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指导书
- 格式:pdf
- 大小:397.72 KB
- 文档页数:14
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规范..号:冷却系统设计规范编制:万涛校对:审核:批准:第1页第1页水泵、节温器、副水箱、发动机进水管、发动机出水管、散热器除气管、发动机除气管等。
四、主要部件的设计选型1、散热器散热器的散热量(Q)和散热器散热系数(K)、散热器散热面积(A)及气液温差(⊿T)有关: Q=K·A·⊿T其中:Q---散热器的散热量(kcal/h)K---散热器散热系数(kcal/m2•h•ºC)A---散热器散热面积(m2)⊿T---气液温差:散热器进水温度和散热器进风温度之差(ºC)散热器的散热系数是代表散热效率的重要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如下:①冷却管内冷却液的流速---据试验结果,冷却液流速由0.2m/s提高到0.8m/s,散热效率有较大提高,但超过0.8m/s后,效果不大;②通过散热器芯部的空气流量---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因此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流动,通过散热器芯部的风量起了决定性作用;③散热器的材料和管带的厚度---国内散热器的材料目前基本上已标准化;④制造质量---主要是冷却管和散热带之间的贴合性和焊接质量;第1页1.1 散热器是冷却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以保证发动机能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以获得最高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1.2 发动机最适宜的冷却液温度为85 ℃~95 ℃,测量位置在散热器的上水室。
1.3 散热器和风扇组合匹配效率是当散热器芯子未被气流扫过的面积最小时为最高,因此,最好采用接近正方形的散热器芯子。
1.4 散热器的总散热面积、芯子的迎风面积、结构形状和结构尺寸要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所需最大散热量来计算确定,并应通过试验评价来最终确定。
但一般可按散热器芯子的迎风面积来估算:0.31~0.38m2/100kW,载货车和前置客车通风良好时,可取下限值;后置客车通风欠佳时可取上限值;城市公交车长期低速运转可偏下限值;自卸车、牵引车、山区长途客运车等经常大负荷运行的车辆可偏上限值。
2007年第7期总第124期林区教学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 onNo .72007General No .124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黄大超(哈尔滨龙庆公路养护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00) 摘 要: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自身的被动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到限制。
在部分负荷时会造成功率损失,而汽车在这种工况下行驶的时间最长。
介绍一些先进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点,如精确冷却系统、分流式冷却系统、可控式冷却系统等。
这些系统既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又改善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
关键词:发动机冷却系统;燃油效率;减少排放中图分类号:U464.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7)07-0124-02 收稿日期:2007-04-10作者简介:黄大超(195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工程师。
1 概述随着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的设计和具有更大的比功率,发动机生产的废热密度也随之明显增大。
一些关键区域,如排气门周围的散热问题需优先考虑。
冷却系统即便出现小的故障也可能在这样的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一般应满足发动机满负荷时的散热需求,因为此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最大。
然而,在部分负荷时,冷却系统会发生功率损失。
水泵所提供的冷却液流量超过所需的流量。
我们希望发动机冷启动时间尽可能短。
因为发动机怠速时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油耗也大。
而冷却系统的结构对发动机的冷启动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现代的发动机设计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将发动机的热量管理系统纳入到整个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全面考虑发动机的暖机、冷却效率、废气排放控制、燃油利用、乘客室的取暖和三元催化剂活化时间等。
目前的冷却系统属于被动系统,只能有限地调节发动机和汽车的热分布状态。
采用先进的冷却系统设计和先进的工作方式可大大改进冷却系统,使冷却系统高效地运行,间接地提高燃料经济性和降低排放量。
2 现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点传统冷却系统的作用是可靠地保护发动机,还应具有改善燃料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摘要: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自身的被动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到限制。
在部分负荷时会造成功率损失,而汽车在这种工况下行驶的时间最长。
介绍一些先进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点,如精确冷却系统、分流式冷却系统、可控式冷却系统等。
这些系统既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又改善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
关键词:发动机冷却系统燃油效率减少排放近年来,在强调汽车的高性能化中,不仅要求发动机节省资源、降低油耗,而且对高功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达到高功率化的要求,目前汽车发动机正向涡轮增压、四气门、双顶置凸轮轴、增加排量方面迅速发展。
由于这些高功率发动机放热量增加,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要求更严了。
另外,由于在最近的高性能汽车上增加了各种辅助装置,发动机室内富裕空间的减少以及降低汽车空气阻力的车头流线型化对冷却系统部件的要求越来越紧凑化,本文就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智能系统的要求、组成及原理(一)要求由于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振动,热辐射和电磁干扰,因此对该系统电路有特殊要求:?电路要有较高的抗振动能力,以适应不同路况、车况的要求,提高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路应采取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二)组成该智能系统由电控冷却风扇、电控节温器、电控导风板、微控制机构和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三)原理由温度传感器感受发动机水温的变化,同时把温度信号转变为同其成反比关系的电压模拟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处理(电容器低通滤波校正和电压跟随器耦合)送入A/D转换器(ADCO809)中INO、1信号通道。
由A/D转换器把采集的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读入单片机89C51(模糊控制器)。
单片机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模糊分析处理去控制驱动电路。
实现对节温器继电器、导风板继电器和风扇继电器的控制。
即可实现对发动机冷却能力的模糊智能控制。
二、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模式设计(一)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涡轮增压器轴承过去只用机油冷却,最近,由于安装了中间冷却器,使发动机功率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动机内燃气量增加,热负荷增大,涡轮增压器轴承处的机油容易结炭,轴承材料也容易发生高温腐蚀。
《发动机冷却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发动机冷却系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2.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二、教学内容:1.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2.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等;3.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循环制冷、温控效果等;4.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定期检查散热器、清洗水箱、检查冷却液等。
