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产品分类
- 格式:rtf
- 大小:11.02 KB
- 文档页数:1
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品质是企业生存的基石,而不合格品则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不合格品一旦出现,不仅会影响企业声誉,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处理不合格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不合格品的定义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
不合格品不仅包括制造过程中的废品、次品和待定品,还包括销售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投诉。
二、不合格品的分类不合格品可分为以下几类:1.废品:指无法修复或重新加工的产品,通常要进行废弃处理。
2.次品: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缺陷,但可以通过修复或重新加工达到合格标准。
3.待定品: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测和确认是否合格。
4.销售后质量问题: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后发现的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售后服务和处理。
三、不合格品的原因不合格品的产生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工艺不合理或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2.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或不符合规定,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
3.设备老化或不良维护,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4.人为操作失误或技术水平不达标,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5.外部环境变化或意外事件,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四、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对于不合格品,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不同类型的不合格品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废品的处理方式废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无法修复或重新加工的产品,通常需要进行废弃处理。
废品处理的目的是避免不合格品进入市场,保证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废品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回收利用: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企业可以将其回收再利用,减少浪费,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销毁处理:对于一些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品,企业需要进行销毁处理,以避免不合格品进入市场。
(3)分类处理:对于一些可以分解或分类处理的废品,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处理。
冰淇淋不合格产品ABC(D)判类表一、感官指标注:同一现象连续出现(同一件产品同一不合格数量达单件标注数量的15%以上且复检抽到此现象;或同一不合格现象在3件以上抽样产品中均出现且不合格数量达单件标注数量的5%以上),可视为批量性不合格,则判定为上一级不合格;(若不合格品在不合格限定量以下判为下一级不合格,分类表中未列出的不合格现象,按类似现象加以判定)二、重量标准C类:1.产品实测平均值高于标准净重范围最高值5%以内(包括5%)的;2.产品单支净重高于标准平均净重的15%以上(不包括15%)的;B类:1.产品实测平均值高于标准净重范围最高值5%以上的;或当产品重量标准下限高于包装标注净重时,产品实测平均值低于重量标准下限但高于或等于包装标注净重的;2.批量性单支净重高于产品标准平均净重的15%以上(不包括15%)的;3.单支产品超轻超出包装标注净重允许值范围时(允许值见下表);4.产品实测平均重量高于或等于标注值但低于重量标准最低值的;A类:1.产品平均净重低于其包装标注净重时;2.批量性单支产品超轻超出包装标注净重允许值范围时(允许值见下表);单支产品允许短缺量标准值备注:1.产品称重的重量数值一律以测量值的真实值记录;当重量的平均值出现小数时,保留一位小数,后一位小数一律省略(不得四舍五入)。
2、当质量标准下限值低于包装标注值(如桶冰等产品)时,按包装标注值执行。
3.对于包装上未标注净含量的情况(如蛋糕坯子),按质量标准执行。
4.抽样的3-5件产品(一个单)中,其中任何一件符合以上条款按判类标准执行.三、理化指标备注:1)试产产品判类:新产品试产期间,干物质高出标准不判类;低于标准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2)配料中加“1/2回料”的:高标1个百分点以内(包括1个百分点)的不判类,超过1个百分点以上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低标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3)配料中加“回料”的:高标不判类;低标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不合格品的等级分类
不合格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又可分为废品、次品和返修品。
1. 废品:指完全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无法修复或经济上不值得修复的不合格品。
