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过失致人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
- 格式:pdf
- 大小:156.59 KB
- 文档页数:3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应当从重处罚。
”
根据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由于人
的不慎或实施危险行为而导致他人死亡,应当从重处罚。
1、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1)存在危险或违法行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涉及危险行为或违法行为,并没有直接的死
亡结果。
具体来说,危险行为必须直接或间接造成他人死亡;而违法
行为必须是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
(2)存在过失
危险行为或违法行为必须构成过失,以致他人死亡。
只有行为者
存在疏忽或错误,才能构成过失,否则不构成此罪。
(3)加重结果为死亡
加重结果必须是直接导致他人死亡,或者这种结果也可以由另一
个行为间接引起。
2、过失致人死亡的惩罚
无论过失致人死亡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还是非故意的,都是一种
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对他人的生命,财产或心理造成严重的损害,并可能导致他人的死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过失
致人死亡罪受到从重处罚。
(1)死刑
在特定情况下,如果过失致人死亡罪导致伤亡特别严重,可能会
面临死刑处罚。
(2)无期徒刑
如果过失致人死亡罪行为构成严重犯罪,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
(3)有期徒刑
根据过失致人死亡罪行的情节,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不得超过十年。
(4)拘役
如果过失致人死亡罪行比较轻微,可能被判处拘役,拘役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上述就是关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总体介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了解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的区别与量刑标准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的区别与量刑标准在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是两种常见的犯罪类型。
尽管它们都属于杀人罪,但是它们在意图、行为要件和刑罚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之间的区别,并介绍相关的量刑标准。
1.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指犯罪人以故意为目的,通过违法手段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但仍然有意为之。
故意杀人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1) 故意杀害他人;(2) 目的是造成被害人的死亡;(3) 行为具有违法性。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明知他人患有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却故意给他人喂食触发过敏反应的食物,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一种故意犯罪,通常将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意程度,在判决中进行严厉的量刑。
2. 过失杀人罪过失杀人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或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但并无故意造成他人死亡的意图。
与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杀人罪的要件包括:(1) 疏忽或过失行为;(2) 行为导致他人死亡;(3) 行为具有违法性。
例如,如果某人在驾驶过程中不慎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可以认定为过失杀人罪。
过失杀人罪主要关注犯罪人的失误或疏忽程度,量刑标准通常较为宽松,并且会考虑到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
3. 量刑标准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在量刑标准上存在明显差异。
由于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恶意明显,自愿放弃了他人的生命权,因此量刑通常较为严厉。
根据刑法规定,在故意杀人罪中,最高刑罚可以是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可以处罚金。
相比之下,过失杀人罪的主观要件较为宽松,因此量刑标准相对较为宽松。
一般情况下,过失杀人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可以处以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对于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的量刑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动和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法官将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故意、社会危害程度、案件影响等因素进行量刑。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过失致人死亡量刑和构成要件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想要杀死对方的故意,但由于一些因素而导致了对方的死亡。
具体分为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但是这样的行为同样也是构成了犯罪的,接下来,请跟随赢了网小编一起看看过失致人死亡量刑和构成要件的内容。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量刑: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另有规定是指失火、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二、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要件: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
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
本法第233条规定故意杀人罪。
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
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
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
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
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
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侵犯人身罪包括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等,侵犯人身罪是司法考试中的重点。
(一)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凡是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转化的犯罪都可以转化为故意伤害罪。
▲刑讯逼供致人重伤的,定故意伤害罪从重。
▲非法拘禁中故意。
2、两罪的区别主观故意内容不同,损害健康还是生命;突发事件中定放任,按实际后果定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