三、教学方法:1.讲述:通过讲述的方式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维护和保养方法;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示范操作: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示范操作,学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4.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加深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1.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冷却系统。
2.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20分钟)-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等,并讲解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联。
3.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2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温控效果等。
4.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0分钟)-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散热器、清洗水箱、检查冷却液等,并说明各项维护的重要性。
5.实例分析及讨论(2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故障及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和互相交流,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关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
3.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概要一、冷却系统说明内燃机运转时,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零件受到强烈的加热,如不加以适当的冷却, 会使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恶化。
但是,如果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烧稀释,柴油机工作粗爆,散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的磨损加剧,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
因此,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1.1发动机的工况及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1散热能力能满足内燃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
当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内燃机可靠地工作和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度。
2应在短时间内,排除系统的压力。
3应考虑膨胀空间,一般其容积占总容积的4-6%;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
初次加注量能达到系统容积的90%以上。
5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系统压力盖打开时,水泵进口应为正压;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大于第一次未加满冷却液的容积;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8密封好,不得漏水;9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
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10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成本低。
1.2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
在设计中必须作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提高通风系数:总的进风口有效面积和散热器正面积之比 >30%对于空气流通不顺的结构,需要加导风装置使风能有效的吹到散热器的正面积上,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
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
这样可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一般货车芯厚不超过四排水管,轿车芯厚不超过二排水管。
在整车布置中散热系统中,还要考虑散热器和周边的间隙,散热器到保险杠外皮的最小距离100毫米,如果发动机的三元崔化在前端的话,还要考虑风扇到三元催化本体距离至少100毫米,到三元催化隔热罩距离至少80毫米。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要求汽车冷却系统设计叶海见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一、概述 ...... 二、要求 ...... 三、结构 ...... 四、设计要点 ..(一)散热器 (二)散热器悬置 (三)风扇 .. (四)副水箱 (五)连接水管 ... (六)发动机水套五、设计程序 ..六、匹配 ........................................................ 8 七、设计验证 . (9)2 3 3 3 6 6 6 6 8 8 8 8八、设计优化 (9)、概述、汽车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一)汽车对冷却系统有如下几点要求 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 保证启动后发动机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温度范围; 保证散热器散热效率高,可靠性好,寿命长; 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水泵,风扇消耗功率小,噪声低; 拆装、维修方便。
(二)冷却系统问题对汽车的影响 1、冷却不足时,会导致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 油变质和烧损,零部件摩擦和磨损加剧(如活塞、活塞环和缸套咬伤,缸盖发生热疲劳裂纹 等),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全面恶化2、冷却过剩时( 40~ 50℃),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油稀释;柴油机工作粗暴,散热损失增加,零部件磨损加剧(比正常工作温度工作时大好几倍) ,也会使内燃机工作 变坏。
三、冷却系统布置选型一)冷却系统结构1、分类:1、2、3、4、 5、 6、 ,机2、常用结构:(1)基本结构。
组成:发动机水路、水泵、节温器、散热器、风扇以及连接管路。
原理:散热器上水室兼起膨胀水箱或者补偿水箱的作用。
注意事项:为保证冷却系统排气顺畅,加水充分,排水彻底,散热器的上水室加水口处为冷却系统的最高点,下水室出水口为冷却系的最低点。
同时,为满足发动机排气、冷却液膨胀蒸发和冷却系统补水的需要,上水室要有足够的空间。
其结构如(图1)。
汽车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设计学生:xxxx指导老师:xxxx(xxxx学院机械工程系,厦门 361024)【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今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分析了当今汽车电子技术面临的问题,同时介绍了电子技术在发动机上的运用,并引出了发动机充量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后引出研究对象,对JH600发动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JH600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确定采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的方法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量系数,进而提升其功率。
最后对进气冷却系统的设计做了详细表述。
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采用AT89C51单片机,并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采集,其温度上下限值可自行设定。
单片机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与输入的温度上、下限进行比较,由此作出判断是否启动冷却设备的工作。
本设计还加入了常用的数码管显示及状态灯显示灯电路,以便更方便的判断系统的工作状态,使得整个设计更加完整,更加灵活。