2. 次品:指不完全符合产品质量要求,但仍可修复或通过降价处理的不合格品。
3. 返修品:指通过修复或返工后能达到规定要求的不合格品。
以上是不合格品的常见等级分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对不合格品进行等级分类有助于企业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客户满意度。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达到客户需求而制定并实施的一套管理制度。
本文将以____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不合格品管理的定义和目的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或者发货之后,经过验证和检测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客户需求或者产品设计要求的产品。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控制不合格品的发生,降低不合格品对企业生产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
二、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内容(一)不合格品的分类和判定标准1. 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不合格品划分为严重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轻微不合格品;2. 制定不合格品的判定标准,明确不合格品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二)不合格品的发现和记录1. 设立不合格品发现的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2. 建立不合格品记录和登记表格,对不合格品的发现时间、位置、数量、原因、处理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
(三)不合格品的处置和处理措施1. 不合格品的处理分为报废、修复和重工三种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2. 确定不合格品处理的责任人和流程,明确处理措施的要求和步骤。
(四)不合格品的追溯和分析1. 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追溯,找出导致不合格品出现的原因;2. 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找出不合格品的共性和规律,提出改善和预防措施。
(五)不合格品管理的监控和评估1. 建立不合格品管理的监控机制,定期对不合格品的记录和处理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2. 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一)制定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相关制度和规章制度1. 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2. 制定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编写和修改程序,确保不合格品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化。
(二)培训和教育员工1. 对参与不合格品判定和处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要求和流程;2. 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品的能力。
QJ不合格品处置方案QJ (Quality issue)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符合相关标准或客户要求的产品。
对于不合格品的处理,是一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有效的不合格品处置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保障产品的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不合格品的分类不合格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可修复品和不可修复品。
1.可修复品:可通过修理、调整或重新加工等方式,使其达到标准要求,成为合格品。
2.不可修复品:无法通过修理或调整等方式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只能作废或报废处理。
1.不合格品及时发现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及时发现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品及时停机处理;(2)加强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检验,确保原材料符合要求;(3)加强对设备和工艺的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稳定可靠;(4)从客户投诉、退货等渠道获取不合格品信息。
2.不可修复品处置对于不可修复品,企业应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包括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报废处理:将不可修复品进行报废处理,严禁再次投入生产和销售;(2)退货处理:对于客户退回的不合格品,及时退货或换货,确保客户权益;(3)尽快处理:不可修复品应尽快处理,避免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影响;(4)追溯责任:对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品,应追溯责任,查找问题根源,避免再次发生。
