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28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1、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1、 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 诗人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一般有下面几种 形象类型。
(与情感类题型具有一定互通性)(1) (2) (3) (4) (5) (6)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3、 分析思路,技法解密(1) (2) (3) (4)4、 答题步骤: 形象集中统一 (1) 概括描述形象特征(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形象特点多样(1) 特点1+分析+意义(2) 特点1+分析+意义(3) 特点1+分析+意义(二) 景物形象1、 答题思路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2、 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
(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方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土的形象。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分析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o(三)事物形象1、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实用文档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完美版)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作用】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线索线索有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
【作用】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过渡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作用】“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
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
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分类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步骤:理解、品味、感悟讲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分析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七、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内容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诗歌鉴赏实例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八、教学环境与条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九、教学策略与措施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三)鉴赏景物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的“炼字”艺术
1.动词
2.形容词
(二)诗歌的诗眼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其他提一下,不举例)
(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
物言志)
2.描写技巧
(1)虚实相生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动静结合
(4)细节描写
(三)表现手法
1.衬托
2.对比
3.象征
4.比兴
5.渲染
6.烘托
7.用典
(四)鉴赏构思立意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以小见大
3.以景结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送别抒怀诗
(二)羁旅思乡诗
(三)山水田园诗
(四)怀古咏史诗
(五)民生疾苦诗。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和用法。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准确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诗人和作品介绍、诗歌全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即诗人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讲解各种表达技巧的分类,例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三、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录。
四、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例如分析一首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写出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命题角度(一) 形象类考 点思考 角 度典 题 示 例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外在形象:身份、职业、习惯、相貌、年龄等;内在形象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的思妇:因情人远在天涯,“困坐”“数对”两句表现出思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好似有摆不脱、丢不开之苦。
②爱怨交加的思妇: “俏冤家”三个字传神至极,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埋怨“绿杨”,骨子里却怨恨爱人不知早归,不珍惜爱情。
一个“偏”字,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反映得淋漓尽致。
③孤独寂寞,形容憔悴的思妇:最后“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两句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将躁动不安的苦思托现出来,表现出少妇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201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对家人)对兄弟重情重义:“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②(对生活)乐观、旷达、洒脱:第二句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从标题看出苏辙又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离别而泪沾双襟!③(对国家)爱国情怀、识大体:弟弟“远适”是为了“要使天骄识凤麟”,希望苏辙能够为国争光。
古代诗歌鉴赏学问点梳理古代诗歌鉴赏学问点梳理考纲要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要点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2.把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制造出来的生动详细的、寄寓的生活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仆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仆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闹痴情、淳朴忠厚,女青年美丽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悲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和善而又糊涂刚烈的女仆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是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的形象。
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仆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呈现的是悠游拘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宠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季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