑到当材料含有的微裂缝和孔隙等缺陷最少, 就可以获得由其组成材料所决定的最大承载能力并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RPC所采用的原材料平均颗粒尺寸在0. l Lm 到1 mm之间, 目的是尽量减小混凝土中的孔隙率, 从而使拌合物更加密实。
RPC 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 去除粒径大于1 mm 的粗骨料, 以改善内部结构的均匀性;2)优选与活性组分相容性良好的减水剂, 以降低水胶比; 3) 优化整体活性组分的级配, 对于抗压强度200 MPa 级的RPC, 可选用优质活性超细掺料部分代替硅灰; 4) 掺入细短钢纤维, 以提高韧性和体积稳定性; 5) 成型过程中施加压力, 以提高内部结构的密实度; 6) 通过热养护来加速活性粉末的水化反应和改善微观结构, 促进细骨料与活性粉末的反应, 改善界面的粘结力。
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的制备一、实验原理分子式:[Co(NH3)5Cl]Cl2 相对分子质量:250.25性质:深红紫色正交晶体。
相对密度1.819(25℃)。
受热时分解。
不溶于乙醇,难溶于水,溶于浓硫酸。
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在氨和氯化铵存在下氧化氯化亚钴(Ⅱ)溶液制备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Ⅲ),总的反应方程式如下:2CoCl2+8NH3+2NH4Cl+H2O2===2[Co(NH3)5 Cl]Cl2+2H2O二、实验器材仪器:天平、恒温水浴锅、冰水浴、烘箱500ml三角瓶(1个)、表面皿(一大、一小)、量筒、滴管、试剂:NH4Cl、CoCl2·6H2O、浓NH3·H2O、H2O2 (30%)、浓HCl冰水、冰盐酸、乙醇(无水)三、实验步骤1、在500 ml锥形瓶中,用20ml浓氨水水溶解2.5 g NH4Cl为溶液,盖上表面皿。
2、分若干次加入5g研细的CoCl2粉末。
每加一次(加入量尽量少),应待其溶解完全后,方可继续加入,不断摇动,生成一种黄红色的沉淀,此时为深棕色的溶液。
3、深棕色溶液在充分摇动下,用滴管逐滴加入约5 ml H2O2(30%)。
不断摇动溶液,直至气泡终止放出,溶液为深红色。
5、然后慢慢地加入15 ml浓盐酸。
在此过程中,即有红紫色沉淀生成。
6、将混合产物置于沸水浴中加热约20 min,并时时摇动。
7、用冰水冷却产物(15min),便有大量的红紫色的沉淀[Co(NH3)5Cl]Cl2 析出。
8、用布氏漏斗,双层滤纸吸滤,用总量为10 ml的冰水分二次洗涤,再用等体积冰冷的1 : 1盐酸洗几次,最后用少量的乙醇洗,产物转移到表面皿上或称量瓶里。
9、将产物置于烘箱中,在110℃下干燥2小时。
四、实验结果处理1. 记录产品的产量,并计算其产率产率计算:产率=实际产物的量/理论产物的量M(CoCl2·6H2O)=237.93;M([Co(NH3)5Cl]Cl2)=250.44;产率φ=实际产物的量/(5*250.44/237.93)=2.要使 [Co(NH3)5Cl]Cl2 合成产率高,加浓NH3·H2O时,尽量等溶液凉下来再加,确保NH3能与Co离子配位;在加H2O2(10%)时缓慢的滴加,以确保Co2+能尽可能多的转变成Co3+,尽量多的生成所要制备的目的产物。
题目(三号黑体居中)作者(四号宋体居中)作者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含单位、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并均用空格分开)通讯作者电子邮箱(小五号宋体居中)正文(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小五号宋体或Times New Roman)[1] 姓名1, 姓名2, 姓名3, 等. 标题. 杂志名(斜体), 年(加粗), 卷(斜体), 起-止页码.备注: 1. 结构式、反应式请用ChemDraw绘制,文中化合物代号用阿拉伯数字并加粗;2. 论文摘要用A4版面,上下分别留出2.5 cm,左右分别留出2.0 cm;3. 每篇摘要限1页。
中英文模板任选一种即可!Title (16 pounds, Times New Roman, bold, centered)Author Names(14 pounds, Times New Roman, centered)Affiliation (9 pounds,Times New Roman, centered, including the institution, city and ZIP code)E-mail address (9 pounds,Times New Roman, centered)Text (12 pounds, Times New Roman)References (9 pounds, Times New Roman)[1] name1, name2, name3, et al. Title, Journal name, year, volume, pages.P.S. 1.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draw chemical formulas and reaction scheme using the ChemDraw Program and ACS Style, and the compounds should be numbered with Arabic numbers in bold.2. The page should be set up in A4, with the top and bottom margin in 2.5 cm, and left and right margins in2.0 cm.3. In general, the papers should not exceed 1 printed page.。
结构化学论⽂---分⼦轨道理论结构论⽂分⼦轨道理论的发展及其应⽤2011111510xxxx⼀、前⾔价建理论、分⼦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是三种重要的化学键理论。
三、四⼗年代,价键理论占主要的地位。
五⼗年代以来由于分⼦轨道理论容易计算且得到实验(光电能谱)的⽀持,取得了巨⼤的发展,逐渐占优势。
价建理论不但在理论化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下⽂中将详细介绍)。
在应⽤领域也有重要的发展,如分⼦轨道理论计算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于染料化学;前线分⼦轨道理论在选矿中的研究等等。
⼆、简介1、分⼦轨道理论产⽣和发展在分⼦轨道理论出现以前,价键理论着眼于成键原⼦间最外层轨道中未成对的电⼦在形成化学键时的贡献,能成功地解释了共价分⼦的空间构型,因⽽得到了⼴泛的应⽤。
但如能考虑成键原⼦的内层电⼦在成键时贡献,显然更符合成键的实际情况。
1932年,美国化学家 Mulliken RS和德国化学家HundF 提出了⼀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
该理论注意了分⼦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分⼦的结构。
⽬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各个年代提出的关于分⼦轨道理论的⼀些重要理论和⽅法,是分⼦轨道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个⾥程碑!1926-1932年,在讨论分⼦光谱时,Mulliken和Hund提出了分⼦轨道理论。