3.可修复品处置对于可修复品,企业应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重新加工:对不合格品进行重新加工,使其达到标准要求;(2)调整处理:对未达标的产品进行调整处理,使其符合要求;(3)重新检验:对修复后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确保达到标准要求;(4)严格控制:对修复后的产品要严格控制质量,确保不再出现问题。
4.提高管理水平由于不合格品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当所致,因此企业应加强管理水平,确保质量稳定可靠,有效避免不合格品的出现,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在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是不可避免的。
不合格品的处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不合格品处理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1. 不合格品的定义。
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工艺、设备等因素导致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
不合格品可能存在于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
2. 不合格品的分类。
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程度,可以将不合格品分为临时不合格品和永久不合格品。
临时不合格品是指可以通过修复、整改等措施使其达到合格标准的产品,而永久不合格品则是无法修复或整改的产品。
3.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1)发现不合格品,不合格品的发现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抽检、自检等方式进行。
一旦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生产,并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和隔离。
(2)原因分析,对于不合格品,需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
原因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不合格品再次发生。
(3)制定处理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合格品,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对于临时不合格品,可以通过修复、整改等方式使其达到合格标准;对于永久不合格品,则需要进行报废处理。
(4)执行处理方案,根据制定的处理方案,对不合格品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执行处理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规范、安全,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5)记录与总结,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需要进行记录,包括不合格品数量、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信息。
通过记录与总结,可以为企业提供经验教训,提高生产质量。
4. 注意事项。
(1)对不合格品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不合格品。
(2)不合格品的处理需要及时,不能拖延或推诿责任,以免影响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在处理不合格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人员的安全,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冰淇淋不合格产品ABC(D)判类表一、感官指标注:同一现象连续出现(同一件产品同一不合格数量达单件标注数量的15%以上且复检抽到此现象;或同一不合格现象在3件以上抽样产品中均出现且不合格数量达单件标注数量的5%以上),可视为批量性不合格,则判定为上一级不合格;(若不合格品在不合格限定量以下判为下一级不合格,分类表中未列出的不合格现象,按类似现象加以判定)二、重量标准C类:1.产品实测平均值高于标准净重范围最高值5%以内(包括5%)的;2.产品单支净重高于标准平均净重的15%以上(不包括15%)的;B类:1.产品实测平均值高于标准净重范围最高值5%以上的;或当产品重量标准下限高于包装标注净重时,产品实测平均值低于重量标准下限但高于或等于包装标注净重的;2.批量性单支净重高于产品标准平均净重的15%以上(不包括15%)的;3.单支产品超轻超出包装标注净重允许值范围时(允许值见下表);4.产品实测平均重量高于或等于标注值但低于重量标准最低值的;A类:1.产品平均净重低于其包装标注净重时;2.批量性单支产品超轻超出包装标注净重允许值范围时(允许值见下表);单支产品允许短缺量标准值备注:1.产品称重的重量数值一律以测量值的真实值记录;当重量的平均值出现小数时,保留一位小数,后一位小数一律省略(不得四舍五入)。
2、当质量标准下限值低于包装标注值(如桶冰等产品)时,按包装标注值执行。
3.对于包装上未标注净含量的情况(如蛋糕坯子),按质量标准执行。
4.抽样的3-5件产品(一个单)中,其中任何一件符合以上条款按判类标准执行.三、理化指标备注:1)试产产品判类:新产品试产期间,干物质高出标准不判类;低于标准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2)配料中加“1/2回料”的:高标1个百分点以内(包括1个百分点)的不判类,超过1个百分点以上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低标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3)配料中加“回料”的:高标不判类;低标的执行以上判类标准。