【关键词】:汽车电子,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单片机,温度控制The design of Inlet air cooling system for engineStudent:Chen DuTutor:Fang Qiu(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oday era background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Finally leads the research objec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JH600 engin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Aimed at JH600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determination by the engine intake for cooling method in a certain extent to raise its quantity, promote its power coefficient. Finally the design of air cooling system to do a detailed statement.Air cooling system use A T89C51, match with DS18B20 digital temperature sensor, the temperature sensor can lower the temperature to set , Microcontroller will detect temperature signal and input temperature compare upper and lower limit, thus make determine whether start cooling equipment work .【Key word】:Automotive electronic, engine Air cooling system microcontroller, Temperature control1 前言自20世纪80年代来,由于世界各国的排放、安全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对汽车舒适性,操纵性要求的不断提高[1],使得电子燃油喷射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电子转向助力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等电子新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始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目录1概述 (1)2冷却系统的基本要求 (1)3整车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 (2)4散热器的设计 (3)4.1散热器悬置布置 (3)4.2散热器的参数设计计算 (4)4.2.1散热器的最大散热能力 (4)4.2.2散热介质的温度 (5)4.2.3散热器的技术参数设计 (5)5风扇的设计 (6)5.1风扇风量的计算 (6)5.2风扇外径的计算 (7)6护风罩的设计 (7)7冷却水的循环量和类型确定 (8)7.1冷却水循环量 (8)7.2冷却液的选择 (8)8节温器的设计 (9)9膨胀水箱总成设计 (9)9.1膨胀箱压力盖的作用 (9)9.2水箱压力盖压力的选择 (10)10散热器与冷却风扇的匹配计算 (12)11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试验 (13)11.1热平衡试验方法 (13)11.2试验条件 (14)11.3试验内容 (14)11.4试验结果的评定 (16)11.5试验报告 (16)12总结 (17)柴油机和整车冷却系统应用匹配设计指南1概述根据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在运转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到机械能的过程中,由于最终转换效率只有45%左右,所以有大量的热量产生,从而导致发动机过热,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容易到达沸点产生蒸汽,形成气阻,使冷却液无法正常循环,发动机冷却不良引起拉缸。
冷却系统的作用是要使发动机发出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发出去,形成热平衡状态。
由于发动机整体设计已经完成,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应用工程开发时的发动机和整车上的冷却系统匹配,未充分考虑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比如水泵的结构设计,除传动速比以外,也未对具体的风扇离合器之类的系统进行充分的考虑,着重考虑了整车冷却系统两个子系统:进风冷却系统和冷却液循环冷却系统之间的匹配设计计算以及基本要求。
中冷器散发的热量也是发动机散发热量的一部分,整车冷却系统要总体考虑中冷器冷却系统的设计。
本指南未对中冷器冷却系统的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
由于整车冷却系统结构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最终的冷却系统匹配设计的有效性,必须通过最终整车按照极限条件下的道路试验来验证,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时可在市场上进行小批验证,PPAP进行批准后才能进行批量投产。
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引言 (4)1.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4)1.2国内外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4)1.3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 (6)2 475Q汽油机工作过程计算 (7)2.1已知条件 (7)2.2参数选择 (8)2.3额定工况工作过程计算 (8)3 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的设计 (11)3.1冷却系统的作用 (11)3.2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 (11)3.3冷却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参数选取 (11)3.4散热器设计及选型 (13)3.5风扇的设计及选型 (18)3.6水泵设计及选型 (24)3.7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的调节机构 (29)4 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整体布置图 (35)5 结论 (36)总结与体会 (37)谢辞 (38)参考文献 (39)附录1 475Q汽油机工作过程计算源代码及运行结果 (40)附录2 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布置图 (50)附录3 475Q汽油机纵剖面图 (51)1 / 51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摘要冷却系统的作用是使发动机总是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本设计通过在475Q 汽油机额定功率工况下进行的工作过程计算,对该汽油机冷却系统的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对其总体布置方案进行了设计。
本设计在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同时也对该冷却系统中的各组成,如散热器、水泵、风扇、节温器、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选型、布置设计和匹配研究。
结果表明,本设计所选择的各个部件都符合475Q汽油机的冷却要求,保证了该汽油机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关键词:475Q汽油机,冷却系统,散热器,水泵,风扇2 / 51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The Design of Cooling System for 475Q Gasoline Engine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cooling system is to make the engine always work in the best temperature range. Th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work through the process in the 475Q gasoline engine rated power conditions, the parameters of the cooling system of the gasoline engine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general layout scheme is designed. Th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general design of the cooling system for 475Q gasoline engine, but also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oling system, such as radiator, fan, water pump, thermostat, were calculated, and a series of selection, layout design and matching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of each part of the selected are consistent with 475Q gasoline engine cooling requirements, ensure that the engine can work at the best temperature range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Key words:475Q Gasoline engine, Cooling system, Water pump, Fan, Radiator3 / 51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1引言1.