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把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忙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依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洁的分析、推断和预报,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
教科书P104例1是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先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述历届参赛队伍支数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引出折线统计图。
这一方面激活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统计学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感受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更广的角度把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培育数据分析观念。
教科书P106例2以上海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具有时代性,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教科书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呈现了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便于分析多组数据,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此外,教科书还特别注重依据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确定的阅历。
本单元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应当不难。
教学过程中,要么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网格的图中描点、连线,用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
这样,既突出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阅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黑板、投影仪、折线统计图的样本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折线统计图的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4篇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4页到107页。
教学目标:1、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前置作业内容:1.阅读通知,建言献策。
通知各班班主任: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经学校体卫艺中心研究,决定举办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跳绳比赛。
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比赛时间:5月24日下午2:30 —5:30二、比赛地点:太师附小体育馆三、报名要求:每班限报一名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
如果你是班长或体委,接到通知后你会建议班主任老师怎么做?请把你的建议写下来。
2.分析数据,定出选手。
六(1)班体委在比赛前一周选了吴瑞阳和杜锦程2名同学,用统计表记录了两名同学在比赛前一周的训练成绩.为了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出吴瑞阳和杜锦程比赛前一周训练成绩的变化趋势,我们还可做成折线统计图。
(1)请你在前置作业背面试着画一画。
(2)你觉得六(1)班最终会选谁参赛?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学过程: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优点师:同学们,课前阅读跳绳比赛的通知后,大家提出了很多取得好成绩的金点子,其中这两点提的最多。
(展示学生的前置作业1)学情预设:1.选1名跳绳水平最高的同学。
2.先选2名跳绳水平较高的同学。
师:还有些同学认为要先选出2名跳绳水平较高的同学。
每班限报1名同学,他们却先选出2名同学有何用意呢?学情预设:离比赛还有一周时间,一周后谁进步大让谁参加。
师:你觉得他的想法怎么样? 先选出2名同学还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学情预设: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六(1)班体委在比赛前一周也选了两名同学吴瑞阳和杜锦程,课前大家根据他俩比赛前一周的训练成绩做出了折线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量变化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我家楼脚有一个老大妈,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冰激凌,二女儿开了精品店卖伞。
眼看两个女儿都生活的很充实,可是老大妈却总是不开心。
因为雨天她担心大女儿的生意,晴天她又担心二女儿的生意。
最近一周,一直在下雨,二女儿的生意越来越好,雨伞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二女儿为了更好地经营,她就对雨伞的销售进行了统计。
(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发言,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生活中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外,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出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像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揭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轻松的谈话中,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一)师:那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你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出来吗?让学生讨论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经典例题】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2. 复式折线统计图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3.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4.区别: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经典例题】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3:40-2:00=100(分钟),30÷100=0.3(千米);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故答案为:正;0.3.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是张璐某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成绩.如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千米.A.5B.2.5C.103.甲和乙在一次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甲比乙先出发②甲比乙先到终点③甲速是乙速的2倍④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A.1B.2C.3D.44.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下列4幅图象,()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A.B.C.D.5.某日,淘气家的室内气温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B.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C.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6.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7.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F市距离深圳640kmB.9:00﹣10:00车速最快C.14:00﹣15:00行驶了60km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8.“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自认为遥遥领先就在途中睡了一觉,醒来时才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先到了终点…下列各图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是()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9.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10.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甲、乙两架飞机在一次飞行中时间和高度的记录.(1)乙飞机飞行了s,比甲飞机少飞行了s.(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m,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11.观察如图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统计图.