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 格式:docx
- 大小:59.67 KB
- 文档页数:3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本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其主要教育思想为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2.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通过儿童独特的创作——这才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
3.在大自然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和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的原因:儿童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要求。
儿童大脑的自然特性要求须在思考源泉处,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培养他的智力,让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有关这个形象的信息的加工。
4.要逐渐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逐渐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不要一下就完全敞开。
不要让知识成堆地向孩子压来,不要企图在课堂上把您关于学习对象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成堆的知识有可能把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全部埋葬。
5.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6.尽力使学生不为追求分数,而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发奋学习。
7.座右铭: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教育过程中一系列属于各个方面——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美、美学、情感——目的的一种手段。
8.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师不仅应向学生展示世界,还应确认孩子是周围世界中一个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的积极的创造者
9.不能教孩子们去说他们还没理解的词语,否则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而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10.只有当“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这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劲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理,这实在让人佩服。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以后,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感动。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同窗生一路欢笑,一路忧伤。
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路克服困难,一路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知他。
”在平时生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把我当知心朋友,今天妈妈怎么批评他,周日去逛街买的什么物品,谁跳绳跳的最多……孩子们很乐意同我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熟悉他们是你昔时的小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必然的个性不同,咱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能力,那样对挫伤孩子的踊跃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咱们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踊跃性,以他们的优势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进展。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贵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珍惜稚弱、增进新一代进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向往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乃至搀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括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同仁所熟知的一位前苏联教育家。
他的许多名言和术语,诸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
读了他的书,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教育的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了,但给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还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
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
在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
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乡村初中的校长,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
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莫测高深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11、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数学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3、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4、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5、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6、我坚定地认为,在童年、少年时期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7、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8、人是要教育的,为此必须懂得用什么去进行教育和怎样进行教育。
9、情感教育,一般来说,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的工作中的最艰巨任务之一。
10、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11、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地进行道德教育,就不可能在人们的心灵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12、我们认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预防不良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13、所谓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是要理解他们每一个行动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原因和动力。
14、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15、生活在书的世界之中,意味着领略思维的美,享受文化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
16、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17、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18、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19、受到刺激的孩子不会失去对公正和教师的信任。
他期待教师说出真心话,他希望教师公正地对待他。
20、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快乐和幸福如果得到的越容易,那么他在成年的生活中就越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21、人生中最可怕的因而最需要用爱抚、温柔、关怀、关注、善意去抚慰的,就是遭到毁损和伤害的孩子的心。
22、如何对待人类美丽的花冠——妇女,孩子用自己的心灵从那些细腻、微妙、不易察觉的小事中可以体会得到。
《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读书笔记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高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仰慕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感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小孩的爱和对小孩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知道如何去爱他人。
作为教师的最大体的条件之一是爱小孩。
爱小孩,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路克服困难,一路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如此,小孩才会把一切都告知他。
”这一点,关于咱们音乐教师尤其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咱们对学生能够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一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咱们每一笔书写,都是以后的答案.爱学生确实是要及时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小孩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取得的是明白得和帮忙,而绝不是粗鲁的批评和处惩。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正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咱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孩。
身为音乐教师,咱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窘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点的小孩,帮忙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特有的情感艺术中取得熏陶。
由此可见咱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全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一样仁慈,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小孩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阻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该挫伤他们心头中最灵敏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取得更多小孩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明白得、信任小孩,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小孩而言的。