认为:电⼦是在整个分⼦轨道中运动,不是定域化的。
他们还提出能级图、成键、反键轨道等重要的概念。
1931-1933年,Hukel提出了⼀种简单的分⼦轨道理论,⽤于讨论共轭分⼦的性质,相当成功。
1950年,Boys⽤Guass函数研究原⼦轨道,解决了多中⼼积分问题,是今天⼴为利⽤的⾃洽场分⼦轨道理论的基础,在量⼦化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51年,Roothaan在Hartree-Fock⽅程的基础上,把分⼦轨道写成原⼦轨道的线性组合,得到Roothaan⽅程。
跟达芬奇学结构化学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的加深!从宏观物质到分子,原子的水平上,再从分子,原子深入到电子层次。
从而产生了结构化学,在前人的不断努力下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结构化学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充满了神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去探索!关键字:结构化学,态度,多维考核结构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他在化学系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结构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材料、信息、能源等领域,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的发现,遵循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映结构的相互关系,推动了结构化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些了解,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感触。
在学习课程时与老师的接触不仅教导我书本上的大纲内容,更教会了我要有一个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前的我由于自己的惰性的问题,在学习上总是拖沓,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喜欢玩手机。
每当考试来临时现抱佛脚,怀着一颗侥幸的心理,本着60分万岁原则临时突击一个月的学习,虽然有可能得到高分,但是机械的记住一些内容用来应对考试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一旦考试结束后硬性所记的内容也随之抛之脑后,慢慢沉浸在了脑海里再也想不起来了。
这种学习方式对自己没有半点益处,也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而这种学习的态度才是导致自己落后于人的真正原因,所以想要改变自己,便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从在本学期学了结构化学这门课,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逐渐的加强,每当上课之前能够提前预习,课下也能及时的复习,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会被落下!这种在学习态度上显著地改变,完全取决于老师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这才有了我的学习上的进步和态度上的升华。
还有老师的求真原则,对学生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弄虚作假,绝不讲情面人人平等。
我们也不得不认真对待老师的问题以及对我们的要求。
的迁移,固色率低,但可提高给色量。
因此,原糊在印花中,应具有良好的染料传递性能。
7.原糊在制成色浆后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成膜性当原糊能渗入织物内部,会在烘干后的织物表面形成一个有一定弹性、挠曲性、耐磨性的膜层。
这一膜层应经得起摩擦、辊筒的压扎和织物堆放在布箱中产生的折叠挤压,使膜层不脱落、不折断,膜层表面不会因粘性而造成布层间的粘结和对辊筒的粘附。
8.原糊在制成色浆后应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为使原糊有利于存放,不至于在存放过程中发生结皮、发霉、发臭等变质现象,原糊在制成色浆后应经得起搅拌、挤扎等机械作用,与染料、化学助剂有很好的相容性,不产生水解、结块、刀口结皮等现象。
此外,原糊本身不能具有色素或只能略带有对纤维没有直接性的色素,在印花后的水洗过程中即可洗除,不会影响印花织物的花色鲜艳度。
原糊在织物上结成的皮膜应有一定的粘着力和柔顺性,不至于从织物上脱落。
但粘着力太强则不易洗去,影响织物手感。
原糊的成糊率应高,制糊应方便,工艺适应性应广泛,来源应充沛,成本应低“,。
1.2.3活性染料印花糊的一般要求用于活性染料印花的糊料除了应具备前文中印花糊料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具有与活性染料分子的相斥性。
活性染料是一类化学反应性染料,容易与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取代或亲核加成反应。
所以,活性染料印花糊料分子中不应含有会与活性染料发生反应的活泼基团。
如多糖类糊料糖单元的伯碳原子上不应带有一oH等活泼基团,而应为一C00-或一CH。
COO一等负性基团,与阴荷性的活性染料间有较大的斥力,不和染料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瞄3。
1.2.4EP花糊料的流变性流变性是指流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和变形的性能。
印花原糊是高分子胶体溶液,在外力作用下,印花原糊也具有流动和变形的性能。
在印花时,由原糊调制的色浆是通过刮、压转移到承印物上的,这就要求色浆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否则印不到承印物上,但在刮、压后花纹处的色浆不能渗开,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轮廓并且保证均匀,因此色浆的流变性对印花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
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均需在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逻辑严密,文字精练,格式规范。
论文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论述。
一、小论文格式小论文字数在1500~3000字之间,应参阅过不少于3篇(本)参考资料,并按一定格式将其列于论文之后。