(2)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立方米的水.(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立方米.12.菊花牌感冒冲剂零售价为20元,两次降价后分别为18元和15元.用下面两幅图来表示药价的变动情况.(1)你觉得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A.A B.B(2)如果在两次降价中,感冒冲剂类药品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0%,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不是很大?.A.是B.不是13.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元.(2)A月的水费比C月少%.(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元.14.看图并解答问题.如图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参加800米赛跑的折线统计图.(1)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比赛途中在米处两人并列.(2)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秒.(3)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判断对错)16.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判断对错)17.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判断对错)1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判断对错)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销量甲202535405055乙151820161210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小华几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几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几分.(3)返回时用了几分.22.下面是莱商场去年上半年服装和鞋帽销售额统计表.(单位:万元)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服装171012141816鞋帽131214111214(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比较服装和鞋帽销售情况,用一句话加以总结.23.下面是某市一中和二中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分?(2)哪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24.某商场2018年凉鞋的销售情况如图所示.(1)第一季度共销售双.(2)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倍.(3)图中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是什么?(4)这是一幅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的平均数应该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所以①和④不对.张璐跳绳的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面,所以②的值应该偏低.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④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多,所以不对;①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少,所以也不对;张璐所跳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方,所以②的值偏小一下,②错.所以应该选C.答: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做题.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由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答: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对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4.【分析】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解答】解: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5.【分析】A.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B.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因此,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说法正确.B.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因此,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说法错误.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因此,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分析】根据图象对各选项进行依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因为12÷10=1.2千米,24÷20=1.2千米,…,即斑马奔跑的路程÷奔跑的时间=斑马速度(一定),所以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正比例;B、由图象可知: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由图象可知:斑马比长颈鹿跑的快,所以C选项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图象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7.【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解答】解:如图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分析】乌龟是匀速行走的,图象为线段.兔子是:跑﹣停﹣急跑,图象由三条折线组成;最后比乌龟晚到,即到终点花的时间多.【解答】C解:匀速行走的是乌龟,兔子在比赛中间睡觉;后来兔子急追,路程又开始变化,排除A;兔子输了,兔子用的时间应多于乌龟所用的时间,排除B.故选:C.【点评】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二.填空题(共6小题)9.【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解答】解:(1)8:20﹣7:55=25分钟15÷25=0.6(千米)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2)8时10分﹣8时=10分钟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15﹣5)÷15=(千米)﹣0.6=(千米)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故答案为:0.6,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1)首先要明确,虚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实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甲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比甲飞机少飞行:40﹣35=5(s).(2)由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飞行时间,纵轴表示飞行高度.观察可知起飞后第55秒,两折线相差2格,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折线离的最远,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虚线呈上升趋势,所以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实线呈平衡趋势,所以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解答】解:(1)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飞机少飞行了5秒.(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5秒两架飞机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故答案为:(1)40,35;(2)15,30;(3)上升,平衡.【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1.【分析】(1)由图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由图知,2月份甲站供水40立方米,乙站供应20立方米,则甲站比乙站多:40﹣20=20(立方米).(3)两条折线在3月份重合,所以,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一样多;1月份两条折线距离最远,所以,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求乙站这5个月的平均供水量为:(10+20+50+70+80)÷5=46(立方米).【解答】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40﹣20=20(立方米)答: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20立方米的水.(3)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10+20+50+70+80)÷5=230÷5=46(立方米)答: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46立方米.故答案为:复式折线;20;3;1;4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1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图B的折线下降幅度更明显,所以选B.