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之先秦(取用)
- 格式:ppt
- 大小:996.50 KB
- 文档页数:49
讨论中国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灿烂的文化中,文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经历了三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的洗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感染力的内容之一,同时也以其丰硕的文学成果、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这时期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以汉赋乐府诗及长篇巨著《史记》等成就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
关键字: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期。
先秦文学的成就包括神话、诗歌、散文三大部分。
、神话。
神话是原始居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战争神话等等。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
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它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原始居民意识形态的体现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默默传承着,它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后世的创作。
它对于后世文学不仅有素材的意义,更具有原型的意义。
古代神话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创造,使文学作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
《诗经》与《楚辞》是先秦诗歌的代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
先秦两汉文学诗文作品背诵篇目第一部分:《诗经》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云何吁矣!3《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5《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6.《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7.《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8.《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9.《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学者们突破了纯文学研究的范围,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此外,作为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学者们还就今后的学术走向做出了深刻思考。
一、文学的学术史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
神话、诗歌、散文等均于此时期呈现辉煌境界。
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也在《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书中有专门讨论。
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楚汉之争,先秦文学典籍遭到破坏,到了西汉初期,学者们整理承传先秦文献典籍,出现了许多学术门派。
于是有关学术史研究,成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1年,学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而存三百零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时,对孔子删诗说提出了质疑。
《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发表了范震威的《孔子删〈诗〉诸说的辨证与阐释》,对这一学术问题作了全面论析,指出在20世纪的百年中,司马迁的删诗说与孔颖达的未删说又被衍化成四派,即删《诗》说、未删《诗》说、修订刊定说、不置可否说。
作者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做确证前,应该诸说并存,而原创的删《诗》说仍占主流话语地位。
”我们认为作者的态度是谨慎的,删诗说应占主导地位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因为2001年底所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正为孔子删诗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张晨的《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⑴将《史记》中所涉及的《诗经》材料作了全面分析,然后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揭示了司马迁的《诗经》观,文中实际上对《诗经》的性质、功能以及孔子与《诗经》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讨论。
这是一篇比较扎实的文章。
类似的文章还有刘立志的《荀子与两汉〈诗〉学》⑵、李丹的《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3)、王承略的《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与命运》(4)、姚静波的《试析班固对屈原之批评》(5)等。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概念题:1、三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三家诗”或者“今文三家”。
2、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存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 u ji u): 一种水鸟名,即王且乳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 d o优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 d o qi U):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 i 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寤寐(w U m/):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 o u z G 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 d 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周南.芣苜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采采芣苜,薄言有之。
采采芣苜,薄言掇之。
采采芣苜,薄言捋之。
采采芣苜,薄言裕之。
采采芣苜,薄言襁之。
①莒(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 采得。
④掇(duo):拾取。
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以《诗经》、《楚辞》、《离骚》、《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经典,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先秦时期,包括《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它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气。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国风》,也有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民间风》。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通过《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沉沦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
《楚辞》以其独特的骚体诗风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独角鲸”。
三、《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作者庄子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
《庄子》通过对寓言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而成,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部分,其中《纪传体》以史家的立场,透过个人的经历与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塑造了众多历史英雄的形象。
《史记》以其细致入微的记述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是关于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论述。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和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摘要:一、引言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和楚辞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2.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史传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先秦时期,史传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存在。
其中,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成果。
1.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的结晶,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史传散文主要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主要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
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秦汉时期,史传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秦统一六国后,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统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歌颂统一、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同时,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汉代是史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巨著。
汉代文学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背景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先秦两汉的知识点因为知识,我们进入太空,我们延长了预期寿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族史诗、宫廷咏史、爱情诗歌等。
《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孟子》以散文的方式写成,内容包
括人性、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孟子》对于古代文学的发
展和儒家思想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两汉文学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是一部历史
著作,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朝的历史事件。
《史记》通过生动的
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
它不仅对后来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音乐伴奏而诞生,
因此被称为乐府诗。
这种诗歌形式多以民间故事、咏史赋诗等为主题,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诗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如《诗经》、《孟子》、《史记》和乐府诗等经典作品催生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1.引言概述部分可包括关于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的背景和意义。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经典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问世,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头和参考。
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录的转变,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早期的民间歌谣和诗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楚辞则是楚国地区的文学作品,描绘了楚国特有的风情和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两汉时期,则是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期。
論語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录,是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史记是司马迁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具有史官的记载功能,还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脉络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重要。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更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和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学演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先秦两汉文学经典进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文学作品。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主要部分的安排方式。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1.1概述、1.2文章结构、1.3目的)主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和介绍,引入读者对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的认识和兴趣。
正文部分分为先秦文学经典导读和两汉文学经典导读两个部分。
先秦文学经典导读部分(2.1 先秦文学经典导读)主要介绍了诗经和楚辞这两个先秦时期的文学经典。
在诗经(2.1.1 詩經)部分,将介绍诗经的起源和特点,以及诗经中的重要篇章。
第一编先秦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史家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全唐诗》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上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著作。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
文学创作室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文学史研究应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注重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推动文学演进的因素:外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不平衡(诗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1、朝代的不平衡3、地域的不平衡其次,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1、雅与俗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是中国文学演变的一条重要途径)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上古期(先秦两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孕育于此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此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社会功能,道家注重审美价值,也形成于此4、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此基本格调也在上古奠定()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打破格局)先秦文学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1、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2、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5、文学传媒出现出版、讲唱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市井等各方面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新趋势,适应市民需要文学内容题材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重要地位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对人的情欲更多的肯定,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冲击3、通俗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小说最富生命力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双视觉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一.先秦社会形态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1 .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娟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 .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 .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 .文学形态或特点1 .文史哲统一2.诗、乐、舞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补充:唐诗一燕乐词牌定曲:四 .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1 .巫觋T 周公(制礼、作乐) 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
《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2 .史官3.贵族4.上阶层五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 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 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 .《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1.原始文化一夏商文学3.百家争鸣一战国文学 2.礼乐文化一西周春秋文学4.楚地文化一楚辞第一章《诗经》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 .《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4 .《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诗经》编订:孔子为《诗经》正乐,周王朝的乐管在《诗经》的 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