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车用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的设计和更大的单位体积功率,强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动机产生的热流密度也随之明显增大,目前几乎所有的发动机强化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高功率密度下的冷却及热平衡问题,在满足不断提高的输出功率的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一、冷却系统说明二、散热器总成参数设计三、膨胀箱总成参数设计四、冷却风扇总成参数设计五、水泵总成参数设计六、橡胶水管参数设计七、节温器选择八、冷却液选择一、冷却系统说明内燃机运转时,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零件受到强烈的加热,如不加以适当的冷却,会使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恶化。
但是,如果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烧稀释,柴油机工作粗爆,散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的磨损加剧,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
因此,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1.1 发动机的工况及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1)散热能力能满足内燃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
当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内燃机可靠地工作和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度;2)应在短时间内,排除系统的压力;3)应考虑膨胀空间,一般其容积占总容积的4-6%;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
初次加注量能达到系统容积的90%以上。
5)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系统压力盖打开时,水泵进口应为正压;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大于第一次未加满冷却液的容积;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8)密封好,不得漏气、漏水;9)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
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10)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成本低。
1.2 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
在设计中必须作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提高通风系数:总的进风口有效面积和散热器正面积之比≥30%。
对于空气流通不顺的结构,需要加导风装置使风能有效的吹到散热器的正面积上,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
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
这样可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发动机冷却系统选型设计手册1. 引言本手册旨在提供有关发动机冷却系统选型设计的指导。
发动机冷却系统是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正确的选型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提高热效率,并延长发动机寿命。
2. 冷却系统类型在选择冷却系统时,应考虑以下不同类型的冷却系统:- 水冷系统:使用水作为冷却介质,通过循环流动降低发动机温度。
- 气冷系统:通过气流使发动机表面散热,无需液体循环。
3. 关键设计参数在冷却系统选型设计过程中,以下关键参数需要考虑:- 发动机功率:决定所需冷却能力。
- 环境温度:影响冷却效果和冷却介质的选择。
- 散热器面积:与散热效率直接相关。
- 水泵流量:确保水冷系统正常循环。
4. 散热器选型散热器是水冷系统中的关键组件,选择适当的散热器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
在选择散热器时,应考虑以下要素:- 散热器材质:铝合金散热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和轻量化特性。
- 散热器面积:根据发动机功率和环境温度来确定合适的散热器面积。
- 散热器位置:将散热器放置在发动机前端以确保充足的气流。
5. 水泵选型水泵在水冷系统中起到推动冷却液流动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水泵对确保水冷系统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在选择水泵时,应考虑以下要素:- 流量要求:根据发动机冷却需求确定所需的水泵流量。
- 功率要求:确保水泵具备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冷却液流动。
- 材料选择:选用耐腐蚀材料以防止水泵受到腐蚀。
6.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发动机冷却系统选型设计的基本指导,包括冷却系统类型选择、关键设计参数的考虑、散热器和水泵的选型等。
通过正确的冷却系统选型设计,能够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行,提高热效率,并延长发动机寿命。
以上为发动机冷却系统选型设计手册的简要内容,详细内容可参考完整文档。
Cooling SystemThe engine in your Honda contains a number of aluminum parts. Therefore, it requires an antifreeze/coolant specifically formulated to protect the aluminum parts from corrosion. Failure to use a suitable antifreeze/coolant may seriously shorten the life of the engine as a result of rapid corrosion damage. Always use Genuine Honda Antifreeze/Coolant. The cooling system contains many aluminum components which can corrode if an improper antifreeze is used. Some antifreeze, even though labeled as safe for aluminum parts, may not provide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your engine.For best corrosion protection, the mixture of coolant and water must be maintained year-round at 50/50.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50% coolant may not provide sufficient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and freezing. Concentrations of greater than 60% coolant will impair cooling efficiency and are not recommended. Low-mineral drinking water or distilled water should be mixed with the antifreeze/coolant. Coolant loss should be replenished by a mixture containing the proper concentration of antifreeze and water.Do not mix different antifreeze/coolants.Do not use additional rust inhibitors or antirust products, as they may no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radiator coolant.ENGINE DAMAGE CAUSED BY IMPROPER COOLANT USAGE IS NOT COVERED BY THE NEW CAR WARRANTYChecking CoolantCheck the coolant level in the reserve tank when the engine is at normal operating temperature.Do not remove the radiator cap when the engine is hot; thecoolant is under pressure and could severely scald you.Keep hands away from the