▲甲乙两人争一个舞伴,甲用酒瓶猛砸乙头部20 下,乙死亡,甲故意杀人。
3、实施某些犯罪过程中临时产生杀人故意,原则上数罪并罚,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甲在强奸过程中,致被害人死亡(结果加重犯)。
4、杀人行为:凡是一切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不以使用凶器为必要。
▲以下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①乙生一个小孩,去弃在野地中,小孩死亡。
②甲的孩子不好好上学,将小孩关起来逼迫小孩自杀,小孩上吊死亡。
③丙让精神病人摸电线,精神病人死亡,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1.不构成强奸罪:①15 岁甲与13 岁女孩,在谈恋爱中发生性行为,没有其他严重后果,不构成强奸罪。
②利用职权与现役军人的妻子强行发生性行为,定强奸罪(《刑法》第259条)。
③组织卖淫过程中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不构成强奸罪。
④为了出卖而强奸被绑架的妇女的:不构成强奸罪。
2.两罪的区别:主观目的不同:强奸:满足性欲;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主观是满足性交之外的欲望。
3.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的区别:主观不同,是否有性方面的心理满足。
▲夫妻俩都特别爱喝酒,后心怀歹意,将他人的妻子拖到树林里,脱去被害人的衣服。
被抓。
根据主观交待定罪:如果没有强奸之意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如有强奸故意,构成强奸罪未遂。
(三)非法拘禁和绑架罪1.非法拘禁只有两方关系;绑架罪有三方关系。
▲甲绑架乙向其妻丙索5 万元。
丙说"你杀了他,我给你10 万",甲杀死乙,得10 万元。
甲绑架罪,在故意杀人范围内成立共犯。
过失杀人罪量刑标准过失杀人罪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过失杀人罪的量刑标准是有明确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对过失杀人罪的量刑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考虑过失的程度。
过失杀人罪的刑法责任是建立在过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量刑时要考虑过失的轻重程度。
如果过失是由于疏忽造成的,那么对于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轻;而如果过失是由于故意或者明知而不报告、不采取措施造成的,那么对于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重。
其次,要考虑造成的后果。
在量刑时需要考虑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如果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么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重;如果过失行为只是造成轻微伤害或者没有造成实际后果,那么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轻。
再次,要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
在量刑时需要考虑犯罪分子是否有过错意识,是否有悔改表现,是否有赔偿行为等。
如果犯罪分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没有悔改表现,那么刑罚可能会相对较重;如果犯罪分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行为,并且有悔改表现,那么刑罚可能会相对较轻。
最后,要考虑社会的影响和需要。
在量刑时需要考虑社会的影响和需要。
如果过失行为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那么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重;如果过失行为对社会影响较小,那么犯罪分子的刑罚可能会相对较轻。
总的来说,过失杀人罪的量刑标准是根据过失的程度、造成的后果、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以及社会的影响和需要来综合考虑的。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犯罪分子进行量刑,以达到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过失杀人案例在日常生活中,过失杀人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不当行为导致的意外伤亡。
在法律上,过失杀人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其性质属于过失犯罪,而非故意犯罪。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真实的过失杀人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类案件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案例一,醉驾致人死亡。
小明因酒后驾车,驾驶时疏忽大意,导致一名行人被撞伤后不幸身亡。
在事故发生后,小明被警方依法拘留,并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这一案例中,小明的醉驾行为属于明知危险而放任不顾的过失行为,其导致的后果不可挽回,因此法律对其进行了严惩。
案例二,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
某医院的护士在执行输液治疗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发生了严重的输液事故,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经过调查,发现护士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疏忽大意的行为,因此被认定为过失杀人案件。
医院也因管理不善而被追究了相应的责任。
案例三,建筑工地安全事故。
在某建筑工地上,因为施工方未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导致了一起严重的坠落事故,一名工人不幸丧生。
经过调查,发现施工方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疏漏,因此被认定为过失杀人案件,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以上案例充分展现了过失杀人案件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这类案件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亡,其性质属于过失犯罪。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法律机构往往会严格依法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意外伤亡的发生。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安全和和谐。
《职务犯罪纲要》复习题一、判断对错1、从重从严惩处原则不是职务犯罪的司法原则( v )2、公安人员可以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v )3、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 x )4、打击与预防并重原则是职务犯罪的司法原则( v )5、过失也可构成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犯罪( x )6、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定故意杀人罪( v )7、滥用职权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v )8、举报人不是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对象( x )9、贪污5000元即可定罪处罚( v )10、职务犯罪主体都是特殊主体( v )10、职务犯罪的行为方式只有作为一种方式( x )11、中国公民自己想信什么教派就信什么教派,国家不能干预( x )12、滥用职权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职能活动( v )13、暴力取证罪是逼取证人证言的活动( v )14、玩忽职守罪主观方面即可故意,也可过失( x )15、拘留所的民警不是虐待被监管人罪的主体( x )16、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v )17、贪污罪的主体是双重复杂客体( v )18、受贿罪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v )19、贪污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共财物( v )20、隐瞒境外存款罪行为人必须是负有法定申报义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v )21、学校老师私自拆看学生信件构成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罪( x )22、报复陷害罪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 v )23、刑讯逼供罪犯罪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v )二、名词解释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p92、玩忽职守罪 p2733、私放在押人员罪 p2344、贪污罪 p1025、报复陷害罪 p1996、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p347、直接故意 p588、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p1699、虐待被监管人罪 p21910、窝藏罪 p25811、职务犯罪的客体 p3712、受贿罪 p14713、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p18614、刑讯逼供罪 p20715、徇私枉法罪 p224三、简答题1、狭义的职务犯罪概念 p42、虐待被监管人员罪在客观方面的情节严重有那些 p2193、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是什么 p2094、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概念 p2575、枉法裁判罪的情节严重有哪些 p2306、暴力取证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p2167、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p118、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观要件 p1329、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脱逃”和“情节严重”是什么 p24010、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 p26511、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包庇罪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p30112、暴力取证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p21613、职务犯罪间接故意及条件 p5914、私放在押人员罪主要表现哪些形式 p23515、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区别 p24316、受贿罪中索贿的方式有哪4种p152论述题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在客观方面有哪些规定p2812、论述职务犯罪的司法原则的“坚决、慎重、准确” p203、徇私舞弊罪与报复陷害罪的界限p2274、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界限 p1135、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p2026、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的客观方面有哪些 p2497、虐待被监管人罪与刑讯逼供罪区别 p223。
刑法分则中常见的法律拟制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38条第2款规定,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使用暴力"是指拘禁之外更高的暴力。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注意:行为人在构成非法拘禁罪的前提下,如果使用暴力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使用暴力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47条规定,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构成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的前提下,如果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3、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48条规定,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
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的前提下,如果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虐待被监管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4、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92条第2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故意杀⼈罪和过失杀⼈罪详解故意杀⼈罪和过失杀⼈罪都是侵犯他⼈⽣命权的犯罪,但在⾏为⼈的犯罪性质、⾏为⼈的主观⼼态以及社会危害性⽅⾯却有较⼤的差别。
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这⽅⾯的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或者能够解决⼤家的⼀些疑惑。
故意杀⼈罪1.故意杀⼈罪(1)故意杀⼈罪的中的⼈是指他⼈的⽣命。
在我国,⾃杀⾏为不是犯罪。
胎⼉和⼫体均不属于故意杀⼈罪构成的⾏为对像。
毁坏⼫体的⾏为,也不构成故意杀⼈罪,但可以构成侮辱⼫体罪。
但是,误以⼫体为活⼈⽽加以杀害的,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溺婴是⼀种故意杀⼈⾏为,应以故意杀⼈罪论处。
(2)客观⽅⾯表现为⾮法剥夺他⼈⽣命的⾏为。
杀⼈⾏为的⾏为⽅式⼀般表现为作为,有时也表现为不作为。
不作为杀⼈⽅式以⾏为⼈对防⽌被害⼈的死亡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
这种责任或义务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份、职务或者先前⾏为。
(3)杀⼈的⼿段有多种,但如果⽤放⽕、决⽔、投毒等危险⽅法杀⼈的,应如何定罪,主要是看这些⽅法是否⾜以危害不特定多数⼈的⽣命、健康和重⼤公私财产安全。
2.在认定本罪(及故意伤害罪)时应注意刑法分则其他条⽂中按故意杀⼈罪、故意伤害罪处理的规。
具体的规定有:《中华⼈民共和国刑法》(1)第⼆百三⼗⼋条:⾮法拘禁罪使⽤暴⼒致⼈伤残、死亡的;(2)第四百九⼗七条:刑讯逼供罪、暴⼒取证罪,因刑讯逼供、暴⼒取证⽽致⼈伤残、死亡的,依故意杀⼈罪、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3)第⼆百四⼗⼋条:虐待被监管⼈员罪致⼈伤残、死亡的,依故意杀⼈罪、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4)第⼆百⼋⼗九条:聚众“打砸抢”致⼈伤残、死亡的;(5)第⼆百九⼗⼆条:聚众⽃殴罪致⼈重伤、死亡的;(6)第三百三⼗三条:⾮法组织卖⾎罪、强迫卖⾎罪对他⼈造成伤害的。
3.对⾃⾏为的处理。
(1)组织、策刬、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员⾃杀、⾃残的,以故意杀⼈罪、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相约⾃杀的处理。
如果相约双⽅都亡,不存在刑事责仼问题;相约各⽅各⾃实施⾃杀,其中⼀⽅死亡,另⼀⽅未死,未死⼀⽅也不负刑事责任;相约⾃杀,由其中⼀⽅杀死对⽅,继⽽⾃杀未成或者放弃⾃杀的,应定为故意杀⼈罪。
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分析作者:曹铭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31期摘要对于刑讯逼供罪转化犯,《刑法》第247条明确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从重定罪处罚。
