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述评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学前心理

指导教师刘云艳教授

院、所、中心教育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学前教育学

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导师胡福贞副教授

级别2012级

学年2012—2013学年

学期第二学期

姓名石敏

学号112012305000404

类别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9 月26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石敏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环境

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以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察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获得的规律,应用于解释和控制人类行为。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儿童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转变。“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认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习惯很快就取代了它。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1]他认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并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才智、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2]。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该反应系统中刺激—反应的联接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应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准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不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反应之间不需要任何间隔时间,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应。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3]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4],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

1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由和主观能动性。

(三)否认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抹杀了动物与人的区别。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意识代之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否定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观察法[5]。因此,思维过程能否归结为可观察的客观现象俨然成为行为主义走向严格的客观心理学道路上的重大问题。华生据其机械行为观主张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主张“思维外周论”,因而进一步认为语言和思维没有根本区别,都同属于言语习惯。换而言之,言语是外显(出声)的言语习惯,而思维则是内隐(不出声)的言语习惯。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行为主义将人的思维依据其机械行为观简化为刺激-反应,并将其和语言归于言语习惯。如此,不仅否认思维与言语的根本性区别,同时还降低了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地位,使之与动物别无二般。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6],可行为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不可置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无视其差异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纵观其上,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否认思维的特殊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四)情绪

华生力求将有机体的所有反应客观化,在将语言和思维作了行为主义的论述之后,又将情绪这一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有机体特定刺激下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并对婴儿进行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的形成与消退。华生将情绪定位为一种涉及到整个躯体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变化的模式反应[7]。通过许多实验研究发现,在新生儿身上可以找到由特定刺激所引发的三种原始情绪:爱、恐惧、愤怒,并论述了以上三种原始情绪在通过条件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复杂的各种情绪。

情绪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因此行为主义研究情绪行为的对象就必将是人,且为明晰成人情绪反应的复杂性不得不从发生的角度研究儿童。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操作的物质环境下的特定刺激进行情绪行为实验。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行为主义者从动物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从人身上得到的研究成果递推与人的身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而实际上,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其在单一背景下研究,结果具有很大局限性。再者,以身心不完备的婴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造成巨大影响的做法是严重违反了实验的伦理性原则的。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应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开否定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

斯金纳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认为先天行为是遗传列联的产物,并具体分析了有机体的强化性列联和生存性列联。其中,生存性列联即人类的遗传禀赋,强化性列联即习得行为。并在其论述个体行为的形成与维持的过程中,两者都提及到,只是更加强调环境的作用。即表明新行为主义者不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表面上也不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这应算作是对旧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也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行为的基本观点。

深受华生影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认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即斯金纳将遗传也归结于环境,从而成就其环境决定论观点。斯金纳借以“玩弄”概念的方法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不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或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