radiator fan. The fan may start automatically without warning and run for up to 15 minutes, even after the engine is turned off.Cooling System (cont'd)If the level is below the MAX mark, but still visible, add a 50/50 solution of antifreeze and water to bring it up to MAX.If there is no coolant in the reserve tank, the cooling system should be checked for leaks and repaired if necessary. Coolant must then be added to the radiator.CAUTION: Radiator coolant will damage paint. Quickly rinse any spilled coolant from painted surfaces.Wait until the engine is cool, then turn the radiator cap counterclockwise until it Stops. DO NOT PRESS DOWN WHILE TURNING THE CAP. After any remaining pressure has been relieved, remove the cap by pressing down and again turning it counterclockwise. Add enough coolant to fill the radiator, and reinstall the cap. Be sure to tighten it securely. Fill the reserve tank up to the MAX mark with the engine cold.Maintenance1. Check the freeze protection level of the coolant with a hydrometer.2. Keep the front of the radiator free of dirt and debris.3. Check hoses and hose clamps regularly.Replacing CoolantReplace coolant at 36 months or 45,000 miles (72,000 km), whichever comes first. Thereafter, replace every 2 years or 30,000 miles (48,000km), whichever comes first.RADIATOR COOLANT REFILL CAPACITY:Reserve tank 0.6 US qt (0.6 , 0.5 Imp qt)5 speed Manualtransmission 3.2 US qt (3.0 , 2.6 Imp qt)Automatic transmission 3.7 US qt (3.5 ,3.1 lmp qt)RESERVE TANK1. Set the he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dial to maximum heat.2. When the radiator is cool to the touch, remove the radiator cap,loosen the drain plug, and drain the coolant from the radiator.3. Remove the drain bolt from the rear side of the cylinder block, and drain the engine and heater.4. Apply nonhardening sealant to the drain bolt threads, then reinstall the bolt and tighten it securely.5. Tighten the radiator drain plug securely.6. Mix the recommended antifreeze with an equal amount of low-mineral or distilled water and fill the reservoir to maximum, as illustrated.7. Loosen the air bleed bolt in the wateroutlet, then fill the radiator to the fillerneck with the coolant mixture.Tighten the bleed bolt as soon ascoolant starts to run out in a steadystream without bubbles.8. With the radiator cap off, start the engine and let it run until warmedup (fan goes on at least twice). Then, if necessary, add more coolant mix to bring the level back up to the filler neck.9. Put the radiator cap on tightly, then run the engine again and checkfor leaks.RADIATOR CAP BLEED BOLT DRAIN PLUG DRAIN BOLTFill to here.FILLERNECKFill to here.Brake System DesignThe diagonally-separated dualservice brake system is designedso half the system will still providebraking action if the other half fails.Stopping the car after losing thebrake fluid from half the system will require more pedal pressure and pedal travel than normal. Also, the distance required to stop will be longer using only half the brake system. If the brakes fail suddenly, downshift to a lower gear for increased engine braking, and pull off the road as soon as possible.It is hazardous to drive your car with a problem in either the brake electrical or hydraulic systems; have your dealer check both systems if you suspect brake trouble.Do not ride the brakes. In other words, don't put your foot on the brake pedal unless you intend to brake. This causes excessive brake wear and can lead to loss of brak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overheating. Your brake lights may also confuse drivers behind you.Driving through deep water may affect the brakes. Check their effectiveness by pressing the brake pedal gently. If the car does not slow down at the normal rate, continue gently applying the brakes, while maintaining a safe speed, until they dry out and normal performance returns.Brake WearBoth front and rear brakes should be inspected for wear at the intervals shown in the Maintenance Schedule on page 105.When the brakes require maintenance, use only Genuine Honda replacement parts or their equivalent.BrakesBrake Wear IndicatorsYour car is equipped with audible brake wear indicators. When the brake pads need to be replaced, the wear indicators will make a high-pitched chirp.NOTE: Due to some driving habits or climates, brakes may "squeal"when you first apply them or have them partially applied; this is normal,and does not indicate excessive wear. The wear indicator makes a "screeching" sound while the brakes are applied.Brake FluidCheck the fluid level in the brakereservoir periodically; it should bebetween the MAX and MIN marks onthe reservoir.If the level is near the MIN mark, addfluid to raise it to the MAX mark. Donot overfill. Use only brake fluidmanufactured to DOT 3 or DOT 4specifications (see reservoir cap)from a sealed container. Follow the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printedon the