文稿必须包括(按顺序):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学校专业及班级,邮政编码、中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具体格式请参考文献)二、小论文参考选题以下列举了148个结构化学小论文题目,供参考和选用,论文题目也可自拟。
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性质2. 硼族的缺电子性3. 配合物的化学式、命名原则4. 轨道能与能级5. 硅、磷、硫和氯原子3d轨道参与成键对键角的影响6. 不同条件下Mn2+的氧化产物7. 等价电子组态原子光谱项的简便推求方法8. 书写休格尔行列式的简便方法,9. 计算机在用HMO法计算共轭分子π电子能量和波函数上的应用10. 氢键电子本性的研究,11. 点阵能的计算与测定12. 周期反常现象期13. 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场稳定化能(LFSE)的关系14.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15. 晶格能及其应用16. 过渡系元素的磁性17. 配合物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18. 对镧系氧化态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19. 动能算符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0. 原子能级和原子光谱的关系21. 原子光谱项的推求方法2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23. 光的波粒二象性24. 7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25.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与展望26. 化学键的本质27. 分子轨道理论(MO法)的内容28. 价键理论(VB法)和分子轨道理论(MO法)的区别与联系29.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30. 分子的对称性与分子的旋光性之间的关系31. 分子的对称性与分子的偶极矩之间的关系32. 详细说明Ni(en)(NH3)2Cl2可能的异构体及其旋光性33. 多原子分子中的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与杂化轨道理论的联系34. 缺电子多中心键和硼烷的结构35. 簇合物的催化性能36. 物质的磁性及其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37. 超分子结构化学的原理和应用38. 分子的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39. 师范院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40. 加强结构化学课程建设提高本科师范生综合素质41. 结构化学发展史42. 计算机辅助HMO法计算共轭分子的性质43. 结构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与绿色化44. 结构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管理45. 结构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联系46.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7. 多媒体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8. 计算机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9. 引入化学史改进结构化学教学50. 深化结构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培养51. 浅谈数学方法在结构化学教学(学习)中的运用52. 浅谈结构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教学53. 谈结构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4. 基于校园网上结构化学教学的CAI课件的制作55.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56.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57. 物质结构发展简史及其诺贝尔奖获得者58. 结构化学与诺贝尔奖获得者59. 结构化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60. 结构化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61. 结构化学动画制作(分子对称性判别的Flash动画)62. 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63. 三中心键与硼烷分子的结构64. 18电子规则和金属-金属键的键数的关系65. 非金属元素的结构特征66. 原子中电子的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67.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68. 配位化合物研究进展69. 离域和定域轨道的关系70. 用杂化轨道近似地构造定域分子轨道模型71. 休克尔4n+2规则与非苯类的芳香烃72. 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类型与HMO法的局限性73. 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物理性质74. 晶体场稳定化能75. 配合物的畸变与姜-泰勒效应76. N分子配合物的结构277. 过渡金属的离子半径78. 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比较及配位场理论79. 环多烯和过渡金属的配合物80. 夹心化合物 重叠二茂铁的结构81. 水的结构化学82. 甲烷(CH 4)结构的研究83. 酮结构的研究84. 1,3-丁二烯结构的研究85. 醇结构的研究86. 酚结构的研究87. 醚结构的研究88. 醛结构的研究89. 羧酸结构的研究90. 硝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91. 乙炔(C 2H 2)结构的研究92. 二氧化硅(SiO 2)结构的研究93. 二氧化氮(NO 2)的电子结构94. 一氧化氮(NO )结构的研究95. 五氧化二氮(N 2O 5)结构的研究96. 硝酸(HNO 3)结构的研究97. 碳酸根(CO 32-)结构的研究98. 二氧化碳 (CO 2) 结构的研究99. 苯(C 6H 6)结构的研究100. 三氧化硫(SO 3)结构的研究101. 硫酸(H 2SO 4)结构的研究102. 二氧化硫(SO 2)结构的研究103. 磷结构的研究104. 氨 (NH3) 结构的研究105. 亚硝酸(HNO2)结构的研究106. 磷酸(H3PO4)结构的研究107. 