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格式:pdf
- 大小:25.48 KB
- 文档页数:1
百闻成语四字词语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释义:听到的再多,也不如亲眼看到。
比喻听到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的事情更确实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ai wen bu ru yi jian。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多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
”近义词有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反义词有不足为凭、道听途说。
百闻不如一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眼见过。
百闻不如一见是由后汉书的话语。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的情况更加真实可信。
出自东汉末年名士祢衡。
《后汉书·祢衡传》记载了祢衡与孔融的一段对话。
孔融称赞祢衡:“先生之誉,譬如河水清,雷鸣山更幽。
”祢衡立刻回答道:“未若朝露,去而益彰。
”意思是说,你这么好的评价,就像早晨的甘露一样。
又像雷鸣一般在幽暗的地方让人感到更加的阴森可怕。
孔融听完后大笑起来。
因为他明白,其实祢衡并没有真正见过孔融的美德,所以只是听过而已。
只是听得多了,才会觉得像这样的好。
就像吃东西,吃的次数越多,你的嘴巴也就会越叼,吃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好。
同样,我们听到的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经常听,那么耳朵里也会慢慢积累很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
我们总是埋头苦干,却忽略了,机会也是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的。
正如祢衡,有机会发表,但是他却放弃了。
他不能体会别人对他的认可。
另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来历: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的国都,却被卫灵公关在宫内,弟子们都急得哭了起来,孔子知道原因,便对弟子们说:“诸位不必担忧,我曾经听说,看过的人不如听过的人多。
今天我们即使被卫灵公关在宫内,但是我还是愿意前去见他,因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些事情即使我亲自看见了,却仍然不知道。
”后来便引申为“只亲眼看见不如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不如亲身经历”,并且引伸到一切学习上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至今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清代。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三回:“‘百闻不如一见’,姐姐不知道吗?’郑太太道:‘虽然如此,要叫我在外头和我老爷说话,总得讲究礼节才是,你们大约是记错了,我并没有见过大帅的面,就能识得他呢?’”《增广贤文》中有言,行路难,不在水深,有口无心。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造句篇一: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拼音辨形反义bǎiwénbùrúyījiàn百;不能写作“白”。
道听途说正音近义结构见;不能读作“xiàn”。
耳闻不如目见主谓式。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英译seeingisbelieving。
用法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来自成语故事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相关谜语好搜搜索释义查看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查看所有谜语人气百度搜索606次百度“百闻不如一见”好搜“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例句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
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1.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3.百闻不如一见”,以前老听人说九寨沟原始自然景观如何如何,这次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4.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5.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6.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7.对于那些来中国看比赛的老外来说,这场旅行和对这个国家的感知,一方面说,绝对能使他们得出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结论,那就是这个古老的国度正在逐步的走向现代化,经济急速发展。
8.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说,看一次比听一百次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更能让人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通过观察实物,比通过听别人讲述更能了解它的特征,更能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比如,一个人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他可以通过听别人讲述它的历史、文化、风景等,但是,如果他亲自去看一看,他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更能深刻理解它的文化底蕴。
同样,在学习中,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记忆知识点来学习,但是,如果他能亲自去实践,他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看一次比听一百次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更能让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学习中,要多加实践,多加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百闻不如一见典故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释义】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1.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 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3. 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4.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5. 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
6.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7.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8.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9. 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10. 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百闻不如一见是很多人都有用过的成语,那么你知道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与故事吗?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解释: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
成语造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成语繁体:百聞不如一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
成语形式:6字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接龙:
见鞍思马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见机而行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财起意见人钱财,动起歹念。
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见弹求鸮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
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稿件来源:百度百科经典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目录发音英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释义出处典故背景老当益壮大获全胜成为成语百闻不如一见释义典故溯源注释成语故事发音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英语解释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To see is to believe.近义词闻名不如一见反义词见面不如闻名释义闻:听见。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编辑本段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故背景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
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
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
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
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
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
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
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与百闻不如一见意思相近的成语摘要:1.成语的定义和重要性2."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其来源3.与"百闻不如一见"意思相近的成语4.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价值正文:一、成语的定义和重要性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韵味。
它们言简意赅,寓意丰富,通常包含着古代的文化传统、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还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其来源"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意思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
这个成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亲身经历,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与"百闻不如一见"意思相近的成语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强调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不能轻信传闻。
2."亲身下河,才知道水深水浅":意味着只有亲自尝试,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差距,告诉我们要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价值在现代汉语中,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写作、演讲和日常交流等。
它们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简洁、生动,同时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及其他与其意思相近的成语,都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表达。
它们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亲身体验,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闻不如一见这个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
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
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
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
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
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
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
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
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
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
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
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叛),灭之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优。
”解释:赵充国说:“听了上百个报告,不如亲自去一见。
兵家之事很难料测,臣下愿意到金城郡去看看,然后呈上作战方赂。
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他们违逆天理背叛汉朝,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
”【近义词】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反义词】道听途说【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周边民族经常骚然大汉边境。
尤其是匈奴和氐羌,在抵抗周边民族的入侵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将领。
其中有一个名叫赵充国的将军,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
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
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
汉宣帝即位后,赵充国已经有六七十多岁了,但是仍然在带兵打仗。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
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
有一年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原创版】目录1.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来源和含义2.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3.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正文【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它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次政治事件。
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
它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亲身经历比听别人说更有价值。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僖公想要攻打邾国,他征求了身边两位重臣的意见。
一位叫孟孙,他主张立即出兵;另一位叫季孙,他认为应该先去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僖公听从了季孙的建议,派人去邾国侦查。
侦查人员回来后,他们向僖公汇报了邾国的实际情况。
僖公了解到邾国实力强大,于是放弃了攻打的念头。
这个故事中,僖公从一开始只听孟孙的建议,到后来采纳季孙的意见并派人去实地侦查,体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现实意义】“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通过道听途说或者间接途径得到的信息可能不够准确。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我们需要亲自去观察、去体验。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谣言和虚假信息满天飞,我们更应该保持谨慎,避免盲目相信。
此外,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勇于尝试,去寻找解决方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应用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亲自去验证。
比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关于某个产品或者服务的传闻时,不要立即做出购买或者不购买的决定,而是要亲自去尝试、去了解。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产品或者服务的优缺点,做出明智的选择。
总之,“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教育我们要有实践精神,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勇于尝试,去寻找解决方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百闻不如一见
汉朝的时候,西边h墨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人称西羌。
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那里视察。
西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还没有沟通解决好,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湼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o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汉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
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汉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
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解释: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
哪个四字成语概括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成语故事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笑话大全、儿童散文、小学作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essays, such as idiom stories, fairy tales, fables, children's stories, folk tales, celebrity stories, jokes, children's essay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发音:bǎi wén bùrú yí jiàn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人家说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
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意率兵前去抗击敌人。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我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宣帝见赵充国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于是问赵充国:“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难以遥测,我愿先到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去,察看情况后才能提出作战方略。
羌族虽说是人数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为,注定会失败的,请陛下相信我能担当此任,你就不必担忧了。
”宣帝听他这么一说,含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的内部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团结大多数西羌人的策略,上奏皇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变为成语。
当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予安车驷马,免官归第。
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点拨:赵充国善于治军,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
在平叛羌人入侵一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策略,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