那么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要成立刑讯逼供罪转化犯,行为人对于“致人伤残、死亡”的结果,其主观方面应当是怎样的?该文通过对故意、过失这两种可能存在的罪过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只有犯意转化的故意才能构成刑讯逼供罪的转化犯。
同时,通过对故意的内容、形态,以及过失是否违背立法原意和责任主义等具体问题的阐述,更进一步地提出对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结果加重犯作者简介:曹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11.104依照本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该规定看似明晰了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问题,但在实践中仍然有许多疑惑。
是否需要限定行为人对伤残、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仅指故意,还是包括故意和过失,还是连过失都不需要,就可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更进一步,立法的这一规定合理吗?下文将就这些疑惑做进一步探讨。
一、《刑法》第247条中刑讯逼供致人伤亡的定性之争《刑法》第247条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
这一规定的性质如何?如何理解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的”应该作何理解?实践中有不同观点。
张明楷教授认为,我国《刑法》第247条对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规定属于法律拟制,行为人对于“致人伤残、死亡”的危害结果,其主观心理状态为过失时,可以构成刑讯逼供罪的转化犯。
另有观点认为,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只有当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为故意时,才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如果行为人对伤残、死亡结果仅是过失心理,不适用第247条的规定,应另外定罪。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刑讯逼供罪刑法释义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搜查,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手段残忍、影响恶劣的;2、致人自杀或者精神失常的;3、造成冤、假、错案的;4、3次以上或者对3人以上进行刑讯逼供的;5、授意、指使、强迫他人刑讯逼供的。
由上述规定可知,当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以上情形,则应对其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一、刑讯逼供罪的构成1、刑讯逼供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使是被怀疑或者被指控犯有罪行而受审的人,也不允许非法侵犯其人身权利。
刑讯逼供会造成受审人的肉体伤害和精神损害,因此,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而按照刑讯逼供所得的口供定案,又往往是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因此,又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威信刑讯逼供罪侵害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所谓犯罪嫌疑人,是指根据一定证据被怀疑可能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所谓被告人,是指依法被控诉有罪,并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证人不能成为刑讯逼供罪侵害的对象,如果对他们刑讯逼供构成犯罪的,按暴力取证罪论处。
2、刑讯逼供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首先,刑讯的对象是侦查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
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否构成犯罪,对刑讯逼供罪的成立没有影响。
其次,刑讯方法必须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
所谓肉刑,是指对被害人的肉体施行暴力,如吊打、捆绑、殴打以及其他折磨人的肉体的方法。
所谓变相肉刑,是指对被害人使用非暴力的摧残和折磨,如冻、饿、烤、晒等。
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应属法律拟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均属于法律拟制。
也就是说,只要客观上导致了他人伤残、死亡的结果,不管行为人对于伤残的结果是否具有伤害的故意、对于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杀人的故意,除意外事件外,均应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标签: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注意规定;法律拟制一、问题的提出刑法分则中有数个条文存在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规定。
例如,《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剝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一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三百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对被运送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上述条文中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人们在理论上没有争议地认为,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前提是行为本身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换言之,上述规定属于提醒司法人员注意的注意规定,并不是将原本不符合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但是,另有几个条文中关于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则在理论上争议很大。
具体是:(1)《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刑讯逼供罪和暴力取证罪规定,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2)第二百四十八条虐待被监管人罪规定,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3)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规定,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4)第二百九十二条聚众斗殴罪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5)第三百三十三条非法组织卖血罪、强迫卖血罪规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依照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6)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不作为过失杀⼈罪的案例解析我国刑法第⼆百三⼗三条规定:过失致⼈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什么是不作为过失杀⼈罪?店铺⼩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作为过失杀⼈罪的案例解析案例介绍:2006年12⽉24⽇下午,被告⼈李某约江某到其家中卖淫。
晚6时许,两⼈吃完晚饭后到⼆楼卧室看电视。