(2)根据平均降价幅度进行计算:20×(1﹣30%)=14(元),15>14,所以降价幅度很大.所以选A.【解答】解:(1)答:我觉得图B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2)20×(1﹣30%)=14(元)15>14答: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很大.故答案为:B;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3.【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求法,用4个月的总水费除以4即得四个月的平均水费.(2)把C月的水费看作单位“1”,求A月的水费比C月少百分之几,就是求A月比C月少的占C月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得:(94﹣27)÷94≈71.3%.(3)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表示水费即可.【解答】解:(1)(27+62+94+85)÷4=268÷4=67(元)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67元.(2)(94﹣27)÷94=67÷94≈71.3%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71.3%.(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故答案为:67;71.3;+1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4.【分析】(1)由表示小强、小刚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拆线可以看出,前400米小刚的比小强跑得快一些;到500米时小强追上了小刚,二人并列.(2)跑完800米,小强先到达终点,用时4.5分钟,小刚后到达终点,用时6分钟.小强比小刚少用6﹣4.5=1.5分钟,再乘进率60化秒.(3)小刚前2分钟跑了400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的米数.【解答】解:(1)答: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小刚,比赛途中在500米处两人并列.(2)6﹣4.5=1.5(分)1.5分=90秒答: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小强,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90秒.(3)400÷2=200(米)答: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200米.故答案为:小刚,500,小强,90,200.【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16.【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8.【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解答】解:画图如下,(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填补,以及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1)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1﹣1=小时=20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2﹣2=小时=30分;(2)返回时用了3﹣2=小时=30分,据此解答.【解答】解:(1)1﹣1=(小时)小时=20分答: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20分.(2)2﹣2=(小时)小时=30分答: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30分.(3)3﹣2=(小时)小时=30分答:返回时用了30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进行解答.22.【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服装和鞋帽的销售情况即可.【解答】解:(1)统计图如下:(2)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服装的销售量变化幅度较大;鞋帽的变化较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3.【分析】(1)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二场比赛中,一中得48份,二中得53分,用二中所得的分数减一中所得的分数.(2)第一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即可看出,第四场表示一中、二中分数的占之间的距离最大,说明此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解答】解:(1)53﹣48=5(分)答: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5分.(2)第四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4.【分析】(1)1、2、3月份各月凉鞋的销售双数已知,三者相加就是第一季度共销售凉鞋的双数.(2)用7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除以5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3)由统计图即可看出,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温带,7月份气温最高.(4)8月份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凉鞋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减少,要少于6月份的销售量,9、10月份更低,111月份开始估计停止销售.据此即可完成这幅统计图(答案不唯一).【解答】解:(1)20+30+50=100(双)答:第一季度共销售100双.(2)500÷200=5答: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5倍.(3)图中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7月份气温最高.(4)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100,5,7.【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绘、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理解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目标: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理解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绘、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的难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师:孩子们看,这是什么?(齐声回答:机器人)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每年我国都会举办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向大家展示自己研制的机器人风采。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近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情况?(想)教师给出信息,我们还能用学过的什么来表示呢?师:(课件4:条形统计图)请大家齐读标题。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表示多少?接下来每格代表多少?(师问生齐答)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师: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
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每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有变化吗?(有)你能用手势按顺序把变化比画比画吗?(师可在课件2006年处先做模仿)全部生尝试。
指一生试一试。
师:这是一种新的统计图。
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再播放一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理解的“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齐读课题。
(二)、比较异同,构建新知。
师:看到今天我们要研究学习的内容,我想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有一个一个的问号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使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用具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图例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选修课有舞蹈课、足球课、书法课、篮球课、象棋课、手工制作课。
老师把我们学校选修课各科人数统计了一下,做了一个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折线统计图生:学象棋的人数最多,55人,足球和书法的人数一样多,都是50人。
师:也就是我们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的高低可以清楚得看到每一个项目它所对应的人数的多少。
高的说明数量多,低的说明数量少。
师:同学们看这个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纵轴又表示的是什么呢?生:横轴表示的是项目,纵轴表示的是人数。
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每个项目的数量多少。
同学们,现在老师又对我们学校六学期内打篮球的人数做了一个统计表,请看。
折线统计图师:用什么统计图可以把这个统计表里数据变化情况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画出条形统计图就可以把它们的数量多少给表示出来。