不合格的分类(缺陷分类)包材:名称A类(严重缺陷)B类(一般缺陷)C类(轻微缺陷)瓶印刷内容错印倒印、爆裂、净含量不足、不配套印刷模糊不清晰、重印、错位、色泽不均匀、瓶身瓶口不端正、瓶身有斑点、油墨牢固试验掉色掉字、划痕划伤、有毛刺轻微划痕划伤、脏污内盖不配套变形不端正、不光滑、有毛刺脏污外盖破裂、盖内无垫片、不配套色泽烫印不均匀、变形不端正、不光滑、掀盖不灵活、划痕划伤、有毛刺轻微划痕划伤、脏污软管印刷内容错印倒印、封尾不牢固、净含量不足、不配套印刷模糊不清晰重印、错位、色泽不均匀、封尾不平整、油墨牢固检验掉色掉字、划痕划伤、有毛刺轻微划痕划伤、脏污彩盒印刷内容错印倒印、粘接不牢、破损、不配套印刷模糊不清晰、色泽不均匀、盒身有斑点、掀盖不灵活、粘接处有胶水、盒身成形后不端正、划痕划伤轻微划痕划伤、脏污铝箔袋印刷内容错印倒印印刷模糊不清晰、有明显皱痕划伤、空气泡、镀膜不均匀轻微皱痕划伤、脏污喷头不配套、配件不完整、料液喷不出空压次数多,输液效果不顺畅脏污中箱外箱印刷内容错印倒印、不配套、粘合不牢固印刷模糊不清晰、纸箱成型后有缝隙、耐折试验有分层开裂轻微皱痕、脏污不干胶印刷内容错误、印刷模糊不清晰、粘贴不牢固容易翘边翘角及鼓泡、切割不平整脏污说明书合格证印刷内容错印倒印、破损印刷模糊不清晰脏污巡检:地点A类(严重缺陷)B类(一般缺陷)C类(轻微缺陷)包装间喷码错误或漏喷、漏盖内塞或垫片、盖内无泡沫垫片、装箱数量短少、错用包材、包装配件不完整、净含量不足喷码模糊不清晰或重影、外盖未拧到位、滑牙、产品倒装、反装、未贴封口贴、封箱胶纸多封或少封喷码位置偏移、产品表面有污染以及除AB类缺陷外的所有缺陷灌装间包材与内容物名称不一致、净含量不足、漏盖内塞或垫片设备未经消毒直接使用、包材未干、高温消毒后的包材未恢复到室温使用、盖未拧紧、滑牙、地面有积水或掉落的膏体未及时清理、掉地上的包材未经消毒直接捡起使用、擦拭产品与擦拭流水线的毛巾混用、膏体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着装及清洗消毒双手产品表面有膏体或杂物粘附未擦拭干净、掉落地上的包材未及时捡起以及除AB类缺陷外的所有缺陷制作间用错原料、原料称量短少、使用不合格的原料或去离子水进行生产设备、储料桶及辅助用具未经消毒直接使用、原料取用后未及时密封、盛装原料容器标识不清晰、未按工艺要求添加原料进行生产、地面有积水或掉落的异物未及时清理、工艺记录不清晰、半成品标识不清晰除AB类缺陷外的所有缺陷(A类缺陷为质量的否决,B类缺陷为影响使用,C类缺陷为次要外观指标)。
产品质量特性分类一定义1 不合格单位产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称为不合格。
一般按质量特性的重要性或按质量特性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将不合格分为:①A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
②B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
③C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
2 不合格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合格的单位产品,称为不合格品。
按不合格的类型可分为:①A类不合格品:有1个或1个以上A类不合格,也可能有B类和(或)C类不合格的单位产品。
②B类不合格品:有1个或1个以上B类不合格,也可能有C类不合格,但没有A类不合格的单位产品。
③C类不合格品:有1个或1个以上C类不合格,但没有B类和A类不合格的单位产品。
二产品特性分类表*注:如铝合金线作为加强芯时,则抗拉强度为A类不合格。
2漆包圆绕组线3聚氯乙烯绝缘控制电缆41kV~3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51kV、10kV、35kV架空绝缘电缆述职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本人被组织任聘为。
副校长已有五年,主抓德育教育工作,分管学校后勤、德育、艺体、安全、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
身为副校长,我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
我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学习党建理论;在政治学习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在业务学习中,学习人文文化,加强自身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培养高层次的道德感、责任感。
工作几年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力抓好德育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
我的工作原则是倡导培养“勤奋乐干,善于思索,不断创新”三种优秀品质。
以奖励机制为主,及时勉励,激发老师团队精神,从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不辍劳作。
下面我就德育工作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学习,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教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
不合格产品处理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定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产品质量安全。
2. 定义- 不合格产品:指未达到标准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
- 处理措施:指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的行为和方式。
3. 不合格产品的鉴定和分类3.1. 鉴定不合格产品应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经专业机构评估并记录鉴定结果。
3.2. 根据不合格产品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严重不合格产品、一般不合格产品和轻微不合格产品。
4. 处理程序4.1. 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处理程序。