can.Replace brake fluid every 2 years or 30,000 miles (48,000 km),whichever comes first.CAUTION: The arrow on the reservoir cap must be pointing forward after the cap is installed. Make sure the brake warning switch wiring doesn't get caught between the cap and top edge of the reservoir.NOTE: A low brake fluid level may be an indication of brake wear or of brake fluid leakage. You should have your brakes checked if the brake fluid level in the reservoir is low before refilling it.MAXMINBrakes (cont'd)Anti-lock Brake Fluid(US: EX, Canada: EX-R)Check the fluid level in the anti-lockbrake reservoir periodically.To check, drive the car for a fewminutes to equalize fluid pressure inthe system.The level should be between theMAX and MIN marks on the reservoir.If the level is near the MIN mark, addfluid to raise it to the MAX mark.Do not overfill. Use only brake fluid manufactured to DOT 3 or DOT 4specifications from a sealed container. Follow the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printed on the can. If the level is more than 10 mm (0.4 in) above the MAX mark, it may indicate a malfunction of the ABS.Have an authorized Honda dealer check the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Replace brake fluid every 2 years or 30,000 miles (48,000 km),whichever comes first.ANTI-LOCK BRAKEFLUID RESERVOIRClutch Fluid (Manual Transmission)Check the fluid level in the clutch fluidreservoir periodically; it should bebetween the MAX and MIN marks onthe reservoir.If the level is near the MIN mark, addfluid to raise it to the MAX mark. Do notoverfill. Use brake fluid from a sealedcontainer manufactured to DOT 3 orDOT 4 specifications only. Follow the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printedon the can.NOTE: A low clutch fluid level may be an indication of clutch fluid leakage. You should have your clutch checked if the clutch fluid level in the reservoir is low.CLUTCH FLUIDRESERVOIRPower Steering The power steering on your car provides easy handling while parking and maneuvering in traffic without loss of road "feel" at highway speeds. An engine-driven hydraulic pump provides full power assist at low speeds and decreasing assist as the car goes faster.CAUTION: If the power steering system should fail, or if the engine should stall, the car can still be steered. However, much greater effort will be required, particularly in sharp turns at low speed.NOTE: You may feel a slight clunk or knock when turning the wheel with the engine off. This is a normal condition due to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Power Steering Fluid Check the power steering fluid level with the engine cold and the car parked on level ground. Make sure the fluid level i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marks on the reservoir. If the level has dropped close to or below the lower mark, check for leaks before adding fluid to the upper mark. Do not overfill.CAUTION: Use only Genuine Honda power steering fluid. The use of other fluids such as A.T.F. or other manufacturer's power steering fluid will damage the system.RESERVOIR CAPUPPERLOWERAir Cleaner and Fuel Filters Air Cleaner ElementReplace the air cleaner element every24 months or 30,000 miles (48,000km), whichever comes first (more oftenin extremely dusty conditions).Loosen the attaching bolts, thenremove the cover.Remove the air cleaner element andreplace it with a new element. Reinstallthe cover and tighten the bolts.Fuel FilterThe fuel filter is located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on the right center of the rear bulkhead. It should be replaced at 60,000 miles (96,000 km)or 48 months whichever comes first, or any time you suspect contaminated gas may have clogged it.CAUTION: Because the fuel system is under pressure, the filter should be replaced only by a qualified Honda technician.BOLTSAIR CLEANER ELEMENT。
一、冷却系统说明二、散热器总成参数设计三、膨胀箱总成参数设计四、冷却风扇总成参数设计五、水泵总成参数设计六、橡胶水管参数设计七、节温器选择八、冷却液选择一、冷却系统说明内燃机运转时,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零件受到强烈的加热,如不加以适当的冷却,会使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恶化。
但是,如果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烧稀释,柴油机工作粗爆,散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的磨损加剧,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
因此,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1.1 发动机的工况及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1)散热能力能满足内燃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
当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内燃机可靠地工作和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度;2)应在短时间内,排除系统的压力;3)应考虑膨胀空间,一般其容积占总容积的4-6%;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
初次加注量能达到系统容积的90%以上。
5)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系统压力盖打开时,水泵进口应为正压;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大于第一次未加满冷却液的容积;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8)密封好,不得漏气、漏水;9)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