对一个腼腆的小孩、对一个木讷的小孩、对一个常常是表现平平的小孩,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小孩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小孩们心中的形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例子:就像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你想想看,总是我们大人去灌输,他们能真正吸收多少呢?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例子:爱就像阳光,没有阳光怎么能让花朵茁壮成长呢?老师对学生的爱,那可是教育中最关键的呀!不是吗?3.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例子:哎呀,就像爱护最珍贵的宝物一样去爱护孩子呀,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育的奥秘呀!4.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例子:这就好比给每个孩子都插上自信的翅膀,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多棒啊!你说是不是呢?5.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例子: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全能的导航员,指引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责任多大呀!能不重要吗?6.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例子:这不就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道理嘛,把自己的好给予别人,那得多开心呀!7.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例子:你看呀,让孩子去劳动,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大箱子,里面啥都有,多有意思呀!8.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例子:志向就像小树苗,需要我们用爱和劳动去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呀,这多形象啊!9.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例子:就像种庄稼要在合适的时候播种一样,童年不培养善良,以后可就难了呀,这不是很明显嘛!10.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引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记叙自己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著作的书名。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在你的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一本书,对你产生很大的触动。
而现在,我懂了,我想就是它了。
在这本书的末一页有这么几行字: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
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筋疲力尽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
这几行字,使我想起列·托尔斯泰的一段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那是我读中师三年级的一件事了,师三的教学实践我是在家乡的一所重点小学度过的,虽然它已经算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但那两个月的准老师生活确实给我的思绪带来一番波澜。
这所小学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有的只是上不完的语文,数学课,教师的一张讲桌就像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不断地向他的“敌人”——学生发动“进攻”。
而在这里,我似乎只感觉到孩子背着一个大口袋,而教师则极力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放到里面去。
我开始尝试着给他们上了一节美术课,这节课教的是葡萄,当我让他们开始着色的时候,一位小男孩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蹭过来问我:“老师,紫色是什么颜色?我不免有点吃惊,问全班的同学:“紫色是什么颜色啊?”只见每个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一支红色的水彩笔,兴高采烈地冲我喊:“这个就是紫色!紫色!孩子们声声的呼喊越让我觉得痛心,农村的素质教育就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慢慢地变质了,儿童的生活里少了音乐,美术方面的教育。
学生不是一口无底的井,可以一个劲儿的吸水,从这口井里打水应当动脑筋。
教育名家|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这是一个一如往常的静悄悄的黎明,天光微启,点点星辰仍缀于夜空,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帕夫雷市中学校长办公室里间的一盏明灯。
映在白墙上的剪影,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伏在案前的身形——他正专心致志地书写着今天的教学日记。
已经被使用一大半的稿纸纸张微微泛黄,散发着墨香。
和那个时代各行各业的苏联劳动人民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胸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有个性的公民,他们才能成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思想坚定的战士。
他认为,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除了通过课内课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两条途径。
在这位“教育界的百科全书”留下的40多部著作、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中,处处蕴藏着他对于如何达到这般教育目标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要发扬和守护孩子身上哪些宝贵的品质呢?诚实正直的道德信念明媚的午后,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们正在举行集会,他们围着一位佝偻的老者,正津津有味地倾听他讲述战争时期自己守护一颗苹果树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静静站在一旁,观察着每个孩子的神情变化,这时他发现一群充满向往和钦佩的面庞之中,有一张抿着嘴唇、若有所思的小脸,他的眼神有些焦灼。
这个孩子叫格里沙,集会结束后,大家都上前围着老人问这问那,而格里沙几次也想上前去询问什么,又都退却了。
对敏感而坦率的格里沙十分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一定是被故事中某一细微的部分勾起了某些隐痛的回忆,他在犹豫着是否要与人分享。
“格里沙,我能知道,是什么让你格外激动不安吗?”苏霍姆林斯基踌躇再三,走到格里沙跟前,俯身用只俩人可闻的音量问道。
格里沙的双唇抿得更紧了,但他确实对这个问题等待已久,他迫不及待地想倾诉心中的疑问和反思,想要寻求对思想正确性的证明。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沈阳市绿岛学校杨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是这样袒露自己的心迹的:“要使我忐忑不安的,是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些敏感、细腻、易受感染的心灵。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日后的教育就是不断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
”这短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的教育信念影响,激励着我。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衡量自己与被衡量的一种度尺。
是否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是否真正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还是戴高帽,唱高调?热爱孩子,关心孩子,是树立相信孩子,相信教育的力量这一教育信念的前提。
而要爱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熟悉孩子的精神世界。
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人,了解人,从各个方面去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首先要相信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相信每个孩子的可教育性。
不要因为他在某个方面不够突出或惹您生气,就全盘否定他的可教育性。
用不友善的语言甚至是恶毒的言语去伤害他们稚嫩的心灵,和本就不太坚强的自尊心。
既要肯定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才能和禀赋使自己获得发展,但又充分肯定孩子的先天禀赋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要求在尊重个人差异的基础上使各种才能和禀赋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教育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逐个的单项教育与培养,不应压制学生的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
第二、要尽自己的可能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要各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即体现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把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
”他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叫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如同阳光雨露,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品行恶劣、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所倾斜。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我班的蔡冬辉同学是一名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不但学习纪律差且性格暴躁,欺侮同学,经常惹是生非,同学背后送他外号“打架王”。
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不来就呆在家,我只好一次又一次到他家去请。
他病了,我就买了水果去看他,他爸爸感动地说:“他上了这么多年学,还没有一个老师登过我家的门槛。
老师这么关心你是你的福分,你再不好好学习,再惹是生非,你可真对不起老师的一片心啊!”新书发下来,我一本本帮他包好书皮,他没有做作业的习惯,我就帮他打好格抄好题目,看着他做完,才放他回家。
从多方面亲近他帮助他,热情而严肃地对他提出希望,使他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和善意。
在平时,我注意培养他的耐性和自制力,对他犯的错误也冷静地处理,尊重他的人格,尽量防止问题激化。
例如,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位女同学经过他座位时不小心把他桌子上的一摞书碰掉在地上,他张口就骂那个同学,把那个女生骂哭了。
我当时并没马上批评他,说:“先上课,下课后蔡冬辉到我办公室去。
”他冷静下来后,我耐心对他说:“蔡冬辉,那个女同学不是故意把你书弄到地上的,人家有给你全捡起来了,你干嘛骂人家呀,人家尊重你,你却不尊重人家,你这不是自己降低人格吗?全班同学来自不同地方,应该说这是一种缘分,大家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为一点小事就伤了同学间的感情,这样下去谁愿意和你相处呀!”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心悦诚服地说:“是我错了,课下我去给他道歉。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
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
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
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
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
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
学习首先是劳动。
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
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
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
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
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我终于彻底证实:必须直接在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教孩子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
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
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
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
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请您仔细观察一下学校生活,您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正是在识字教学阶段失去信心的。
亲爱的同行们,这一级需我们要上得使孩子不感到疲劳,要使得通向知识的每一步都走的像鸟儿在高傲地直冲云霄,而不像精疲力尽地挑着力不胜任的重担的人在艰难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