此时,江某称⾝体不太舒服,但两⼈仍脱掉外⾐开始互相抚摸,后江某称⾝体更不舒服,且其脸⾊开始变黄。
其间,李某帮江某揉了太阳⽳约⼆、三分钟。
李某意识到江某可能有⽣命危险,但怕嫖娼的事情败露,并未采取送江某上医院或拨打“120”求助电话等积极措施予以施救。
晚9时许,江某已⽆法开⼝说话,眼睛翻⽩,嘴巴微微张开,⼿脚不能动弹。
晚10时30分左右,江某眼睛上翻、嘴巴张开并流出泡沫状的液体,但⾝体还有温度。
李某见状即找来绳⼦和⽊梯,将江某转移到⼭上丢弃。
在移动过程中,江某两边肋部被擦伤,头顶部被碰伤。
经法医鉴定,被害⼈江某系左⼼功能不全(陈旧性⼼肌梗死),并发室性⼼律失常死亡。
同时,经某医院检验病理科病理诊断,江某头顶及腋下的伤均系⽣前伤,但并⾮主要致死原因,应视为加速死亡的因素。
【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产⽣三种不同意见:第⼀种意见认为,被告⼈李某在明知江某存在⽣命危险的情况下,应当预见⾃⼰的轻率的处置⾏为可能导致被害⼈死亡的结果,因为疏忽⼤意没有预见,最终导致被害⼈死亡,其⾏为已构成过失致⼈死亡罪。
第⼆种意见认为,被告⼈李某约被害⼈到其家中卖淫,致被害⼈病发后处于孤⽴⽆援的境地,被告⼈李某负有救助的义务。
其主观上虽然没有直接杀害被害⼈的故意,但在被害⼈病发后,被告⼈李某明知⾃⼰不救助的⾏为可能发⽣被害⼈死亡的结果,却因怕嫖娼的事情败露,在能救助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救助措施,⽽是放任被害⼈死亡结果的发⽣,且客观上造成被害⼈死亡的结果,其⾏为已构成了故意杀⼈罪。
司法考试2024年九卷案例深度分析习题答案(6)第一题答案: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原告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原告在案件中明知被害人有生命危险,但故意不采取任何措施救治,导致被害人死亡。
因此,原告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2. 被告的行为构成过失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过失杀人罪是指因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被告在案件中明知被害人有生命危险,但过失地未采取任何措施救治,导致被害人死亡。
因此,被告应当承担过失杀人罪的责任。
3. 原告可以主张对被告的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告在案件中过失地未采取任何措施救治,导致被害人死亡,构成侵权行为。
因此,原告可以主张对被告的侵权责任。
第二题答案: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原告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侵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原告在案件中明知被害人有生命危险,但故意采取暴力手段导致被害人受伤。
因此,原告应当承担故意伤害罪的责任。
2. 被告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防止正在被侵害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公共安全等权益,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被告在案件中是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采取了防卫行为,并且防卫行为是必要的。
因此,被告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3. 原告可以主张对被告的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因过失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告在案件中过失地采取了过度防卫行为,导致原告受伤,构成侵权行为。
因此,原告可以主张对被告的侵权责任。
第三题答案: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原告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刑法分则中常见的法律拟制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38条第2款规定,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使用暴力”是指拘禁之外更高的暴力。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
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构成非法拘禁罪的前提下,如果使用暴力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使用暴力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
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47条规定,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
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构成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的前提下,如果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
3、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48条规定,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既包括故意所为,也包括过失所为。
故意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1就是注意规定;过失所为,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此时该款就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的前提下,如果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虐待被监管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
4、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92条第2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刑讯逼供罪
第247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本罪侵害的法益是公民的生命权、身体权。
1.行为对象:侦查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否构成犯罪,对本罪的成立没有影响。
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刑事诉讼法理解犯罪嫌疑人,例如警察为了决定是否立案,对被举报人、被控告人刑讯逼供的,或者警察为了查明对方实施的是犯罪行为还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而对其刑讯逼供的,认定为本罪。
2.法律拟制: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1)“伤残”:重伤或残废,不包括轻伤在内。
(2)“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由于暴力摧残或者其他虐待行为,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或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刑讯逼供导致被害人自杀的,不认定为刑讯逼供致人死亡。
(3)法律拟制:只要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不管行为人对伤残或死亡具有何种心理状态,均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从重处罚。
(4)法律拟制的情形行为人只成立拟制的一罪,而非成立刑讯逼供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但前提必须认定其行为属于刑讯逼供行为(非刑讯逼供罪)。
(5)数罪并罚:司法工作人员先实施刑讯逼供行为构成犯罪,后产生杀人、伤害故意并杀害、伤害被害人的,应当以刑讯逼供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
版权声明
本文章的所有内容属于“刑法李文华”所有,访问者进行利用必须载明作品作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