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10)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成本低。
1.2 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
在设计中必须作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提高通风系数:总的进风口有效面积和散热器正面积之比≥30%。
对于空气流通不顺的结构,需要加导风装置使风能有效的吹到散热器的正面积上,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
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
这样可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冷却系设计说明书冷却系设计要求:1、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2、发动机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温度范围;3、保证散热器散热效率高,材料消耗少;4、水泵,风扇消耗功率小,噪声低;5、冷却系统中的零部件拆装、维修方便。
冷却系结构:1、基本结构:该结构由发动机水路、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以及连接管路组成。
为保证冷却系统中的气体能顺利排出,加水充分,排水彻底,一般要求散热器的上水室(散热器进水室)进水口处为冷却系统的最高点,下水室(出水室)出水口为冷却系的最低点。
2、带补偿水桶结构:补偿水桶的作用是发动机工作时水温升高后,水膨胀外溢可流入补偿水桶内;当水温降低后,冷却系水体积减小,补偿水桶内的水会重新被吸回到冷却系。
特点:为确保补偿水桶内的水进出通畅、对冷却系统的密封性要求较高。
散热器的上下水室也应处在冷却系的最高及最低点。
3、带膨胀水箱结构:膨胀水箱布置在冷却系最高点,散热器的最高点可以低于发动机。
散热器设计要点:1、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2、货车散热器一般采用纵流结构,因为货车的布置空间较宽裕。
而且纵流式结构的散热器强度及悬置的可靠性好。
轿车由于空间限制,也可采用横流结构。
散热器悬置设计要点1、悬置点应设计在一个部件总成上,改善散热器受力状况,尽量减少散热器的振动强度。
主悬置点应与辅助悬置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提高散热器的稳定性。
主悬置点,辅助悬置点处散热器与其连接的部件总成之间以胶垫或胶套等柔性非金属材料过度达到减振的目的。
护风罩设计要点1、确保风扇产生的风量全部流经散热器,提高风扇效率。
护风罩对低速大功率风扇效率提高特别显著。
2、风扇与护风罩的径向间隙越小,风扇的效率越高。
一般控制在5-25mm。
3、从成本角度考虑,在大批量生产的车型中,多采用塑料护风罩。
风扇设计要点1、风扇直径大小应和散热器的形状相协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增大风扇直径、降低风扇转速,以减小功率消耗降低噪音的目的。
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规范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传统客车产品中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开发的带发动机的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094-201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 7258-2017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JB/T 1094 《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3 定义发动机冷却系统由散热器、风扇、膨胀水箱、上下水管等部件组成。
其功能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
4 要求4.1 一般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应保证发动机能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以获得较高的动力性、经济性及可靠性。
4.2 发动机散热要求参数的确定发动机散热需求量一般体现在发动机配套参数表中散热相关参数(如下图)。
4.3 散热器初步方案的确定a. 散热器外形尺寸的确定前置车需考虑大梁宽度,发动机舱盖的高度,前接近角,水箱安装支架等来确定。
后置车需考虑舱体大小,后平台高度,侧围骨架,舱门铰链是否会干涉,离去角等问题。
另外,特别针对后置车型,需要考虑导流罩是否方便设计和制作。
b.护风圈初步方案的确定护风圈的直径、位置的确定。
在不超出散热器外形尺寸的基础上,可以尽量将护风圈做大来增强散热效果。
将以上两项提供给散热器厂家后,厂家一般会进行校核并不断调整方案。
此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确认。
散热基本方案确认后,需要再次核对底盘总布置,是否会出现干涉或其他问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冷却系统的设计一般是和进气中冷系统协同设计的。
整个冷却包包含中冷器,水箱,护风圈等。
所以需要和进气系统的设计人员协同完成。
4.4 散热器细节的确定散热器细节需要核对以下项目:散热器进水和出水口的位置和口径,散热器是否需要带除气口。
散热器预留安装孔确定或者散热器直接匹配安装支架。
散热器护风圈是否有Z方向调节空间。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汽车冷却系统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循环水来保持发动机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发掉,会导致发动机过热,从而影响汽车的性能、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合理设计汽车冷却系统对汽车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汽车冷却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水箱、水泵、散热器、风扇、水管和水套等。
水箱是储存和供给循环水的容器,通常设置在发动机前面。
水泵通过转动来产生水流,将发动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带走。
散热器通过散热片将冷却液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持发动机的适宜工作温度。
风扇则帮助提升散热效果,通常安装在散热器后方。
水管将散热水流连接起来,完成循环。
水套是与发动机连接的部分,通过水套,发动机可以将热量传送到冷却液中,从而实现散热。
在设计汽车冷却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温度范围:发动机的工作温度通常在90℃-100℃之间,应根据不同的发动机类型和工作情况确定适宜的温度范围。
过低的温度会影响燃油的燃烧效率,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发动机过热,从而损坏发动机部件。
2.冷却液:冷却液通常采用蒸馏水和防冻剂的混合物,以提高其抗冻、抗腐蚀和润滑性能。
选择合适的冷却液要考虑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以及供应的方便性和成本等因素。
3.循环水流:汽车冷却系统的循环水流应保持畅通,并且要保证循环速度适中。
循环水流过慢会导致热量不能迅速带走,循环水流过快则会影响散热效果。
4.散热器: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在设计散热器时,需要根据发动机的热量产生情况和散热需求来确定其尺寸和散热片的数量。
同时,散热器的材料也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
5.风扇:风扇的作用是帮助加速冷却液的散热。
目前,大多数汽车采用电动风扇,可以根据发动机温度自动启动和关闭,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6.水泵:水泵的作用是产生水流,帮助冷却液循环流动。
水泵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体积、重量、效率和耐久性等因素。
某客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指导书2018-02-01发布2019-03-01实施某客车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1)4 设计准则 (1)5 底盘总布置设计要求 (1)6 模块化设计要求 (1)7标准化结构、零部件 (1)8 数据表达要求 (1)9 部件(材料)选用要求 (1)10设计计算 (1)11 设计评审要求 (1)12装车质量特性 (1)13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 (1)14制图要求 (1)前言本标准由某客车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某客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某客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发动机冷却系设计指导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客车产品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试验及评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客车产品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试验标准的确定及评审验收的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非汽车类产品的冷却系统设计及应用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542-1990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1999-3QC/T288.1-2001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2001QC/T288.2-2001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2001GB 11087-89 散热器冷却管专用纯铜带、黄铜带3 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3.1 环境温度汽车行驶时,周围环境阴影卜的空气温度。