臭氧(O3)结构的研究108. 过氧化氢(H2O2)结构的研究109. 原子簇化合物的分类及金属-金属成键的判据110. 双原子分子的电子谱项及其电子光谱111. 金属晶体的堆积型式和金属原子半径112. 合金的结构和性质113. 复杂离子化合物及其结构114. 共价型原子晶体-金刚石的结构115. 混合键型晶体-石墨的结构116. ▽2算符的球极坐标变换117. X-射线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18. 衍射强度与晶胞中原子的分布119.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和规律120.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121. C60及其衍生物的结构122. 苯分子的HMO法处理123. 三次甲基甲烷[C(CH2)3]分子的HMO法处理124. 臭氧(O3)分子的HMO法处理125. 无机共轭分子离域π键的简单判别方法126. 有机共轭分子离域π键的简单判别方法127. 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区别与联系128. 分别用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析乙烯环加成变为环丁烷的反应条件及轨道叠加情况129. σ-π配键与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30. 谈氢键131. 冰的结构132. 球的密堆积和金属单质的结构133. 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134. 离子配位多面体及其连接规律135. 硅酸盐的结构化学136. CO分子配合物的结构137. 结构化学在无机(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38. 结构化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39. 展望结构化学的未来140. 纳米碳管储氢的研究已被国际能源协会(IEA)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试通过全球信息网(WWW)查询这种技术的最新进展.141. 试查阅一篇文献综述,了解人工神经网络(ANN) 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以及这种方法的局限性.142. 试查阅文献综述, 了解量子化学在材料设计中的作用.143. 通过网络查询一批无机晶体的结构,并以图形显示出来.144. 若有条件, 练习使用HyperChem程序计算分子体积和分子表面积.145. 访问一些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网站, 了解分子三维结构的多种文件类型.146. 通过全球信息网(WWW)了解球烯包合物和树状大分子的最新研究动态.147. 双原子分子和一些小分子的结构比较简单, 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却不是无关紧要的. 试论述: 在环境与生态问题上, 哪些双原子分子和小分子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这些作用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 我们如何强化或抑制这些作用?148.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试查找有关的共价键能数据, 计算氢燃烧生成1mol水可以放出多少能量. 目前这种能源使用的还很少, 有哪些主要原因? 如果用电解水来大规模地制取氢气, 有没有实际意义?四、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撰写要求(一)撰写摘要的规则摘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或补充解释。
催化作用中的某些结构化学问题
万惠霖;蔡启瑞
【期刊名称】《结构化学》
【年(卷),期】1989(8)5
【摘要】本文综述了过渡金属、过渡金属络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催化作用中结构化学问题研究的某些重要进展。
内容包括过渡金属和过渡金属原子簇上化学吸附和催化作用的结构敏感性问题,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合成的最新进展及其高对映体选择性的一般机理,和金属复氧化物催化剂体系中的相间结构匹配,以及低碳烃选择氧化中的基元步骤对催化剂晶面的选择性等。
【总页数】1页(P349)
【作者】万惠霖;蔡启瑞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81
【相关文献】
1.解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晶体结构与性质"中的应用 [J], 陈志刚;劳红美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晶体”教学为例 [J], 林瑜
3.晶体化学教学中单晶结构解析存在的问题 [J], 魏振宏;陈超;丁顺民
4.情境性问题的层级结构建构及在美、英、新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应用* [J], 刘雅丽;
周青
5.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物质结构中的实践研究 [J], 姚淑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华大学科研成果一组
边吉
【期刊名称】《产业用纺织品》
【年(卷),期】2009(027)006
【摘要】@@ 1 功能杂化材料成果推广应用rn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领衔"功能杂化材料"团队摘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团队研制成功的功能杂化材料不仅能赋予纤维制品抗紫外线、抗静电、防辐射等"特异功能",还能使其更轻薄、舒适.同时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功能杂化材料还在生物材料、医药材料、电子材料等众多领域有着用武之地.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边吉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观念.学术.管理.东华:三管齐下创特色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谈东华的兴校理念 [J], 陈莹
2.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3校科研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J],
3.东华大学科研成果展示 [J],
4.东华大学阻燃涂料科研成果将产业化 [J],
5.东华大学科研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