师:说的有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很好,那同学们,除了条形统计图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吗?请看老师做得一个统计图。
温馨提示:《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内含《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04页例1。
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以教材先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核心能力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能读懂图上信息,并能根据图中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准确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五)学习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单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请你自学课本第104、105页的内容,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任务1;下面是3月20日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请你试着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这张统计表的信息。
3月20日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时间7:20 7:30 7:40 7:50 8:00 8:10车辆/辆90 120 180 60 30 15任务2:请用简短的语句或词语来总结下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出示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都能看到校门口的车辆怎么样?(车来车往/多/拥挤)师:这是张老师在3月20日早上统计的7:20~8:10这个时间段学校门口的车辆流动情况,并把它绘制成的统计表。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些车辆的流动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折线统计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2.探究新知(1)展示自学环节,总结画法。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尝试着画了折线统计图,你们画的怎么样呢?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上台展示。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这是20xx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出示折线统计图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二、解读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b)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1)点: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①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能具体举例说说吗?(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①学生看书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2)交流(3)小结: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数学人教版5年级下册第7单元7.1《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层作业(提升版)一、选择题1.小明从家到书店去买书,当他走了大约半的路程时,想起忘了带钱,又回家取钱,然后又去书店买书然后回家,下面反映小明行程的图是()A.B.C.2.淘气去书店买书,在路上遇到同学交谈了一会,然后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后回家,下面()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淘气的活动。
A.B.C.3.奶奶去散步,从家出发,走了10分到了一个离家800米的报亭,看了10分报纸后,用15分走回家,图()可以表示奶奶去散步到回家这段时间与距离的关系。
A.B.C.D.4.李阿姨打一份1200字的文件。
当工作10分钟时完成了打字任务的一半,这时她停下打字的工作去做其它事情。
10分钟以后她继续回来打字,加快了打字速度8分钟就完成了剩下的打字任务。
下面四幅图中,正确描述李阿姨完成打字任务过程的是()。
A.B.C.D.5.小芳从家出发去图书馆看书,她在路上休息了一会儿后继续走去图书馆,在图书馆看了一会儿书后就回家了,()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芳的活动。
A.B.C.6.观察分析淘气跑步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图,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在第1分内,淘气的速度从0米/分提高到150米/分B.从第1分到第4分,淘气一共跑了150米C.从第1分到第4分,淘气跑步的速度保持不变D.从第4分到第6分,淘气的速度在下降7.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在路上遇到同学交谈一会儿,然后去文具店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回家,下面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笑笑的活动。
A.B.C.8.如图所示,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
下列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A.从家出发,到一个公共阅报亭看了一会儿报纸,就回家了B.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C.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 分后才开始返回D.从家出发,到一个公共阅报亭看了一会儿报纸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9.六(2)班10名同学的脚长数据如下:生活中,衣服的大小会根据身高来规定码数,比如身高155~160cm cm穿S码的衣服,身高160~165cm cm穿M码的衣服,5cm一个码,以此类推,分别还有L码、XL码、XXL码等。
折线统计图知识点一、认识折线统计图最近小明同学几次考试的成绩都出来了,他绘制一张统计表如下:考试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期中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成绩81 86 63 82 87 90思考:他想要展示给爸爸妈妈看自己的进步趋势,让爸爸妈妈认可自己的能力,那么画条形统计图可以吗?小明画完好一看,欸!好像有点不对劲啊,第三单元我才考了63分,这么显眼,老妈岂不是打死我?不行得想想办法!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但要反映变化趋势,我们还是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好。
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折线统计图吧。
例1、最近小明同学几次考试的成绩都出来了,他绘制一张统计表如下:请绘制出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出数据的()。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过一点,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一条向右,叫做(),一条向上,叫做()。
在折线统计图中间正上方的位置写上这个折线统计图的()。
②在横轴和纵轴两条射线的方向上画上箭头,分别写上数据的种类名称和要统计的数量的名称(可带单位)。
③在横纵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记录一种数据,并在横纵下方写上该组数据的名称。
④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数量分好小格,并在纵轴左侧分别写上对应的数值。
每一小格表示的数值都(),每一小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⑤根据数据的数量,在相应的位置()。
⑥将每一组数据的点依次用线段()起来。
例2、下图是2010年~2014年鹿野化肥厂产量增长情况统计图,看图填空。
(1)该厂2011年生产化肥()吨。
(2)2013年的产量是2010年的产量的()倍。
(3)2010年到2014年化肥的产量整体呈()趋势。
例3、下面是2018年4月1日至4月10日某地区的日平均气温统计图。
3028262422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日期(1)4月3日至4月6日,气温呈()趋势。
(2)4月6日到4月10日这5天的日平均气温是()°C。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一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IK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一一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式折线统
计图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难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
(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
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统计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课本105页"做一做")
你能根据统计表(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起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