3.2 发动机热平衡发动机各部分的温度(如冷却液温度、润滑机油温度等)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达到稳定3.5 冷却液冷却常数发动机热平衡时,冷却液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3.4 机油冷却常数发动机热平衡时,发动机润滑机油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3.5 许用冷却液最高温度发动机正常工作所允许的冷却液出口处最高温度(由发动机生产厂给定)。
3.6 许用环境最高温度汽车受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和润滑机油温度的限制而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
4 设计准则4.1 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4.1.1 试验道路、气象条件及试验准备应满足GB/T12542-1990(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之规定;4.2 应满足的功能要求4.2.1 把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与外界气体做热交换,保证所有工况下发动机出水温度低于所要求的许用值;4.2.2 在规定时间内排除发动机及冷却系统内的空气;4.2.3 具有水温报警装置;4.2.4 具备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4.3 应达到的性能要求4.3.1 系统本身的膨胀空间容积占系统总容积的6%;4.3.2 初次加入水或防冻液的容量能达系统总容积的90%;4.3.3 水泵进口压力。
发动机待速、散热器或系统加水盖打开时,其压力始终为正压;4.3.4 密封性好。
不漏气、漏水;4.4 设计输入、输出要求总布置图纸评审完毕、设计任务分解后开始进行冷却系总成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其它总成的要求进行逐步完善。
在底盘总布置、发动机安装位置及车架型式确定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设计服务于底盘、整车布置及性能设计。
4.5 设计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求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深入的原则,发动机冷却系设计节点按照如下方式:整车总布置→底盘总布置→发动机冷却系匹配计算→冷却系匹配计算评审→散热器设计→风扇设计→护风圈设计→副水箱设计→冷却管路设计→各模块设计评审验收→试验检测→试验评审5 布置要求5.1 提高散热装置进风系数;5.1.1 散热器前端进风面积:尽可能大,进风口断面≥60%的散热器芯部正面积;5.1.2 散热器迎风正面积:尽可能大;5.1.3 散热器芯子厚度:尽可能薄;5.1.4 散热器与车身及发动机舱结合处:密封性要好;5.1.5 散热器与护风罩装配结合面:密封性要保证;5.1.6 散热器相对于发动机位置:尽可能低;5.1.7 风扇中心与散热器中心:重合或稍高,风扇直径与正方形散热器一边相等;5.1.8 风扇前端面与散热器距离:尽可能大。
对于吸风式风扇,此距离≥50mm(推荐80-100mm);对于吹风式风扇,此距离≥100mm;若风扇未扫过面积较大,此距离应相应增加;5.1.9 风扇距任何部件的距离:≥20mm;5.1.10 风扇轮毂直径:尽可能小;5.1.11 发动机机舱中的排风通道和排风口面积:尽可能大。
排风口总面积≥风扇叶片扫过面积;5.1.12 发动机两侧和底部:加大空间,底部开大排风口;5.2 提高冷却系统除气能力;5.2.1 设置副水箱、引气管和强制连续除气循环管路;5.2.2 如果主循环系统中具有较长的管路,则管路应沿水流方向适当上翘,避免采用水平布置和呈凸型的管路,管路的弯角处或直径变化处必须圆滑过渡,管路尽量短而直,这样有利于空气的排出。
5.2.3 为了能够保证冷却液循环时能讲所产生的气体全部排出,因此副水箱的安装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同时保证发动机水泵进水口处的正压力。
6 结构设计要求6.1 模块化设计要求6.1.1 散热器的选择散热器应尺寸小、重量轻、制造工艺简单、结构可靠耐久、风阻小。
选择散热器的原则:6.1.1.1 散热器芯部正面积(A×B)空间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大(推荐:30~37.5平方厘米/千瓦);尽量呈正方形;其中心应与风扇中心重合或稍低于风扇中心。
6.1.1.2 散热器总散热面积越大越好,但不要使散热器的风阻过大。
推荐按照公式0.16-0.20㎡/Kw确定6.1.1.3 散热器散热系数(单位:千焦/平方米.小时.℃或千卡/平方米.小时.℃)反映散热能力的唯一指标就是散热系数。
提高散热系数的措施:6.1.1.3.1 冷却管内冷却液流速:尽量高,但不要超过0.8米/秒;6.1.1.3.2 制造质量:冷却管和散热带(片)之间的贴合性和焊接质量要保证;6.1.1.3.3 散热器芯部的结构:一般为管带式,且散热带表面应有凹凸不平的波纹;6.1.1.3.4 散热器叶片:建议7~14片/英寸(约3~5片/厘米);6.1.1.3.5 通过散热器芯部的空气流量或风速:风量应大;风速在额定工况下应不小于8~10m/s。
6.1.1.4 散热器的风阻风阻小为好,但风阻大小不能说明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6.1.1.5 等风扇功率散热量(单位:千焦(散热量)/千瓦(风扇耗功))既能反映风阻,又能代表散热效能的综合指标。
6.1.1.6 反映散热器特性的曲线主要有:6.1.1.6.1 标准散热量曲线(千焦/小时);6.1.1.6.2 散热系数曲线(千焦/平方米.小时);6.1.1.6.3 等风扇功率散热量曲线(千焦/千瓦)。
6.1.2 风扇的选择风扇应满足冷却系的风量和风压的需要,同时要求消耗功率小、风扇效率高且有较宽的效率区、风扇噪声小、重量轻、成本低等。
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6.1.2.1 风量和风压风量和风压的值可从风扇的风压曲线与系统阻力曲线相交的匹配点上得到。
风量必须满足散热器散热的需要(可根据风量的值和散热器散热效率曲线求出)。
风压在额定功率转速下,一般为20-60mm 水柱,若要克服较大阻力则应达80mm水柱。
6.1.2.2 改善风扇特性的措施6.1.2.2.1 风扇的外径和转速:风扇的外径一般应略小于散热器芯部宽度和高度;在保持同等风量的前提下,原则上应采用直径大而转速低的工况;风扇叶尖线速度应≤91.4米/秒,推荐71.1~91.4米/秒;6.1.2.2.2 风扇耗功率:不超过发动机额定功率的6%;6.1.2.2.3 风扇效率:45-70%;6.1.2.2.4 叶片升力系数和叶片宽度:风量与两者的乘积成正比;6.1.2.2.5 叶片安装角:一般为30°;6.1.2.2.6 叶片端部前弯:在风扇与发动机前端距离较近时采用,且在高速大风量时效果更明显。
但在小流量范围内,选择直叶片风扇为好;6.1.2.2.7 风扇离合器: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和季节采用,有节能效果。
但要注意风扇离合器与冷却系的匹配问题;6.1.2.2.8 柔性联轴装置:若风扇装在曲轴上(且无风扇离合器时),必须安装柔性联轴装置;若安装风扇离合器,则不必安装柔性联轴装置,但风扇离合器的结构必须加强。
6.1.2.3 反映风扇特性的曲线6.1.2.3.1 风量-风压曲线(立方米-帕);6.1.2.3.2 风扇效率曲线(%);6.1.2.3.3 轴功率曲线(千瓦);6.1.2.3.4 噪声曲线(分贝)。
6.1.3 护风罩的设计6.1.3.1 护风罩的功用护风罩的功能就是合理引导气流均匀流过散热器芯部,避免气流的回流或涡流损失,特别是在总体布置不太理想的条件下,护风罩所起作用更重要。
6.1.3.2 护风罩类型:采用带护风圈的箱式;6.1.3.3 合理确定风扇叶端与护风罩(圈)之间的径向间隙理论上此间隙越小越好。
一般此间隙为2.5%的风扇直径。
6.1.3.4 合理确定风扇伸入护风罩的位置对于直叶吸风式风扇,风扇叶片投影宽度伸入护风罩内以2/3为益;对于吹风式,以1/3为益;对于弯叶风扇(叶片投影宽度应为叶片最窄部分),以2/3为佳。
6.1.3.5 确定风扇前端面与散热器之间的距离根据理论,要求风扇与散热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保证气流均匀地通过散热器的整个面积,使散热器发挥最大的散热效能。
6.1.4 副水箱的设计又称膨胀水箱。
它是散热器的一个补充部份。
6.1.4.1 副水箱的种类必须安装具有强制除气循环功能的副水箱;6.1.4.2 副水箱的功能6.1.4.2.1 储备冷却液;6.1.4.2.2 提供膨胀空间;6.1.4.2.3 除气;6.1.4.2.4 提供水泵进口处的静压;6.1.4.2.5 便于加注冷却液。
6.1.4.3 副水箱容量的确定6.1.4.3.1 膨胀容积:占整个系统内冷却液总容量的6%;6.1.4.3.2 储备容积:占整个系统总容积的10%;整车装备暖风系统时应达20%;6.1.4.3.3 必留容积:容积为35mm×A(A为副水箱底平面面积)故副水箱的总容积为:16%×系统总容积+35×A。
有暖风机时应为:26%×系统总容积+35×A 6.1.4.4 液面检查副水箱外侧应有透明管,若设有水位报警装置,可不装透明管。
6.1.4.5 冷却液的加注先向散热器内加满冷却液,然后再加满副水箱的冷却液。
6.1.4.6 副水箱的位置由于客车产品一般安装有暖风系统,而暖风系统在车厢内部的循环管路位置一般较高,因此副水箱应尽可能安装的较高的位置。