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3
抗震鉴定标准第一篇:抗震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标准总则1.0.1 为了贯彻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抗震鉴定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建筑,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
1.0.2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注:本标准“6、7、8、9度”为“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的简称。
1.0.3 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其抗震验算和构造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专门规定采用;乙类建筑,抗震验算,可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除9度外可按提高一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丁类建筑,7~9度时,抗震验算可适当降低要求,抗震构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6度时可不做抗震鉴定。
1.0.4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抗震鉴定seismicappraiser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2 综合抗震能力compundseismiccapability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3 墙体面积率ratioofwallsectionalareatofloorarea墙体在楼层高度1/2处的净截面面积与同一楼层建筑平面面积的比值。
2.1.4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characterisiticratioofseismicwall以墙体面积率进行砌体结构简化的抗震验算时,表示7度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所取用的代表值。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一、前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我国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可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破坏程度,为制定抗震加固方案提供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定义建筑抗震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了解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强度、位移容许值等参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建筑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抗震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定;2.建筑物结构材料的性能评价;3.建筑物的地基状况及基础承载能力的评估;4.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及破坏程度评估。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建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构造参数等;2.实地考察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地基情况等;3.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4.根据评定结果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固建议。
五、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建筑抗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标准为建筑抗震鉴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建筑抗震领域的重要技术文件,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单位应严格依照该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工作,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愿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建筑抗震工作的不断提升。
4 场地、地基和基础4.1 场地4.1.1 6、7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①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②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
4.1.2 8、9度时,建筑场地为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非岩石斜坡的坡度及建筑场地与坡脚的高差均较大时,宜估算局部地形导致其地震影响增大的后果。
4.1.3 在河岸或海边的乙类建筑,当液化层面向河心或海边倾斜时,应判明液化后土体滑动与开裂的危险。
4.2 地基和基础4.2.1 符合下列的情况,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1)丁类建筑;(2)6度时各类建筑;(3)7度时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丙类建筑;(4)8、9度时,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丙类建筑。
4.2.2 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当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裂缝、倾斜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
4.2.3 存在软弱上、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基础,可根据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现状和基础类型,进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载力的两级鉴定。
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静载下已出现严重缺陷的地基基础,应同时审核其静载下的承载力。
4.2.4 地基基础的第一级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4.2.4.1 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液化影响的判别:(1)对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类建筑;(2)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初步判别要求的建筑;(3)液化土的上界与基础底面的距离大于1.5倍基础宽度。
4.2.4.2 基础对主要受力层存在软弱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沉陷的估算:(1)8、9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分别大于80KPa和100KPa;(2)基础底面以下的软弱土层厚度不大于5m。
工程质量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后增加的部分(更新至2009年)说明: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质量部分)更新部分经呼和浩特项目部质量部检查,以下适用于工程。
本资料来源于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附件1为规范规程目录,附件2为强制性条文详细表述。
附件1 规范规程目录附件2 强制性条文详细表述一、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强制性条文如下:4.2.2 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
5.3.2 模板和支架系统在安装、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必须采取防倾覆的临时固定措施。
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20091.0.3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依据其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后续使用年限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相应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1.0.4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时,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及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1.0.3条的规定执行。
3.0.1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 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
3 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4 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5 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加固。
