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指南的释义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35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发布了最新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的管理指南(下称“指南”),为该领域的诊疗规范作出较详细的推荐,本文将对该新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病理生理及概念首先指南指出SCA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①斑块相关的心外膜动脉阻塞;②正常或有斑块动脉局限或弥漫的痉挛;③微血管功能障碍;④既往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冬眠心肌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
结合病理生理的机制,概念上该指南的SCAD不仅局限于既往所指的稳定性心绞痛,同时也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的情况及痉挛导致的静息发作的心绞痛。
因此,SCAD的人群范围亦随之而扩大:①现有稳定性心绞痛或其他和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②已知以往有冠心病症状,现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且需要定期随访;③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通过病史采集明确既往已有类似症状发生;④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能被归为急性冠脉综合症低危人群,例如现无胸痛、心衰,静息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首先肌钙蛋白)无异常。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例如微血管功能不全或者冠脉痉挛的病人也纳入在内。
二、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估传统胸痛包括典型心绞痛、非典型心绞痛和非心绞痛性胸痛,通过胸痛表现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特征来评估患者罹患SCAD的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PTP)大小,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将PTP划分为三档,低度怀疑—PTP≤15%,中度怀疑—PTP在15%至85%之间,高度怀疑—PTP≥85%。
新指南指出,检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罹患该病的可能性大小,强调PTP可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及采取何种检查手段,同时根据该可能性及即将进行的检查手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
然后根据检查结果产生出病人的冠心病可能性。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号:SATCM-2019-XX(XXX)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王阶孙建宁何丽云毛静远朱明军刘中勇刘红旭林谦黄力衷敬柏李军姚魁武《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组二〇一九年九月目录一、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任务参加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南指导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方法学专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疾病领域专家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主要起草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系统评价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秘书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工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起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般原则和最新进展。
一、冠心病诊断1、临床症状:冠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或饮食后加重。
2、体征:冠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体征。
患者还可能出现心音减弱、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
3、辅助检查: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
二、冠心病治疗1、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预防血栓形成等。
2、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
3、外科治疗:对于某些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
这种手术方法可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从身体其他部位移植血管到心脏,以改善心肌供血。
4、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患者需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和血糖,降低冠心病进展的风险。
5、定期随访:冠心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三、最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如抗血小板新药、新型介入技术等。
这些新进展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进展。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
然而,在介入前后,中医诊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的指南。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冠心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引起的心绞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基础上,引发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绞痛。
中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和面色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方面,医生会通过听诊患者的气息、语音等方面,判断患者病情;问诊方面,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等;切诊方面,医生会通过把脉、触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针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为主,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银翘解毒丸、速效救心丸等。
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舒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手术后,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等。
介入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
预防和管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还应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种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胸痛或不适,并且症状发作频繁、不稳定,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1.详细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胸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或加重因素等。
2.体格检查:检查血压、心率、心音等,观察有无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电图(ECG):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如ST段压低、T波倒置、Q波、ST段抬高等。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
二、治疗1.非药物治疗(1)休息:患者在症状发作时需要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
(2)氧气输送: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不足。
(3)心电监护:对于有心电图异常的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情况。
(4)心理疏导: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应对紧张的情绪和焦虑。
2.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改善血液循环。
(4)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低心肌耗氧量。
(5)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可以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壁。
(6)抗凝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或存在血栓形成的患者,积极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直接抗凝药物。