4.2. 对于严重不合格产品,应立即采取措施以停止其生产、销售和使用,并进行相关调查和处理。
4.3. 对于一般不合格产品,应通知生产商或经销商进行整改,限期进行改进或召回。
4.4. 对于轻微不合格产品,可以通过技术改进等方式进行整改,但不需进行召回。
5. 处理结果记录和披露5.1. 处理部门应对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5.2. 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和相关部门进行披露。
5.3. 披露信息应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内容。
6. 处理追责和监督6.1. 对于生产商、经销商在处理不合格产品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应追究其责任,并依法进行处罚。
6.2.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7. 附则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所有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工作。
以上为《不合格产品处理规定》的内容,旨在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管理和处置,确保消费者权益和产品质量安全。
凡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1目的规范不合格品(原料、零件、委外加工品、厂内在制品与成品、客户抱怨品)管理办法,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范围适用于我司的不合格品的管理作业。
3定义3.1不合格的定义及不合格等级定义未满足图纸、检验标准、样品等要求为不合格;含未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为不合格品;可根据不合格对产品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3.1.1A类不合格:可能导致使用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隐患,或导致产品的丧失使用功能(无法使用)的不合格,或造成关键部件无法装配的不合格,如安规不符合要求、健康卫生不符合要求,产品的基础功能无法实现等。
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A类不合格品。
3.1.2B类不合格:对产品可靠性、寿命造成影响,或使产品丧失部分功能的不合格;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B类不合格品。
3.1.3C类不合格:基本不影响产品性能和安全性,只是在外观、包装、标识等方面有瑕疵的不合格。
含有对应不合格的产品为C类不合格品。
3.2不合格品判定3.2.1当仅仅含有一种不合格时,判定为该类不合格对应的不合格品,如:含一个产品仅有A类不合格,则判定该产品为A类不合格品。
3.2.2当产品含有多种不合格时,则该产品不合格类别以等级最为严重的判定,如一个产品同时含有A类和B类不合格,则该产品判定为A类不合格品。
3.3次品的分类3.3.1人为次品:指配件在生产流转或装配过程中造成配件受损无法使用的非固有不合格,而产生的不合格品。
3.3.2来料次品:指装配前发现来料不合格品或装配后漏检发现的固有不合格的不合格品,仍判定为来料次品;如塑胶件流痕、黑点。
3.3.3关联次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次品已经装配造成无法拆卸或者拆卸造成损坏而引起的次品称为关联次品,关联次品的责任界定给次品责任方。
4职责4.1品管部:4.1.1对不合格品的判定、标识、隔离和处置;4.1.2对处理后不合格品的重新验证;4.1.3不合格品责任归属判定。
4.1.4供应商异常信息的传递及异常的判定,协调供应商不合格品的处理,负责对改善措施的跟进及改善效果的验证。
冰淇淋不合格产品ABC(D)判类表、、感官指标类别现象A 类不合格1、产品色泽严重不符;2、产品滋气味严重不符;3、产品表面沾有机械杂质;4、产品表面沾有毛发、毛丝、塑料丝、线头等; 纸片或塑料片;蚊、蝇、土块、砂粒等不可食用的异物;5、产品原辅材料批量性错用;6、产品批量性结构不符合,如:标准有果酱,但产品实际无果酱;标准要求插筷子,但产品未插筷子;7、产品批量性沾黑油污及黑冰霜(面积≥0.5 cm2);8、产品批量性严重变形,组织状态不符合质量标准;9、产品出库检验批量性冻结不实或有融化现象;10、产品模具使用错误;11、产品包装袋批量性未封口;12、产品未经包装而直接装箱;13、产品有人吃过的现象。
14、产品批量性长度小于标准,脆筒类产品批量性高度小于标准。
B 类不合格1、双色及多色产品批量性明显混色或比例严重失调(各色料中有一种料占的比例低于标准50%);2、产品有断把(火炬蛋筒类)≥4.5cm、断裂、切头等现象;3、产品表面沾有血迹及油污等(面积≥0.5cm2);可食用(异色)料液(面积≥2cm2);产品表面批量性沾有轻微不可食用杂质;4、产品沾带消毒水;5、雪糕或棒冰类产品根部坑深≥1cm;6、产品装箱数量不准或无冰勺或冰勺数少于整件产品数的的1/2;7、产品包装箱批量性未封口;8、产品批量性包装袋封口不严(指未封部分≥2cm);9、产品批量性大(小)包装无生产批号或批号打印错误等;10、产品批量性包装箱上无合格章;11、批量性光标切割不准12、杯类产品批量性有掉盖现象;13、杯类产品有单支倒置现象;14、包装材料批量性撕损、变形、潮湿、发软;15、产品混装或批量性有混垛现象(指不同口味及种类的产品);16、产品包装箱批量性不符合质量要求;17、产品批量性包装图案模糊不清、有严重色差或有严重跑版现象;18、包装材料表面沾有污迹等(面积≥5 cm2)。