3.0.3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时,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建造于Ⅳ类场地的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木结构和土石墙房屋,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针对建筑抗震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提高建筑抗震鉴定的质量和水平。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建筑物的维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1.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尊重事实–全面客观–量化评估–综合分析2.抗震鉴定的基本流程–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抗震分析–鉴定意见3.抗震鉴定的评价指标–结构安全等级–抗震性能等级–抗震措施建议4.抗震鉴定的报告编制–报告结构–报告要求–报告格式四、建筑抗震鉴定的实施要求1.抗震鉴定机构应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并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2.抗震鉴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3.抗震鉴定报告应及时提交委托单位,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4.建筑抗震鉴定机构要对鉴定结果负责,并严格保护委托单位的信息安全。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和作用建筑抗震鉴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评估工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抗震设计、加固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六、总结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推动建筑抗震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本标准,提高抗震鉴定工作的质量,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以上是关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的内容介绍,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建筑抗震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建议相关单位和机构加强抗震鉴定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第8篇鉴定、加固和维护1 结构安全性鉴定1.1 一般规定《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4.1.3 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采用的检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检测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
当需采用不止一种检测方法同时进行测试时,应事先约定综合确定检测值的规则,不得事后随意处理。
3 当怀疑检测数据有异常值时,其判断和处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不得随意舍弃数据。
4.1.6 当检查一种构件的材料由于与时间有关的环境效应或其他系统性因素引起的性能退化时,允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种构件中确定5—10个构件作为检测对象,并按现行的检测方法标准测定其材料强度或其他力学性能。
注:1当构件总数少于5个时,应逐个进行检测。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4.1.4 古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应按下列规定分为四类:Ⅰ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原有的残损点均已得到正确处理,尚未发现新的残损点或残损征兆。
Ⅱ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原先已修补加固的残损点,有个别需要重新处理;新近发现的若干残损迹象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处理,但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
Ⅲ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关键部位的残损点或其组合已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必要采取加固或修理措施,但尚不致立即发生危险。
Ⅳ类建筑承重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已处于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抢修措施。
1.2 混凝土结构构件《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4,2.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能力、构造以及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和裂缝等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等级,并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安全性等级。
4.2.2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按承载能力评定时,应分别评定每一验算项目的等级,然后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等级。
4.2.3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按构造评定时,应分别评定两个检查项目的等级,然后取其中较低一级作为该构件构造的安全性等级。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2009年颁布了《抗震鉴定标准规范》。
该标准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施工、鉴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将介绍该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标准适用范围《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
其中包括新建建筑物、外加设施的抗震鉴定、抗震设防水平评定等。
二、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依据建筑法规:抗震鉴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建筑法规进行,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2.鉴定内容全面:鉴定内容应涵盖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材料、工程质量等各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其抗震性能。
3.鉴定方法科学:鉴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综合评定。
三、抗震鉴定的主要步骤1.档案搜集:收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资料。
2.现场勘察:对建筑物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结构、使用情况,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3.试验检测:进行必要的物理试验和检测,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数据处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5.报告编制:编写抗震鉴定报告,明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存在的问题。
四、抗震鉴定结果的分类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建筑物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优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良好,基本符合抗震要求。
2.合格: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一般,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处理。
3.不合格: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较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或重建。
结语《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建筑物的抗震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筑单位和施工方应认真遵守该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希望通过不断的抗震鉴定工作,我国的建筑物可以在地震面前更加安全稳固。
抗震鉴定标准篇一: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几种方法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几种方法抗震鉴定与加固设防目标从建筑结构抗震工作的最终目标上可以看出,小震不坏,中级地震可以进行检修,超级地震也不出现倒塌的现象。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建筑结构工作人员进行抗震鉴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慎重地计算来进行,同时以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为基础。
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设防目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房屋的设计要求的制定应该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考虑到其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国家的抗震设防政策都应该以抗震设防工作为基础。
同时还应该对抗震设防技术进行改进。
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抗震设防投入还明显不够,而且抗震规范和抗震鉴定标准等应该和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的国情相符合。
抗震鉴定设防目标需要符合建筑业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强震区,抗震鉴定工作人员应该将这一因素放置到首位。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方法从目前我国抗震鉴定方法中可以看出,主要分为两个等级,其中第一级主要包括结构体系、整体性连接以及局部构造等为主,第二级别则是以抗震能力指数为指标来进行具体的判定。
从这两个方面上看,如果第一级鉴定没有达到标准,就应该进行第二级鉴定。
可见,抗震鉴定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在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中,所采用的鉴定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1)对已有房屋综合抗震能力进行判断。
从这一层面上看,主要包括抗震构造、承载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应该从整体和局部等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分析。
对现有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判断是现如今,我国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的主要方式。
2)抗震鉴定工作需要从主要部位和一般部位等方面来着手分析。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在对抗震性能进行判定的过程中都应该抓住主要部位,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