3.介入治疗对于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如果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可以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
心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蒙医诊疗指南心刺痛系指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疾病。
常伴有胸闷、气短、心神不宁、心前区不适、乏力等症状,多由劳累、情绪波动、惊吓、饱食、过量饮酒、吸烟或寒冷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机为消化三能与体素失衡、清浊生华障碍,特别是普行赫依与血之运行受阻,导致心脉循环障碍。
病位在心,常累及肺、胃等其他脏腑和白脉等组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阵发性胸痛为主症,可伴有胸闷、气短、心神不宁等症。
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感、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一般持续5—10分钟,甚则持续不解。
1.1.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由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饱食,气候变化等因素而诱发,有时无明显诱因亦可突发。
1.2 鉴别诊断1.2.1胃痧症:胃痧症之胃部疼痛和呕吐等症状常与重型心刺痛引发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易混淆,需相互鉴别。
胃痧症多由进食生冷饮食或汗出受凉而诱发,病位在胃,局部痉挛感,可有压痛、腹胀等不适。
心刺痛则多由饱食、劳累或情绪波动所诱发,虽有胃疼、恶心呕吐等症,但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可资鉴别。
1.2.2心悸症:心悸症严重时可伴发心前区疼痛,而心刺痛患者出现心悸之症状,故两者易混淆,需相互鉴别。
心悸症以心慌为主症,多伴有失眠、烦躁、头晕等症,脉象迟数或不整。
心刺痛则以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为主症,多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可资鉴别。
1.2.3肺刺痛:此病可伴发胸痛而与心刺痛相鉴别。
但肺刺痛多以寒战、发热、咳嗽、咯痰、咳黄色痰或痰中带血、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症,伴有面红或口唇紫绀、头痛、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
常由感冒等因素诱发。
心刺痛之胸痛,常呈阵发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一般持续5—10分钟,甚则持续不解。
多由饱食、劳累或情绪波动所诱发,故可鉴别。
2 辨证论治遵循总治则指导和分型治则相结合的诊疗方案。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第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重磅发布。
距《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已过11个年头,这十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由急转慢,心血管疾病被更早的诊断和治疗。
这十年来,新医疗药物、器械和检查设备的不断涌现,新的医疗理念和观点不断形成,新指南也应运而生。
本指南所指的稳定性冠心病包括了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从诊断、评估、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全面提供临床循证依据。
SCAD的诊断方法临床中我们常被问到的是“大夫我到底是不是冠心病”,心内科医生都会以是否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来初步诊断(表1)。
一直以来症状是冠心病诊断的首要因素,但大家对症状的判断大多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本指南中创新提出验前概率(PTP),量化评估罹患SCAD的临床可能性。
在了解患者病史后,结合其胸痛性质、年龄和性别三大要素,得出SCAD的PTP(表2)。
表1胸痛的传统临床分类表2?有稳定性胸痛症状患者的临床验前概率(PTP,%)注:浅蓝色区域为PTP<15%(低概率),深蓝色区域为15%≤PTP ≤65%(中低概率),浅棕色区域为65%<PTP≤85%(中高概率),深棕色区域为PTP>85%(高概率)。
PTP验前概率的临床可操作性强,它不仅统一规范我们对SCAD的症状判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合理的SCAD的诊断路径。
LVEF<50%并且胸痛典型者,建议直接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血运重建。
LVEF≥50%者,可根据PTP决定后续诊断路径:(1)PTP<15%(低概率):基本可除外心绞痛。
(2)15%≤PTP≤65%(中低概率):建议行运动负荷心电图作为初步检查。
若诊疗条件允许进行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则优先选择后者。
(3)66%≤PTP≤85%(中高概率):建议行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以确诊SCAD。
心绞痛诊疗指南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以胸、颌、肩、背或臂部不适为特征。
典型者可以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加剧,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
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危险分层】1.典型心绞痛特点(1)性质和持续时间典型的胸骨后不适感。
(2)劳力或情绪激动可以诱发。
(3)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以缓解。
2.体格检查多正常3.≥50%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正常,但发作时部分可记录到心电图异常改变。
4.危险分层:(1)经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无创检查的危险度分层,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见下表无创检查危险度分层高危(年死亡率﹥3%)1、静息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LVE F﹤35%)2、平板平分高危(评分≤-11)3、运动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运动状态LVEF ﹤35%)4、负荷状态下大面积灌注缺损(特别是前壁损伤)5、负荷下多处中等大小的灌注损伤6、大面积固定性灌注缺损伴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7、负荷状态下灌注缺损伴有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8、给与低剂量多巴酚丁胺时(≤10ug/kg/min)或心率较慢时(﹤120次/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障碍(涉及﹥2个节段)9、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中危(年死亡率1%~3%)1、静息状态下轻度/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49%)2、平板评分中危(-11﹤评分﹤5)3、负荷状态下中度灌注缺损但无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201铊)4、仅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时,限制性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伴有室壁运动障碍,范围涉及≤2个节段低危(年死亡率﹤1%)1、平板评分低危(平分≥5)2、静息或负荷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转缺损*3、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状态下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无改变**虽然发表的资料有限,但是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当存在平板评分高危或静息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35%)时,可能并非低危。
保健科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一、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学分册)2009年第一版》,第一章,第65—66页制定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冠心病诊疗指南。
二、制定时间:2013-6-28制定者:保健科批准者:医务部三、诊疗内容:【概述】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和诱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
心绞痛症状也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
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病变以及某些非心脏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临床表现】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大致不变。
【诊断要点】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症状出现。
2.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
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杳,必要时检查糖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