19、一件产品内三分之一(包括)以上出现,包装膜纵封宽度(包括纵封辊轮宽度)不在参数规定范围【7mm≤包装膜纵封宽度(包括纵封辊轮宽度)≤12mm】内同时纵封膜错位宽度>2mm时(开机半小时内出现上述现象的包装产品不做考核)20、二次投料添加量批量性不足;C 类合格1、花线生产内外多层(两层以上)类产品,某一层料的头部厚度或根部过渡色超出标准范围下限5mm;2、产品巧克力未涂挂高度及涂层破损面积超出标准规定范围;3、要求喷涂巧克力的产品巧克力涂量不足或蛋卷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4、规定有果酱、果仁、花生仁、脆米通、芝麻、瓜籽仁等二次投料的产品,单支低于标准涂挂量下限;5、雪糕或棒冰类产品有大头现象;6、雪糕或棒冰类产品根部坑深(1cm >坑深≥0.5cm);7、杯类产品料液低于台阶0.5cm;脆筒类产品灌料不实;8、火炬类产品头部高度或直径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及歪头现象;9、产品筷子外露不在2.5-5cm范围内(包括涂挂的巧克力)、筷子插偏的角度≥30°或有劈筷子、断筷子、双筷、双纸套、双盖、双脆筒等现象;筷子发霉、烙字及标志不清晰10、产品火炬蛋卷或纸套不符合标准,蛋卷皮内物料未填充高度≥1cm,脆筒缺口≥3cm2;11、产品有轻微变形或融化现象;12、产品表面少量沾有轻微不可食用杂质;13、产品表面沾有油污等(面积<0.5cm2);可食用同色料液(面积<2cm2);14、产品有空把、切压、缺损(面积≥2cm2)或表面有较大碰痕及空洞(1cm >坑深≥0.5cm)并超出标准规定范围;15、产品表面沾有冰片≥4cm2;16、包装箱一侧封口处有无胶带现象或一侧胶带有全部开胶现象;17、产品包装材料错贴标签或未贴标签;18、产品包装箱内冰勺数量不准;19、产品纸套或纸盒有开胶现象;杯类产品盖儿盖不严;20、包装箱内产品有空袋和连袋现象;21、产品批量性有空洞现象,不在规定范围之内;22、包装材料用笔乱改批号或乱写乱画;23、包装材料表面沾有污迹等(5cm2>面积≥0.5cm2);24、产品包装蜡纸破损。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或客户要求的产品。
不合格品的存在可能会对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不合格品处理管理规范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目的和范围本管理规范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准确、规范地处理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品进入市场流通,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不合格品。
三、定义和分类1. 不合格品定义: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或客户要求的产品。
2. 不合格品分类:a) 严重不合格品:对人身安全、生命健康等造成重大威胁的产品。
b) 一般不合格品: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但对人身安全、生命健康无直接威胁的产品。
c) 可修复不合格品: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但可通过修复达到标准要求的产品。
四、不合格品处理流程1. 不合格品发现和登记:a) 不合格品应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并由发现者填写不合格品登记表。
b) 不合格品登记表应包含以下信息:不合格品名称、数量、批次、发现时间、发现地点、责任人等。
2. 不合格品评审:a) 不合格品应由质量部门进行评审,确定不合格品的分类和处理方式。
b) 严重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流通,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c) 一般不合格品应进行再加工或销毁处理,确保不进入市场流通。
d) 可修复不合格品应进行修复,并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后方可流通。
3. 不合格品处理记录:a) 对于每一批次的不合格品,应有相应的处理记录,包括处理方式、处理人、处理结果等信息。
b) 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应妥善保存,方便追溯和审核。
4. 不合格品处理结果反馈:a) 不合格品处理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b) 不合格品处理结果也应向客户进行说明,以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客户的权益。
五、不合格品处理的责任与义务1. 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责任人应严格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管理规范执行,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及时处理。
什么是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不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质量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
不合格产品分为劣质产品和处理品。
对劣质产品主要应从以下两个⽅⾯判定:⼀是看其是否符合保障⼈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业标准和地⽅标准,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产品是劣质产品。
如电冰箱不符合国家⽤电安全标准,该电冰箱为劣质电冰箱;⼆是看其是否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性能,不具备使⽤性能的是劣质产品。
如电冰箱不制冷,该电冰箱为劣质产品。
劣质产品不得出⼚销售,更不得冒充合格产品出⼚。
处理品是指不存在危及⼈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危险,仍有使⽤价值,但产品在使⽤性能上有瑕疵,或者产品的质量与其包装上注明采⽤的产品标准所规定的质量指标、产品说明中明⽰的质量指标,以及以实物样品等⽅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不符的产品。
企业在⽇常⽣产过程中难免会⽣产出⼀些残次品,这些产品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销售。
但这类产品出⼚时,必须向消费者明⽰该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不得将这类产品冒充质量合格的产品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